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介绍了在西藏自治区自海拔1 500m~4 500m高度范围内,利用累积剂量方法测量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的相关情况。考虑到不同海拔高度宇宙射线强度相差较大,本文对不同点位测量数据扣除了宇宙射线响应值,并与地表环境γ辐射剂量率瞬时测量值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在高海拔地区累积剂量法测量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时,监测设备对宇宙射线的响应值可能远大于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值,在数据分析中需重点考虑;累积剂量法与瞬时剂量测量数据相对偏差在15%内,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建筑规模迅速膨胀,大量热源集中排放,产生了城市内部温度明显高于郊区的特殊城市气候现象,即“热岛效应”.以安徽省芜湖市为研究区域,采用GIS叠加分析方法、缓冲区分析方法进行地表辐射亮温与土地覆盖类型的相关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辐射亮温与地表类型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建筑与辐射亮温的相关系数为0.87,植被、水体与辐射亮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9、0.78.人工建筑因素是产生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大植被、水体在城市土地用地中的比重,是控制城市热岛效应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利用辐射亮温图可很好地指示城市土地覆盖类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净初级生产力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决定因子,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流动研究的基础。为了解玉溪市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情况及其与影响因子的相互关系,利用CASA模型对玉溪市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净初级生产力进行了估算,并从时间、空间变化及其与DEM、NDVI等的空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玉溪市15年间净初级生产力均值呈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2)各地区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差异明显,西南部地区最高,东北部地区最低;15年间西部与西南部地区减少较明显,北部与东北部地区增加较明显。(3)净初级生产力均值总体随海拔的上升而增大,与DEM、NDVI呈正相关。在海拔较高区域,与NDVI相关性较大;在海拔较低区域,与DEM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4.
成都市径流污染的概念性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施为光 《四川环境》1994,13(2):65-70
概念性模型是根据城市径流形成过程及对水体影响变化的物理机理建立的一套数学模型,模型及参数均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本文用概念性模型求出了成都市街道地表物的累积量,降雨径流污染负荷量,并模拟了污染物对受纳水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准噶尔荒漠南缘荒漠与农牧区交错地带秋季气温、地表温度、多层地温数据,分析了该区域气温、地表温度、多层地温的变化及相互影响规律,进行了气温与地表温度、气温与各层地温、地表温度与各层地温及各层地温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地温随着地层深度的增加,地面保温作用使得地温受到气温的影响逐渐降低。气温与地表温度相关性最高,随着地层深度越深,气温与地温之间的相关性系数随之降低;地温之间的相关性是随着深度差的增加而降低,表明各层的温度之间影响的程度从近到远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6.
以长沙市10个城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点2013年的历史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PM2.5质量浓度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并采用非参数分析(Pearson相关性)法,研究了气象因素对长沙市PM2.5质量浓度周期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PM2.5日均质量浓度在不同季节的绝对值和变化周期都相差很大。总体上,PM2.5在冬季的浓度高于夏季;PM2.5质量浓度的变化周期在3~8d。在2013年4个典型月份内,温度和风速与PM2.5质量浓度负相关,而湿度和气压与PM2.5质量浓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73、-0.395、0.519和0.440。PM2.5周期性变化与区域内大气环境容量相关,而大风、降雨等强对流天气是终结PM2.5变化周期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7.
对某低中放固体废物近地表处置场周围进行辐射环境监测,分析该处置场运行过程对环境辐射影响。对处置场周围陆地γ辐射/贯穿辐射水平、气溶胶、沉降灰、空气中~3H、土壤、底泥、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的放射性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低中放固体废物近地表处置场运行过程周围辐射环境无明显变化,所有样品的检测结果均符合相关国家标准,本处置场的运行未对环境造成放射性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军  张旭 《四川环境》2011,30(2):47-52
基于室内建筑污染源散发特性与汇效应机制分析,给出了建筑室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综合散发量的计算模型,并进一步分析了材料内部扩散系数、气固界面分离系数和材料厚度对室内VOCs综合散发量的影响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近似稳定阶段室内VOCs综合散发量会随源材料内部扩散系数的增大而升高,而随源材料气固界面分离系数和材料厚度的增加而减小,且以源材料内部扩散系数的影响最为显著;同时,室内汇表面三类参数的增大均会使室内VOCs综合散发量降低;此外,在相同的环境参数条件下,室内VOCs综合散发量会因室内汇效应的存在而减小。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依托新疆准噶尔生态环境观测站,对风沙土和灰棕漠土的相同降水量下土壤湿度、温度、地表反照率的变化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降水大小对土壤湿度、温度和地表反照率的影响不同,成正相关。风沙土土壤湿度驰豫期与降水的相关系数高于灰棕漠土,湿度还受土壤温度、太阳光照强度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他因素对于风沙土土壤湿度的影响小于灰棕漠土。灰棕漠土和风沙土在不同强度降水下,地表温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温度变化还受冷空气的强度、持续时间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其他因素对于灰棕漠土温度变化的影响强于风沙土。不论降水强度的大小,都能引起有限的反照率变化,反照率的极值和降水量有很好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94。  相似文献   

10.
王静  王腊春 《四川环境》2005,24(5):13-16,2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类对自然的干扰日益加剧,城市水源系统也因此受到影响,带来了诸如地表水质恶化、地面蒸散发减少、径流系数增大、地下水质变差和地面沉降等一系列问题.城市化发展通过影响水量平衡中的一个或多个因子,进而影响到整个水源系统.通过对南京市域多年水质、降水量等数据的分析可见,南京自城市化发展以来,地表水质下降明显、降水量和暴雨频率有增大的趋势、地下水也受到较大程度污染.为尽可能减轻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护、恢复和重建城市水源系统是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应建立健全城市湿地有效保护机制,建立市区雨污分流和有效的雨水收集机制,尽可能地实现中水回用.在秦淮河的治理中,应在减少源头污染的同时,利用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生态治污.  相似文献   

11.
CO2驱油和地质封存项目中的泄漏风险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对地表大气中的CO2开展监控被认为是预防项目泄漏风险、证实项目埋碳量的关键手段。该研究首次引入了CO2走航监测技术,选取新疆克拉玛依油田CO2混相驱试验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地表CO2泄漏特征监测。监测结果显示:该试验区周边行政区内9个功能区块的CO2均值浓度为417.95×10-6~767.59×10-6,清洁本底浓度为416.66×10-6。试验区CO2小时浓度变化与现场生产组织的作息呈现相关性,小时均值浓度为416.81×10-6~420.69×10-6,与本底浓度差异不大,因此对大气环境影响较小。局部异常点出现于注气点、采油井、现场休息室、修井作业点、生活基地5类位置。注气系统中,储罐、换热器和注入泵有较明显检出,6组注气系统的泄漏值最大值低于CO2长期接触限值,远低于CO2短期接触限值。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分析成都市中心城区河流受降雨径流面源污染的影响,在2016年和2017年共监测了8场次降雨事件,结果发现:(1)成都市中心城区非渗透性下垫面径流中的COD和TN浓度基本高于地表V类水质标准; TP高于Ⅲ类水质标准的频次为41. 8%,重金属指标基本在地表Ⅲ类水以内,近年来成都市中心城区降雨径流面源污染有所缓解,但污染程度总体与上海市近似,但显著高于美国大中城市监测结果;(2)除屋顶外(30%),各下垫面固液分配比例基本表现出初期的颗粒态冲刷效应。马路和小区路面TP颗粒态比例大于50%,COD颗粒态比例为60%左右;(3)相关性分析表明,颗粒态物质是降雨径流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且大多源于有机耗氧物质。  相似文献   

13.
以西枝江流域为研究对象,结合GIS技术,建立了AnnAGNPS模型数据库,对流域内非点源污染主要影响因素的特征以及非点源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降雨侵蚀力、径流深、土壤侵蚀和沉积负荷的年际问变化很大,降雨侵蚀力月问分布极不均匀,季节变化十分明显,后三者的变化趋势都与平均降水量表现出较好的对应关系,但是又并不完全一致;流域内的径流深空间分布极不均匀,而土壤侵蚀、沉积负荷空间变化相对不是十分明显,三者都有沿河道向两边逐渐递减的趋势,在人口密集地区及河塘密集地区,径流相对其他区域比较大。本文为西枝江流域的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平台,也为该模型在整个东江流域的合理应用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成都市府河黄龙溪段进行为期1年的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府河水体中的TN、NO3--N、NH4+-N、TP和PO4+-P的变化受降雨影响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府河水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各指标波动范围较大:虽然水体污染较为严重,浊度高,但是仍有部分沉水植物存在.府河的主要污染源是城镇生活污水和沿途污水地表径流,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15.
从整体水平、相关性、采暖期和非采暖期特征、采暖期不同污染程度碳质浓度变化以及小时变化等多方面研究了城区碳组分污染特征,为PM2.5污染防治提供管控依据。研究结果表明:OC和EC的总和采暖期数值明显高于非采暖期;采暖期碳组分受一次源排放的影响更大,二次生成估算的SOC平均浓度为(1.57±1.27)μg/m3,SOC约占OC的38.1%,不同污染程度下的SOC占OC的34.3%~38.9%;非采暖期碳组分受二次生成的影响较大,估算得到的SOC平均浓度为(1.60±0.91)μg/m3,在OC中占比为59.9%;OC和EC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61~2015年青海省5个代表站太阳能总辐射及全省地面观测资料研究发现:(1)太阳总辐射年变化除西宁、格尔木为单峰型外,其余均为双峰型,4~8月最丰富,尤其是5月,总辐射为全年最高,冬季最低;(2)青海太阳能年总辐射柴达木盆地、环青海湖地区、东部农业区及青南东部呈显著减少的趋势,而玉树变化趋势则不明显,年际变化幅度地区差异较大,处于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和环青海湖地区的刚察年际变化相对比较稳定,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异不大,而西宁、玉树、玛沁年际变化相对较大;(3)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太阳年总辐射有减少的趋势,相关研究表明,由于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受3次强火山相继喷发和云雨天气多的共同影响,青海省太阳总辐射和直接辐射均处于低值时期;(4)影响太阳年总辐射的因子主要有4种,天文因子、地理因子、大气物理因子、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17.
宋国萍  宋川 《四川环境》2008,27(1):12-18
针对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特点和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影响及其分布特性,根据国内外对水土流失预测的研究现状,选择了位于西南土石山区在建国道108线西攀高速公路路段的黄水互通式立交A匝道开挖边坡和K11 100~K11 210路段左侧的弃渣场上进行了观测试验,通过15次降雨量和水土流失量的实测,经过降雨强度、各时段降雨动能、降雨总能量参数单因子和复合因子与土壤流失量的相关分析,得出试验区的天然降雨雨滴中数直径与雨强的对数关系和单位降雨强度与降雨动能的关系;初步提出适用于高速公路建设土壤流失预测中的降雨侵蚀力的计算公式、土壤可侵蚀因子值;修正了经验法中的加速侵蚀系数A值.  相似文献   

18.
城市绿地是缓解城市热环境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调节城市气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分析了城市绿地斑块景观指数与地表温度的相关关系和绿地斑块的降温辐射范围。结果表明:(1)成都市其他绿地的降温效果最为显著,公园绿地次之,街旁绿地和居住区绿地的降温效果不明显;(2)其他绿地和公园绿地的周长、面积、植被覆盖度与其平均温度呈较强的负相关性;(3)不同绿地类型降温辐射范围存有差异,降温范围为:其他绿地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街旁绿地。研究结果对城市规划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减缓城市热环境效应等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空白、标准样品、实际样品测定实验及色度影响实验,对两种COD测定方法进行比对,验证方法的准确度和精确度。结果表明:哈希比色法在测定色度小的水样时,多次测定均值与重铬酸盐法测定结果相差不大;测定色度较大水样时,可以利用色度与测定结果偏差的相关性进行结果修正。  相似文献   

20.
基于SWAT模型的湘江株洲段汞面源污染负荷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WAT模型模拟了湘江株洲段汞的面源污染负荷,结果表明,SWAT模型可对地表径流量、产流量、土壤侵蚀量进行较好的模拟。研究区汞面源污染负荷总量约为789.7kg/a,其中受污染土壤是面源负荷量的主要来源,占总污染负荷的91.38%。汞面源污染受区域降雨量引起的土壤侵蚀的影响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