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本世纪上叶,国外学者就曾研究过氨对鱼类的毒性影响。1956年,Chipman 曾认为其毒性作用主要由 pH 值决定,NH_4~ 低毒或无毒。这一研究结果后来为 WuhrmannWoker(1948)、Merkeas(1955)及 Wilber(1971)等所证实。为了深入了解氨对鱼类及其它水生生物的毒性影响,我们于1980年—1982年,选择几种淡水鱼作为试验生物,分别研究了急性毒性,鱼类回避反应以及对呼吸率、肝体指数及血液酶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Cr~(3 )和Cr~(6 )的化合物对人体、动植物和微生物均有毒性。污染水体后直接影响鱼类生长并在鱼类体内累积,与人类健康直接相关。有关Cr~(3 )和Cr~(6 )的毒性大小的比较,众说不一。但一般认为Cr~(6 )的毒性较Cr~(3 )为大。国内外虽有铬对鱼类的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报导,但关于Cr~(3 )和Cr~(6 )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比较试验的文献较少。为了探明  相似文献   

3.
关于水污染的生态研究,我所于1975、1978年已有两次综述报导。现就1978—1979年有关水污染对鱼类生态毒理影响的研究进展,分为概述、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模式和模拟研究等五个部份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除草剂阿特拉津与丁草胺对麦穗鱼的联合毒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除草剂阿特拉津和丁草胺为供试毒物,研究了它们对麦穗鱼的单一及联合毒性.结果表明,阿特拉津与丁草胺对麦穗鱼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 )分别为41.64、0.33 mg/L,安全浓度(SC)分别为4.164、0.033 mg/L.因此,阿特拉津对鱼类是一种低毒除草剂,丁草胺则对鱼类具有较高的毒性.在阿特拉津与丁草胺的联合毒性试验中,24、48、96 h的相加指数分别为0.056、 0.053 、0.084,表明阿特拉津与丁草胺对麦穗鱼的联合毒性存在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5.
污染物对鱼类慢性毒性指污染物低浓度,长时间作用于鱼类产生的毒性。一般包括生长和繁殖在内的整个生活周期。由于它包括了鱼类一生中重要的生命过程,因而被看作确定污染物在水环境中最大容许浓度以及制订水质标准的重要依据。 热污染引起的升温,对发育中的受精卵特别有害,使受精卵死亡,降低孵化率,或使鱼苗畸形。与对照pH6.7相比,pH下降至6和4.5时,汤鲤Jorsanella floridae精巢中成熟精  相似文献   

6.
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三十烷醇对鱼类产生毒性效应。本文经试验,得出了水温18—23℃时含0.1%的三十烷醇乳剂溶液对各种鱼类96小时内的半致死浓度、安全浓度以及各种鱼类在三+烷醇乳剂溶液中的运动平衡、呼吸、心率及其他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7.
围绕第二松花江污染对鱼类资源影响的课题,我们对“二松江”水环境中受纳了各种污染物,其中有重金属、有机、无机物质的污染进行了调查,它们除以单一的化学物质形式存在外,往往是以多种化学物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出现。为了探索其毒性效应,我室在单项毒物毒性试验基础上又做了三对混  相似文献   

8.
许多化学物质在环境中迁移转化,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化学污染物的生物监测,一般使用鱼类、无脊椎动物及藻类等,所需时间较长。而微生物的毒性试验具有快速和容易操作的优点。本文介绍一种以刃天青(resazurin,C_(12)H_7NO_4)作指示剂的快速生化试验法。  相似文献   

9.
环氧氯丙烷(EGH)为烷基化毒物,结构式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环氧树脂、合成甘醇、表面防腐涂料和玻璃钢中.它具有致癌作用,这点已被大家共识,但是国内目前尚未制定出环氧氯丙烷的渔业水质标准,也没有专门的定量研究.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环氧氯丙烷对鱼类毒性的研究,通过这项工作,目的是得出环氧氯丙烷对鱼类的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为该类废水管控制定标准和污染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农药对鱼类的毒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药对鱼类的毒性影响,可分为短期的和长期的.短期影响包括立即回避,急性致死,活动减低,失去平衡及麻痹;长期影响包括慢性中毒,生长减缓,失去种群竞争能力及生理生殖机制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由于保护水体的需要,近年来鱼类毒理学的研究及各种鱼类毒性试验方面蓬勃地发展起来,在这些研究工作中,人们很自然地注意到胚胎发育阶段的特殊性,因而以胚胎、鱼卵作材料的研究报告也越来越多了. Dethlefsen(1981)首先在一篇题为“鱼类毒理学的新知识-胚胎毒理学”短文中介绍了这一门新的学科.笔者近来也进行过一些这方面的工作.并收集了一些资料,感到Dethlefsen的文章过程简单一些,但提出这一个新的方向是令人感到兴趣和振奋  相似文献   

12.
二氧化氯对金鱼的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用标准的鱼类毒性试验方法,确定了二氧化氯(ClO_2)在水体中的安全浓度为0.519mgl~(-1),这与苏联确定的水体中 ClO_2的临界浓度为0.5mgl~(-1)基本相等。  相似文献   

13.
分别测定了苯酚、硝基苯和间硝基苯胺对发光菌的单一毒性,以及等浓度配比和等毒性配比的二元及三元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采用相加指数法对其联合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等浓度比和等毒性比混合体系的联合作用结果一致:苯酚+间硝基苯胺二元体系为协同作用,其他各体系为相加作用。为简化联合毒性实验方法,建议在研究相关系列化合物的联合毒性作用机制中,可采用等浓度配比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分别测定了苯酚、硝基苯和间硝基苯胺对发光菌的单一毒性,以及等浓度配比和等毒性配比的二元及三元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采用相加指数法对其联合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等浓度比和等毒性比混合体系的联合作用结果一致:苯酚+间硝基苯胺二元体系为协同作用,其他各体系为相加作用。为简化联合毒性实验方法,建议在研究相关系列化合物的联合毒性作用机制中,可采用等浓度配比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30(3):106-107
科学家现在用新手段追踪环境中的汞,它们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汞稳定同位素分配。鱼类汞污染是一个全球范围的人群健康威胁,因为积聚在鱼中的甲基汞毒性非常大。但是由于汞通过大气输送分布到全球,所以难以区分当地源和全球源,也难以区分自然源和人为源。  相似文献   

16.
随着水污染的日趋严重,为适应水质监测、渔业等方面的需要,近年来,鱼类生态毒理学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有关鱼类生态毒理研究的进展情况,已分别有人就1975、1978年及1978~1979年作过综述报导。在此,作者对1984~1986年的鱼类生态毒理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一、概述 第二届国际海洋生物对污染物反应讨论会于1983年4月27日在美国明尼苏达州Woods Hole召开’会后由Stegeman,J.J.编辑出版了论文集《海洋生物对污染物  相似文献   

17.
利用网养鱼类可以有效地监测电厂废水。试验结果表明,鱼类对热及其他污染物反应颇为敏感。由此取得水质状况与鱼类“信息”之间的关系数据,可用于建立报警系统。本试验所用鱼种有鲢、鳙、鳊、鲤、鲫鱼等。  相似文献   

18.
采用聚碳酸醑膜直接固定法制备了基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CellSense生物传感器,分别测定了Cd2+、Cu2+、Zn2+和Cr(Ⅵ)对Bacillus Subtilis的单一毒性,以及等毒性配比和等浓度配比下二元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并用相加指数法对其联合毒性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基于对数生长后期和稳定期的Bacillus Subtilis的CellSense生物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毒性分析性能;2种联合毒性评价方法下4种重金属离子二元混合体系的联合作用结果一致,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尹倩  张薛  陆韻  赵璇 《环境工程学报》2014,8(4):1692-1698
大型蚤是一种国际公认的标准实验生物,广泛应用于污水、地表水等水质毒性检测。毒性水平较低的城市二级出水,对大型蚤往往无急性毒性效应,而具有慢性毒性效应,但慢性毒性检测周期过长,因此探索一种更灵敏的指标,实现快速检测,对于控制二级出水的水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考察了大型蚤在短期暴露于城市二级出水条件下,其体内乙酰胆碱酯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ATP酶、羧酸酯酶和碱性磷酸酯酶的酶活变化特征,从中筛选出对二级出水毒性响应灵敏的标志酶指标。实验结果表明,碱性磷酸酯酶、过氧化氢酶对二级出水毒性响应相对较灵敏,具有成为标志酶的潜力,研究结果为城市二级出水生物毒性评价方法优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武汉市自五十年代起就有了污水养殖的渔业生产,到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污养历史的增长和污染物毒性的加重,对鱼类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本市近郊1979—1981年因污染而造成的渔业减产近500万斤,光是企业赔损金额就达150万元之多;因鱼品质不好而失去食用价值的也相当的多,还曾发生过多起因误食污水鱼的人员中毒事件.为了对市民的健康负责,我们于1982—1983年对本市的主要养殖水体里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