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对南四湖湖区及其主要入湖河流表层沉积物中金属元素质量分数进行了测试分析. 结果表明,14种金属元素可分为3类组合:Ca和Sr为第Ⅰ组元素;Al,Fe,Na,K,Mg,Ni,V和Ti为第Ⅱ组元素;第Ⅲ组元素包括Zn,Cr,Cu和Pb. 其中,第Ⅰ组元素在独山湖区及微山湖区质量分数较高,与第Ⅱ组元素变化趋势相反,这2组元素主要为流域自然来源;第Ⅲ组元素在老运河、白马河上游、洸府河下游及入湖口沉积物中质量分数较高,可能受到人为污染的影响. 此外,其他表层沉积物中第Ⅱ组元素与第Ⅲ组元素质量分数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 选取流域非耕作土壤样品作为背景,采用参比元素校正及沉积物富集系数法,对Zn,Cr,Cu和Pb等重金属元素的人为污染特征进行了定量评价. 结果显示:老运河沉积物中Cr和Pb的富集系数为3.7和3.9,具有中等程度的人为污染特征.Cu和Zn的富集系数达到16.6和22.0,具备重或严重的人为污染特征.Zn和Cu在洸府河下游及入湖口、白马河上游沉积物中的富集系数为2.0~7.1,具有中等或较重的人为污染特征.其余表层沉积物中Zn,Cr,Cu和Pb的富集系数均低于2.0,基本未受到人为污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渤海东部和黄海北部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渤海东部及黄海北部海域138个站位沉积物样品的重金属等含量分析,研究了该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渤海东部及黄海北部海域沉积物中As、Cu、Cd、Cr、Co、Hg、Ni、Pb、V、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9.87,20.1,0.15,58.9,11.6,0.02,26.7,23.0,74.0,65.5μg/g;重金属元素Cu、V、Cr、Co、Ni、Zn含量与有机碳含量、小于63μm细粒沉积物呈显著正相关,其在表层沉积物中的分布明显受到有机质含量和沉积物粒径的控制,而As、Hg分布没有明显受到有机质含量和沉积物粒径的影响.富集系数显示, Cr、Co、Ni、Pb、V和Zn为无富集;Cu为轻度富集;As、Cd和Hg为中度富集;依据Q-型聚类分析特征,将研究区域沉积物划分为3个不同的重金属分区,Ⅰ类区沉积物Hg富集程度较高;Ⅱ类区沉积物As富集程度较高;Ⅲ类区重金属元素含量普遍较高,尤其Cu、Zn和Cd含量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3.
在常温厌氧好氧环境下,使用实验室规模的SBR强化生物除磷反应器,高度富集了聚磷菌子类PAO Ⅱ,深入研究了高度富集PAO Ⅱ反应器的除磷特性、代谢特征以及污泥特征。结果表明:富集96%PAO Ⅱ的污泥厌氧磷释放与乙酸摄取比为0.25,仅为经典PAO代谢模型中报道值的1/2;污泥为不规则、相对松散、粒径细小的颗粒状;污泥颗粒的刚度为30 m N,Maxwell模型对机械力变化情况拟合较好。试验结果有助于深入研究不同聚磷菌子类的特征及代谢性能,传统PAO代谢模型应针对不同PAO子类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入出库水质评价及其变化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质问题关系着三峡工程的安全运行与库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选取重庆朱沱断面和湖北南津关断面分别代表三峡库区长江干流的入出库断面,在对DO、COD_(Mn)和NH_3-N的年均、季均值统计基础上,运用基于灰色关联系数矩阵的TOPSIS法评价入出库水质,运用R/S法查明入出库水质的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入出库水质在2004—2014年间均介于Ⅰ、Ⅱ类间(《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其中,2004—2007年、2012—2014年均为Ⅰ类,2008年均为Ⅱ类,2009—2010年均在Ⅰ、Ⅱ类间变动,且均距Ⅰ类较近;入出库断面每年4个季度水质的相对贴近度均在Ⅰ、Ⅱ类间波动,但更偏近于Ⅰ类,这一趋势在多年平均情况下最为显著,2005—2007、2009、2010和2013年整体上两断面水质在4个季度中存在着相反的变化趋势;年均入库水质变化明显呈现良好趋势,而出库水质变化趋势基本不变.入出库季均水质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差异,入出库过去的水质变好趋势会延续到未来相同的时间序列里,但这种水质变好趋势在将来的变化中并不稳定,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三峡工程阶段性的蓄水对长江干流水质产生明显影响的认识,丰富人们对近年实施的环库生态治理工程成效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长江下游某水源型水库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生素抗性基因是水环境中的新型污染物.为了探究夏季时期长江下游某水源型水库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污染赋存特征,分别采集了水体和沉积物样本并使用高通量荧光定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下游水体中检测出104种ARGs,水库水体中检测出118种ARGs,沉积物中检测出124种ARGs.β-内酰胺类、多重抗药类、其他类共54种ARGs为水库中占主导的抗性基因.抗性基因绝对丰度在水体中呈现从长江下游到库内富集的趋势,这表明水环境中的ARGs在水库中富集;相对丰度特征呈现长江下游水介质与库内水介质聚类,水介质与沉积物介质聚类.水体样本的整合子(CintⅠ-1(class 1)、intⅠ-1(clinical))与其ARGs总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750,p0.05;r=0.971,p0.05),说明整合子对ARGs转移和富集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灌河口附近海域水质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海水域的水环境对沿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06年4、5月灌河口附近海域水质监测资料,对海域的水质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pH符合《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Ⅰ类水质标准,DO、COD符合Ⅰ、Ⅱ类水质标准;油类含量的平均值在0.031~0.062mg/L间变化,水质符合Ⅰ、Ⅱ类水质标准;油类含量符合Ⅰ、Ⅱ类水质标准;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已经超过Ⅲ、Ⅳ类水质标准;灌河口附近特殊的潮流场及苏北沿岸流对污染物质的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较大,建议对该海域进行大规模的水文监测分析,加强对海域环境的科学管理,以便及时采取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择取整理了1980-1990年洱海水质监测资料,选用PH值,溶解氧、BOD5高锰酸盐指数、TN和TP6个项目,分析和综合评价洱海水质在枯,丰,平不同水文期的质量及变化规律。洱海水质在平水期属Ⅰ类,丰水期属Ⅱ类,枯水期属Ⅲ类。  相似文献   

8.
黔西南煤燃烧产物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魏晓飞  张国平  李玲  项萌  蔡永兵 《环境科学》2012,33(5):1457-1462
通过对黔西南高砷煤及燃烧产物(底灰、粗飞灰、细飞灰和烟气)中微量元素含量、水溶性及赋存状态的测定,分析了微量元素在燃煤产物中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探讨了燃煤过程中微量元素迁移转化机制.结果表明,As和Sb是黔西南高砷煤的主要危害元素,含量分别为(256±195)μg.g-1和(26±21)μg.g-1.根据元素在燃煤产物中富集程度的差异,将其分为4类:Ⅰ底灰富集型(Cr和W);Ⅱ均匀富集型(Cu和Ba);Ⅲ飞灰富集型(Mn和Mo);Ⅳ细飞灰超富集型(As、Cd、Sb和Pb).As的挥发性强于Sb和Pb.As在细飞灰上表现出强烈的富集;而Sb和Pb在原煤和燃烧产物中的分配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2=0.990 1,P<0.05).亲石元素容易在底灰沉积或组成飞灰颗粒基质,亲硫元素燃烧后易于吸附在飞灰颗粒表面.而飞灰颗粒粒径越小,比表面积越大,所吸附的微量元素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9.
《环境》2008,(2):50
广州所有本地登记车辆须在今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内申领相应环保标志。环保标志设黄色和绿色两类,用于识别高、低排放汽车。黄色标志设一种,用于识别国Ⅰ标准以下汽车。绿色标志暂设三种,分别称为国Ⅰ标志、国Ⅱ标志、国Ⅲ标志,  相似文献   

10.
李权禄 《环境科技》1995,15(1):86-89
综合大伙房水库十几年理化、浮游藻类监测资料,按国家GB3838-88标准,水库水质除总磷、总氮外,其余理化均在地面水Ⅰ、Ⅱ类标准范围之内。多年平均总磷、总氮分别为0.051和1.190mg/L,均超出Ⅱ类水质标准;多年平均浮游藻类生物重量7.06mg/L,已达到较重富营养型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11.
贵州万山汞矿区汞的环境污染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9,他引:34  
通过对贵州万山汞矿地区环境样品(水、土壤、植物、农作物和动物)的系统研究,发现该地区的环境汞污染以土壤、大气污染为主,水体基本处于正常范围.土壤汞含量为24.31~347.52mg·kg-1,比全国土壤平均值高出2~3个数量级;水中汞含量除了冶炼厂荷花池中含量较高外,其它水体为0.10~0.68ng·mL-1.由于矿山长期的开采和冶炼,整个环境的汞污染严重,当地的植被、农作物、动物中存在明显的汞蓄积,各种植物不同部位的汞含量为0.47~331.4mg·kg-1;苔藓可以高度富集汞.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新疆不同地区45个煤矿进行采样,分析新疆煤炭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对燃煤大气汞释放量进行估算,确定新疆煤炭消费对大气汞排放的贡献。结果表明新疆原煤中汞含量处于较低水平,平均含量为5.43×10-2 mg/kg,远小于我国其他地区,新疆原煤汞含量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最高点位于奇台地区,原煤汞含量为17.05×10-2mg/kg,最低点位于塔城地区,原煤汞含量为2.03×10-2 mg/kg,总体呈北疆地区高南疆地区低的特点。初步估算显示,2008年新疆各行业燃煤大气汞排放总量为2039.02kg,其中民用燃煤汞排放量约占5.13%,远小于14%~15%的全国平均值,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3.
以国家自然保护区贵州草海湿地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草海湖中深水区和湖边浅水区生长的底栖动物,测定其总汞和甲基汞,探讨底栖动物汞和甲基汞分布特征及其对沉积物汞的响应特征,并评估了其面临的汞污染风险.结果表明,底栖动物总汞含量范围为0.51~46.55 ng·g~(-1)(均值7.82 ng·g~(-1)),甲基汞含量范围为0.04~27.71 ng·g~(-1)(均值4.31 ng·g~(-1)),低于其他自然保护区报道的底栖动物的汞含量.对比发现,夏季底栖动物总汞和甲基汞含量均高于其他季节;湖边点底栖动物总汞和甲基汞含量均高于湖中点同种类底栖动物汞含量,这与沉积物中甲基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一致,却与沉积物总汞含量空间分布特征相反,且中华圆田螺甲基汞含量与沉积物甲基汞含量呈显著相关(r=0.52,P0.05),表明湖边浅水区沉积物汞的甲基化程度、生物可利用性都明显高于湖中深水区.湖中湖边沉积物有机质的含量差异以及湖边沉积物存在干湿交替可能导致了这种明显的差异.底栖动物对水体或沉积物总汞和甲基汞的富集系数均较高,这些高富集系数足以引起对草海湿地水生食物链中汞污染风险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基于实测的燃煤电厂汞排放特性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选取我国6个有代表性的燃煤电厂进行现场实测,依据现场监测的汞排放浓度数据计算得出每个燃煤电厂汞的脱除率和汞平均排放因子,从而得出这6个燃煤电厂汞排放特性,为将来我国汞排放控制提供支持和依据.6个燃煤电厂的汞排放浓度为4.72~14.54μg/m3,汞脱除效率为20.89%~70.63%,汞排放因子为14.09~56.0...  相似文献   

15.
降水中汞的赋存形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北京市不同地点和不同时期采集降水样品 36个 .分析结果表明 ,汞易形成相对稳定的络合态汞 ,除 Hg0(w) 外各形态汞含量均表现为采暖期大于非采暖期 .降水中各形态汞的含量和百分比按大小排序 ,经统计检验 ,在非采暖期水相中为 Hgre(w)>[Hg0(w),Hg2+(w)],颗粒态汞为 Hgre(p)>Hg2+(p)>Hg0(p);在采暖期水相中均为 Hgre(w)>Hg2+(w)>Hg0(w),颗粒态汞为 Hgre(p)>[Hg2+(p),Hg0(p)].在非采暖期颗粒态汞含量及百分比 HgT(p)>溶解态汞 HgT(w),在采暖期颗粒态汞和溶解态汞没有明显差异 .小于 0.45μm颗粒吸附的汞 Hg0相对较多 ,Hg2+形态汞较少 ,水溶液中 Hg0 形态汞少 ,Hg2+形态汞多 ,表明 Hg0 形态汞更易在微小颗粒物上吸附 ,而 Hg2+形态汞相当部分可以保留在水溶液中 .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电池生产用汞量及潜在汞散失量估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含汞电池的生产与消费、单位电池含汞量的估算、电池生产用汞量及潜在汞散失量的估算3个方面,对1992~1999年我国电池生产用汞量和潜在汞散失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2~1999年期间我国电池生产用汞量先减后增再减,其中2个高峰分别为1992年的679.5t和1997年的974.3t;潜在汞散失量呈上升趋势,1999年达801.7t。因此,我国电池引起的汞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城市管道煤气生产中汞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二次金汞齐 -冷原子吸收光谱法对贵阳市城市民用管道煤气中汞含量进行了测定。对煤气生产中使用的洗精煤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化学产品焦碳、煤焦油、焦炉煤气脱硫洗涤物硫浆中汞含量和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管道煤气中汞的含量低于方法检测限 0 .0 5ng/m3,低于贵阳市大气中汞含量。在原煤转化为城市管道煤气过程中 ,原煤的洗选过程脱除了 70 %的汞 ;焦碳中汞含量占洗精煤汞含量的 1 1 .4 % ;焦油中汞含量占洗精煤中汞的 1 2 .6 % ;硫浆的生成过程脱除了煤气生产用洗精煤中 50 %的汞。  相似文献   

18.
湿地是汞的活性库,研究湿地汞的累积特征对揭示湿地汞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生态效应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崇明东滩沉积物汞累积特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湿地汞的地球化学循环和湿地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采集了崇明东滩湿地高潮滩、中潮滩、中潮滩植被带前缘3个柱状沉积物样品,测得沉积物中w(Hg)为0.015~0.315 mg/kg. 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对潮滩沉积物中汞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崇明东滩沉积物存在轻度的汞污染. 同时对w(Fe),w(Mn),w(有机质)及粒度等理化参数进行了测定. 采用相关性分析,探讨沉积物中w(有机质),w(Fe),w(Mn)和粒度对沉积物汞累积的影响,指出有机质和铁、锰循环是影响沉积物中汞累积的主导因素,而粒度不是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9.
大型垃圾焚烧厂周边环境汞影响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对上海浦东生活垃圾焚烧厂运行2年来对周边环境的汞影响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垃圾焚烧厂周边环境的土壤背景值偏高,平均为125.9ng/g;运行1a后和2a后的平均值分别为139.9ng/g和137.7ng/g,其中处于下风口的偏西面受影响较大;当地种植的大部分蔬菜叶子的汞含量超过国家卫生标准(GB2762-94),2003年的大豆和高梁果实中汞含量分别是2002年的2.3和2.7倍.垃圾焚烧厂上风口、厂区内和下风口处大气汞浓度分别为5.1ng/m3、5.0ng/m3和10.6ng/m3.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务川汞矿区土法炼汞过程中汞释放量的估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酸性水溶液、含Fe3+水溶液、含Fe2+水溶液、细菌菌液和细菌培养基水溶液脱除二氧化硫的实验,探讨了微生物液相氧化二氧化硫的途径.以液相中SO42-浓度考察了Fe3+浓度、Fe2+浓度、进口SO2浓度以及温度对脱硫成酸的影响.微生物脱硫有2种机制:一是直接氧化作用,即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将S(IV)氧化成S(VI);二是间接催化氧化,氧化亚铁硫杆菌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快速氧化Fe2+成Fe3+,增强Fe3+对SO2的液相催化氧化能力,研究表明微生物脱硫以间接催化氧化为主.在浓度0~1.2g/L之间,Fe3+和Fe2+浓度越高,脱硫效果越好,氧化亚铁硫杆菌表现出对Fe3+/Fe2+体系氧化SO2的强化效果.入口SO2浓度越高,细菌脱硫效率越低,但液相中SO42-浓度随进口SO2浓度增加变化不大.温度对微生物脱硫影响较大,最佳脱硫温度为30~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