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与人心理之间作用的相互性。将环境科学与心理学进行交叉研究并将其纳入到环境教育的范畴中去,不仅有利于拓展环境教育的内容,更对环境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着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环境解说实施环境教育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环境解说是解说和环境教育结合的产物,是社会环境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20世纪60年代,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教育日益受到各国的关注,解说开始认识到可以通过对自然事物及其与人类关系的解说来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这样便促使了环境解说的形成和发展。现在环境解说广泛应用于各类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生态中心等场所。自2001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院的王民教授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并做了北京市南海子麋鹿苑、北京思博学校环境教育中心.北京动物园等环境解说案例研究。本刊希望通过对环境解说理论与实践的介绍,达到推进我国社会环境教育开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环境伦理与环境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转变,这对办大学提出新要求,也会影响教育模式的转变。这就需要把全民环境教育提高到环境伦理的角度。环境伦理学研究会理事长余谋昌为我们阐述了环境伦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思1:环境教育的目标1975年贝尔格莱德会议提出的环境教育的目标包括:意识、知识、态度、技能、评价能力、参与等六条,对此,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一起组织的首届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第比利斯会议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在其建议中又进一步详细确定了环境教育的目标,即意识、知识、态度、技能和参与五个方面,而这个目标一直为国际所公认。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中小学环境教育的主要目标停留在掌握环保知识的阶段。1978年12月,在中共中央转批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的通知中指出:普通中小学也要增加环境保护知…  相似文献   

5.
人类走向环境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伦理是从道德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环境伦理的产生、环境伦理要求人们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三个方面来阐述。环境伦理的兴起与对人类的启示“伦理”一词代表的是人们的言论和行为要遵循的原则、规范,并与人的责任和义务相联系。传统的伦理是揭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规律性的认识,也就是反映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反映人们相互之间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千百年来,伦理的作用和功能主要表现在调节人际之间利益关系的层面上。所以,以往当人们谈到伦理的时候,它存在于人类之间,只起调…  相似文献   

6.
顾亚丽  刘燕 《环境教育》2013,(11):77-78
从环境伦理教育的价值出发,论述高校在大学生中开展环境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结合贵州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探讨如何在大学生中开展环境伦理教育,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出相关的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对“环境伦理”概念的理解千差万别。基于对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和理念的分析与研究,将学术界德高望重的精英们深刻的环境伦理理念转向应用层面.转变为可以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行为之中的基本内容.是一种探索和尝试。环境伦理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欣赏自然、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回归自然(如图1)。  相似文献   

8.
新疆放射性废物的库库区内,外环境放射性属正常本底水平,废物库运行期间未造成放射性污染。  相似文献   

9.
环境解说的目的和目标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一个根本特性。环境解说的实践活动也有其最终要达到的归宿,亦即环境解说的目的。环境解说是在旅游景点实施的一种教育方式和交流服务,对听众来讲是一种自愿参与的形式,组织性相对较差,教育效果难以确定,因此,必须制定具体、细化的目的和目标,来保证环境解说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于2000年2月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2001年秋新教材全面铺开.新的大纲、新的教材、新的理念,要求教师要调整教育教学观念,迎接新的挑战.通过对地理新大纲和教材的学习,以及近一年的教学,我深刻地体会到,加强环境伦理教育,可以成为新时期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何鲁威 《环境教育》2004,(11):32-32
美国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在<情感智商>一书中,大声疾呼"把智慧带进情绪,把关爱注入我们的生活".关怀是一科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品格,往往也是一种智慧.在德国,教师上自然课,通常采用十分朴实的方法,他们让学生闭上眼睛闻花瓣独特的气息,再通过图片来讲解各种植物的形状和生长环境,当学生已经熟悉了这些植物后,才到大自然里去观察.他们来到森林里或草丛里,不采摘、不做标本、不折断一颗树枝、不踩踏草地,他们寻找和观察森林里、草地上、土地里的"小居民";小心翼翼地装进大托盘里,然后由老师讲解各种昆虫的特点和习性后,再放进带有放大镜和刻度的透明的瓶子里,仔细观察,看完之后,再把"小居民"送回原地,使人感到他们不仅是在学习动、植物知识,更是在培养一种关怀自然,关怀生命的情操.  相似文献   

12.
博物馆与环境教育:影响城市公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方 《环境教育》2001,(5):26-28
导语:在普通人的印象中,我国的许多博物馆几十年如一日,一副老面孔,大多沉寂而缺乏生机。平日里只有几个零星的“顾客”,展品也大多是雕塑一般地静候着人们去光顾,少见解说员或专家在那里为大家讲解。人们似乎也不了解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每天真正在做什么,更多的也许是研究工作吧。实际上,博物馆不应只是“展柜”和“百宝箱”,更应成为活的“有机体”,吸引公众,发挥博物馆的知识力量,促进博物馆与公众的互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的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在公众环境教育方面卓有成效的经验,特别是博物馆如何在公众和学校环境教育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环境教育的原则是实施环境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准则,它对确定环境教育的目标、环境教育的内容,选择、使用环境教育方法等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笔者针对学校环境教育实际,并结合环境教育的相关理论提出如下原则,以求教于广大同仁。道德性原则环境道德观教育是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有人甚至认为:“环境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公德教育”。前苏联院士伊·比德诺夫·索科洛夫指出,大自然的污染,首先是“人类意识的污染”,因此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建立新的生态文化,从观念意识上扭转对自然的认识。当前,我国在实施环境道德教育方面,…  相似文献   

14.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Biodiversity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as a principal topic on the agenda of the Stockholm 1972 Conference. In response to its recommendation UNESCO and UNEP developed and launched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 (IEEP) in 1977.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as perceived to encompass in-school and out-of-school activities and public awareness. Later developments added training to its objectives and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its dimensions.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 represented a phase in the world commitment to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t underpinned biodiversity in the field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Biodiversity education is based on five pivots: scale of boundaries (from local to worldwide), perspectives, goals, themes (vary according to actors), and assimilation (evaluation of programs of action). Directions relate to learners and teachers, and processes address: awareness, school education,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at tertiary level, roles of communication and media institutions.  相似文献   

15.
Knowledge of the forces driving and modifying ecosystems can be employed in concert with signal analysis to target the data most likely to yield sensitivity and resilience information. One can optimize return of information per investment of resources by targeting segments of signals that are dominated by the force of interest, coupled with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system of interest. This force analysis approach is an effective means both to design efficient new monitoring programs and to target relevant information in large data files. We present five example applications of force analysis. Three examples illustrate this approach for an evaluation of whether Canadian rivers might be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climate. It was concluded that Canadian rivers appear to be sensitive to changing climate. A fourth example illustrates how automated snow pillow data may be evaluated to ascertain the sensitivity of snow accumulation to change in climate. It was concluded that snow accumulation at the site evaluated did appear to be sensitive to changing climate. The fifth example illustrates the assessment of whether a river recovers with the elimination of inputs of iron from an abandoned mine. It was concluded that resilience remained unproven since the river had not as yet restabilized. The force analysis approach focuses data collection or data evaluation on those data required to answer specific resource management questions, greatly reducing collection or consideration of data that are not relevant to that question. This approach is potentially very cost-efficient and therefore is likely to be of interest to hydrologists, climatologists, and environmental data managers.  相似文献   

16.
韩梅  林宪生 《环境教育》2004,(11):20-21
服饰文化是以服饰为裁体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物质文化现象.是人类与环境相融台的产物。服饰文化在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给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引发环境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环境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自身的服饰文化.立足子环境教育。服饰文化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个领域.其涉及范围的广泛性为环境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我们要利用这一契机充分挖掘服饰文化与环境教育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17.
依据教材,正面看待古代中国的环境保护意识及措施   1.中国古代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中隐含着环保意识。   初中历史教材中,反映出这方面的内容有很多。其一:汉朝统治者采取的休养生息和重农抑商政策。目的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其带来的结果也是使多年战乱引起的荒野千里现象得以重大改善,这不失为汉朝统治者在恢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保护了环境资源。其二:汉唐等时期统治者对少数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其目的是避免战争,搞好两族关系,客观上,减少了土地流失,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其三:历代统治者兴修水利工程的传统。几乎每个…  相似文献   

18.
论环境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促使他们用自觉的行动去保护美丽的大自然.而审美教育的目的是有目的、有组织地通过各种美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进而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诸多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环境审美教育对青少年的个性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它引导青少  相似文献   

19.
曾记得有所学校在亚洲书画协会举办的书画比赛中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有1/3的作品画的是校园、家乡、山村的优美环境。可见,“环境”和“绘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在环境教育课上,适当地融绘画于环境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画“欣赏”的环境、“污染”的环境和“创造”的环境等,激发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兴趣,使学生逐步树立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意识。画“欣赏”的环境大自然是美丽的,有蓝蓝的天空、无边的海洋、千姿百态的虫鱼鸟兽……,它对孩子们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孩子们只有感受到自然万物的可爱、生…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实验教学往往只注意到实验与课本知识的结合,而很少注意环保知识的教育。作为自然科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课程与环境联系密切,它们又都以实验为基础,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就显得直观,生动,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效果也更好。1.加强实验设计,强化环保教育在不影响原有实验目的、观察效果和实验结果的前提下改进实验内容、仪器装置或实验形式,从而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增强环保事例的真实性,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更是对学生加强环境教育的极好机会。在化学实验中可着重从药品用量、仪器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