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慧娟  徐爱玲  乔凤禄  蒋敏  宋琪 《环境科学》2021,42(6):3063-3073
植物叶表面颗粒物和微生物的结构动态对近地表环境和生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青岛市不同功能区冬青和女贞植物的新鲜叶片为研究对象,利用环境扫描电镜观察叶表面颗粒物与微生物微形态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植物叶际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冬青和女贞植物叶片颗粒物滞留量秋、冬季节高于春、夏两季,两种植物叶片更易滞留PM10和PM2.5,但冬青叶片的滞尘能力尤其是对粒径大于10 μm的颗粒物滞留效果高于女贞,城市主干道植物叶片滞尘能力高于文教区和城市公园植物,受地面扬尘和汽车尾气影响较大;另植物叶际微生物组成存在季节差异,叶片易滞留不同类型真菌、真菌孢子及菌丝体等,且两种植物因叶片革质更适宜菌丝体生长,此外女贞叶表皮还易镶嵌一种表面均匀褶皱的真菌孢子,微生物丰富度城市公园 > 城市主干道 > 文教区,湿度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呈现积极影响;高通量测序下不同季节的冬青和女贞植物叶际细菌群落差异显著,春季植物叶际细菌丰度最高,夏季最低,两种植物叶际细菌相对丰度最高的优势菌门和优势菌纲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且同一功能区两种植物共用一个核心微生物群,另外受地面扬尘污染严重的城市主干道植物叶际细菌群落结构与其他两个功能区差异明显.本研究结果证明城市不同功能区典型绿化植物叶表面颗粒物与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为城市绿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岩溶区典型灌丛植物根系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月明  苏以荣  何寻阳  陈香碧 《环境科学》2018,39(12):5657-5664
运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法(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检测岩溶区典型13种灌丛植物根系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群落结构变化特征,探讨岩溶区AM与宿主植物是否存在选择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灌丛植物根际土壤养分存在显著差异,豆科植物显著高于非豆科植物.聚类分析表明,13种灌丛植物均能被AM侵染,不同灌丛植物根系AM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尤其豆科与非豆科植物,但AM群落结构在9种非豆科植物间差异显著而在4种豆科植物间则差异不显著.冗余分析表明,影响豆科与非豆科植物根系AM群落结构的因子各异,土壤Olsen-P、p H和全氮是影响岩溶区灌丛植物根系AM群落组成结构的主要因子.研究还表明,岩溶区灌丛植物根系AM与宿主植物具有选择特性,这种选择特性出现在植物功能群的几率比植物种类大,将AM应用于岩溶区植物恢复时,应考虑AM与宿主植物的选择特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调查了广州钢铁厂搬迁3 a后旧址上的植被自然恢复情况,统计了群落中的植物种类组成、生活型组成和各种植物的重要值,分析了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比较了植物的重金属耐受性。结果发现,在调查的6个样方中,共有26种植物,分属于14科,其中菊科和禾本科植物数量最多,没有发现豆科植物。植物生活型组成以一二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共21种,占80.77%,极少灌木和乔木,表明群落处于次生演替的初级阶段。群落中的植物重要值差异较小,以蜈蚣草(Pteris vittata)的重要值最大,为32.10;其次是少花龙葵(Solanum americanum)、苎麻(Boehmeria nivea)、蟛蜞菊(Sphagneticola calendulacea),它们的重要值也大于20;其余14种植物重要值小于10。群落中优势种不明显,表明群落的组成较复杂。群落内植物覆盖度平均仅27.16%,物种多样性指数为0.93,均匀度指数为0.89。群落内植物数量多而个体矮小,导致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较高而覆盖度较低,表明植物种子萌发受到重金属胁迫较小,而植物生长受重金属胁迫较大。群落中超富集植物仅有蜈蚣草、少花龙葵和蟛蜞菊3种,有8种植物对重金属具有一定耐受性。对于钢铁厂旧址的生态恢复,可利用具有生态修复功能的植物构建符合景观需要的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型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4.
探究植物叶表面颗粒物及微生物群落的分布特征,对深入了解植物叶片与环境互作机制及城市公园绿植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青岛市中山公园冬青、女贞和樱花3种植物作为供试树种,利用环境扫描电镜观察植物叶片微观结构,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叶际细菌群落多样性与丰富度,通过组间差异对比分析不同季节不同植物的叶际细菌群落差异。结果显示:3种植物叶片对大气颗粒物的滞纳能力为冬青>女贞>樱花,总体趋势表现为灌木>乔木,常绿植物>落叶植物,且受季节变化、植物叶片生长情况与颗粒物累积等因素的影响,叶面颗粒物滞留量表现为春季显著低于其他季节;扫描电镜观察到植物叶片表面存在不同类型的真菌且存在明显季节变化,其中春夏季节植物叶表面存在孢子较多,而秋冬季节主要为丝状真菌,这与青岛秋冬季节出现灰霾天气导致空气气溶胶中真菌含量大相关;高通量测序发现3种植物的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叶际细菌丰富度为冬青>女贞>樱花,且夏季叶际细菌群落丰富度最低,但相对丰度最高的优势菌门均为Proteobacteria和Cyanobacteria,主要优势菌属为norank_f__n...  相似文献   

5.
运用无土栽培技术,通过石龙芮和酸模对生活污水的降解实验,对两种植物作为湿地植物处理生活污水的可行性进行了实验分析。实验表明两种植物对污水中的营养元素都具有较好的去除,N、P元素的最终去除率都能达到80%,石龙芮对COD的去除达到45%左右,而酸模对COD的去除可达50%。相对于单一植物系统来说,石龙芮一酸模复合植物系统可对生活污水中的P元素和COD的去除更高。研究表明石龙芮和酸模都可以作为人工湿地植物,用来处理生活污水,而两种植物都具有耐寒性,可以提高人工湿地在冬季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6.
冀南野生油脂植物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南地区位于河北省最南端,西与山西交界,南与河南接壤。本区以京广路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主要为平原;西部主要为山地,地势多样,植物种类繁多。关于冀南太行山区野生观赏植物、野生保健饮料食品植物和野菜资源的研究已有报道。本文重点对冀南地区可作为油脂资源的野生植物进行了探讨。一、概况本区有野生油脂资源植物112种,隶属46科。其中裸子植物2种,被子植物110种;草本植物55种,木本植物57种。植物油脂根据作用可以分为食用油脂和工业用油脂两大类。植物油脂以合不饱和脂肪酸的甘油脂作为主要成分,在营养价值方面优于动物…  相似文献   

7.
XP1菌株强化湿地植物脱氮及其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从南四湖人工湿地中分离的一株具有良好脱氮作用的反硝化细菌XP1,分别接种于湿地植物芦竹、芦苇和香蒲的根际土壤,考察菌株XP1对3种植物的强化脱氮作用,并利用PCR-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考察强化脱氮过程中菌株XP1在3种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中的变化. 结果表明:模拟湿地在未强化脱氮时,3种植物湿地在相同条件下脱氮能力大小顺序为芦竹>芦苇>香蒲;3种植物的根际土壤所含微生物种类基本相同,所含微生物总量顺序为芦竹>芦苇>香蒲,其中土著XP1菌株在芦竹、芦苇和香蒲根际土壤微生物中的含量比值约为1.5∶1.3∶1. 加入菌株XP1强化脱氮后,香蒲、芦苇、芦竹3种植物湿地总氮去除率分别由14%,56%和56%提高至98%以上,强化脱氮作用明显;含氮废水ρ(TN)降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水质要求〔ρ(TN)≤1 mg/L〕时,3种植物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群数及微生物总量都有所下降,其中菌株XP1在3种植物根际土壤中的含量分别下降了40%,53%和67%,但根际细菌菌群结构未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植物根系对不同基质结构潜流人工湿地水力特性的影响,根据填料渗透系数,分别设置单层及多层基质结构潜流人工湿地小试实验系统,以美人蕉作为湿地植物,在植物栽种前与成熟后对两系统分别开展示踪试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美人蕉根系对于单层结构人工湿地水力特性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有效体积从0.49提高到了0.53,短路值由0.60降低到0.41,水力效率提高最大由43%提高到59%.比较而言,植物根系对多层结构湿地有效体积和短路值有轻微负面影响,而对水力效率则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由64%提高到83%).此外,植物成熟后,两人工湿地系统中示踪剂回收率均有所下降,其中,单层结构湿地降低较显著,回收率由72%降到62%.可见,植物根系对系统水力特性有较大影响,应在人工湿地设计过程中给予考虑.  相似文献   

9.
固碳释氧是植物的一项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以北京市朝阳区城乡结合部17种常用绿化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和Li-2000冠层分析仪测定植物的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通过聚类分析将其固碳释氧能力分级,并对植物固碳释氧效益进行了系统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7种常用绿化植物的光合速率曲线多呈单峰或双峰趋势,单位叶面积固碳量为2.92~13.81 g(m2·d),释氧量为2.12~10.05 g(m2·d);单位土地面积固碳量为11.00~92.71 g(m2·d),释氧量为8.00~67.42 g(m2·d)。单位叶面积固碳释氧能力聚类分析表明,乔木(9种)分为两级,灌木(5种)分为两级,草本植物(3种)分为两级;单位土地面积固碳释氧能力分析表明,乔木(9种)分为两级,灌木(5种)分为三级,草本植物(3种)分为两级。因此,提高城乡结合部林草植被系统的固碳释氧效益,除选择固碳释氧能力较强的植物外,还应综合考虑拟选植物的结构配置。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外秦淮河的污染状况,采用挺水植物菖蒲和狭叶香蒲进行试验,对外秦淮河的污染水质进行净化;同时进行两种挺水植物在外秦淮河当前水质下的耐淹没性试验。通过试验研究得出,在深秋季节,虽然菖蒲和狭叶香蒲两种植物已经处于生长周期的最后阶段,但是对外秦淮河污染水质仍然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对TP、TN、氨氮等的去除率能达到80%以上,对CODMn的去除率偏低。而且通过净化和耐淹试验中两种植物的对比.菖蒲比狭叶香蒲更能适应外秦淮河的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11.
森林与径流关系——一致性和复杂性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论文综述国外近一个世纪以来在配对集水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结论,从水的自然属性出发,从森林变化对径流(年径流量、洪峰与枯水径流)的影响,径流响应的干扰临界值及水文恢复各方面探讨森林变化与径流关系的一致性与复杂性。森林变化与径流关系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由较长时间尺度表达的年径流量上。绝大多数的配对集水区的试验研究表明,采伐森林就会增加年径流量,而在荒地上造林就会减少年径流量。而由较短时间尺度表达的洪峰径流与枯水流量则呈现较大的复杂性和难预估性。综述表明,对径流特别是洪峰与枯水径流的定义及分析方法的不同也是造成森林与径流关系复杂性的重要原因。森林与径流关系的复杂性要求人们在研究及应用其关系时就必须有系统观,必须考虑植被、径流与其它过程(土壤变化、气候变化等)的相互作用。论文还认为尽管配对集水区试验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为研究者提供了许多可靠的结论,但由于许多研究者只把集水区看作是“黑箱”Q从而对认识森林与径流关系的复杂性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的研究应把配对集水区的试验与其它对过程的研究技术(同位素、GIS等技术)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从雾和霾形成的原因以及与机动车尾气的关系等方面的论述,阐述了机动车尾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出了对机动车尾气的预防、治理办法。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4,(4):106-110
阴阳观念与古代文学的关系密切。在文学创作方面,阴阳对举、"物生有两"、"惟两能化"的宇宙发生观,导致了古代文人重视骈丽的创作倾向,是古代骈文发生发展及古代文学语言形式普遍骈化的深层文化原因;在文学的变化方面,"物生有两"、"惟两能化"的自然变化观,导致了古人以天道自然变化以解释文学发展变化的现象,形成了以刘勰为代表的"质文代变,变不失常"文学发展观;在文艺的审美方面,阴阳交感、、刚柔相济、得中为吉的万物根本论,导致了古人普遍以"中和"为美的现象,使"中和"美论成为古代几千来的审美主潮。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不仅表现在它对生产力3个要素的渗透性影响。而且表现在它促进生产力结构的优化和系统功能的发挥,但经济发展会带来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应在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同时,遏制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瑞典环境影响评价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各国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的一项制度和技术,都与政府的环境管理机制有着直接的关系。中瑞两国的环评制度都体现了“环评为先,项目决策在后”原则。所不同的是,在瑞典,政策颁布前必须进行战略评价;环评审查按A、B、C类项目分别由不同机构负责;公众参与的方式也更为多样。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4,(6):115-117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继续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资和扶持力度,深入改革现行单一的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执行特殊灵活的更为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考核考试选拔机制,对于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推进民族教育和谐健康发展,增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立体种植与水土保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自然相协调的立体种植,迁用于护堤、护岸、渠道衬砌和城市绿化,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作用,将其与生态开发相结合,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真菌和细菌对染料的吸附脱色及再生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进行了真菌和细菌共培养对染料的吸附脱色和吸附脱色能力再生的研究。结果表明,青霉菌G-1首先对偶氮染料S-119、蒽醌染料艳紫KN-B(C.I.Reactive violet 22)水溶液中染料进行快速吸附去除,菌丝对同种染料的吸附速度随菌丝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而加快,吸附染料的G-1菌丝在与细菌的共培养中完成对染料的脱色降解,脱色速度受培养液中葡萄和氮源浓度影响较大,从吸附速率和完全脱色时间综合评价,以葡萄糖浓度为5g/L、酒石酸铵为20mmol/L的培养基中培养的菌丝对染料的吸附脱色效果最好,吸附在菌丝上的艳紫KN-B脱色后菌丝吸附脱色能力得到再生,菌丝对100mg/L的艳紫KN-B染料水溶液可重复处理4次。青霉菌G-1对酸性染料废水处理3h,色度去除率为75.9%,吸附染料的菌丝在与细菌共培养中完成对染料的脱色,对试验所用染料废水,菌丝的处理能力获得1次再生。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