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淀粉聚乙燃膜在受控条件下的好氧生物降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连爽  杜予民 《环境科学》2000,21(3):107-109
采用土埋、真菌生长和CO2释放试验分别测定了几咱淀粉聚乙烯膜的生物降解性。试验结果表明,膜的生物降解性与膜中的淀粉含量正相关,并受膜比面积大小的影响。在受控条件下,含淀粉6%~30%的经28d降解后,降解质量变化率在0.6%~12.4%范围内,其CO2释放量为0.02~0.15mg/mg膜,中的聚乙烯组分不仅本身难被生物降解,而且还抑制微生物对其淀粉组分的降解。CO2是淀粉聚乙烯膜好氧生物降解的降  相似文献   

2.
淀粉聚乙烯膜在受控条件下的好氧生物降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连爽  杜予民  张甲耀 《环境科学》2000,21(3):107-107-109
采用土埋、真菌生长和 CO2 释放试验分别测定了几种淀粉聚乙烯膜的生物降解性 .试验结果表明 ,膜的生物降解性与膜中的淀粉含量正相关 ,并受膜比面积大小的影响 .在受控条件下 ,含淀粉 6%~ 30 %的膜经 28d降解后 ,降解质量变化率在0.6%~ 12.4%范围内 ,其 CO2 释放量为 0.02~ 0.15mg/mg膜 .膜中的聚乙烯组分不仅本身难被生物降解 ,而且还抑制微生物对其淀粉组分的降解 .CO2 是淀粉聚乙烯膜好氧生物降解的终产物 ,可以作为评估膜生物降解性的一个可靠指标 .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降解塑料发展状况我国光降解塑料的研究开始于 70年代。 80年代末开始对淀粉填充型生物降解塑料进行研究。 90年代国家把“可降解塑料地膜”列入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目前 ,我国研究开发的降解塑料制品按原料分类有光降解、光 /生物降解、光 /氧 /生物降解、光 /碳酸钙降  相似文献   

4.
沈阳绿环生物降解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沈阳环球净水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与德国伍氏伙伴咨询公司联合引进德国技术和设备,开发出生物降解塑料,并批量生产。该降解塑料是以天然淀粉为基料,填充适量全植物性添加剂制成的,无毒无害,可百分之百全降解。它的问世,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  相似文献   

5.
采用不同形态的PHAs薄膜(聚β-羟基丁酸(PHB)及β-羟基丁酸与β-羟基戊酸的共聚物(PHBV)膜),在各种环境(如土壤和水体)的不同条件下,对膜的生物降解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其降解机制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PHAs膜具有生物降解性,在无菌条件下不能被降解;在不同的环境中,如不同土壤和水体,PHAs膜的降解情况不同;不同的条件,如pH、温度,对环境中PHAs膜的降解率有着不同的影响;PHB膜的生物降解速度比PHBV膜快;PHAs膜的厚度对其降解能力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十六醇作为水分蒸发抑制剂的膜基材,对比了十六醇溶液体系和十六醇乳液体系在自然环境下抑制水分蒸发方面的作用,测试了膜表面浓度、水体温度等因素对分子不溶膜抑制效果的影响,探讨了不溶膜的生物降解性和实际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当乳液体系膜表面浓度为0.8g/m^2,室外实验时间长达15天时,抑制率依旧可保持在50%左右。并且,乳液体系形成的不溶膜具有更好的抗环境干扰能力,生物降解性好,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再生纤维素膜的微生物降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田间掩埋、平皿培养和CO2释放试验分别测试了再生纤维素膜的生物降解性。试验结果表明:膜的失重随掩埋时间而增加;不同试验菌株对膜有不贩降解活性,其顺序为木霉T-311〉黑曲霉A-305〉青霉P-307;掩埋或用菌株T-311接种42d后,膜的生物降解率可超过70%;在膜的微生物降解过程中,失重、菌株在膜表面的可见生长和CO2释放分别是膜不同降解程度的表征,彼此既相关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8.
膜材料氧传质性能和微生物亲和性对MABR(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的稳定运行及处理效果有重要影响,为探究混合单体对等离子体法改性PTFE(聚四氟乙烯)膜微生物亲和性能的影响,采用两步等离子体法分别在PTFE膜表面接枝聚合DOPA(左旋多巴)/GMA(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Lys(赖氨酸)/GMA、BA(苯胺)/GMA和DEA(乙二胺)/GMA四种混合单体,测定改性前、后PTFE膜的微生物亲和性,并进一步确定最佳混合单体改性PTFE膜的氧传质性能.结果表明:与未改性PTFE膜和仅接枝聚合GMA单体改性复合膜相比,DOPA/GMA、Lys/GMA、BA/GMA和DEA/GMA混合单体改性复合膜表面的微生物亲和性均有提高;Lys/GMA混合单体改性复合膜表面的微生物亲和性最佳,显著高于未改性PTFE膜,膜表面的生物量用ρ(DNA)和ρ(TOC)表示,分别为9.67 ng/μL和103.44 mg/L,比未改性PTFE膜高出34.7%和286.0%,同时其膜表面的生物量增加速度最快;DOPA/GMA和DEA/GMA混合单体改性膜表面的微生物亲和性相近,且高于BA/GMA混合单体改性膜;Lys/GMA混合单体改性复合膜的最大氧传质系数为1.17 m/d(操作压力为35 kPa),显著高于未改性PTFE膜的0.48 m/d(操作压力为11 kPa).研究显示,两步等离子体法接枝聚合的混合单体改性能够同时改善PTFE膜的微生物亲和性和氧传质性能,更适合于制备MABR复合膜,可为开发MABR专用膜材料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自制阳离子淀粉作絮凝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阳离子淀粉的制备,并做了阳离子淀粉对垃圾渗滤液的絮凝实验,其效果和现今常用的高分子絮凝剂PAM相比无太大的差别。阳离子淀粉有较好的生物降解性能,且价格低廉、相信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可在环境中降解的新型塑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可降解性塑料分类 按在环境中的降解方式主要分为生物降解性塑料和光降解性塑料两大类。 1.1 生物降解性塑料 目前国际上对生物降解性塑料尚无确切定义,一般指具有适当机械强度并能在自然环境中完全或大部分被微生物分解而不造成环境污染的新型塑料,也有人称之为“生物塑料”。目前研究开发的生物降解性塑料主要有以下四个类型。 1.1.1 微生物生产型 将某些有机化合物作为微生物的“食物源”,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含有微生物聚酯和微生物多糖等。 1.1.2 合成高分子型 脂肪族聚酯(如聚己内酯)具有较好的生物降解性,但耐热性和物理强度差,应用受到限制;芳香族聚酯(如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酰胺(尼龙)的熔点高、  相似文献   

11.
通过设计由搅拌装置、滚搓装置组成的塑限仪,来测定粘性土的塑限含水率.该仪器的研制与应用,将解放传统意义上的手工操作方式,达到逐渐消除试验中的人为影响,严格规范试验测定的科学性、准确性,提高试验工作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有关如何保障中国“限塑令”政策顺利实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务院最近出台的“限塑令”一度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于这一政策,公众各持观点,对此褒贬不一。通过在徐州地区的调查,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有可能影响“限塑令”顺利实施的四对主要矛盾。通过对这四对矛盾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并提出了五个有助于中国“限塑令”顺利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可降解塑料替代普通塑料作包装材料和农用薄膜,已成为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本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国内外对可降解塑料的研制现状和应用前景,并指出了可降解塑料在开发和应用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废旧塑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可回收利用资源,经过再生可制取高品质塑材制品。但目前因塑料种类、颜色等原因,难有统一、合适的预处理技术,从而导致废旧塑料回收率低和塑材产品品质低等问题。针对废旧塑料的分选、破碎、清洗预处理技术影响塑材产品品质因素进行研究,重点考察破碎料粒度与氯乙烯(VCM)含量对再生塑料物化性质的多因素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VC型材产品杂质粒子数≤12个/900cm2,优于国标GB5761-1993相应的SG3型号优等品要求的16个/900cm2,且水循环利用率大于90%,环保效益好,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生活垃圾塑料分选及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组成成分 ,阐述了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中的废旧塑料进行分选和资源化利用的必要性。提出了从城市生活垃圾中分选塑料和对分选出的塑料进行资源化制板的新技术 ,给出了塑料分选过程的运动参数和板材的性能参数 ,解决了垃圾破碎、缠绕、变重和塑料相容性等关键技术问题 ,制作的板材技术指标符合建筑材料的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中国废旧农用塑料薄膜的回收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中国废旧农用塑料薄膜回收利用的现状 ;重点阐述了中国废旧农膜再生造粒技术 ,从工艺、成本利益、再生粒料的应用市场等各方面对该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剖析 ,在论述其优越性的同时 ,指出了再生造粒技术存在的问题 ,为研究人员今后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 ;最后对废旧农膜再生造粒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聚乙烯塑料的生物降解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军  宋怡玲  秦小燕 《环境科学》2007,28(5):1165-1168
塑料废弃物是目前最严重的固体废物污染问题,它正以每年4 000万t的速度在环境中积累,而塑料在自然界几乎完全不能被生物降解和参加物质循环,所以从不同方式提高其生物降解效率一直是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从聚乙烯塑料的改性及降解预处理、生物降解途径、主要降解微生物及其酶,以及聚乙烯降解后的物理、化学与生物学性质的变化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聚乙烯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开拓聚乙烯降解的生物研究种类,分离并克隆能产生活性基团的关键酶及其基因,以及加强无添加剂的聚乙烯降解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施跋  吴奇方 《上海环境科学》1993,12(7):41-41,21
对生物降解性塑料薄膜的可降解性能提出了采用特种微生物霉菌的生物培养试验检测方法。根据试样中霉菌作用的不同覆盖面积的百分比,提出了可降解性能的分级指标。通过对某塑料薄膜厂的生产产品进行检测试验的结果而优化的工艺生产条件所生产的试样,作性能测试,表明这种产品的可降解性能的分级指标可以达到4级水平,对产品的生产起到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电子垃圾中塑料成分的回收利用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电子垃圾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固体废物。塑料在电子垃圾中占有很大比例,由于塑料回收成本高而经济效益低,往往采取填埋和焚烧的处理方法,随着资源环境危机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电子垃圾中塑料的回收利用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为了促进电子垃圾中塑料成分的回收利用,综述了电子垃圾中塑料的种类及其数量,介绍了国内外电子垃圾中塑料的回收处理研究现状。指出了电子垃圾中塑料的回收利用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针对浮选过程中塑料可浮性波动问题,以表面重构和热力学分析为理论基础,研究了亲水改性后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氯乙烯(PVC)塑料的亲疏水性对环境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PET在空气、乙醇和水中分别恢复82%、47%和0.2%的疏水性,PVC则恢复100%、37%和2%(温度70℃).与低温极性环境相比,高温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