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气象灾害的分类与防灾减灾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郭进修  李泽椿 《灾害学》2005,20(4):106-110
本文根据气象灾害特征、致灾因子和天气现象类型,将我国的气象灾害划分为7大类20种.为了适应科学防灾减灾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必须加快大气监测、信息加工和气象灾害预警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加强气象灾害的机理研究;制定科学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2.
旅游景区灾害的防治关系着景区收入和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有效评估景区的防灾备灾、应急处置和救援救助等灾害综合管理能力,是目前我国灾害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秦岭华阳古镇景区为研究对象,以暴雨灾害为切入点,以防灾减灾能力科学评价为研究内容,构建了景区暴雨灾害防灾减灾评价三级指标体系;采用相似权法,确定了各级指标权重;通过建立未确知测度模型,定量化评价了景区暴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如下结论:华阳古镇景区2011,2013,2014年的防灾减灾能力分别为较低、中等、较高,其暴雨防灾减灾能力逐年增强,计算结果与实际基本吻合,说明该评价指标体系能较客观地反映景区暴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监测预警能力对景区防灾减灾能力的影响程度最大,景区在未来的防灾减灾管理中,应以监测预警作为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3.
火山喷发沉降物扩散理论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Suzuki二维扩散模型进行了改进,用改进的模型计算了火山喷发碎屑沉降分布,获得了沉降沉积物的多峰结构及第二沉降峰的分布特征,进一步讨论了风速和β参数对沉降峰分布的影响;对我国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碎屑沉降物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模拟,这一模拟对火山活动区的灾害评估和减灾防灾,以及地球动力学研究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机理与监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对我国农业气象灾害机理与监测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回顾与评述,阐述了我国主要农业灾害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学术问题,探讨了农业灾害研究的发展趋势.灾害性天气只是农业成灾的外部环境条件(环境胁迫),在这种环境胁迫下,农业生产系统是否最终成灾,还要取决于农业生产系统本身对这种环境胁迫的应对和作用.因此农业灾害机理反映了环境胁迫与农业生产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当前,对农业灾害机理研究不足,农业成灾过程和关键因子认识不深入,农业灾害监测理论与方法不完善,已经成为建立有效的农业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开展灾害时空动态监测,以及国家进行重大防灾减灾决策的瓶颈和障碍.对主要农业灾害机理开展研究以及发展农业灾害理论和监测方法,是国家实现农业发展目标的需要,也是多门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基于RS和GIS的长白山火山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山灾害风险评估是火山减灾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长白山火山是中国最具潜在喷发危险的活火山。围绕火山灾害危险性、致灾因子危险性、社会经济易损性,发展了基于GIS和RS的火山灾害风险评估面源模型,对长白山火山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并编辑了长白山火山灾害风险评估图。研究表明,长白山火山灾害风险在空问上表现为距离衰减规律,离天池越远,风险值等级越低;高风险区位于天池附近,围绕天池呈环状展布;较高风险区向东北方向延伸,主体位于安图境内;中风险区范围相对较大,主要位于安图、和龙、长白、靖宇、抚松境内。为检验评估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将长白山火山灾害风险评估图与已知的单因子风险评估图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相当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长白山天池火山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较详细地介绍了近年来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历史、火山形成机制、火山系统的探测和火山灾害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建议今后应加强火山活动历史研究;探测岩浆作用及其动态变化,限定火山失稳条件;研究岩浆作用和火山触发机制;开展火山作用的试验模拟和火山灾害区划的定量模拟研究;建立火山灾害预警系统,制定火山灾害应急预案,以达到减轻火山灾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灾害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初步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英  王民  谭秀华 《灾害学》2011,26(1):109-117
防灾减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课题,防灾减灾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灾害教育。在国际灾害教育图景下,结合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国情与公民防灾素养不高的实际情况,思考如何进行灾害教育研究与实践,从基本概念入手,提出研究思路,进行国际比较梳理其发展历程,分析灾害教育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构建我国灾害教育体系的策略与设想,以促进其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山洪灾害的危害、成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河南省山洪灾害的危害与成因分析,指出暴雨是造成山洪灾害的根源,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等因素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形成与发展。提出山洪灾害的防治对策是:加强宣传,增强防灾避灾意识;进一步完善山洪灾害的政策法规保障措施;科学制订防灾预案;加强山洪灾害的监测预报系统建设;因地制宜,分类防治;搞好水土保持,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防灾减灾立法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是自然灾害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人为突发事件灾害普遍、灾情严重的国家。灾害已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公众的安全。要把防灾减灾作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为此,必须长远规划和全面制定中国的防灾减灾立法体系,以适应21世纪中国减灾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本文就编制中国防灾减灾立法体系应遵循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及方案的框架设想全面提出研讨建议。  相似文献   

10.
《灾害学》2016,(2)
<正>《灾害学》杂志是由陕西省地震局主办的把灾害问题作为一门科学在我国最早创办(1986年)的核心学术期刊。主要刊载的内容有:对各种灾害(自然灾害和人文灾害)进行综合系统探讨研究;通过对各种灾害事件的分析讨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广泛交流灾害科学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报导国内外关于灾害问题的研究动态和防灾抗灾对策;揭示和探索各种灾害发生演  相似文献   

11.
防灾减灾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进展概况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人类社会是在对自然灾害的不断斗争中得到发展。近代由于全球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自然灾害的损失也在急剧增加。防灾减灾是减轻灾害损失、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当前灾害监测技术、灾害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灾情评估方法、灾害管理及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已有了不小的进展。本文概括地介绍了这些进展,并指出了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2.
遥感技术在农业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业灾害作为自然灾害系统中最大的部门灾害,其大面积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农业灾害表现为规模增大、程度加深的趋势。农业灾害的遥感监测克服了传统监测方法的不足,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分析了当前主要农业灾害遥感监测应用的原理和方法,就如何进一步加强遥感技术在农业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要提高遥感技术在农业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范围和精度,必须进一步加强农业灾害遥感机理的研究,采用多传感器、多时相、多分辨率遥感数据相结合的监测方式。  相似文献   

13.
灾害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以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初步估计了灾害直接损失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并由此导出了一个计算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方法,为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灾害损失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地面沉降成灾临界水位的识别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伟民  张金平 《灾害学》2007,22(2):67-69
在分析以往研究不足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地面沉降成灾临界水位的概念及一般确定方法。以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区代表城市为例,给出了根据已发生地面沉降灾害城市的地面沉降监测数据确定地面沉降成灾临界水位的具体方法,并确定了该地区地面沉降成灾临界水位。分析了地面沉降成灾临界水位对预防地面沉降灾害发生及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磊 《灾害学》2021,(2):159-165,175
韧性理论引入灾害风险管理领域,为世界防灾减灾实践提供了新理念,并在国内外韧性城市社区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但针对乡村地区,尤其是高脆弱性的贫困村韧性社区建设的研究还较为鲜见。该文以韧性理论为基础,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通过对贫困村社会生态系统特征的分析,探讨了新时期我国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与灾害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及特点。研究发现:贫困村不仅产业经济落后,而且还具有自然环境复杂、基础设建设滞后、社会公益设施匮乏、教育水平较低、自然灾害频发等特点。这类灾害多发区与贫困人口聚集区在空间上的叠加,成为我国社会生态系统高脆弱性地区,面临着严峻的防灾减灾与扶贫开发的双重挑战;基于韧性理论视角,通过构建贫困村适灾韧性系统,开展贫困村社区韧性综合评价,调整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理念等,以推动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的转型;在此基础上,结合贫困村社会生态系统特点,以建立健全贫困村灾害风险管理机制、探究提升贫困村适灾韧性社区建设的新途径、协同灾害管理与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开展灾区恢复重建动态监测与后效评价等政策举措为抓手,深化贫困村灾害风险管理实践,提升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ABC分类法说明了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地震灾害绝对损失数额一般会随社会经济发展而逐渐增大这一客观事实。文中提出了表达地震灾害危险性、防抗灾工程投资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一般数学模型,对灾害管理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我国灾害经济统计评估系统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灾害经济现象的统计与评估问题,是开展减灾系统工程及进行灾害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前提。本文从系统科学的观点出发,分析了建立我国灾害经济系统评估系统的一般问题,同时还对我国灾害经济统计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救灾行为的经济学特性,提出救灾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是一种人道主义救助,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投资活动。指出帮助灾区恢复生产是整个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组成部分.并通过分析阐明摆脱以往单纯将救灾看成是人道主义救助的旧观点,充分考虑到在经济社会里救灾行为的经济学特点,用经济学原理指导救灾工作.  相似文献   

19.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as a tool in Lahar disaster managemen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Kerle N  Oppenheimer C 《Disasters》2002,26(2):140-160
At least 40,000 deaths have been attributed to historic lahars (volcanic mudflows). The most recent lahar disaster occurred in 1998 at Casita volcano, Nicaragua, claiming over 2,500 lives. Lahars can cover large areas and be highly destructive, and constitute a challenge for disaster management. With infrastructure affected and access frequently impeded, disaster management can benefit from the synoptic coverage provided by satellite imagery. This potential has been recognisedfor other types of natural disasters, but limitations are also known. Dedicated satellite constellations for disaster response and management have been proposed as one solution. Here we investigate the utility of currently available and forthcoming optical and radar sensors as tools in lahar disaster management. Applied to the Casita case, we find that imagery available at the time could not ha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disaster response. However, forthcoming satellites, especially radar, will improve the situation, reducing the benefit of dedicated constellations.  相似文献   

20.
近年福建沿海的赤潮灾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福建沿海主要港湾和养殖区不断有赤潮灾害发生.赤潮爆发不仅破坏生态环境和海洋渔业资源,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还对人体健康和生命有严重危害.本文就1989年以来发生在福建沿岸的赤潮灾害进行详细报道,同时提出了福建省赤潮灾害的特点及应采取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