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与滨海城市护岸有关的灾害类型海洋灾害是为数众多的灾害中危害较大的一类灾害,可分为自然的、人为的以及人为与自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灾害。滨海城市护岸经常遇到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强浪、风暴潮、海水、暴雨、台风、海水倒灌、海岸侵蚀、地震等。人为灾害主要是人类活动,特别是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建设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公害。二、滨海城市护岸的防灾对策一般说来城市海滨的护岸工程对城市沿海地带的安全至关重要。由于护岸本身受到地形、水文、气象等自然因素的制约,同时又受材料、施工条件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防灾对策也要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自然灾害对牧区经济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牧区灾害的发生除受自然作力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在一定条件下,促发灾宾形成。本文论述了牧区自然灾害的经济特性,人为因素对灾害发生的影响及控制人类经济活动合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长江上游是我国山地灾害异常活跃区,其频繁活动与该区域特殊的自然条件和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从自然和人文交叉最密切的领域——土地利用及其变化入手,选择区内山地灾害频繁活动区——金沙江一级支流小江流域为典型研究区,通过定量分析不同坡度土地利用方式对山地灾害的综合敏感性,发现易致灾的土地利用方式依次为:道路建设用地和工矿用地、>15°的旱地、>15°低盖度草地和人工修建的蓄水区、城市建设用地、>8°的裸岩地、>25°的滩地、>35°的高盖度草地,并根据敏感值的大小进行了敏感性区划。研究成果对规划土地利用方式、布局水土保持工程等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灾害防治指导思想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生态经济学理论,从自然-灾害-人类的关系,灾害及灾害防治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灾害的发生发展及灾害防治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等几个方面重新认识人类进行灾害防治指导思想,并确立新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笔者将自然运动与人类活动、生态环境与天气气候结合起来研究,求索洪旱灾害之谜,着重探讨了其中多种生态环境因素。由大灾后的反思,找出灾害加剧的人为原因是:人口激增、生态危机、水利失修等,提出要加强护灾减灾研究。  相似文献   

6.
地貌环境与城市化相互关系是城市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从城市地貌学角度分析了上海城市地貌特点和地貌形变过程,探讨了城市地貌形变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城市地貌形变引起的一系列生态环境效应,如城市防汛压力增大、地面积水愈加严重、城市河流淤积加厚、城市植被生境趋于单一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大应对策略:(1)在黄浦江下游河口尽早修建挡潮闸;(2)沿黄浦江、苏州河修建生态防汛墙;(3)及时进行城市规划调整,在再城市化过程中合理规划城市水面率和城市蓝线宽度,依据地貌形变的强弱来增加负地形(河流、湖泊)的比例,使已经损失的地面标高得到一定的补偿。上海只有充分重视城市地貌特点才能走上安全、健康、持续的城市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东川市生态环境现状及其改善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川是我国铜矿主产地,又是泥石流灾害多发区。由于特殊地质-地貌背景和近期人类经济-工程活动,这一区域土地沙石化进程在加剧,环境质量在下降。通过实际调查并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系统地分析了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中国荒漠化灾害的经济损失评估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荒漠化灾害是自然过程与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本文在分析中国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的基础上,运用货币估值技术,将荒漠化造成的各种损失进行定量或半定量估算,最后得出中国每年荒漠化灾害损失达541亿元,并指出人口剧增是造成荒漠化灾害的第一性压力,人为的不适当活动则是造成土地退化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
长江水问题基本态势及其形成原因与防控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断增强的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叠加,导致长江水环境、水灾害和水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从宏观层面系统剖析了长江面临的干流局部水质下降、湖泊富营养化、三峡库湾和支流水质恶化等水环境问题,小水大灾和平原湖区季节性缺水等水灾害问题以及长江与湖泊生物资源衰退等水生态问题的基本态势,揭示了流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利用/覆被快速变化、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湖泊资源过度利用等人为因素和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对长江水问题形成发展的影响,提出了规范空间开发秩序、推进流域综合管理、优化重大水利工程调度等长江水问题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部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特点与生态调控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城市是一类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西部城市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铱托。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城市与西部城市的发展概况,在与中、东部和全国城市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西部城市的城市化特点以及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特点,并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了西部城市发展的生态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1.
晚清时期湖北自然灾害的治理及其经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湖北独特的地理水文环境和历史时期湖北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来具体地考察晚清时期湖北治理自然灾害的情况及对现今湖北治理灾害存在的借鉴要素。利用地方志等文献资料,从历史的角度着手,运用历史学、地理学、灾害学等理论来综合研究晚清时期湖北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类型、特点、破坏湖北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清政府所采取的治理灾害措施等。晚清政府虽然针对境内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采取了许多措施,但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但为现今治理湖北的自然灾害提供了治理自然灾害必须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科学规划部署,有系统地进行;要建立赈济结合的有效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2.
防灾减灾:西海固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调查和有关资料,本文研究了西海固地区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分析了自然灾害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探讨了防治自然灾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雷电灾害特征分析及区域灾情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安徽省雷电灾害资料和闪电定位资料,对1998~2012年的雷电灾害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选取年平均雷灾次数N、年平均伤亡人数M和年平均经济损失E作为基本评价指标,利用熵权综合评价模型对安徽省78个县级行政单位的区域雷电灾情进行评估,对雷电灾害强度空间分布做了等级划分。结果表明:2002~2009年为安徽省雷电灾害高发年份;全省雷电灾害主要集中发生在6、7、8月份;雷电灾害发生于城市(县城)的频次要多于乡村;乡村地区的雷电灾害损失类型主要为人身伤亡,城市的雷电灾害损失类型主要为电子设备的物理损害和经济损失;民用、电力和通信为全省主要雷电灾害损失行业。综合灾情指数G分布反映了不同地区受雷电灾害的严重程度,其中南陵县、阜阳市区、马鞍山市区、淮北市区和宣城市区为受灾较重的地区。灾情评估结果可为区域性的雷电防护和风险评估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生态破坏诱发中国水旱灾害程度及计量——以90年代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生态破坏表现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系统淤塞,利用自然致灾因子和生态破坏因子可以构建水旱灾害的致灾函数。本文利用灾函数计算了生态破坏对中国90 年代水旱灾害的致灾影响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和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会对农作物和耕地造成严重影响。基于1978~2017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作物受灾面积与灾毁耕地面积等灾情数据,结合气温、降水等气象数据和地形数据,采用计量分析、Morlet小波分析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我国农作物和耕地受灾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究农作物受灾面积的周期性以及农作物受灾面积、灾毁耕地面积与气温、降水和地形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78~2017年农作物受灾主要以旱灾和水灾为主,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灾毁耕地面积均呈下降趋势,且农作物受灾面积有30年左右的显著变化周期;不同灾种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其中农作物受灾较大的区域主要是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农业较为发达区域,灾毁耕地面积主要分布在毗邻胡焕庸线两侧的省份(直辖市、自治区),且以西南地区为最,洪涝、滑坡、泥石流是造成灾毁耕地的主要原因;农作物水、旱灾害与降水,农作物冷冻灾害与气温,灾毁耕地与平均坡度、坡度大于15度面积比在置信区间呈现正、负、负、正、正的相关关系。在政策设计上掌握农作物和耕地受灾的时空特征和发生规律,将对减少农业自然灾害损失和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Commonly occurring natural events become natural disasters when they affect the population through death and injury, and/or through the destruction of natural and physical capital on which people rely for their livelihood and quality of life. Climate change plays a role in that it tends to increase th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weather-related natural disasters. Additionally, climate change may put people at risk by influencing access to water, coastal flooding, disease and hunger, and leaving them with a more degraded environment, leading, in turn, to increased vulnerabilit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esent 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the literature and case studies addressing differenti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related natural disasters on a society and its economy.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show different vulnerabilities to natural disasters. Even within countries, impacts vary significantly across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sectors. When losses from natural disasters are large, their cumulative effect can have notable macroeconomic impacts, which feed back to further pronounce existing income inequalities and lower income levels. Impacts tend to be most pronounced for women, the young and elderly, and people of ethnic or racial minorities.
María Eugenia IbarraránEmail:
  相似文献   

17.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面临的威胁及应对策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系统管理可以实现自然资源的多目标管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优越,区域内社会经济发达,但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其中,开展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管理面临众多威胁,包括自然灾害频发、资源利用不当、工农业污染突出、自然保护能力不足以及季节性缺水等新老问题交织在一起,共同导致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降低,包括生物多样性降低、调蓄能力减弱、洪渍涝灾害加剧、地下水位升高、垸老田低等现象日益突出,而且这种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后效放大驱动将长期存在,危及到了湖区水产养殖的自然增殖以及自然资源基础的安全性,成为湖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为此,建议在遵循生态系统方法的前提下,洞庭湖地区应该加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实践,加快湿地保护的立法与执法进程,通过编制洞庭湖区中长期发展总体规划,促进各种利益相关方参与和共管洞庭湖湿地退田还湖等生态恢复工程的巩固、湿地资源合理利用、湿地产业的开发以及湖区湿地生态与环境建设,最终实现湖区生态美好、民生改善的“人地和谐  相似文献   

18.
The occurrence of natural disasters has a tremendous negative effect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effect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undeveloped areas is more serious and even leads to the occurrence of poverty due to the weak capacity to handle these disasters. Although there is much research based on qualitative analysis,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is rare. This article aims to cover the previous quantitative research gap.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panel data in Anhui province, it is evident that there i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roportion of the area affected by agricultural natural disasters to the total sown area and the incidence of rural poverty, which is not compatible with the previous studies. Therefore, the authors make a possible explan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empirical results, some policies are recommended in the final part of this article on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agricultural natural disasters and rural poverty, such as building a rural natural defense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the response capacity of farmers in impoverished areas.  相似文献   

19.
自然灾害的发生对农业生产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经济落后的不发达地区由于本身的抗灾救灾能力弱.受到的自然灾害影响也更加严重。甚至会导致贫困的发生。目前虽然已经有学者定性地研究过农业自然灾害对农村贫困的影响.但是缺乏定量的分析。本文旨在弥补以前定量研究的空白,选择安徽省的59个县(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建立模型实证分析。发现农业自然灾害受灾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与农村贫困发生率量负相关关系.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不同。文章的最后.依据实证结果对正确认识农业自然灾害与农村贫困之间的关系.构建农村自然灾害舫御体系.增强贫困地区农民的抗灾能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framing of environmental risks and natural disasters in factual entertainment television programs of the early 2000s, a hybrid form combining techniques from documentary with techniques such as dramatic reconstructions and computer-generated imagery from entertainment genres. Using qualitative frame analysis, it examines a range of factual entertainment television programs' framing of environmental risk and natural disasters in terms of their attitudes, representation of human participants and visual composition. The article consider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framing of natural disasters as factual entertainment compared to the framing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news, documentary and fiction film. It argues that such programs offer representational frames both consonant with and distinct from other media and concludes that they problematically offer a predominantly fatalistic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risk, constructing natural disasters as voyeuristic spectacles for vicarious entertai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