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1949~2017年干旱及灾害发生的事实为依据,重构并分析了近70a中国干旱灾害的时空格局。研究结果:1949~1979年31a期间发生重旱以上的频率为16.1%,而1980~2017年38a期间发生重旱以上的频率为52.6%,是1979年以前的3倍以上,时间尺度上干旱发生频率在增加。干旱灾害空间格局南北各异,北方地区重旱以上区域分布在内蒙古、山西、辽宁、河北、陕西、甘肃和宁夏,而南方地区易发生轻旱和中旱,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发生重旱以上的频率亦呈现增加趋势。随着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干旱发生的范围整体向西南扩展,干旱灾害影响程度在加重。  相似文献   

2.
近50年中国旱灾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26,自引:11,他引:26  
采用省级报刊信息源 ,建立了中国旱灾数据库 ,运用数字地图技术 ,重建了 194 9~ 2 0 0 0年中国旱灾的时空格局。研究表明 :全国旱灾空间格局总体呈东西分异 ,重旱灾区域在北方 ,并相对集中分布在黑龙江西部、内蒙古中部、河北北部、陕西北部和宁夏 ;在南方主要分布在中部 5省 (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和河南 )及四川东部、贵州和云南中东部。全国旱灾的范围有向西部扩展的趋势。全国旱灾动态变化趋向总体呈现南北分异。长江以北地区为旱灾灾次增多区 ;长江以南地区为旱灾普遍减少区或变化不明显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典型严重旱灾年的灾情分析,得出湖南2005年严重旱灾的一般特点。并且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湖南农业旱灾抗旱效益进行了优势分析,结果为经济作物抗旱效益为准优系统特征数列,粮食抗旱效益为最劣系统特征数列;农作物受旱面积为准优相关因素数列,现有县级服务组织数量为最劣相关因素数列。  相似文献   

4.
利用中国1951-2007年农业受旱面积和播种面积资料,分析了我国农业干旱的空间分布、年际变化特征、长期变化趋势、1979年前后的变化和极端农业干旱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华北、内蒙古和西北东部的平均受旱率高、年际变化小,因此这些地区的农业干旱最严重;东北、内蒙古和西北地区的农业干旱有显著加重的趋势;1979年后除长江中下游局部(安徽和湖北)、河南和福建外,其他地区的农业干旱都在加重,极端农业干旱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北东部和华北局部地区。  相似文献   

5.
今春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如波兰、奥地利、德国、法国、美国等欧洲中部国家的气候一反常态,变得干旱少雨,对农业生产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而在我国的湖北、湖南、甘肃、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湖北、湖南、浙江等省区,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严重干旱。  相似文献   

6.
农业旱灾损失形成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不同受旱胁迫下作物蒸发蒸腾与生物量积累之间的定量响应关系是解析该过程的理论基础,对指导区域抗旱减灾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基于淮北平原两季夏大豆盆栽受旱试验,分别构建了收获时植株地上部生物量与籽粒产量之间、受旱当期和受旱后复水各生育阶段蒸发蒸腾量与同期地上部生物积累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对不同阶段受旱胁迫下的产量构成要素响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受旱胁迫下大豆收获时地上部生物量与籽粒产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015、2016季相关系数分别为0.91和0.78),籽粒产量与其各阶段不断积累的地上部总生物量存在定量转化;大豆某一生育阶段受旱当期的蒸发蒸腾量与该阶段的地上部生物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且在花荚期更为明显;某一阶段受旱对后续各生育阶段的蒸发蒸腾与地上部生长均产生影响,且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距受旱时期越远相关性越弱;大豆在营养生长阶段受旱后复水,鼓粒期的地上部生长机制恢复正常,且这种恢复效应在前期轻度受旱后更为明显;不同阶段受旱造成的籽粒产量损失差异较大,与充分灌溉相比,大豆分别在苗期、分枝期、花荚期和鼓粒期遭受干旱时,2015和2016季的产量分别减少了14.2%和28.0%、18.2%和30.5%、53.1%和56.2%、50.1%和45.2%,花荚期和鼓粒期受旱对籽粒形成的不利影响更为严重;两季鼓粒期受旱胁迫下的收获时地上部生物量和千粒重均为最低。  相似文献   

7.
云南干旱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彭贵芬  刘瑜  张一平 《灾害学》2009,24(4):40-44
以Thornthwaite水分平衡干燥度指数为主和自定义的反映短期降水有效性和异常性特征的有效降水指数为辅构建单站干旱综合指数,并定义了定量描述云南省受旱程度的干旱面积指数和干旱强度指数。采用变率和变差系数作为长期气候特征的定量指标,用云南省1959-2005年的资料,分1-3月、4-6月上旬、6-8月、9-10月、11-12月5个时段对云南省的干旱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云南1-3月干旱最严重,平均每年有约2/3的土地受旱;其次是11-12月,有约50%的土地受旱;再次是4-6月上旬,有22%的土地受旱;9-10月干旱较轻,有约5%的土地受旱;6-8月平均受旱面积不到1%,基本不受干旱的影响。云南4-6月上旬和9-10月这两个时段干旱有发展加重的气候变化趋势,且9-10月加重的趋势更明显;1-3月干旱有减轻的趋势;11-12月和6-8月干旱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评价--以湖南鼎城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农业旱灾的形成是降水不足、不均与农业生产系统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脆弱性的高低会起到"放大"或"缩小"灾情的作用.本文以湖南鼎城区为例,通过分析该区旱灾致灾因子的特点,确定旱年年型的划分标准及对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发现该区干旱的季节性特点是秋旱比夏旱多、比夏旱严重.在此基础上,分析轻旱、中重旱、极重旱不同干旱程度下灾情形成过程及其与承灾体脆弱性的关系,构建了不同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不同干旱程度的旱年为实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鼎城区承灾体脆弱性的分布有一定的区域性,其脆弱度高低排序为西北山岗地区、南部低山及丘陵区、中部平原及山岗地区、东北部河湖及平原区,与实际灾情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通过分析不同干旱程度下各区脆弱度的形成和变化原因,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降低农业旱灾脆弱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利用我国西南和华南地区131个测站近50a的降水资料和NECP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合成分析、小波分析、功率谱分析等方法,通过季尺度降水距平百分率将冬旱分为无旱、轻旱、中旱、重旱和特重旱5个级别,分析了近50 a我国西南和华南地区各级别干旱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这一区域中,每一个级别的干旱都有从东向西增多的分布趋势;重旱、特重旱集中出现在川西南—云南、广东南部;各级别干旱都无明显的气候趋势,1963年是干旱最重的年份,主要在云南、广东等地,其次是1969年、2009年、1974年,但2010年末期干旱面积增大,强度增强。各级别的干旱具有2~3 a的周期,特重旱年有显著的6 a周期;干旱频率高的地方连旱频率也高,连旱年数增多,分布范围减小。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稻高温热害时空变化及其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长江中下游83个气象台站1961-2012年的气温资料和区域内136个县一季稻种植面积、产量等资料,分析了一季稻高温热害发生的时空变化特点,并对高温热害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近52 a来,长江中下游一季稻各级高温热害发生频次的年际变化均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型。其中,1980-2012年高温热害发生的总频次以14.10次/10a的趋势增加。从高温热害发生频次的地域来看,湖北、湖南和江西3省多且危害程度重,安徽、浙江两省次之,而江苏省最少也最轻。高温热害发生概率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南部和江西省南部,概率达40%以上。高温热害灾损率高值区出现在湖北巴东、湖南衡阳、江西吉安,灾损率为10%~14%。高温热害风险度以江西、湖南两省的南部地区较大,极值出现在湖南衡阳为0.36。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背景下,一季稻高温热害风险度将继续升高。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历史旱灾时空分布规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杨志荣  张万敏 《灾害学》1994,9(2):32-37
本文综合考虑气候条件、下垫面条件、史料记载的均一性等因素,将湖南省划分为10个研究区;根据1450~1949年湖南省气候史料记载1),采用区内平均等级,描绘了全省10个区旱灾的时间序列,并据此探讨了全省近500a来旱灾的时空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2.
张颖华 《灾害学》2002,17(1):70-75
旱灾是清代前期湖南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它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并直接或间接的引发了社会性的饥荒。而在当时湖南的各种抗旱方式中,合理性与消极性并存。就这些抗旱方式的整体而言,其技术含量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已达到了相对的饱和程度。  相似文献   

13.
不同经济地带旱灾灾情变化及其与粮食单产波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灾是造成我国农业经济损失中最严重的气象灾害,加强旱灾研究已是当务之急。选择旱灾受灾面积占总受灾面积之比、旱灾受灾率、旱灾成灾面积占总成灾面积之比、旱灾成灾面积占旱灾受灾面积之比、旱灾受灾率异常指数等作为旱灾灾情指标,通过对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旱灾灾情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粮食单产波动相关关系的分析,探讨了我国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及受旱灾影响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三大经济地带旱灾受灾程度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呈加重态势,且与粮食单产波动系数具有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历史时期洪、旱灾害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近2000年来的历史资料,对湖北省历史时期洪、旱灾害的统计特征及其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历史时期的洪、旱灾害经历了"少灾时期、增多时期与多灾时期"3个阶段,灾害出现的频率和影响的范围均呈增大趋势;洪旱灾害的空间分布呈现"洪水连江,干旱依山"的特点;洪旱灾害发生的季节集中性较强,中、大区域性洪水灾害集中在6-7月的梅雨季节,具有"梅汛"的特点,而旱灾以夏旱为多、春秋旱次之,严重的旱情多具有跨季节性的特点;总的来看,历史时期的洪旱灾害系交替进行,洪灾多于并重于旱灾.  相似文献   

15.
论科学抗旱——以2009年的抗旱保麦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大玮 《灾害学》2010,25(1):7-12
干旱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最严重的灾害之一。2009年初北方冬麦区出现了严重的气象干旱,但由于苗情基础好和底墒充足,以作物长势为标准的农业干旱大部地区较轻、仅局部较重。虽然河南、安徽两省抗旱保麦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整个北方冬麦区看,仍有不少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和吸取。对干旱的认识与对策存在一系列误区,特别是混淆了气象干旱与农业干旱、冻害与干旱、突发型灾害与累积型灾害的区别,把抗旱简单等同于浇水,轻视农艺抗旱,一些媒体的过分炒作违背科学且不符实际。分析2009年北方小麦仍然获得丰收的原因时,指出少数麦田受旱受冻较重的根源在于播种质量差,并对今后如何提高科学抗旱水平提出了若干基本原则和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帕默尔干旱指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4  
干旱灾害是世界各国,尤其是我国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不同领域、不同应用中所定义的干旱指标各不相同.气象干旱是其他各类干旱的基础,而帕默尔(Palmer)干旱指标是气象干旱的主流指标,有着广泛的影响,该指标能反映干旱的成因、程度及开始、结束和持续时间,具有物理意义明确、涉及资料容易获得和参数计算简便等特点.根据国内外大量文献,对帕默尔干旱指标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对其应用进行了总结,同时对未来帕默尔旱度模式的进一步修正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区域特征及水汽异常输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东北地区91个站46a的夏季逐日降水资料和相应的NCEP/NCAR逐日水汽输送资料,通过旋转正交经验分解法分析了该区夏季旱涝的区域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了各分区旱涝年的水汽异常输送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的夏季降水异常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大致可分为6个独立的区域。分别分析了各区域旱涝年与降水正常年水汽输送的差异,发现各区域旱涝年的异常水汽输送路径和关键区均存在明显的不同,且旱涝年异常水汽输送并不是简单的反位相。  相似文献   

18.
2009年2月初,我国北方冬麦区遭受了数十年未遇的严重干旱。基于野外实地考察,判断本次干旱对冬小麦造成的实际影响比气象统计与遥感监测结果要轻,同时因纬度、地貌类型、微地貌和田间管理水平的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在已有的旱灾致灾指标(气象干旱)基础上,综合考虑地带性、地貌、水库等孕灾环境指标和田间管理水平等灾害适应指标来构建冬小麦旱灾风险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北方冬麦区为例,选取SPI、地貌类型、DEM和水库缓冲区等指标得到的旱灾综合风险等级与实际旱情存在较高的吻合性。研究可为高风险区的冬小麦旱灾风险防范提供理论依据和案例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