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邻近地区地震台站的远震波形记录,采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技术求取接收函数,并用多次反射波能量扫描求极大值和波形叠加反演的方法(H-Kappa方法)计算出台站下方的莫霍面深度和波速比。结果显示:莫霍面位于扬子地台西缘部分向西侧倾斜缓降,深度在40~48 km变化,地壳平均波速比值为1.81;都江堰、汶川、耿达一带处在龙门山推覆体范围之内的莫霍面起伏变化不大,深度在45 km左右,地壳平均波速比值为1.707 5;龙门山断裂带西侧的松潘—甘孜地块的平均地壳波速比为1.76,莫霍面深度南面部分比北面深约10 km,呈南深北浅状。  相似文献   

2.
以1996年首都圈地区微小地震沿盆地边缘的分布与强震问对应关系为例,定量化研究沿地形分布的微小震一强震关系。它表明地壳厚度变化这种地壳的不均匀性,也可像内部断层这种地壳不均匀性一样,使我们有可能得到强震的前兆。文中具体给出判定沿地形(盆地边缘)分布的微小地震异常的方法和原则。本文的例子表明,异常一强震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  相似文献   

3.
对高压捕虏体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大多数大陆地区下面,镁铁质岩石不仅在下部地壳中占优势,而且在地幔顶部也非常丰富。根据捕虏体资料,我们就可以建立地热和地层剖面,并得出能对地球物理数据进行具体解释的岩石学限制条件和物理参数。在具有高热流的大陆地区,象地震折射资料所确定的那样,莫霍面所处的深度可能比地壳-地幔界面还深。克拉通地区的与“热”地区的下部地壳-上地幔剖面的地震差异,可单用温度变化来解释,而不需要岩性有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东南大陆的地质构造模型,具有欧亚大陆边缘向洋增生的独特形式。除外来地体之外,或以扩张、地幔上涌,洋壳向大陆地壳转化,并不断向洋增生;或是大陆分裂,地幔柱——热点物质不断注入变薄和破裂了的地壳,形成区域性新的生长构造层,构造岩浆地质体表现为有独特属性的“A型”花岗岩和流纹岩链。这些高DI值的富硅富碱富钠质岩石,出现在欧亚大陆边缘的重力梯度带上。裂解带的地壳结构模式是上地壳存在着重力不稳定的硅铝低速带;中地壳有洋——陆过渡型地壳的“类裂谷型”结构,P波速度为6.3~6.4km/s的中间壳层;在下地壳下部有速度为7.0~7.4km/s的壳——幔混合型高速层;随着“异常”的上地幔的形成,有大范围的热活动和壳——幔边界穹窿,穹窿的地盖比正常区为为薄。由于化学库和化学边界层的横向不连续,可划分出古老基底和后期地质发展史完全迥异的两个亚板块;和以壳层(或幔层)断裂为边界特点的八个地体;一个以分裂为主,并具热点径迹的最新生长构造层的扩张——裂解构造岩浆地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硬质落球,分析探测临近空间大气密度和水平风场的载荷需求和探测性能。方法仿真计算自由下落探测段受力情况,建立运动方程。以假定释放条件,仿真落球的探测过程,给出各作用力量级。结果面质比的变化不能改变气动力范围。相同加计灵敏度下,增大面质比可提高探测高度。150 km以下的探测中可忽略光压力,探测到水平风场米级变化的加计灵敏度需求为1×10~(-5)m/s~2。结论面质比的变化不能改变气动力范围。相同加计灵敏度下,增大面质比可提高探测高度。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地方相继报道了最老的地球矿物年龄,其最大年龄值可达4276Ma±6Ma。这些在地壳最早期形成时保留下来的信息,为研究早期地壳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 根据所报道的最老矿物的寄主岩石特征,推断地球上有最老的硅铝壳,并且它们在3800Ma以前就存在,从而不支持最早期的地壳都是基性的论点。 根据最老矿物年龄研究,可建立地壳早期演化模式。Krner(1989)根据对南非斯威士兰西北部地质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提出的早太古宙地壳生长、变形和演化史模式,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和典范。世界各地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各具特色,但总体上都不同程度地服从全球演化规律。因此,Krner(1989)建立的模式,对研究世界其它地区前寒武纪地壳的演化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Inglada定位算法具有全局反演地震位置的优点,但只能采用均匀地壳结构求解地震位置,Geiger定位算法能够采用不均匀地壳结构进行定位,但给定的真解必须在实际解附近才能得到全局最优的震源位置。本研究结合Inglada和Geiger算法的各自优点,提出了地震定位算法的策略,即先采用Inglada算法得到接近真解的初始震源位置,然后采用Geiger算法对Inglada算法得到的解进行修改,以便得到考虑不均匀速度模型的震源位置。数值试验表明这种策略可以很好地约束地震的位置。我们将该算法应用于2008年2月11日江西瑞金ML2.3地震,得到了残差更小的地震精确位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地层学的观点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期中生代地层沉积及构造特征后,指出地层分布上虽存在“脱节”与“分离”,构造形态上存在差异和不协调,但在总体上又是统一和相成的,同于处一个构造体系之中。作者认为本区印支期地壳运动是一种和缓的、以升降作用为主的运动;地壳变形主要表现为隆起与拗陷。早期地壳上升(相当于金子运动)—由浅海逐渐变为陆地,晚期地壳上升(相当于南象运动)一形成了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其中并发生构造运动的东向迁移和沉积作用的北向迁移。  相似文献   

9.
<正> A.Berehep根据对固体地球表面高程曲线的分析,曾预言过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间的根本差异,然而,一直过了四十年,它才被大洋的地震探测所直接证实。在现代,大规模的深海钻探和在大洋中脊裂谷带、海沟壁、转换断层崖壁所从事的大规模拖挖取样,以及对采集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包括同位素)分析,对于以下两点不再有更多的疑问了:一是大洋地壳显著不同于大陆地壳,二是大洋地壳并不带有大陆地壳被同化的任何微小痕迹。大洋壳和大陆壳之间的差  相似文献   

10.
钐-钕(Sm-Nd)同位素研究可用来评价地壳生长的历史,有时可给出反映壳幔分异时间的“地壳形成”年龄。然而,如果一个样品是不同时期来源于地幔的物质的混合物,那么Sm-Nd同位素分馏系列可能只提供该样品中的物质存留于大陆壳内的平均时间估计值。在这些情况下,Sm-Nd同位素不给出地壳形成年龄的直接信息。这些年龄只有在得到了其他地质和地质年代信息的支持后才可解释为壳幔分离的时间。错误的解释会导致对地壳发育得出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一)箱模式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箱模式是将划定的空间视为无数小箱体组成的总体,并按质量守恒定律来研究箱体中污染物平均浓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文献中的大气环境箱模式分为两种,即垂直和平行风向的条形箱模式。在城市面源强度不均匀时,可将区域划分为等距离的垂直于风向的条形箱体,其模型如下:  相似文献   

12.
根据星子理论和地球的星子堆积模型.以及地质演化两阶段模式和区域演化序列的差异,提出一种综合地质构造单元:大陆壳体。大陆克拉通内部壳体具独特的共合构造特征.文章将该构造模式称为大陆壳体并合构造(Juxtaposition-Coales-enceContinental-CrustoterraneTectonics),作为研究大陆克拉通地壳形成、演化的工作模式。作者在系统分析全球大陆克拉通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和对中国东部板内地壳构造研究基础上,将大陆克拉通地壳划分为若干类型.并总结了不同类型地壳区的区域演化序列,及并合带的类型、特征和演化,对全球大陆克拉通地壳构造以并合构造模式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G-H模式的缺陷及其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指出G-H模型在估算面源自身网格的大气污染物浓度时存在的严重缺陷。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分析表明,其根源在于G-H对自身网格的计算采用了不合理的面源均匀假定。采用面源局部均匀的假定,对G-H的自身网格模式作了改进。有效性分析表明,改进后的模式能适用于q(铅直向扩散参数σz的指数项,σz=bxq)的任何取值范围,其估算的浓度随大气稳定度的变化也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值得在我国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4.
<正> B.R.Doe和R.E.Zartman(1979)以及R.E.Zartman和B.R.Doe(1981)提出过一个旨在描述主要地壳储库与地幔储库之间铅同位素关系的“铅构造”模式。本文将该模式扩大,把锶、钕的放射成因同位素包括进来,并通过给出该模式的主要地质环境中的典型矿床实例,说明该模式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原位模拟垃圾填埋场渗漏过程并开展场地电性非均匀、远电极布设位置变化、装置损坏、场地环境变化情形下的三维电学检测,基于检测结果重点分析三维电学检测能力及检测结果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场地电阻率不均匀、场地被地下水或渗滤液淹没的探测环境中,漏洞位置难以直接得到有效探测;远极距离实验场地越远,检测电位值越大,但电位异常形态不变,当远电极距填埋长距离接近5倍排列长度时,可视为无穷远;装置内个别电极损坏对于整体漏点检测没有太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 本文拟论述的并不是“新全球构造说”或“板块构造说”这一现代的全球构造运动概念,而是概括地论述对区域的、地区的或局部的(详细的)构造进行比较的全球构造学。全球构造学是研究在1:40,000,000或更大比例尺(即最大测量范围不小于1000公里)地质图上至少可以划分出分布范围的地壳(岩石圈)构造单元。就深度来说,这些构造单元明显地属于地壳构造或深部构造的范畴,涉及到深达莫氏面的整个地壳,乃至整个岩石圈。对于地壳构造单元切忌孤立地,而应当综合地进行研究,这样才可能确切查明全球范围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7.
X 16 Xsl 9801918G一H模式的缺陷及其改进/朱发庆(武汉大学环境科学系》二//中国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一1997,17(5)一393一396环信X一58 指出G一H模型在估算面源自身网格的大气污染物浓度时存在的严重缺陷。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分析表明,其根源在于G一H对自身网格的计算采用了不合理的面源均匀假定。采用面源局部均匀的假定,对G一H的自身网格模式作了改进。有效性分析表明,改进后的模式能适用于q(铅直向扩散参数a:的指数项.0:二bxq)的任何取值范围,其估算的浓度随大气稳定度的变化也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值得在我国加以推广。图l表…  相似文献   

18.
赣南-粤西地区的地壳自早元古代晚期开始形成,地壳成熟度较低。该区是我国华南重要的W、Sn、Nb、Ta等矿的重要产地,与中生代岩浆活动有关。成矿的岩浆杂岩具有高硅、富铝、富钾、高F/C1和Rb/Sr值,稀土配分具“海鸥型”模式,以及高Isr、b18O值和低εNd值的同位素特征,岩石成因属S型系列。矿石铅和长石铅同位素组成相似,反映成矿物质与成岩物质的原区相同,都由地壳物质衍生为主。矿床的形成与地壳演化历史,岩浆成因和岩浆源区物质组成等深部地质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板块之间的碰撞和持续汇聚伴随着高原的南北向缩短和东西向伸展,精细的地壳结构将有助于认识和理解高原内部变形以及高原隆升的动力学机制。基于高原中部流动地震台阵SANDWICH提供的观测数据,整合地震台网固定台站数据,开展背景噪声面波层析成像研究,获得了高原中部地壳瑞雷波相速度和方位各向异性分布。中地壳低速异常广泛分布于共轭走滑断层区,且低速异常区域各向异性快波方向近EW向。下地壳相速度和各向异性分布特征与中上地壳存在很大差异。结合其他证据,认为高原中部中地壳可能存在部分熔融和局部东向流动,促使了共轭走滑断层的形成,且中上地壳与下地壳的动力学机制可能处于解耦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锥辊不均匀压下板带面内弯曲是一种省能、柔性、高效、精密局部连续塑性成形过程.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锥辊辗轧状态对板带面内弯曲成形极限的影响,并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3种失稳起皱的情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