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灾害学》2016,(3)
统计了2011-2015年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启动的国家级自然灾害救灾应急响应时间、响应级别、受灾省份、响应灾种等信息,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2011-2015年国家共启动救灾应急响应169次,年均33.8次,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除2012年),其中针对特大自然灾害启动的一级、二级救灾应急响应启动所占比例极小;2洪涝、旱灾、台风、地震灾害为多发灾害,气象灾害多发月份为6-9月;3自然灾害救灾应急响应的响应频数和相应级别均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地域分布特点;洪涝灾害集中于长江流域,台风灾害集中于东南,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于西部;4与2005-2010年相比,2011-2015年救灾应急响应年启动次数减少,其中针对特大灾害的一、二级高级别响应所占比例明显下降;区域分布特征相似。南方多次启动旱灾应急响应,西南启动低温冷冻响应,这是新的灾害响应分布变化;而2011年的灾种构成特点是旱灾多、冰冻灾害多,2012年的组合特点是洪涝灾害多、台风灾害多,可能与厄尔尼诺年向拉尼娜年转变有关。  相似文献   

2.
田芳毓  陈旭东  苏筠 《灾害学》2022,(2):190-196
我国已基本形成一套卓有成效的救灾应急响应体系。为增进对我国重大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工作的认识,更好地应对未来风险,该文分析了2016—2020年国家救灾应急响应的数量、时空分布特征,与2005—2010年和2011—2015年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变化特点,并与同期的灾情损失空间分布进行对比分析格局成因。结果表明:(1)数量上,2016-2020年我国共启动84次救灾应急响应,主要是Ⅳ级响应,针对气象水文灾害的应急响应占84.5%。与2005—2015年相比,启动的频次减少。(2)从空间分布上看,救灾应急响应呈现“南多北少”的格局,气象水文灾害的应急响应主要集中在南方各省;针对地震地质灾害启动的响应呈现出“西多东少”的分布。(3)因灾死亡人口、经济损失的灾情格局显示出:灾情严重的地区集中于人口较密集、经济欠发达、突发重灾较频繁的地区,也是启动高级别救助应急响应较多的地区。川、滇、黔、鄂、湘五省区的自然灾害风险应受到更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尹宜舟  高歌  王国复 《灾害学》2021,(2):19-23,29
该文拓展了面向气象灾害损失评价的灾体模型,使得其适用性增强。基于新模型,对2003-2018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损失及总损失年景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存在极端偏重灾害损失年景的有暴雨洪涝(2003、2010年)、台风(2005、2006年)、低温冷冻害和雪灾(2005、2008年),另外各气象灾害偏重及以上的年景主要分布在2003-2013年,2014-2018年相对灾体量指数平均值较2003-2013年(不含极端年份)偏少65%~90%;在气象灾害总损失年景评价中增加考虑倒塌房屋和饮水困难人口两个损失要素后,评价涉及的信息更加全面,评价结果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4.
中国沿海地区台风灾害损失评估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沿海地区作为人口积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和战略中心,在台风灾害中遭受的损失往往是惨重和致命的,所以亟待开展沿海地区台风灾害损失评估研究。根据1990-2007年的台风灾情资料,选取代表性指标尝试构建了台风灾情评估模型,并对沿海省市的台风灾害损失及其与致灾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除个别区域外,沿海地区台风灾害损失都呈下降趋势,但各区域下降的幅度不等,其中浙江省、江苏省和海南省下降幅度较低,均不足10%;浙江省、福建省和广东省18年间平均台风灾害损失较大;上海市以南各区域台风大风和暴雨的频次多、强度大,灾害损失大。  相似文献   

5.
崔星  袁丽侠 《灾害学》2009,24(3):141-144
我国属台风多发性的国家,每年因台风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甚至上万亿元.目前在抗御台风的预案研究主要集中在预警、建筑设施加固和人员财产转移等方面,对于台风灾害过程中体能应急反应及承受力极限的研究还没有涉及.通过分析体能应急反应力并与体育运动相结合,为进一步提高人体预防与抗御台风灾害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防御能力实时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邵钧 《灾害学》2018,(4):180-183
对气象灾害应急防御能力进行实时评估,在提高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防御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防御能力评估方法一直存在评估精度低,误差大的问题,提出基于时空差异的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防御能力实时评估方法。通过重大气象灾害风险理论分析,采用时空差异法提取气候灾害风险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防御模型,引入分布函数求取应急防御时变率,实时评估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防御能力。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改进方法进行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防御能力评估时,其评估准确率较高,且不易受外界影响,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7.
承德市近50年沙尘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60-2009年承德市9个气象站的气象数据资料,探讨了承德市风沙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沙尘灾害在承德市的空间差异十分明显,3种沙尘天气的发生日数以丰宁县最多,扬沙日数多年平均达到3.85次/a;3种沙尘灾害发生的空间分布除了整体上呈现由西北到东南递减趋势外,均有一个突出的舌形等值线。这条等值线基本上沿着"丰宁—滦平—承德县"向东南方向延伸,正好与滦河河谷的走向基本一致;从近20年沙尘天气发生的时间分布来看,2000-2002年是近20年来沙尘灾害最为集中和强烈的时期;从月际尺度而言,沙尘天气的发生呈现出"双峰一谷"型的变化,每年以3-5月沙尘天气发生的频次最多,冬季有一个沙尘天气次多期。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台风灾害及其对农业影响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台风灾害是浙汀省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平均每年有3.3个台风对浙江省造成影响.以历史灾情资料和气象要索(致灾冈子)作为灾害指标,利用基于信息扩散原理的风险评估模型,对浙江省台风灾害及其对农业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模糊风险评估,并在GIS技术支持下,直观地给出了浙江省台风大风和台风暴雨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台风灾害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台风大风发生的概率由沿海岛屿和沿海地区向内陆减小,台风大风高风险区位于沿海岛屿,台风暴雨的高风险区在浙东南沿海一带.台风灾害对浙江省农业影响风险值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沿海岛屿和东部沿海地区,当风险水平为30%时,舟山、台州、温州和宁波等地受灾概率大约为2-4年一遇,为全省高风险敏感区.  相似文献   

9.
广西台风灾害性大风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40年广西台风大风实测资料的研究,分析了台风灾害性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其成因机制,进一步分析了各种灾害强度大风和各灾害地区大风的月分布特征及台风路径的差异性。分析表明:广西台风灾害性大风的气候分布特征为东南多,西北少,是特定的台风流场结构与广西地理地形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与台风活动路径和中心风力有关。大中范围风灾的高峰值出现在7月,小范围风灾的高峰值出现在8月。桂西南、桂南沿海和桂中地区台风大风主要由1类路径的台风引起,桂东南和桂东地区则受1、2类路径的台风影响。40年内共有238个台风影响广西,其中148个造成大风,造成大风的台风中约10.8%造成15站以上大范围风灾。值得注意的是,造成大范围风灾的均为进入北部湾北部海面的强台风。  相似文献   

10.
灾害救助评估是一种辅助决策工具,收集和分析灾害及灾害救助信息,为灾害救助活动的决策、规划和控制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其内涵主要包括4个方面:①评估灾害对社会产生的影响;②灾害应急抢险需求与方案优化;③救助资源可获得性;④促进和加速灾后恢复与区域发展的可行性。灾害救助过程包括规划、数据收集与调查、分析与解读、趋势预测、辅助决策、灾害监测等6个环节。灾害救助评估内容按照灾害救助阶段总体分为应急快速评估和灾后详细评估两大类。其中,应急快速评估主要侧重于灾情和应急救助需求,是灾害救助评估的传统研究领域,为应急抢险和受灾人口基本生活保障提供信息支持;灾后详细评估则主要用于全面分析灾害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为灾后恢复与重建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地区台风危险性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风灾害是影响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由于地处西北太平洋西侧,长三角地区每年都会受到台风的侵袭。根据中国气象局公布的1949-2010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最佳路径数据,首先提取了影响长三角16个城市的台风最大风速数据,分别从台风影响频次、强度和最大风速极值分布的角度定量地分析了各个城市的台风灾害危险性,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了台风灾害危险性在长三角地区的分布状况。结果显示,台风影响频次和强度都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综合台风影响频次、强度和极端台风重现水平,这16个城市可以划分为3个危险等级:"高危险"城市,包括台州、绍兴、宁波和舟山;"中危险"城市,包括杭州、上海、嘉兴、湖州、无锡和苏州;"低危险"城市,包括南通、常州、镇江、南京、泰州和扬州。致灾因子危险性定量评估是灾害风险评估中重要的一环,研究结果可供制定长三角地区台风灾害防灾规划参考。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地区台风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长三角地区由于濒临西北太平洋,成为受台风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结合灾害风险理论,将该地区16个地级市的140个县(包括一般县、县级市和市辖区)作为研究单元,对台风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选用台风大风和台风降雨等10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各县的台风致灾因子强度指数;选用各县2006年底人口密度、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一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等3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其承灾体脆弱性指数;将致灾因子指数与脆弱性指数相乘,得到了各县的台风灾害风险指数,从而得到了风险等级图。该风险等级图揭示了台风灾害风险在长三角地区的等级分布状况,可以为长三角地区台风灾害防范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04年主汛期我国强对流天气灾害统计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全国各省、市、县气象部门直接上报国家气象局的气象灾害数据,对全国各地2004年主汛期(6-8月)对流性天气造成的灾害分布特征和人员死亡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主汛期内强对流天气在全国31个省市都有发生,其中黄淮、江淮、江南、西南地区东部为强对流天气灾害死亡人数多发区,且在主汛期内,以7月份强对流天气发生频次最高;在年度所有气象灾害中,除了暴雨洪涝灾害造成人员死亡最多外,雷击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气象灾害死亡人数的第二位;各大城市均遭遇到强对流天气袭击,造成了严重的交通瘫痪,城市应急响应系统建设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台风灾害评估系统设计开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斌  陈海燕  顾骏强 《灾害学》2008,23(1):47-50
台风是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夏秋季中经常遭遇的自然灾害。建立浙江1949年以来的历次台风数据库,并采用ArcGIS作为台风灾害信息及评估系统的平台,进行台风路径的自动生成;相关台风信息的综合查询;雨量等值线以及雨量、风速色块图的绘制与统计;灾害评估模型建立等功能。为灾情的评估和预报,以及为台风灾害的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东南沿海农村地区是世界上遭受台风灾害袭击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根据实地考察数据与分析资料,通过对台风灾害的全面风险分析与评估,依据应急过程的内在特点和避难所的功能特点,从台风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内部硬件设施、外部软件环境三个方面出发,建立了层次化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配置层次分析模型,确定指标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评价模糊矩阵,进行模糊运算,得出综合评定结果。实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陈香 《灾害学》2007,22(4):66-70
根据福建省灾害性气象年鉴和福建省气候影响评价资料,建立以县域为单元的福建省台风灾害数据库,运用Excel软件和M ap info技术,重建了1980~2005年福建台风灾害时空动态格局。研究表明:福建台风灾害年际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内80%左右集中在7~9月份,群发性强。空间上集中在沿海地区,灾情明显存在3个高值中心,即闽中的莆田、福清、长乐和平潭,闽南的漳浦、云霄和诏安,闽东北的霞浦和福鼎;致灾因子与灾情灾次比空间分布错位,体现承灾体脆弱性对台风灾害的影响。分阶段研究表明:台风灾害致灾因子变化不太明显,但灾情呈明显增强趋势,进一步反映环境不稳定性和承灾体脆弱性对台风灾害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7.
依据1949~2005年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的实测数据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筛选出对上海地区造成严重影响的84个台风,对这84个成灾台风的最大风速、过程雨量以及吴淞口、黄埔公园潮位站数据分析,结合收集到的其中57个台风的完整灾情数据计算灾情指数。综合研究得出:近50年来,成灾台风生成频数的年际变化比较明显;台风造成的人员伤亡、农田受淹面积和房屋倒损3个灾情参数在这50年里有一定的起伏变化,但综合灾情指数变化的幅度不大,从1980年代开始灾情指数有上升趋势。成灾台风灾情指数与上海市郊吕泗站最大风速和过程雨量成正相关。吴淞口、黄埔公园的潮位站数据与成灾台风直接经济损失对应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台风灾害及应急机制建设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吕振平  姚月伟 《灾害学》2006,21(3):69-71
针对浙江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研究分析了台风灾害的特点以及应急机制建设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预防台风灾害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福建暴雨洪灾时空变化与区域划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福建省暴雨洪涝灾害数据库资料,重建了1971—2005年福建暴雨洪灾的时空格局,在此基础上,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以县域为单元,根据综合性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对福建暴雨洪灾进行了区域划分。结果表明:福建洪涝灾害的年际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与暴雨次数的年际变化并不一致;年内非台风暴雨洪涝灾害有71.2%集中在4—6月份,台风暴雨洪涝灾害有81.3%集中在7—9月份,群发性强;空间上东西分异明显,东部以台风暴雨洪灾为主,区内根据危险性差异划分为4个二级区;西部以非台风暴雨洪灾为主,区内依据危险性差异划分为3个二级区。分阶段研究表明,洪涝灾害的分布范围由沿海向内陆扩展,并与暴雨频次和持续时间呈不同步增长,反映了福建的洪涝灾害是主要致灾因子暴雨和承灾体共同作用的结果,承灾体的脆弱性加大了洪涝灾害灾情,福建暴雨洪涝灾害的时空格局和区域划分可为防灾减灾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日美地震灾害紧急对应对中国灾害应急体制建立的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美国1994年洛杉矶北岭地震反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时日美政府的地震灾害紧急应对过程,尤其是地震后的24小时内政府的初期对应,分析了日美地震灾害应急体制的特征,并就如何建立和完善中国灾害应急体系做了探讨。日美政府之所以在大地震发生时能有效地进行了紧急应对,在于健全的灾害应急体制。中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高度发展时期,面对各种各样的灾害和事故,要真正将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必须尽快建立和健全以灾害应急规划体系、防灾情报系统、应急救灾指挥系统和专业化灾害援助队伍体系等为主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