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地震灾区救援力量优化调配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救援对象的确定、救援队伍的需求和救援力量的调配三个方面,较为全面的讨论了地震灾区如何根据灾害情况和救援资源的分布,科学合理地开展救援力量的优化调配,以达到快速营救受困人员的目的。根据受灾情况确定对救援队伍的实际需求是分配救援力量的前提,从对象的确定和需求经验关系的给出两方面,讨论了如何根据地震破坏和灾区实际情况确定灾区对救灾力量,尤其是专业救援队伍的具体需求。队伍的优化调配是运筹学中运输问题的求解,基于现有线性优化算法,在地理信息平台上,建立了队伍优化分配的模型和软件。采用汶川地震的实际数据进行了实例计算和分析,给出了今后在救灾过程中科学调配救援力量的可参考样本。 相似文献
3.
4.
地震发生后,地震现场公共通信设施往往会遭到严重损坏,导致灾区救援人员和地震救援指挥中心之间无法实时地进行网络通信,救援现场的物资需求信息无法及时地送达到指挥中心,影响救援的效率。对此,地震救援现场可以搭建如Zigbee,WCDMA等各种应急无线通信网络,救援人员运用救援手持终端将物资需求通过上述网络发送到指挥中心的应急局域网中,从而构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架构的地震救援辅助系统,为指挥中心的科学救援提供实时的物资需求数据。通过测试,该系统可以保证救援数据的实时快速传输,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6.
2005年10月8日,刚刚度过十一国庆长假的我们第一天上班,午饭才吃过,手机就急促地振动起来,短信是: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巴基斯坦发生了7.8 级大地震。根据以往的经验,我马上意识到此次地震一定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很有可能跟随救援队出发。我马上拨通了夫人的电话让她帮我收拾行 相似文献
7.
8.
地震现场应急救援的通信系统设计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当地震发生时,保证现场救援各部门、单位与救援指挥部的通信联络,对及时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现场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分布特点、地震救援各部门的工作性质和对通信保障的需求,在分析各种无线通信装备性能的基础上,采用卫星、无线网桥、超短波多层混合组网的立体结构模型,设计了地震现场的通信保障方案.依据电磁传播理论,计算出无线通信设备现场架设的基本参数,并给出了设备选型的主要技术指标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救灾体系的完善,有组织直接参与地震救援的人员群体随之增大。地震救援人员自身的心理救护问题也开始暴露,成为一个现实问题。综述了地震救援人员在地震救援中产生心理伤害的主要原因,分析了专业地震救援队员、应急救治人员和地震救援志愿者等不同类型的群体在地震现场形成的心理问题和特点。因为受到的训练不同,地震救援与实际工作的经验不同,事前受到训练与有过救援经历的人受到心理伤害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据此,提出了事前干预进行心理训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灾区道路选择是灾后应急救援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现有的灾区救援道路选择模型中较少考虑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该文构建了基于格兰姆——施密特正交化法(Gram-Schmidt Orthogonalization,GSO)的客观赋权评价方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灾区救援道路选择综合评价模型。在构建的模型中,利用GSO去除指标间相关性所造成的信息重叠,通过对地震灾区的道路损毁率、二次灾害危险度、地震烈度这三项指标进行深入分析。以汶川地震数据为例,验证了所构建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对灾区救援道路选择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制约地震紧急救灾效果的关键因素与改进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紧急救灾是减轻地震人员伤亡的重要措施.震后半小时内、第1天、第2、3天救出人员的存活率明显不同,分别把这3个时段称为地震紧急救灾的第1、第2、第3有效时间.决定救出时间的第1因素为救灾队伍到达现场的时间,第2因素为救灾技术.但因"第2因素"最终还需依赖"第1因素"才能发挥作用,所以"第1因素"最为关键."第1因素"的第1制约条件为救援者与现场的距离;第2制约为交通条件与救灾调度、交通管理技术,第3制约为救灾指挥与实施者的反应速度与反应能力.且救出时间的第1与第2决定因素都受动力、物质、环境条件的制约.因此,应结合救灾调度设计,有重点地强化交通网、水、电、等生命线工程;科学地定点储备城市救灾物质、设备与技术力量;增强居民的防灾、救灾意识与技术能力;防止次生灾害危险源可能造成的破坏;加强指挥机构的应急反应能力与决策合理性;减小决策失误风险;实施救灾指挥预备. 相似文献
15.
地震灾害搜救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介绍了地震灾害现场常用搜救技术及设备,并深入剖析了它们各自的利弊,以求根据不同现场的具体要求使用最优搜救技术和设备,达到最好搜救效果。此外,对低频电磁探生技术、超声波探测技术、超宽带电磁探测技术、基于气体测量的搜索定位技术等先进技术在地震灾害搜救中的应用做了较广泛的探讨,进一步明确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17.
建筑抗震设计地震作用折减系数的取值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作用折减系数在建筑抗震设计中是政策性、技术性和经济性的综合指标。本文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从技术上介绍了地震作用折减系数的确定原则。在简要介绍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设计地震作用—延性等级组合运用中存在不足的基础上,论述了地震作用折减系数三个分量的基本特点,并分四个步骤介绍了其计算取值方法。推荐方法可为建筑抗震设计确定合理的地震作用折减系数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地震烈度椭圆衰减的限定模型及其在华北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在统计回归过程中加入限制条件的方法,建立一个地震烈度椭圆衰减的限定模型。该模型不但解决了地震烈度椭圆衰减的限头限尾问题,也考虑地震震级与有感半径的关系。利用华北地区48次地震、139条等震线资料,回归得到了华北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最后将本模型得到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与华北地区其他烈度衰减关系进行了对比,认为本模型所得的烈度衰减关系在大震的远场更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与唐山地震损失与救助之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76年发生的唐山7.8级地震与2008年发生的汶川8.0级地震,是近年来破坏程度深、影响范围广的两次特大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都是惨重与巨大的。但是,不同时代背景下,参数相近的两次地震在灾后救援与救助方面却相差甚远,表现在军队人数调动、受伤人口抢救、恢复重建资金投入、国内外援助、保险再保险分担等方面。着重对比了以上几方面后得出结论:在各项应急预案颁布并实施后,我国灾害救援工作更加有序,提高了救援效率;同时,保险与再保险的参与也减轻了政府负担,为灾民自主开展家园的恢复重建提供了便捷与保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