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农户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涟水县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江苏省涟水县农业保险的调查数据为例,论述了该县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现状,并运用Logit模型探索了影响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的各个因素.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的意愿主要受其对农业保险的认知情况、政府补贴水平以及农户的投保满意度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也证明了地方政府实施的"联办共保"的补贴性保险模式极大的促进了农户参与农业保险的积极性.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农业保险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微观农户角度分析了干旱、农业旱灾和农户旱灾脆弱性的成因。文章认为,自然降水不足或与作物需求匹配不均是造成农业干旱的动力,农户对干旱的应付能力不足是导致干旱成灾的原因。这种应付能力既受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的限制,也与农户的作物种植结构、灌溉支付能力、风险认识和对农业的依赖程度有关。农户旱灾脆弱性既与农业干旱有关,又受到人均资源和收入、种植和消费结构、生态环境质量、政策、市场价格等多重因素的作用。最脆  相似文献   

3.
气象指数保险作为最有前景的农业保险创新工具,在保障农产品收入、稳定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运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提出了综合气象指数模型来设计棉花保险产品,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结合熵权法构建综合气象指数,综合考量降水、气温、日照等气象指标对棉花生产的影响。相比单一气象指数模型,综合气象指数模型能够整合多种气象条件信息,提高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模型的精度。基于该模型,以1999—2016年北京市棉花作物为例进行保险设计,在综合气象指数模型框架下计算出该地区不同灾害等级下的棉花气象灾害指数保险的纯保险费率。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自然灾害与农业政策性保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荣茂  邱敏 《灾害学》2007,22(3):109-113,138
在详细分析了我国当前主要农业自然灾害情况的基础上,探讨了通过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来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必要性以及我国农业保险目前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快农业保险立法、提高保险意识、加强保险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分别介绍了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剖析了这些国家农业保险模式的特点,并将农业保险与其特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背景相联系,为政府扶持农业保险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这些对探讨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天气指数型保险是一种创新型保险,肉羊天气指数型保险以牲畜草料为保险标的,为牧民提供因旱灾、雪灾所造成的肉羊饲养成本增长及因天气灾害致损的保险保障和风险对冲,即每当天气达到气象灾害标准时统一按投保合同中数量进行赔付。同时,天气指数型保险的实施也大大降低了保险公司查勘定损的成本和被保险人道德风险的危害。2019年,肉羊天气指数型保险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开展试点工作,基于对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养殖农户投保情况的调研结果,简要分析了本次天气指数型保险试点的经验和影响因素,并依据保险政策等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发展建议,为本地区进一步推广天气指数型保险,改善抗风险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农户尺度的农业旱灾成灾风险评价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雨养和灌溉农业典型区农户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成灾风险的概念和评价思路,构建了农户尺度农业旱灾成灾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基于国家农村调查队的统计数据,对典型区农业旱灾成灾风险进行了评价,确定了人均纯收入2500和2750元,以及人均粮食产量200和800kg为几个影响农业旱灾成灾风险变化的临界值.最后,提出了雨养/灌溉农业典型区降低成灾风险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如波动的农牧业政策、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等.  相似文献   

8.
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旱灾可能对未来农业生产及粮食安全造成日益严重的影响,开展种植业旱灾风险评估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中国洞庭湖北部地区作为研究区,依据历史旱灾记录选取水稻生育期内逐月降水量、气温、太阳辐射以及地表径流等气象水文要素,构建了上述要素与水稻因旱灾减产之间的脆弱性模型,识别了研究区水稻旱灾的致灾因子代理变量,在此基础上通过蒙特卡罗仿真对洞庭湖北部地区的水稻旱灾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对水稻旱灾减产显著贡献的致灾因子代理变量为7月总降水量和8月总降水量,这两个月的各月降水量每减少1.0 mm将使研究区水稻因旱灾的减产量相应上升2.86%和3.34%;(2)5 a一遇、10 a一遇、20 a一遇以及50 a一遇的水稻旱灾损失率分别达到2.3%,11.2%,22.7%和50.3%。  相似文献   

9.
农业巨灾风险分散管理是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关键所在。基于共生视角,从外部环境、内在动机、合作伙伴、互动关系和风险分散方式等5个方面,通过实证研究,对农户参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共生合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环境、农户特征、农业巨灾风险分散能力、互动关系、风险分散方式对受灾农户参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共生合作的行为选择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意识、农业巨灾风险分散经济效益、合作伙伴特质对受灾农户参与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共生合作的行为选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左璇  张峭 《灾害学》2016,(4):191-195,204
当前,虽然农业保险发展势不可挡,但行业内还未形成统一标准衡量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亟待进一步研究。根据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的影响因素构建农业保险保障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SPSS信度检验对指标进行筛选,通过主成分分析排序确定权重,以北京为例实证测算。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基本与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为进一步提高北京各区县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研究区水稻气象灾害规律的研究和危险性评价,计算了不同等级的水稻综合风险率,为保险部门制定水稻保险费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程怡萌  田敏  胡世亮  陈姣  成饶 《灾害学》2016,(4):215-223
旱灾作为云南省的第一大农业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旱灾面前,人类既是旱灾承灾体,又是减灾政策、措施以及直接抗旱减灾响应行为的具体执行者。在灾害的发生过程中,人类应灾行为对提高旱灾应对能力、减少旱灾损失有着更为实际的效果。该文以云南省南涧县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获取数据,使用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将收集到的11种应灾行为分为三大类进行多维尺度分析;根据175名农户对11种应灾行为的评价特点,将这些农户进行判别分析并划分为三类应灾人群,针对不同应灾人群中的典型农户分析其应灾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巨灾保险赔款占直接经济损失的比率比国际平均水平低的多,2008年初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地震两次巨灾过后,国家加紧推进巨灾保险体系的建立。其中,巨灾保险费率厘定是基础。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构建了以危险性曲线和脆弱性曲线为核心的巨灾风险保险费率厘定方法体系,改进了以往农业保险仅从致灾因子角度厘定费率的片面性。最后,借鉴美国洪水保险、日本地震保险以灾种为对象(而非承灾体种类为对象)构建巨灾保险体系的优势,以雪灾保险为例,厘定了内蒙古12盟市雪灾保险费率。结果显示,位于中部地区的锡林郭勒盟雪灾保险费率最高,为3.10%;位于西部地区的阿拉善盟、乌海市雪灾保险费率最低,为1.09%。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农业灾害频发的国家,农业灾害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农业保险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农业风险特点和农业保险模式选择依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农作物干旱损失动态评估模型及其试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马晓群  姚筠  许莹 《灾害学》2010,25(1):13-17
利用安徽省78个气象站1971-2005年资料,采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和一季稻作物系数计算作物需水量,得到针对一季稻的农业干旱指标;在分析了1980年以来一季稻主要发育期变化不大的基础上,利用多年农业气象观测资料,采用詹森乘法作物-水分模型新解法进行一季稻干旱敏感性系数分解,得到一季稻逐旬敏感性系数;建立了基于农业干旱强度、作物敏感性和区域脆弱性的一季稻旱灾损失评估模型。试用结果表明,模型的相对误差大部分为20%~35%,绝对误差为2.9~4.0,基本满足业务应用。由于各地水稻品种不同,抗灾能力也有差异,因此模型误差仍偏大,需进一步修正模型,并加强抗灾能力对减轻灾害损失贡献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气象指数灾害保险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广泛研究的一种风险转移工具,它可以克服传统的自然灾害保险的局限性,在农业保险领域应用前景广阔。以福建省连江县为例,依据连江县台风灾害及台风活动特征,将能够对连江县造成一定损失的台风分成分别以大风、大雨和大风雨为主导的3类。结合连江站相关气象数据及概率分布建立了广义的台风灾害气象指数,最后构建了保险赔付路线图,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农民对农业自然灾害和农业保险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刘荣茂  冯荣伟 《灾害学》2006,21(1):117-120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如何保护农民的农业财产,免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促使农民高效地进行农业生产,是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对江苏十个地区农民参加农业保险意愿情况的调查基础上,分析了农民投保农业保险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实施和推广农业保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GIS在水稻“寒露风”冷害监测预警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低温冷害是广西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低温冷害的实时监测预警对农业趋利避害和减轻灾害损失十分重要。依托GIS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利用1∶25万的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等广西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按照1 km×1 km的较高空间分辨率,对低温冷害的相关气象数据进行细网格空间分析推算,结合广西水稻生长发育状况和"寒露风"低温冷害受害指标,实现对广西水稻冷害发生发展及其强度、范围的实时监测预警,并以2010年10月上中旬冷害过程为例检验了监测效果,与冷害实际情况比较相符。  相似文献   

19.
基于灰色-模糊理论的农业旱灾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业旱灾的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出发,并考虑系统的不确定性,分析了农业旱灾风险。应用信息扩散理论计算了干旱出现机率,将灰色系统理论和风险分析理论相结合,在确定干旱出现机率的基础上计算农业旱灾灰色风险率,前者考虑了系统的模糊不确定性,后者考虑了对系统认知缺乏所产生的主观不确定性,完善了农业旱灾风险分析,为防灾减灾和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影响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低温冷害问题,利用黑龙江省水稻主要种植区域10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99-2004年每年5-9月的水稻生长观测数据和逐日平均温度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建立了产量构成与温度指标的关系方程,并结合黑龙江省2002年逐日平均温度格点化数据,对3个不同移栽日期情况下低温冷害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02年的低温冷害在黑龙江中部最严重,东部次之,西部受害最轻;北部地区受害面积和冷害损失比南部地区更大;在3个移栽日期中,随着移栽日期的推后,水稻产量有5%~11%的不同程度的减少,冷害损失逐渐增大,即按时间5月中旬—5月下旬—6月初依次递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