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2.
阐述了可凝结颗粒物的定义及国内外颗粒物的测定方法,并就可凝结颗粒物的量级及危害进行了初步讨论,提出可凝结颗粒物应为被忽略的固定源颗粒状污染物,揭示出我国现存颗粒物采样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对此问题进行探讨,指出下一步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依靠排污许可证管理,固定源执行由行业排放标准为主正逐步过渡到\"国家行业排放标准——单一源排放标准\"双层排放标准,并以执行更全面和精准的单一源排放标准为主,对应的监测要求及考核方式更加多样化。对监测管理制度进行设计,明确固定源制定自行监测方案和守法监测的主体责任,厘清许可证核发部门、属地监测、执法部门的监管职责。系统设计\"固定源制定并提交自行监测方案-核发部门审核-方案纳入排污许可证中成为规定-依规定自行监测和记录-固定源提交执行报告-监管部门审计式审核-执法监测和执法检查\"的全过程管理机制,设计标准化的监管计划程序落实证后监管与执法监测,明晰监管部门的有限责任。 相似文献
4.
5.
针对固定源废气监测过程中出现的关于监测仪器使用方面(包括传感器、内置泵及日常的校准),监测参数(包括动压、过量空气系数),采样位置不符合要求、烟道面积过大,运行负荷如何确定等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与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针对国内固定源大气颗粒物监测技术的现状及不足,通过对资料总结发现国内固定源排放颗粒物的监测技术现状中存在国标精度要求较低和技术细节不足等问题,并重点从分级采样和大气低浓度颗粒物检测方面深入剖析相关技术的不足与需求,并结合国内外的经验,从国标的修订与补充、分级采样技术体系的建立和低浓度大气颗粒物采样方法的改进等3个方面提出技术与设备方面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监测规定是美国空气固定源运行排污许可证中的核心内容。基于\"个案管理\"原则,每个运行许可证中的各个产排污单元分别执行不同的监测规定。获得\"连续\"的监测数据需足够判定固定源排放是否合规,且成本有效。\"固定源制定和提交监测方案-管理机关审核-监测方案载入排污许可证中-依方案监测-数据处理-排污许可证守法报告-管理机关合规监测和评估\"的系统化监测程序,使得固定源监测更具可操作性,监测数据更规范。建议中国排污许可证制度中建立类似的监测规定。 相似文献
8.
综合传统重量法与冷凝法测定废气含湿量的特点,建立冷凝-吸附法测定固定源废气含湿量,有效解决重量法与冷凝法不适用于高温、高湿条件下的测定问题。通过优化测定条件,使冷凝-吸附法测定3台不同类型固定源废气结果的RSD为1.5%~4.7%,方法再现性试验结果的RSD为4.5%。用该方法与重量法同时测定油田注汽湿蒸汽发生器及普通流化床锅炉废气含湿量,结果表明冷凝-吸附法具备更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10.
固定污染源硫酸雾的国标采样方法为滤筒法,但对其采样效率研究较少。在调研国内外标准方法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实样测定,对国标采样法进行改进:在内装滤筒的烟尘采样管后串联一个冲击式吸收瓶,此改进方法弥补了国标漏测气态硫酸雾的缺陷,采样效率达到99%以上,国标法仅为改进法的47%~68%。将国标改进法与USEPA采样法进行比对,结果表明,由于中国环境本底颗粒物浓度较高,硫酸雾易吸附于颗粒物上,致使USEPA采样效率仅为国标改进法的2?4%~12%。 相似文献
11.
对南京市某典型企业固定污染源非甲烷总烃在线监测系统开展比对监测,将在线监测结果和便携式仪器监测、手工监测结果作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在线监测系统线性误差与量程漂移可以满足现阶段管理要求,实际样品比对过程中采用不同的采样分析仪器,监测结果差距较大,便携式分析仪结果相对误差较小(为3. 72%),手工监测结果相对误差较大(为48. 3%)。建议加强污染源废气手工监测的质控管理,强化在线监测设备的运维管理,推进污染源非甲烷总烃CEMS合理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火电厂烟气自动化在线监控系统按照《固定污染源烟气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T 76-2001),以及《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 16157-1996)和《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定电位电解法》(HJ/T 57-2000)对大气污染物中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流速进行了比对监测,结果表明,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流速的测定结果均符合规定要求. 相似文献
13.
在对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中,有些城市存在着人工采样实验室测定和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监测并行的情况。为考察这两种方法监测结果的异同,于夏季连续20d和冬季连续15d进行了对比监测。监测项目为SO2,NO2和PM10。在对比监测中采取了质量控制措施。对人工采样实验室测定进行了综合采样器流量校正,现场空白样和全程序平行样测定;在自动监测系统中,对SO2,NO2监测仪器作零点,标点校正,PM10监测仪作K0校正。对所测得的209个日均值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SO2,PM10两方面测定结果方差相同,NO2两种方法在冬夏两季方差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夏季SO2,PM10,冬季NO2两种方法监测结果一致;冬季SO2,PM10,夏季NO2两种方法监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样品浓度水平及天气状况对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差异亦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针对非甲烷总烃在线监测系统(NMHC-CEMS)样品传输管线在不同伴热温度下对辛烷的吸附作用,以及管线自身的挥发情况开展研究。试验表明:在室温条件下,低、中、高质量浓度的辛烷标气在不锈钢传输管线中均有较为明显的吸附残留,在≥90 ℃的伴热条件下,辛烷在传输管内残留量对测定结果基本无影响,残留量明显低于1%,说明对样品进行加热传输是保证NMHC-CEMS测定结果准确性的必要措施。PTFE和PFA材质伴热管线在高温伴热下挥发明显,而不锈钢伴热管线更适用于NMHC-CEMS样品的传输。 相似文献
16.
以江阴市为例,简要分析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中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应用情况,指出了实际监测法在普查中未能得到广泛采用的原因,并就污染源监测工作的改进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吕升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1,13(2):39-41
监测断面的选择在废气污染源监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无法找到完全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监测断面时 ,以前常将监测断面选择在砖砌烟囱上的方法。通过实验 ,否定了该方法应用于测定废气流量较小的污染源的可行性 ,提出了应用于测定废气流量较小的污染源时 ,较为成熟的监测断面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8.
简述了CEMS比对监测的定义及法规背景,指出比对监测在CEMS运营管理中起的重要作用,提出比对监测对采样工况、位置及时间的要求,以及烟气及烟尘测试中需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