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铅质玻璃主要应用于吸收X线场所的防御玻璃屏。我厂生产的铅质玻璃引入的氧化铅占玻璃总成分的52%。随着产量的成倍增长,也带来铅污染的问题。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厂的含铅废水采用聚氯化铝和氯纶纤维二级净化处理,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1毫克/升)以下。含铅蒸气和铅粉尘也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工作,还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和完善。现在把铅污染和治理情况作一介绍。铅的污染及危害生产铅质玻璃主要是使用红丹,分子式为Pb_3O_4。经过熔制后得到PbO倒入玻璃中。在  相似文献   

2.
高炉冲渣和煤气洗涤废水联合过滤新工艺(简称渣滤法),在湖北孝感地区锰铁厂进行工业试验获得成功。过去,锰铁厂高炉(30M~3),由于无废水、废渣处理设施,每天直接排放入杨寨河的水渣、瓦斯泥上百吨,废水达六千吨以上,使下游四十多公里范围受到污染,几公里范围氰化物高达2毫克/升,锰4.8毫克/升,铁1.4  相似文献   

3.
<正> 采用静电化学法处理洗涤煤气废水中的硫化物、氰化物、悬浮物、酚等有害物质是目前国内比较理想的处理方法。处理后的废水各种有害物质达到排放标准,通过回收利用,可实现洗涤煤气用水闭路循环。一、概况潍坊灯泡厂现有φ1.6米的水煤气发生炉一座,每天外排洗涤煤气废水250余吨,废水中硫化物含量高达40毫克/升以上,氰化物含量高达15.8毫克/升,超过国家规定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处理电镀含铬废水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硫酸亚铁-石灰法;电解法;钡盐法;二氧化硫法;离子交换法等。 结合我厂情况,在1000升镀铬槽上采用离子交换技术进行了含铬废水的处理试验。我们采用复床二塔逆交换体外再生离子交换处理镀铬废水工艺,经过一年来的生产运转,实践证明,效果良好。我厂镀铬清洗废水,六价铬最高含量达350毫克/升,远远超过国家排放标准。经过净化后,废水可直接回用于镀铬零件清洗及树脂清洗水。树脂的再生液,可回收重铬酸钾、硫酸钠,用于镀锌钝化及镀镍上。含铬废水不再排放,既保护了环境,又节约了原料和大量用水。达到综  相似文献   

5.
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及电镀废水治理技术的发展,电镀废水治理已由单项治理走向综合治理。根据我厂电镀废水的特点,选择综合治理方案,应用电解——气浮法处理综合性电镀废水新工艺,取代了原单一的处理方法,处理后水质完全达到国家允许排放标准,部分水已循环使用,节约了水资源,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一、基本概况我厂于一九七九年新建电镀车间投入使用,电镀车间废水年排放总量约三万吨左右。其中:含铬废水排放量1.2万吨/年;含氰废水排放量0.6万吨/年;酸碱废水排放量1.2万吨/年。全年含铬废水的平均浓度(以C_r~+6)75毫克/升,瞬时最高浓度350毫克/升,全年含氰废水的平均浓度(以CN-计)16毫克/升,  相似文献   

6.
制革工业中用的红矾钠,一部分未被还原为硫酸铬,与鞣革废水中的氢氧化铝、硫酸钠一起折成为混合下脚料,用它生产铬黄,既治理了污染,又有很好的经济效益。铬黄的主要成份是铬酸铅,也含有少量硫酸铅、氢氧化铅等,颜色鲜黄,遮盖力、着色力和耐候性都很好,不溶于水和醇,能溶于无机强酸和过量碱中,并分解。主要用于制造油漆和磁漆。生产原理: 重铬酸钠与加入的醋酸铅反应生成溶解度很小的桔黄色铅酸铅沉淀。  相似文献   

7.
工业“三废”的排放,按国家标准GBJ4—73的规定,挥发性酚是单测项目之一,其标准为0.5毫克/升。我厂生产酚醛树脂时,每天有高浓度的含酚废水(苯酚含量约50%)170公斤和低浓度含酚废水(苯酚含量约5%)630公斤产生。全年苯酚排放总量约34吨,其中高浓度含酚废水苯酚量占73%,低浓度含酚废水苯酚量占27%。除含苯酚外,还含少量甲醛和成份复杂的焦油。  相似文献   

8.
我厂的煤气发生站在生产过程中排出含酚废水。其来源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煤气洗涤冷却水(每升含挥发酚一千五百毫克),总量为五千吨,基本上是循环使用的。但是在检修时和雨季,每年总得排放几次。另一部分是输送煤气的管道中,产生大量含酚的冷凝水,每天约有  相似文献   

9.
昆明冶炼厂“三废”治理小组,对含铅、砷、氟废水采用在加速沉清池内投加混凝剂净化处理的方法,初步解决了该厂废水对农田及滇池的污染问题。现将该项处理工程方法简介如下: 一、工艺流程的选择及主要技术控制 首先将污水集中后,由加压泵提升至80米~3/时的加速沉清池内进行化学反应和渣水初步分离。化学反应的原理在于将离子形态存在于废水中的铅、砷、氟与石灰中的Ca~(2+)和CO_3分别结合成碳酸铅、砷酸钙,氟化钙等溶解度较小的微粒。在pH7.5—8的条件下加入碱式氯化铝(或三氯化铁)后,迅速水解  相似文献   

10.
含海水的废水COD的测定方法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前言目前我国一些经处理的化工废水有机物浓度已降低至符合排放标准,但氯化物含量仍然高达20000毫克/升以上,这类废水用CODcr法测定COD值,往往产生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正误差。这在我国一些采用海水进行工业生产的沿海工业城市,尤为突出。为了准确测定高氯废水及含海水废水的COD值,  相似文献   

11.
合成聚砜生产中,其中间体粗砜经洗涤产生的废水是一种含 COD 高的酸性废水。其中主要成份为对氯苯磺酸和一些有机杂质,一般COD_(Cr)均在一万毫克/升以上。这类废水的治理,国内未曾研究,国外也少报导,生产部门无治理途径可循,直接排放,造成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2.
熔制含铅玻璃池炉排放的烟气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铅化合物、排放后严重地污染环境,所排含铅废气中,铅化合物的粒度细微仅有0.01~1μ、比电阻一般为1×10°~1×10~(14)Ω/cm。为了消除废气污染、北京电子管厂与上海冶金矿山机械厂、在参考国外同类高压静电除尘器基础上、联合设计制造了GS-5.06M~2静电除尘器。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随着小石油化工装置的建设,用蓄热式裂解炉制备的甲烷氢、烯烃等气体合成化肥和高分子材料甚为广泛。在裂解炉的制气过程中,需用水直接洗涤,洗汽后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焦油,碳粒及挥发酚、氰化物、硫化物、苯、萘、等多种有毒物质。处理一吨重油,就会产生近200公斤的焦油,所以废水中含油往往可高达150毫克/升,焦油粘度大,颜色黑,有一种特殊的刺激性臭味,如果这种废水不处理就排放,会严重污染环境。搞好这种废水的除油处理也是进一步除去其它有毒物的先决条件。我厂在蓄热式裂解炉制取烯烃气的废水处理中,采用平流式沉淀池隔除悬浮状态的油,  相似文献   

14.
<正> 前言金矿含氰废水经除氰工艺处理后得到三种不同类型的废水:(一)CN~-含量约为30—100毫克/升,大量(含量为CN~-数倍至数十倍,下同)SCN~-、铁以及少量铅、锌、铜、镍……;(二)CN~-、Ni为5—20毫克/升,大量SCN~-,及少量铁、铅、锌、铜……;(三)CN~-为0.3—2毫克/升,大量SCN~-、等量的铁、铜、镍、铅、锌……。为了了解除氰的机制及添加各种化学药剂的最佳量,因而要求测定游离氰化物和总氰化物。  相似文献   

15.
陈益涛  李懿 《环境》2005,(Z1):22
二氧化氯是一种氧化剂,污水经酸化、厌氧、好氧、沉淀和过滤后加入少量的二氧化氟,可清除污水中残留的有机物,降低排放废水中的COD、BOD浓度,并且具有脱色除臭功能.  相似文献   

16.
我厂有一座28立米高炉,冶炼锰铁,洗涤高炉煤气的污水每天约有3,000立米,含氰浓度一般为30毫克/升,远远超过国家排放标准,如果外排将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和农业、渔业生产。厂党委对此非常重视,一方面将污水密闭循环,严禁排放;同时组织污水脱氰  相似文献   

17.
罐头食品废水属有机废水的类型,其中,主要为大朊化合物和脂肪类化合物。CODcr、BOD5,20·C等均不太高。前者在500—1500毫克/升之间,后者于250—800毫克/升间波动,受厂内生产的品种的影响很大。以重庆罐头食品总厂为例。废水水质经测定为:  相似文献   

18.
我厂座落在天津市人口稠集的居民区内,是一个仅有职工394人的小厂。主要生产立德粉、偏硼酸钡、磷酸锌三种产品,年产量近5700吨。在立德粉生产中主要排放两种废渣:一种是制备硫化钡水溶液后排出的含1%硫化钡废渣,另一种是制备硫酸锌水溶液后排出的含锌15%、铅25%的投料废渣,以及含镉25%的置换废渣。排放的废水主要是偏硼酸钡生产中排放的每升含硫化物16克的母液,废水含量超标16000倍。由于“三废”污染严重,造成工厂和周围群众的严重矛盾。为了消除污染,解  相似文献   

19.
铀不仅是α射线的放射体(半衰期长达4.5×10~9年),且其子体也有剧毒,因此含铀废水必须进行处理,使废水中的含铀量降低到国家允许排放标准(0.05毫克/升)以下。 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分析了含铀废水中的各种成份,其中含有铁、铈、锰等阳离子以及CO_3等阴离子,我们想找出一种利用废水中原有成分,来处理含铀废水的方法,为此,我们研究了氢氧化铁、氢氧化铈(Ⅲ、Ⅳ)、氢  相似文献   

20.
在起爆药D·S共晶和氮化铅生产中产生的废水里含有叠氮化物、硝基酚(三硝基间苯=酚)和铅盐。虽然按工艺规定对废水要加亚硝酸钠和硝酸进行销毁,但销毁后的废水中仍含有游离硝基酚和铅(Pb~(++))。其含量均在1克/升以上。未作处理就直接排放,则对环境造成污染。另一种起爆药三硝基间苯二酚铅的废水,是用硫酸销毁的。但销毁后的废水中除有硝基酚外,还因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