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层建筑,是指超过一定高度和层数的多层建筑。在美国,24.6米或7层以上视为高层建筑;在日本,31米或8层及以上视为高层建筑……中国自2005年起,规定超过10层(含10层)的住宅建筑和超过24米高的其他民用建筑为高层建筑。实践证明,高层建筑可以带来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包括使人口集中,大幅度缩小建筑用地面积,减少市政建设投资和缩短建筑工期等。但同时,高层建筑存在的防火要求高、火灾扑救难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正确处理建筑设计中的消防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人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对当前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如何应对进行了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2.
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中规定:凡10层及10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和建筑高度超过24M的公共建筑,都属于高层建筑.  相似文献   

3.
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中规定:凡10层及10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和建筑高度超过24M的公共建筑,都属于高层建筑。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共有高层建筑近10万幢,其中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1154幢,而各地为争当"第一高楼"仍然暗战不休,这个数字还在不断被刷新.然而,公共安全专家指出,超高层建筑外表风光,但会引发消防安全隐患、地面沉降以及环境、能源、交通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亟待引起高度关注.专家建议,应经过科学论证后适当限制我国城市楼房高度.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共有高层建筑近10万幢,其中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1154幢,而各地为争当"第一高楼"仍然暗战不休,这个数字还在不断被刷新。然而,公共安全专家指出,超高层建筑外表风光,但会引发消防安全隐患、地面沉降以及环境、能源、交通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亟待引起高度关注。专家建议,应经过科学论证后适当限制我国城市楼房高度。  相似文献   

6.
现代大都市,高层建筑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标志。据统计,截至2017年,我国高层建筑(8层以上、超过24米)34.7万幢、百米以上超高层建筑6000余幢,数量均居世界第一。然而,高层建筑一旦着火,火势蔓延迅速,救援难度大。1月1日,重庆市渝北区加州城市花园小区A4幢发生火灾,火势从2层蔓延至30层,速度之快、破坏之强,令人咋舌,引起人们深深的忧虑。  相似文献   

7.
高层住宅是指建筑高度大于27 m的居住建筑。在城市化建设中,一座座高层住宅拔地而起,鳞次栉比。目前全国已有高层建筑9.8万余幢,其中100 m以上的已达1 154幢,并且还在快速增长。但是,与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既有有利的一面也会有不利的一面。高层建筑数量的飞速增加,虽然节约了用地,但也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尤其是增加了消防安全管理的难度。2010年11月15日上海市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出现在我们的身边。超过一定高度和层数的多层建筑,被称为高层建筑。中国自1982年起,规定超过10层的住宅建筑和超过24米高的其他民用建筑为高层建筑。高层建筑满足了我们生活和审美的需要,固然是件好事,可高层建筑有一个先天的缺点——怕火,  相似文献   

9.
胡成 《安全》2014,35(2):67-68
正1公共安全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用地日渐紧张,高度在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数量不断增多,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有超建筑1100多栋。超高层建筑在节约土地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安全问题,其中尤以火灾为甚。超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火灾蔓延更快,火灾扑救难度大,人员疏散更  相似文献   

10.
《江苏劳动保护》2011,(8):22-23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城市构造逐步向高空延伸,使得我国城市高层建筑不断地增多。根据中国公安部消防局统计,截至2009年底,中国内地共有约19万座高层建筑,包括约12.5万座居住建筑和近7万座写字楼、酒店和医院等公共建筑,其中1699座的高度超过了100米。高层建筑结构功能复杂...  相似文献   

11.
正近期,英国伦敦格伦费尔塔楼火灾和阿联酋迪拜高层建筑火灾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发全球关注。我国作为世界上高层建筑数量最多的国家,全国现有高层建筑34.7万栋,100 m以上超高层6 000多栋,200 m以上的超高层建筑600多栋。据公安部消防局统计数据显示,近10年共发生高层建筑火灾3.1万起,死亡474人,直接财产损失15.6亿元,高层建筑火灾的预防和处置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2.
汪可兵  王海燕  冯超 《安全》2012,33(8):52-53
高层建筑和普通建筑相比,高层建筑在高度和结构方面更加复杂,其自身潜伏的火灾隐患更为严重.加之当前消防技术条件的限制,扑救高层建筑火灾难度很大. 1高层建筑火灾特点 (1)高层建筑火灾成因复杂、隐患多 高层建筑往往配备有大量的电子设备,内部集中铺设大量电缆、电线,并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极易引起电表烧毁、电线短路,导致火灾的发生;其次,高层建筑往往采用大量的装饰材料,数量多、面积大、种类众多,质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且大多数防火性能较差火灾一旦发生,这些易燃的装饰材料便会成为加速火情蔓延的媒介,使火情迅速扩散.  相似文献   

13.
洪闻  众人 《安防科技》2013,(7):18-20
如今,许多城市的超高层建筑以城市新地标的面目拔地而起。大楼越造越高的趋势,给消防部门在高层建筑火灾防控和救援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高度100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在设计、建审和验收的各个阶段,消防部门都会严格按照"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其提出设置避难层的要求。但是,对于普通高层住宅,相关法规却并不强制要求设立避难层。而在超高层公共建筑中,也很少有人知道避难层的存在,更有甚者则将避难层占作它用,使其失去应有作用。在无情的火灾中,避难层犹如"生命特区",保证其功能完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城市高层建筑施工,一般使用垂直升降机。有时因场地狭小,司机视野受阻或判断错误,容易发生事故。为此,我们制成一种简易电子楼层指示器(见图1)。这种指示器声光兼备,不仅可指明运输笼的去向 楼层及要笼楼 层,而且可给司 机发出电铃通知 声。经在广州某 工地的8台升降 机上使用(建筑 物为13层,高度 约45米)证明,该指示器具有电路简单、造价低廉(每台约50元),安装方便、安全可靠等优点。 工作原理 指示器电路图贝图2。 整套电路由4部分组成: (1)稳压电源。 (2)楼层指示由晶体管BG1~13及发光二极管LED1~13组成。 (3)各层要笼按钮由LA1~13…  相似文献   

15.
高层建筑利用电梯楼梯协同疏散有利于提高人员疏散效率。通过数学建模研究了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协同人员疏散优化模式,结果表明:当电梯仅在某直达层停靠,电梯停靠层及以上楼层采用电梯疏散而以下楼层采用楼梯疏散时,存在最优的电梯停靠层;在每层疏散人数均匀分布的条件下,该最优层数不受疏散人数影响,随建筑高度增加呈线性增长,随电梯最大承载量增加呈阶梯式下降,随电梯平均运行速度增加呈阶梯式下降。  相似文献   

16.
多层多室建筑火灾烟气运动的网络模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出现,高层建筑火灾安全已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应用网络模型对多层多室建筑火灾烟气运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介绍了网络模型的基本方法,网络模型的关键技术处理。文中以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五层模型楼为实例,分别对有无风机,有无室外风流,门窗开启等条件下的建筑火灾进行模拟,给出了假设火灾情况下可能受烟气污染的房间和烟气的危险范围。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高层建筑的数量飞速增长,建筑高度不断增加,高层建筑防火、灭火工作比低层建筑复杂,现有消防装备救援高度有限,一旦发生火灾,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极为严重,这对超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种消防装备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解决高层建筑的火灾防控已成为一个世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竖井排烟口对L型高层建筑烟气流动特性的影响,建立L型高层建筑火灾的数值模拟模型,以温度、CO浓度和窗口气流速度为指标,探讨在不同排烟面积下高层建筑内部结构的烟气流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6层为建筑的中性层位置,随着排烟口面积增大,烟气蔓延到竖井顶部的时间缩短,对中性层以下走廊的烟气控制效果增强;火灾发生在中性层以下时,中性层以上窗口气流速度为负,烟气溢出;320 s为温差变化的分界点,在320 s之前,排烟口面积与温差绝对值成正相关,320 s之后则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1、安全绳有的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中备有安全绳.需用时可把安全绳的一头挂在窗口或阳台里侧的牢固物体上,人可沿安全绳以每秒1米的速度下降,其救生高度可达四十层楼.  相似文献   

20.
<正>7月11日23时,武汉一住宅楼23、24层电缆井失火,造成7死12伤。据武汉市政府应急办通报,遇难者死亡原因系"居民吸入大量浓烟和电缆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死伤者多数为23层以上住户。该住宅楼高33层,按每层3.3 m算楼高超过百米。据有关资料,"高百米的高层建筑,电缆井失火,如防火分隔存在问题,烟气只用半分钟就能顺着竖井扩散到顶层,速度大约为水平方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