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实验室制备的镁铝阴离子粘土材料,研究了其吸附水中瓜儿胶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结果表明,在瓜儿胶初始质量浓度为20~60 mg/L及温度为298~323 K时,阴离子粘土对水中瓜儿胶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速率方程.阴离子枯土对瓜儿胶的吸附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吸附是吸热反应,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略有增加,但吸附表观活化能只有18.13kJ/mol,说明温度对吸附的影响不显著.实验还表明,阴离子粘土对水中瓜儿胶的吸附性能优于活性炭.  相似文献   

2.
稻壳基活性炭制备及其对重金属吸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蕊  葛滢 《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33(1):41-45,51
活性炭吸附法是重金属废水处理的重要方法.利用廉价的稻壳,选择氢氧化钠和磷酸作活化剂制备活性炭,测定了稻壳基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亚甲基蓝吸附值、碘吸附值、苯酚吸附值和等电点.利用制备的稻壳基活性炭吸附溶液中的Cd、Cu、Zn,研究了不同稻壳基活性炭对Cd、Cu,Zn的吸附差异,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稻壳基活性炭中微晶体结...  相似文献   

3.
海藻酸钠-刺槐豆胶复合凝胶珠吸附孔雀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刺槐豆胶、海藻酸钠为材料制备复合凝胶珠,利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对其进行表征,探讨孔雀绿浓度、吸附时间及pH对复合凝胶珠吸附孔雀绿的影响。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表明,复合凝胶珠制备成功且热稳定性介于刺槐豆胶和海藻酸钠之间。复合凝胶珠对孔雀绿的吸附在5h后达到平衡,pH=6为最佳吸附pH,相同条件下复合凝胶珠对孔雀绿的吸附作用优于活性炭,其对孔雀绿的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和颗粒内扩散模型。海藻酸钠一刺槐豆胶复合凝胶珠有望成为新的处理印染废水的吸附剂。  相似文献   

4.
以刺槐豆胶、海藻酸钠为材料制备复合凝胶珠,利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对其进行表征,探讨孔雀绿浓度、吸附时间及pH对复合凝胶珠吸附孔雀绿的影响。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表明,复合凝胶珠制备成功且热稳定性介于刺槐豆胶和海藻酸钠之间。复合凝胶珠对孔雀绿的吸附在5 h后达到平衡,pH=6为最佳吸附pH,相同条件下复合凝胶珠对孔雀绿的吸附作用优于活性炭,其对孔雀绿的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和颗粒内扩散模型。海藻酸钠-刺槐豆胶复合凝胶珠有望成为新的处理印染废水的吸附剂。  相似文献   

5.
活性炭吸附已成为垃圾焚烧企业脱除烟气中二噁英类有机污染物最常用的方法。介绍了活性炭在垃圾焚烧企业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系统分析了活性炭对二噁英的吸附特点,总结了烟气温度、活性炭喷入量、二噁英同系物分布、活性炭的孔结构等对二噁英脱除效率的影响。此外,概述了活性碳纤维、碳纳米管在二噁英吸附方面的研究动态。分析了碳纳米管在吸附二噁英过程中不同于活性炭的吸附机制,探讨了其未来替代活性炭作为二噁英吸附材料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活性炭吸附回收高含量油气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利用3种活性炭吸附分离汽油蒸汽和空气的混合气,研究了其吸附回收油气的动力学、热力学性能.活性炭ACl、AC3在20℃时的吸附容量分别为0.295 g/g、0.189 g/g,30 ℃时为0.284 g/g、0.165 g/g.活性炭吸附高含量油气时,吸附热高,如吸附油气摩尔分数为0.3 mol/mol时,吸附床温升达50~60 ℃.活性炭导热系数为0.15~0.20 W/m·℃,吸附过程可视为绝热吸附.建立了活性炭吸附油气热效应估算式,可用来评价活性炭吸附容量、进料油气摩尔分数、油气回收率与活性炭温升的关系.活性炭解吸宜先采取真空解吸,在解吸后期适当加入微量微热空气吹扫而深度脱附.解吸操作压力应低于1 kPa,解吸时间可控制在60 min内,热空气温度宜控制在50℃以下.油气吸附分离方法将主要用作其他分离方法的深度处理,以确保油气回收设备尾气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7.
采用酸碱盐溶液浸渍方法对活性炭进行改性,探究了其吸附油气的特征,考察了改性后的活性炭对油气吸附量和穿透时间的影响,采用BET、SEM、XRD及FT-IR等方法对活性炭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活性炭孔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样品(醋酸改性)比表面积最大为1 264.33 m~2·g~(-1),碱改性活性炭对油气的吸附性能优于其他改性方法,3~#样品(氨水改性)吸附容量最高为0.279 g·g~(-1),拟合动力学速率常数k′值是0.096 3,5#样品(氢氧化钾改性)穿透时间最长为130 min;改性处理后,增加了活性炭表面的—OH与C=C含量,正丁烷主要以—CH_2基团吸附在吸附剂表面。在综合酸碱盐溶液改性的基础上,利用Yoon-Nelson动力学方程对吸附曲线进行拟合,评价改性活性炭对油气的吸附性能。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活性炭吸附油气的工业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脱灰煤基活性炭吸附处理含镉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硝酸脱灰煤样自制活性炭对Cd(Ⅱ)的吸附去除特征。结果表明,随煤样粒径的减小,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增强,吸附过程符合分形动力学特征;随着镉浓度的升高,活性炭对镉的吸附量增加,活性炭吸附镉符合Langmuir 等温方程,镉离子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属单分子层吸附;煤基活性炭适宜的吸附除镉条件为粒径0.054 mm、Cd(Ⅱ)初始浓度35 mg/L、活性炭用量0.05 g、吸附时间1 h,此时的吸附容量达40 mg/g。  相似文献   

9.
银负载对活性炭纤维汞吸附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氨溶液浸渍活性炭纤维制得载银量14.07%的载银活性炭纤维.以筒状吸附体吸附气态Hg0的方式研究活性炭纤维银载前后的汞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载银后活性炭纤维汞吸附性能明显提高.实验还发现:随吸附温度升高,活性炭纤维的汞吸附效率随先增加后降低,而载银活性炭纤维的汞吸附效率随吸附温度升高而一直降低;延长停留时间和添加H2O(g)对两者汞吸附均有利.采用片状吸附体对2种吸附剂的汞饱和吸附量进行了测定,实验得出:70℃下活性炭纤维汞饱和吸附量为29.4 mg/g,载银活性炭纤维汞饱和吸附量为192.3 mg/g,即活性炭纤维载银后汞饱和吸附量提高到原来的6.54倍.扫描电镜分析发现:活性炭纤维上物理吸附汞占绝大多数,化学吸附汞很少;负载银后汞只吸附在活性炭纤维的含银活性点上,银粒子与汞结合生成银汞齐后形状趋于规则,且主要分布于活性炭纤维微晶的晶棱交界处.  相似文献   

10.
脱灰煤基活性炭吸附处理含镉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了硝酸脱灰煤样自制活性炭对Cd(Ⅱ)的吸附去除特征。结果表明,随煤样粒径的减小,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增强,吸附过程符合分形动力学特征;随着镉浓度的升高,活性炭对镉的吸附量增加,活性炭吸附镉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镉离子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属单分子层吸附;煤基活性炭适宜的吸附除镉条件为粒径0.054mm、Cd(Ⅱ)初始浓度35mg/L、活性炭用量0.05g、吸附时间1h,此时的吸附容量达40mg/g。  相似文献   

11.
铬离子对SBR工艺活性污泥毒性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重金属铬离子对SBR工艺系统中活性污泥的毒性作用,通过检测不同初始污泥容积指数(SVI)下SBR工艺活性污泥在不同铬负荷下的COD值、挥发性污泥浓度以及受铬离子影响的污泥容积指数(SVI),研究重金属铬离子对活性污泥的毒性作用以及对SBR工艺系统处理污水的影响。研究表明,重金属铬离子会导致SBR工艺系统出水COD升高;将铬离子对活性污泥的毒性作用按照挥发性污泥(MLVSS)铬负荷可划分为耐受范围、非耐受范围、细胞失活范围以及细胞分解范围。耐受范围铬负荷低于约30 mg Cr3+/gMLVSS,此范围内铬离子对于活性污泥的毒性作用不大,不致于导致系统出水水质变差;非耐受范围铬负荷在约30~65 mg Cr3+/g MLVSS,在铬离子作用下系统出水COD值明显高于对照系统;细胞失活范围铬负荷在约70~100 mg Cr3+/gMLVSS范围内,SVI大幅下降,微生物部份死亡和失活,出水COD尽管有一些下降,但与进水COD相比差不了多少;细胞分解范围铬负荷在约100 mg Cr3+/gMLVSS以上,微生物大量死亡,部分死亡细胞分解,系统出水COD值因微生物的死亡分解而超出进水COD值,受铬离子影响的系统SVI值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12.
超细粉煤灰基成型吸附剂的动态吸附实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粉煤灰为原料制备成型吸附剂,对水溶液中亚甲基蓝和Cr6+进行动态吸附研究,绘制穿透曲线,利用Origin软件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出穿透曲线的通式Ct=A1A2〖〗1+(t/t0)p+A1。结果表明,初始浓度C0=25 mg/L,填料高度不同时,达到穿透点的时间随填料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填料高度h=200 mm,初始浓度不同时,达到穿透点的时间随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该吸附剂对有机染料和重金属离子均有较好的吸附性能;穿透曲线通式的回归线性相关系数表明,该通式可很好地反映超细粉煤灰成型吸附剂的动态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改性污泥活性炭对水中镉离子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为原料,氯化锌为活化剂制备污泥活性炭,对一部分污泥活性炭用6.0 mol/L的硝酸进行改性,并研究了未改性和改性的污泥活性炭对Cd2+的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5.0、Cd2+初始浓度为100 mg/L、吸附剂投加量为2.0 g/L、反应温度为25℃时,未改性的污泥活性炭吸附容量为8.45 mg/g,硝酸改性的污泥活性炭吸附容量达到了23.35 mg/g。改性和未改性的污泥活性炭对Cd2+都有较好的吸附容量,硝酸改性大幅度提高了污泥活性炭对Cd2+的吸附性能。常温下改性污泥活性炭对Cd2+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  相似文献   

14.
用钢渣对含铬废水进行预处理,探讨了钢渣粒度、用量、废水pH值和添加硫酸亚铁还原剂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硫酸亚铁还原处理后再用钢渣处理比单纯用钢渣处理的效果明显提高,采用钢渣/总铬质量比为40的100目钢渣处理经硫酸亚铁还原后的含铬废水,总铬和Cr6 去除率分别达79%和84%,采用钢渣柱进行的两级淋滤实验进一步表明该方法可作为工业上含铬废水处理的预处理段.处理后的废钢渣同工业铬渣一起进行水泥固化,标准养护20 d后固化体表面Cr6 浸出率、破碎至5 mm粒径以下和酸雨淋溶下的浸出液Cr6 浓度均符合安全标准,可作为普通建材或进行填埋处置.  相似文献   

15.
饮用水源突发性铬污染去除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水源水中铬污染的不同去除方法的比较实验及验证实验,研究pH值、FeSO_4、NaHSO_3和活性炭的投加量对铬的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原水中铬的含量为0.5 mg/L时,未调节pH值的条件下,亚硫酸氢钠与活性炭对铬的最高去除率为50%左右;硫酸亚铁还原沉淀在FeSO_4·7H_2O:Cr~(6+)投加比=16:1时,滤后出水中Cr~(6+)的去除率达到96.8%,中试出水中未检出Cr~(6+),出水的总Cr、总Fe等指标完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微波法处理含铬废渣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波辐照解毒铬渣是一项新技术,为考察该技术应用的可行性,本文对铬渣解毒前后性状的变化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该技术能较完全地使高价铬转化为低价铬,解毒渣中铬主要以三价形态存在,铬渣毒性得到消除;解毒渣浸出液中Cr6+浓度远低于国家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解毒渣已不属于危险固体废弃物,其在环境条件下可安全存放。说明该技术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阴极催化性能及材料对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s,MFCs)的产电特性及制造成本有很大影响。本研究选用金属铂(Pt)、活性炭作为催化剂、聚四氟乙烯(PTFE)和道康宁1-2577作为阴极的扩散层、碳布和不锈钢网作为阴极的基体材料制备得4种阴极,分别考察了相应MFC的产电性能和阴极特性。结果表明,采用传统Pt催化剂+PTFE扩散层+碳布制备成的阴极(Pt-PTC),MFC的最大输出电压为560 mV,最大功率密度为808 mW/m2,而采用活性炭+道康宁1-2577+不锈钢网制备成的阴极(AC-DCS),MFC的最大输出电压为510 mV,最大功率密度为726 mW/m2,两者的MFC产电性能极为接近。SEM结果表明,活性炭催化层表面和道康宁1-2577扩散层分别比Pt催化层及PTFE扩散层的更均匀光滑。阴极线性伏安测定结果表明,AC-DCS与Pt-PTC的电化学氧化性能较为接近。AC-DCS阴极成本仅为Pt-PTC的1/300左右,是一种低成本扩大化生产MFC阴极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BM菌是一种能够高效去除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新型功能菌群,实验研究了BM二代菌对Cr6+、Ni2+的最佳去除条件,结果表明:当水温为10~30℃,pH=2,Cr6+浓度为100 mg/L,反应10 min,菌废比为1∶200时废水中Cr6+的去除率达到98%以上;当水温为10~30℃,pH=8.5,Ni2+浓度为100 mg/L,反应10 min,菌废比为1∶200时废水中Ni2+的去除率达到96%以上;在相同条件下实际电镀废水中Cr6+和Ni2+的去除率均高于99%。  相似文献   

19.
污泥基活性炭吸附Cu2+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原料,以ZnCl2为活化剂制取污泥基活性炭。以此污泥基活性炭为吸附剂,对含Cu2+的废水进行了吸附实验研究。考察了溶液pH值、Cu2+的起始浓度对Cu2+离子吸附量的影响;利用等温吸附实验作出吸附等温线,并考察了污泥基活性炭吸附剂吸附Cu2+的动力学方程。实验结果表明,污泥基活性炭对Cu2+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吸附的最佳pH值为5;吸附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吸附为优惠吸附,吸附量随着吸附质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吸附平衡时间为4 h,吸附动力学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20.
通过钢瓶配气模拟和气相色谱GC-14C测定的方法,研究了改性活性炭吸附净化黄磷尾气中PH3的相关问题。得到了吸附反应的最佳吸附温度、氧含量、气体流量、改性液浓度、活性炭粒径和焙烧温度。再生方法可行,可通过再生液回收磷酸。热重差热分析和孔径分布初步证明吸附质为磷和磷氧化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