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飞  殷大亮 《民防苑》2009,(6):14-16
突如其来的甲型H1N1流感,不到百日,便从发生地墨西哥城迅速传染到了世界上35个国家和地区,造成了数千人感染、近百人死亡,目前还在不知终点地继续着扩散性传染。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各国间的人员往来越来越频繁,某个国家发生了新的传染性疾病,与之交往的其它国家和地区便很难幸免,这是造成流感迅速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扩散传染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甲型H1N1流感防范中,  相似文献   

2.
《民防苑》2006,(3)
6月5日,一年一度的“世界环保日”即将到来,世界各国在这一天将都会举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如今,环境保护已是我国人民耳熟能详的话题,正在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我国党和政府正带领全国人民为建设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强  相似文献   

3.
村华 《防灾博览》2012,(4):74-75
随着汽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如何节油成为有车一族最为关心的问题。其实,高油价不但困扰着我们中国人,也使世界其他国家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为了应对继续攀升的高油价,世界各国都出台了一系列节油措施。让我们看看国外的节油高招,也许对我们有所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4.
巨灾影响的全球性:以东日本大地震的经济影响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巨灾经济影响的全球性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构建混合国际投入产出模型,从需求端的角度定量评估了东日本大地震对世界各国各个生产部门的经济影响。结果表明:(1)东日本大地震对世界其他各国的经济产量影响非常显著,主要集中在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电子与光学设备制造业等;(2)在受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中,以中国、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德国等最为显著,且不同国家和地区受到影响的部门结构也各不相同。研究从区域间产业关联的角度揭示了巨灾影响的全球性问题,对于全球尺度上的巨灾风险管理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青云 《民防苑》2009,(5):39-40
2009年3月22日是第17个世界水日,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共享的水,共享的机遇”,呼吁各国结束跨流域污染。3月16日,世界各国首脑在伊斯坦布尔参加第五届世界水资源论坛首脑会议。共有来自13个国际机构以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万名各界人士参与了这次会议。土耳其总统居尔在开幕式上表示,水危机无国界,人类需齐心协力,共同面对这一危机。  相似文献   

6.
高峰 《民防苑》2009,(4):8-10
由于太空中的垃圾越来越多,成功发射宇宙飞船成了一件更加不可预期的事情。如何清理太空垃圾已经迫在眉睫地摆在了世界各国面前。  相似文献   

7.
气候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环境因子。气候变化不仅与粮食生产、淡水资源、土地利用、能源和交通等有密切关系,而且还关系到环境的保护和改造。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北极地区气温的下降,地球上不少地区的气侯异常事件频繁出现,世界许多地方的气候极端事件都与粮食价格升高、贸易中断、贮备量减少和饥荒相联系。因此,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关注。1972年《联合国环境大  相似文献   

8.
概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带动城市突飞猛进的发展和上海国际化城市进程的推动,上海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土地价格持续上涨,土地资源受到限制,同时,随着上海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不断提高,上海市政府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进一步重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管理的重要性和战略地位还将不断地逐步提升。  相似文献   

9.
杭东 《防灾博览》2012,(6):40-43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规则不成秩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汽车交通为人们提供出行方便之外,还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纽带。然而,交通的繁荣也引发了交通事故,成为人类最大的杀手。为了把交通事故降到最低程度,各国的交通规则也日益严厉。由于各国的文化背景不同,世界各国的交通规则也缤纷各异。澳大利亚:强制"勾形转弯"所谓"勾形转弯",就是当车辆需要向右侧转弯时,司机必须把车先开到最左边的  相似文献   

10.
今春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如波兰、奥地利、德国、法国、美国等欧洲中部国家的气候一反常态,变得干旱少雨,对农业生产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而在我国的湖北、湖南、甘肃、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湖北、湖南、浙江等省区,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严重干旱.众所周知,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源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如今,淡水资源已经成为世界发展中最为关注的话题.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世界各国都在想办法破解淡水不足的难题.笔者发现,在节水方面,印度的雨水开发极具借鉴意义.因地制宜,集雨储水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缺水状况,印度政府高度重视节水和储水.为了节约用水,印度中央政府专门成立了水资源部,对全国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配.政府制定了发展水资源的国家远景规划,其中包括将一些地区的富余水资源输向缺水和易干旱的地区,重视水的储存和建造沟通低洼地域的网络等.采用新的划分灌溉工程的方法,将传统的以工程费用为标准划分改为以可覆盖播种面积为标准来划分,使水利设施的布局和利用更加有效合理.  相似文献   

11.
《民防苑》2006,(2)
有专家预测,按照目前人类的习惯使用淡水,到2030年全球将有接近40%的人口面临淡水资源匮乏的危机。为此,节约用水已成为全世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1993年第47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把每年3月22日规定为“世界水日”,要求各国政府,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这一天举办各种节约用水的宣传活动。今天,节约用水的意识在很多国家已经深入人心,在节水方面实施了一些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这对于正在建设环境友好的节约型社会的我国人民来说,恰似一面检查自己所作  相似文献   

12.
自1863年伦敦建设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以来,世界上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其中115座城市修建了地铁。一个有地铁的城市,人气最旺的地方必定是地铁了。如果说城市的本质是拥有一个矛盾、庞大、流动、充满可能性的精神空间,那么地铁便是绝佳的城市标志。一定程度上,地铁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达程度的一种标志,然而能让这个标志始终熠熠生辉地存在于城市的前提,无疑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田萍 《防灾博览》2011,(1):54-55
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宣布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说白了就是开动“印钞机”,让美元贬值.以此来转嫁本国的金融风险,赤裸裸地搜刮其他国家的财富。各国为了自保,纷纷推出应对举措,让人担心世界经济离货币战仪一步之遥。有资料分析,在过去的40年内,美国滥用美元“世界货币”地位,曾发动过三次货币战,打击其他经济体,而美国资本集团却从中赚得盆满钵盈,下面让我们简要回顾三次货币战,更清楚地认识这次实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真正用意。  相似文献   

14.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113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讨论了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会议建议联合国大会将这次会议开幕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保护日”。同年10月联合国大会第27届会议接受并通过了这一建议。每年的6月5日,世界各国都开展群众性的环境保护宣传纪念活动,以唤起全世界人民都来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自觉采取行动参与环境保护的共同努力,同时要求各国政府和联合国系统为推进环境保护进程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拓展,水源污染情况日益严重,全世界的淡水资源变得越来越匮乏了。于是人们才认识到世界上的淡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东西,它理应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来珍惜。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全世界淡水不足的危机已经初露端倪,它将严重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了迎接淡水危机的挑战,根据联合国《21世纪议程》第18章有关水资源保护、开发、管理的原则,1993年1月18日,第47  相似文献   

16.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问题之一,已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1972年6月5日-16日,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世界首次环境会议,这是人类第一次共同研究和讨论人类生存环境的盛会。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议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在第27届联合国大会上这个提议获得确认。  相似文献   

17.
《民防苑》2006,(Z1)
衡量一个城市是否现代化的标志,从宏观来看,关键在于城市的总体功能是否完善。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重要标志之一。世界人口的迅速膨胀和人类生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资源的渐近枯竭和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越来越突出的尖锐矛盾。这一矛盾表现为城市扩展的需求与城市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尤其是我国近年来,以滥用城市宝贵的土地资源换取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恶性势头,已经引起党和国家领导  相似文献   

18.
《民防苑》2003,(5)
“9·11”事件发生后,又相继出现了巴厘岛爆炸、俄罗斯人质等事件,日益严峻的国际反恐形势,使世界各国都对反恐怖越来越重视,并通过相互合作在反恐领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反恐不会因为美国对基地组织的军事打击而销声匿迹,它依然任重道远。在国内,这几年恐怖活动也时有发生,从石家庄爆炸案到南京汤山投毒事件等,为更加坚决有力地打击恐怖主义、分裂  相似文献   

19.
耿涛 《防灾博览》2008,(2):34-35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高速发达的现代工业、商业、交通、建筑等行业,加速了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人们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捷、舒适的同时,也给周围的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大气不断变暖,臭氧逐年减少,空气严重污染。林木资源短缺以及乱砍乱伐等人为破坏,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满目疮痍,伤痕累累,苦不堪言。近些年,人们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扩大绿地面积,植树造林,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但现实摆在那儿,人口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家庭装修材料升级和"电气化"程度提高,家庭火灾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家庭火灾一旦发生,很容易出现扑救不及时、灭火器材缺乏及在场人员惊慌失措、逃生迟缓等现象,最终导致重大生命财产损失。为了发现住宅火灾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世界各国都有一套家庭防火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