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应用全场数学模型模拟了深圳排海的市政污水中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及大肠菌群5个污染因子在海域大潮和小潮时对海域面积的影响。指出在不同水文条件和23m^3/d排放量下,不同质量浓度的活性磷酸盐和大肠菌群超过Ⅲ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影响面积在大潮时分别为0.04km^2和7.72km^2,小潮时分别大于0.08km^2和6.16km^2;无机氮由于海水本底值较高,使得这一指标在全海域内超过Ⅲ类海水水质标准;而化学需氧量和总悬浮物质量浓度符合Ⅲ类海水水质标准。通过将现场监测资料用数模计算,提出排海污水混合区面积为1.5km^2。同时还引用部分国外的计算公式,对几种混合区允许范围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2.
对天津市某化工园区9个主要污染企业及总排放口的废水进行监测分析,测定了12项水质常规指标和8项重金属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生物毒性测试对化工区废水的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水质指标中大部分常规项目(如COD、氨氮和重金属含量)在多数企业污水中都符合排放标准,总氮、总磷污染较重,其中磷的污染最严重,最高超标23.83倍;影响污水性质的第一主成分为氯化物、电导率、全盐量和Cr,第二主成分为溶解氧、悬浮物、氨氮、总氮、总磷和As;废水具有一定的生物毒性,且不同化工企业之间毒性差异较大。水质化学测定的结果和生物毒性程度有一定相关性,但也存在差异,应该结合两者综合评价水质污染特征。 相似文献
3.
为了准确评估厌氧-缺氧-好氧(A2/O)处理工艺对废水毒性的削减效率,采用斑马鱼胚胎急性毒性实验、发光细菌急性毒性实验和小鼠L929细胞毒性实验进行测试,结合理化指标,通过毒性当量(TU)法、平均毒性(Av Tx)法、毒性指数(Tx Pr)法、最敏感测试(MST)法和潜在生态毒性效应(PEEP)法对常州市6家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综合废水、化工废水、制药废水)进水和出水的生物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斑马鱼胚胎的毒性敏感程度最高,3种受试生物的毒性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理化达标的污水处理厂出水仍存在一定的生物毒性效应,出水毒性较大的是综合污水处理厂,排入受纳水体后可能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潜在的生态风险。A2/O处理工艺对各污水处理厂进水的毒性削减较好,其中对制药废水的毒性削减最高,Av Tx、Tx Pr、MST和PEEP的毒性削减率分别为99.45%、99.64%、99.48%和69.66%。与Av Tx、Tx Pr、MST法相比,PEEP法能够更综合地评价废水毒性。 相似文献
4.
5.
目前考虑生物多样性的多维评估及其变化的多驱动因素和长期动态模拟预测等研究相对缺乏.鉴于系统性和多层次分析等优点,\"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框架模型是当前国际上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估方法.然而,由于数据不足,县域层面的指标构建及赋权仍面临挑战.以2017-2019年江苏省21个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试点县域的生物、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等数据为研究对象,探讨适合县域生物多样性评估的DPSIR模型的指标构建和赋权.研究记录了 4 324个物种(不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其中陆生维管植物最多(1 817种),两柄动物最少(17种).宜溧山区、滨海湿地和宁镇山脉的6个区县的DPSIR综合指数值要高于其他县域.模型5个因子的权重值依次为:影响、状态、响应、驱动力和压力.模型识别出的5个高权重指标依次为自然保护区面积比、底栖动物物种数、森林面积比、湿地面积比、城镇化率.上述结果表明,保护森林与湿地生境、控制外来入侵物种和减轻城镇化影响是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未来工作的重点.研究结果为我国县域生物多样性科学评估、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了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6.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决定因素,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以长株潭绿心区域陆生维管植物生物多样性调查数据为基础,将43个森林样方划分为6种植被类型17个群系,统计了各植被类型和群系物种数量;以重要值(IV)为依据,分析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空间结构和优势度。结果表明,调查的43个森林样方中共记录有乔木种类80种;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是调查样方中占比较大的2种植被型;马尾松、檵木、杨桐、杉木、苦槠、毛竹是样方中的常见种;不同样方树种数量、空间结构和重要值均有较明显的差别,不同群系空间结构有较明显的差别。乔木层树高为3~20 m,其中毛竹林群系树高差别较小,米槠林群系树高差别较大;乔木层胸径为3~40 cm,其中栓皮栎林群系的乔木胸径差别最小,米槠林群系差别最大。 相似文献
7.
高速公路作为关系民生福祉的基础设施,具有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区域发展等重要意义,但由于其分割生境、产生噪声等因素,高速公路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对沿线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不利影响,有必要建立生物多样性观测站进行观测评估,科学指导生态保护和管理.建兴高速生物多样性(鸟类)观测站是整合多方力量建成的多样性观测站.探讨了观测站各设计阶段,观测站点的选择原则和空间定位方法,并对观测区域进行了生态系统类型聚类分析.截至2024年5月底,观测站已记录兴化里下河湿地鸟类51种、63万余只(次).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人为干扰低的站点鸟类多样性程度最高.根据该观测站建设实际,提出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建设因地制宜、长期运营、深化科研、公众参与等4个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以环境与健康调查及风险评估研究为出发点,江苏省于2018年设立了\"江苏省环境与健康调查与风险评估体系建设\"环保科研重大技术攻关类项目,根据江苏省行业、地区、流域特点以及江苏省环境与健康调查及风险评估工作基础,结合国内环境与健康研究现状,深入开展典型行业、地区、流域环境与健康调查、环境与健康问题分析、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建设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探索并实践环境与健康理念融入环境保护管理的研究任务,为全面开展环境与健康监测业务化运行以及环境健康风险评估进行技术实践和储备,为江苏省环境与健康管理工作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长荡湖和滆湖两湖湿地鸟类多样性状况,比较传统监测和智慧监测2种方法在小尺度鸟类调查上的差异。于2023年1—12月,采用传统监测方法(样线法、样点法)对长荡湖和滆湖2个湿地公园进行调查,采用智慧监测方法对长荡湖柚山村和滆湖塔下2个片区进行调查。全年共记录到鸟类156种,隶属于16目51科,其中长荡湖152种,滆湖103种。空间上,长荡湖湿地的鸟类多样性均高于滆湖,香农-维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辛普森(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马格列夫(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高于后者。滆湖皮耶罗(Pielou)均匀度指数低于长荡湖。季节分布上,秋季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均处于最高水平。比较同时段、同片区2种监测方法,结果发现,物种数上,2种方法大致相当,智慧监测发现的国家级重要保护鸟类物种数高于传统方法;个体数和Simpson指数上,智慧监测明显高于传统监测;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上,智慧监测低于传统监测。基于上述结果,探讨了两湖湿地鸟类特征的影响因素,并针对鸟类监测方法的更新和栖息地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牟永铭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23,(6):76-79
通过对入河(海)排污口污染影响区的遥感解译和反演,综合排污单位污染排放监测数据,构建排污单位的污染排放-排污口扩散-受纳水体污染影响之间的“厂-河”关系模型。以钱塘江某排污口为例,应用遥感技术建立废水排放量与污染影响范围之间的回归方程,用实例验证并分析排污口的排污情况及河流的污染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入河排污口污染影响区的分析结果与污染物排放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厂-河”关系模型可被用来监控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对地表水环境质量进行预警监测。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入海河口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江河入海污染物总量不明的问题,梳理了我国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的历史,分析了我国江河入海水通量评估工作的现状以及\"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和海洋环境保护等规划的要求,提出污染物排海总量不明的主要原因是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未取得突破,具体表现在江河污染物入海通量未得到有效掌握、江河入海水通量监管体系未得以构建运行、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技术未得到建立和规范。结合在辽河口海洋环境在线监测试验基地开展的江河入海流量在线监测系统设计研究、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技术研发、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技术标准化研究、辽河入海水通量监测试验等工作,建议总结分析我国已开展的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试验工作,深入开展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顶层设计,加强江河入海水通量监测关键技术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12.
13.
用毒理学方法测定香烟烟雾水溶液(water-soluble contents of cigarette smoke,WSCCS)对小草鱼的TLM24,用TLM24的WSCCS对小草鱼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并观察鳃丝组织切片,了解WSCCS对小草鱼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香烟烟雾水溶液对小草鱼有较强的急性毒性作用,WSCCS对小草鱼的半致死浓度为0.4支/L。急性中毒小草鱼出现跳跃、侧翻、反应迟钝、丧失平衡力及死亡的现象,鳃丝排列不规则,发生弯曲。 相似文献
14.
以常州市典型城市黑臭水体神童浜为对象,采用小球藻和大型溞作为急性毒性测试手段,对整治前、后神童浜4个点位的上覆水和孔隙水的毒性效应进行了对比和评价。结果表明,整治后神童浜上覆水水质明显改善;上覆水在整治前、后对小球藻生长均无抑制作用,反而呈促进作用;对黑臭水体的整治降低了上覆水和孔隙水的生物毒性,但整治后的上覆水仍存在富营养化问题,且孔隙水对水生生物仍具有一定的毒性风险。提出,利用生物毒性测试能反映出黑臭水体整治前、后的毒性变化,可应用于对黑臭水体整治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以天然砂作为主要渗滤介质,建立污水处理人工快速渗滤系统(CRI).分别以洗浴污水、生活污水和受污染河水作为研究对象,在相同的水力负荷条件下,用两种不同的运行方式(定期投配一定量的污水、淹水和落干交替运行)对不同水质的污染物去除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缩短淹水周期,加大系统淹水和落干的频率,可以明显改善CRI系统的污染物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6.
17.
18.
结合浑太河流域水资源网络节点图,根据污染物来源、种类及其产生机理,针对计算单元水资源供需平衡预测数据、降雨径流值,分点源、非点源进行规划水平年污染物入河量的预测。根据浑太河流域地形特征、入河污染物降解特性,以水功能区水体纳污能力为计算单元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条件,给出基于规划水平年入河污染物变动特性的水质达标控制方法。运用该方法进行浑太河流域水质达标控制:2030年,流域总需水7.4亿立方米,缺水深度在1%以下,COD、NH3-N、TP、TN的入河量分别为28.5×104、2.8×104、3.1×104、4.6×104t,对应的入河控制量分别为9.3×104、0.6×104、0.8×104、0.9×104t,经控制后水功能区目标水质达标率100%。证实了该水质达标控制方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