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国际     
<正>联合国发布《2017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趋势报告》日前,联合国发布《2017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趋势报告》,报告对2016年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与表现进行了盘点和总结。该报告由联合国环境署、法兰克福财经管理大学-联合国环境署合作中心与彭博新能源财经联合发布。报告显示,随着清洁能源技术成本的持续下降,尽管投资水平比2015年下降23%,2016年世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仍创纪录增长。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决定于2005~2007年期间,实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并于3月24日发布了关于组织实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公告。公告结合我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相似文献   

3.
实现碳中和愿景需要银行投融资服务配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3年,中国煤炭消费量达到顶峰;但时至今日,煤炭仍是我国能源供应的主要来源,2019年煤炭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7.7%①。与此同时,我国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2010年以来在新能源发电领域累计投资8180亿美元,可再生能源装机年均增长约12%,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均居世界首位②。  相似文献   

4.
目前,美国是全球最大的风能产业市场,风能装机容量也是世界第一,但风电在其电力供应中不到2%,预计到2030年美国20%的电力将由风能提供。美国能源政策法案(EPA)、生产税收减免(PTC)、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度(RPS)对风能的兴起,推动力巨大。减少中国温室气体的排放,根本在于调整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特别是相对经济可行的风力发电。继火电和水电之后,风能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三大电力来源。  相似文献   

5.
王梅 《绿叶》2006,(11)
丹麦在节约能源以及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方面一直有着良好的口碑。目前,丹麦政府正致力于推行一项名为“能源21”的行动计划,预计到2030年,丹麦有35%的总耗能将由可再生能源来生产提供,其“省能赚钱”之道值得借鉴。另类的能源出口大国在全世界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能源产业在未来绝对是明星产业。国际能源总署(IE A)的报告指出,未来30年为了满足全球能源的需要,至少要投入超过16兆美元的经费。丹麦人深知这一点,因此很早就针对未来的能源需求做技术投资,把目标放在新能源或是对环境友好的能源上。目前丹麦在能源领域的优势包括:节…  相似文献   

6.
目前全球能源系统转型正处于化石能源阶段通向第三次能源系统转型的入口。基于第三次能源革命的特点和我国目前以煤炭为主、油气为辅的化石能源系统未来发展趋势,中国第三次能源系统转型是一次"新能源革命"。本文通过分析全球能源系统转型的观点、特点来探索中国能源系统转型的方向与目标,并提出中国能源系统转型在产业技术、电力系统弹性、管理体制和社会公众参与方面面临的挑战。为此,近期中国要实现"十三五"(2016—2020年)新能源目标和2030年减碳目标,需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①做好需求响应分析,加大新能源产业技术政策支持力度;②整合新能源产业管理职能,以提高能源系统的弹性;③拓宽新能源企业的融资渠道,参与全球碳排放限额交易市场;④推进新能源相关立法并提高规划的时效性和协调性;⑤提高政策决策透明度,增强能源革命公众参与度。  相似文献   

7.
太阳能被公认为21世纪最重要的新能源。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太阳能光伏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全球太阳能光伏技术产品的生产和应用以每年30%~45%的速度持续高速增长。我国光伏产业真正起步于2000年。自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实施后,我国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十多个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办法和条例。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背后,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却呈现出了"畸形"发展的形态……  相似文献   

8.
于宏源 《绿叶》2011,(12):56-61
新能源和历史上的英国、美国的霸权形成密切相关。一个在国际能源权力结构中取得主导优势的国家,必然会改变全球地缘结构,继而成为国际体系变革的主导力量。传统能源面临枯竭,国际能源权力结构即将发生变化,全球新能源竞争已经展开。在此背景之下,西方国家遏制中国技术发展的企图越来越明显,中国必须通过环境外交来争取中国的新能源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9.
国际资讯     
《绿色视野》2015,(2):70
澳大型可再生能源投资锐减201 4年澳大利亚大型太阳能设备投资额大幅跳水,全球排名低于巴拿马、斯里兰卡和缅甸等国。201 4年澳洲大型风能、太阳能和其他清洁能源的投资数额大幅下降88%,从20亿澳元跌至2.40亿澳元,为2002年以来最低水平。澳大利亚全球投资排名也从2013年的第11名滑落到39名。澳大利亚环境大臣表示,政府希望可再生能源在未来能源结  相似文献   

10.
能源对GDP的贡献率至多是10%;新能源现在在能源中的比例还不到10%,即占经济总量的比例还不到1%,靠此来引领未来发展、引领经济走出低谷,可能性极小。今天的中国,新能源产业一哄而起,正在变成一个高风险、过度竞争的产业。能源是垄断性的行业,新能源盘子较小,十几家至多几十家公司就够了。国家应发挥建立有限、有控制新能源市场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以"新能源,为新常态带路"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于2015年4月15日在北京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业界人士聚集一堂,共同探讨新能源的发展路径。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20年全球能源供应增量中2/3将来自新能源,2035年新能源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力。近年来,中国在国家政策扶持和能源结构调整双重作用下,新能源产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层次快速提升。目前中国风电发电总装机及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规模均居世界第一。到去年底,中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1600  相似文献   

12.
邓英淘 《绿叶》2008,(9):23-29
以光伏发电、储能技术和聚光发电技术为基础,同时解决储能和成本问题,美国正准备在本世纪逐步推广使用太阳能这一可再生超洁净的新能源。中国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2/3以上。若能因地制宜,采用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方式进行太阳能开发利用,完全可以在本世纪内建立起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能源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3.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6,16(3):57-57
清华大学客座研究员马天瑞博士16日在此间召开的“第二届分布式能源国际研讨会”上说,中国已成为世界各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最多的国家。 据统计,2005年世界可再生能源投资量是380亿美元。其中,不含大水电,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资为60亿美元,居世界首位。  相似文献   

14.
化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世界各国正进行能源结构的调整,主要是寻找替代化石能源的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阐述了国内外主流新能源发展的现状,以期推进新能源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5,15(4):27-27
专门从事环境可持续研究的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克里斯托弗-弗莱2005年9月28日表示,尽管可再生能源目前每全球能源市场上的份额只有2%,但比例在不断增加,到2040年,其产量将赶上传统油气能源的产量.弗莱说,过去有种观点认为,真正的能源人士从来不打可再生能源的主意,但这种状况正在改变。今年全球共有240亿美元投入到了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中,投资主要是看到可再生能源潜力的石油巨头。  相似文献   

16.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撑,这里所说的新能源是指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是绿色能源,即不会产生污染的能源。新能源的发展将催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开发新能源是能源和谐行动,能够推动能源民主化。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推进能源和谐行动,促使经济社会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记者为此专访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王仲颖研究员。  相似文献   

17.
国际动态     
《绿色视野》2013,(7):4
人口增长抵消可再生能源红利联合国日前发布新能源《全球跟踪框架报告》称,过去20年,人们在提高能源利用率、增加可再生能源份额以及为民众提供基本电力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但上述进展所带来的红利没有满足人口急速增长引发的巨大的能源需求。过去10年,世界上有17亿人口使用上了电能,但与此同时,世界人口也增加了16亿,两者几乎相互抵消。  相似文献   

18.
全球气候变暖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威胁的同时,也给人类提供了一些投资机会,比如,投资开发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19.
国际资讯     
《绿色视野》2014,(5):70-70
正"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计划启动联合国近日正式启动了一项"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十年(2014~2024年)"战略。这项计划将向全球提供现代化能源服务,将能源效率的提高速度拉升一倍,实现全球共享可再生能源。项目呼吁私营部门进行创新和投资,达成三大能源目标:确保全世界的人口普遍享有现代能源服务;将提高能源效率的速度提升一倍;将全球使用的能源中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提高一倍。  相似文献   

20.
海洋新能源是可再生能源,蕴藏量巨大,开发利用海洋新能源对缓解我国能源危机、海洋污染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海洋新能源产业存在技术研发滞后、不稳定、产业链不成熟等问题,为优化海洋新能源产业,创新资源配置,基于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三者组成的创新主体,由创新主体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共同组成的支撑系统两方面构建海洋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系统。通过对海洋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系统运行机制的研究,提出以打造创业技术信息平台、提高创新能力、利益分配和国际交流四个维度提高创新主体的运行效率;从创新政策、政治法律、宏观环境、财政支持与中介服务等五方面改善产业发展支撑环境的相关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