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重庆市典型变电站站场外工频电磁场实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重庆市110kV、220kV典型变电站站场外的工频电磁场进行实测并归纳总结了测量结果,根据测量得到的实际数据,得出变电站站场外工频电磁场的分布规律及变化趋势,表明变电站站场外工频电磁场均能满足相关规定要求,工频电磁场随主变容量的增大而呈增大趋势,随与主变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同时,户内变电站对工频电磁场的影响也比户外变电站要小。  相似文献   

2.
海洋环境水下电磁场激励源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总结海洋环境水下电磁场源的产生机理、基本特性、频带幅值以及观测方法,确定了不同海域普遍存在、影响程度较大并且规律性较强的场源。最终给出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典型场源,即海洋大地电磁场、海浪感应电磁场、海流感应电磁场和工频电磁场。  相似文献   

3.
居民住宅区内工频电磁场对人体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国内外有关居民住宅区中工频电磁场的相关成果,分析工频电磁场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及居民住宅区工频电磁场的分布,并结合我国有关工频电磁场的一些标准以及国外的相关标准对前人已测得的居民住宅区内工频电磁场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居民住宅区内工频电磁场对人体不会造成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海洋环境水下电磁场基本特性及抑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掌握环境水下电磁场的基本特性以及适宜的降噪方法。方法从时域、频域、相关与极化等方面对某海域进行分析,并对得到的大量海洋环境水下电磁场特性进行总结,基于分析结果,研究自适应线谱增强技术在海洋环境水下电磁场抑制方面的应用。结果海洋环境水下电磁场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随机性,利用自适应线谱增强技术,信号强度增加了6 dB。结论通过对环境电磁场基本特性以及抑制方法的研究,可以对舰船测试中环境电磁场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并提高目标的探测能力。  相似文献   

5.
为调查工频电磁场对附近居民健康及风险感受的影响,对16条已投运110~500kV输电线两侧居民(n=615)开展问卷调查,根据输电线运行参数计算工频电磁场相对曝露强度,分析了工频电磁场对距线路中心50m内、外受调查者产生的健康影响差异,以及不同工频电磁场曝露强度、电压等级、塔型附近受调查者风险感受和负面情绪的均值差异,并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工频电磁场公众风险感受、负面情绪与影响因素之间的最优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工频电磁场对50m内和50m外受调查者产生健康影响的相对风险值为0.87;在本次调查的工频电磁场范围内(E<0.35kV/m,B<0.80 μT),公众风险感受和负面情绪受工频电磁场曝露强度影响很小,受输电线架线塔外观大小、塔型、既有身体状况等因素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
工频电磁场环境管理目标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国外工频电磁场对人体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收集了国内外工频电磁场的限制标准,结合南方沿海某城市近年来工频电磁场投诉的热点和难点,针对问题研究防治对策,提出了深圳市工频电磁场的环境管理目标值。  相似文献   

7.
以不同电压等级变电站为研究对象,在工频电磁场强度现场监测的基础上,分析了变电站电磁辐射强度及其随距离衰减的变化规律.结果 表明,3座不同电压等级变电站站界四周的工频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均满足相应环境标准的要求;电压等级越高,站界工频电磁场强度越高.工频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也呈正相关性.变电站周边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均随...  相似文献   

8.
我国1000kV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电磁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CDEGS软件,对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周围的电磁环境进行了仿真研究。以正三角排列的架空线路为模型,分析了相导线对地高度、相间距离、分裂导线的根数、分裂间距、分裂导线子导线直径变化对工频电场、工频磁场、无线电干扰和可听噪声的影响,并分别比较了大雨、湿导线和晴天时特高压输电线路周围的无线电干扰和可听噪声。  相似文献   

9.
对上海市6所典型110 kV全户内变电站的站界工频电磁场检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110 kV全户内变电站站界处工频电磁场场强均远小于GB 8702-2014《电磁环境控制限值》规定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站界处主变室侧工频电磁场场强一般大于主变室对侧;站界处主变室侧工频电磁场强度与主变总容量无明显关系。建议在今后110 kV全户内变电站工程选址、设计过程中,尽量让主变室侧背对或者远离周边电磁环境敏感目标。  相似文献   

10.
工频磁场诱导人FL细胞膜EGF的受体聚簇及噪声磁场的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50Hz工频磁场对人源细胞膜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的受体聚簇现象的可能诱导作用及噪声磁场的干预,将人羊膜细胞FL(human amniotic cells)分别用EGF、不同强度(0.05、0.1、0.2、0.4mT)工频磁场、噪声磁场、工频磁场和噪声磁场叠加的复合场处理15 min后,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标记,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膜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受体的聚簇现象.结果表明,0.1、0.2、0.4mT工频磁场辐照FL细胞15 min可诱导细胞膜EGF的受体发生聚簇,但0.05mT工频磁场辐照时,细胞膜不出现EGF受体的明显聚簇.0.2mT噪声磁场则不能诱导细胞膜EGF受体的聚簇;当0.2mT噪声磁场与0.1、0.2mT工频磁场叠加后,可抑制工频磁场诱导的细胞膜EGF受体聚簇,但不能完全抑制0.4mT工频磁场诱导的细胞膜EGF受体聚簇.研究结果表明,一定强度的工频磁场能诱导细胞膜EGF受体的聚簇;其作用阈值在0.05~0.1mT之间;噪声磁场对工频磁场诱导膜受体聚簇的干预作用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海洋环境水下电场主要能量来源和衰减规律。方法结合理论研究环境电场幅值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重点分析水下环境电场不同频带的频谱分布,最后计算得到海洋环境水下电场不同频点的幅值在整个频带所占比重。结果海洋环境水下电场随海水电导率和海水运动强度的减弱,幅值降低,能量主要集中在0.01~1 Hz的低频以及工频处,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海洋环境水下电场的一致性较强。结论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吻合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海洋环境电场的空间分布。方法借助长基线测量系统提供的一定空间增益,提高测量信号的强度,从而测量低频电场不同测量体在24 h内的幅度变化,以及0.1,0.2,0.5,1,10 Hz等5个不同典型频点的概率密度分布。结果水下电场的空间分布会由于电极间距的不同导致幅度有所差异,但整体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0.1,0.2,0.5,1 Hz频点随着频率的增加,幅度对整体的贡献越来越小,而10 Hz频点的幅度变化无明显规律。在24 h的连续观测中,DC-1 Hz极低频电场的幅度分布并不满足正态分布,而是随着时间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结论得到了不同频点的海洋水下环境电场的空间分布特性。  相似文献   

13.
近岸海域风电场等海洋工程产生的水下噪声可以影响海洋环境。本文以如东海域为研究区域,划分为港口区、风电场区和鱼类洄游区,分别监测其海洋环境噪声,获得水下噪声和水文气象要素数据,计算海洋环境噪声功率谱值,对噪声的频谱和区域分布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海洋工程的影响下如东海域不同频率段的噪声功率谱显著增加,同时噪声功率谱峰值也有所增多。港口区低于140 Hz的水下噪声出现浅层大于深层的现象,异于其他区域;风电场区域噪声功率谱的极值增加最大;鱼类洄游区海域的噪声功率谱在1000 Hz以下出现多个峰值。港口区和风电场区海域水下噪声呈现近岸海域大于远岸。如东海域的水下噪声在海洋工程的影响下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噪声主要频率与该海域部分海洋生物的敏感频段相似,噪声功率谱临界甚至超过其听觉阈值,这会干扰海洋生物的听力和生存,严重者可直接致死,因此亟须对如东海域水下环境噪声进行长期的监测和治理。  相似文献   

14.
电磁污染是一种无形的污染,已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公害,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被列为环境保护项目之一。本文通过电磁辐射污染的主要来源以及环境电磁辐射水平的监测结果来说明现阶段电磁辐射污染状况,从改变功率、频率、距离等场强影响参数入手,来说明降低电磁辐射水平的技术手段,并通过实验和现场测试结果进一步详细阐述了在防止电磁污染方面的各种措施,以给人们一点提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低频通信系统电磁辐射危害控制方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基于IEEE-Std-C95.1—2005、GJB 5313A—2017以及GB 8702—2014,通过试验详细地获取不同功率和频率条件下低频通信系统天线近场综合场强值,并将工作区域划分为危险区、短时活动区和安全工作区。结果 以甚低频菱形天线为中心,40 m半径范围内为危险区,其峰值场强高于70 V/m,40~70 m半径范围内为短时活动区,70 m半径外为安全工作区。结论 甚低频天线近场电磁辐射危害试验验证和区域划分,为低频通信系统电磁辐射危害有效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海洋环境交变电场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洋环境电场是探测水中目标的主要干扰源之一.初步探索了海洋环境电场24 h的变化规律.对测试数据进行拟合,可以预测不同时间点上的环境电场强度.通过分析知道,影响环境交变电场的主要因素是工频电场,比较了工频电场剔除前后幅度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深入研究超特高压输电电磁辐射环境。方法采用窄带测试的方法分别对500 k V变电站和500 k V交流输电线路的超高频电磁环境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变电站周围产生的超高频辐射场上限频率可达1 GHz,线路周围产生的超高频辐射场上限频率可达700 MHz,分裂导线将会影响线路的高频辐射场分布。在传播过程中,辐射场电场以垂直极化分量为主,辐射信号峰值随距离的衰减曲线呈非线性关系,远距离处辐射信号以低频分量为主。结论测试得到的规律对研究高压输电的高频电磁环境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范鹏  刘文芳  丁力  刘涛  邵峰  陶牮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10):147-149,152
为了解输变电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对南阳地区某110 kV输变电工程进行实地监测。结果表明,工频电场、工频磁场和无线电干扰远远低于国家相关标准限值,而且随着距离的递增呈衰减趋势。然而监测往往选在"好天气"的时间进行,不能反映"坏天气"的实际状况。结合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工作经验,分析电磁污染和公众参与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