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实际状况,筛选出多样性、代表性、稀有性、自然性、面积适宜性及脆弱性和人类威胁等诸项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和解析,进而制定了一套较为系统完整而又操作简便的生态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该标准适用于自然生态系统类和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状况的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4.
5.
6.
7.
8.
我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速度较快但管理水平较低的现状,在多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制定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标准的必要性,并详细阐述了在保护区管理条件、管理措施、科研基础和管理成效等四个方面的评价内容,提出13项评价指标,进而作了详细的评分等级划分,提出一套评价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质量的指标体系,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监督检查提供了一套简便适用、易于操作的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9.
到1991年底,我国共建立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708个,总面积56066.6kha,约占国土面积的5.54%。本文从我国森林、草原、荒漠、内陆湿地和水域、海洋、海岸等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以及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着手,全面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和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立枯物对红松洼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5a定位试验数据为基础,较全面分析了立枯物对山地草甸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并从立枯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角度探讨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经过连续10a的围封,立枯物对群落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影响较大。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的变化是一致的,1999年达到峰值后下降,群落优势度却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研究证明,立枯物是导致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下降及群落优势度上升的主要原因。从生物多样性保护角度看,围封的管理模式仅限于草地退化后的早期管理,待植被恢复后还应有适宜的扰动,以减少立枯物的积累量。 相似文献
11.
以内蒙古自治区内2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状况的评估结果为基础,从评估赋分表所涉及的10项评估指标入手,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活动的整体特征、区域差异和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平均得分为79分,整体处于良的等级,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自治区东部地区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略高于西部地区,但两者之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加强日常管护是提升内蒙古自治区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的首要任务,自然保护区的能力建设、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保护对象动态变化、规划制定与执行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对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80 年代以来,海峡两岸在自然保护区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双方交流甚少,缺乏相互了解。本文重点对海峡两岸的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以及管理体制、分类系统、管理状况等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相互交流和促进中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存在问题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2006年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基本情况调查和2008年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专项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立足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涉及的宏观决策管理,保护区管理机构,保护区与社区、旅游经营者、游客、生态环境的关系6个方面,系统地分析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大量野外工作的基础上 ,分析了徐州市的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 ,提出了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中国自然保护区经费政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海根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1,17(1):13-16
通过资料调研和问卷调查 ,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投资和创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认为保护区的投资远不能满足保护区的需要 ,而保护区的创收极其有限 ,因此增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资是解决保护区经费短缺矛盾的根本措施。国家财政应设立经常性科目用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应积极拓展自然保护区建设的资金渠道 ,发展保护区产业 ,完善和实施生态环境补偿费政策 ,制定有利的税收政策 ,实行优惠扶贫政策 ,并加强自然保护区经费的监督与管理 相似文献
16.
薛达元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1999,(2)
在分析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类型的基础上探讨了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的类型和内涵,并将其分为直接实物价值、直接非实物服务价值、生态功能间接价值和非使用类价值(包括存在价值、遗产价值和选择价值),进而提出评估这些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沈兵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1997,(1)
苍山洱海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又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于旅游业的开展而引发的环境、生态问题日趋突出。针对客观实际,在保护和开发并举的原则下,对该区域的旅游区、旅游模式等进行了规划,提出了旅游区域的环境保护指标、旅游容量,同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研究与实践进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服务功能恢复的最重要措施之一,而生态补偿机制在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作用是目前需要关注的问题.笔者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生态补偿的概念发展、理论基础和国内外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研究与实践.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是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作用共同实现的;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公共支付手段都是主要的支付手段;通过生态补偿促进社区参与是实施保护区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最后讨论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原则、方式、标准和措施等问题,为进一步开展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研究和建立补偿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概括了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的统一性和矛盾 ,分析了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总结了一些保护区与社区协调发展的有效模式 ,包括政区合署模式、协调机构模式、保护与扶贫相结合模式、经济上双赢模式和公众参与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在河北省自然保护区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探讨目前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并对河北省自然保护区规划和对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