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章 生态意识文明 内容提要:生态意识文明是生态文明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本章在分析人类思想史上曾经盛行并仍在发生重大影响的“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提出建构当代生态文化的构想,并进一步指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同时,对生态意识文明的建设途径做了进一步分析,即大力发展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2.
自然资源在中国与俄罗斯,都是环境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并没有“环境法”这一概念,其代名词为“生态法”。但自然资源权属制度是法律关于自然资源归谁所有、使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谁承担的一系列规定构成的规范系统,是自然资源法中最有影响力的基本法律制度。综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称的环境法的道德化是一种简称,并不是指取消环境法与环境道德的界限,将两者合二为一,而是指当代环境法存在着一种借助环境道德解决认识问题,并将一些环境道德规范法定化的趋势。主要表现是:环境伦理、生态道德逐渐进入环境法的认识论,环境道德规范不断被法定化,环境法律规范不断被道德化。环境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行为准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时代法学理论生态化变革的潮流正在涌动,而以传统法学理论为基础进行环境法学理论教学已经不符合生态文明的时代要求,需要根据现代伦理观念进行革新。此外,环境法学理论教学应当避免走功利性的法学教育道路,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法治精神和崭新的环境法人才为目标,注重环境法学理论教学内容的合理化设置,从而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服务。为此,应当重视环境法理论教学,并重构其内容,以适应时代之变迁与社会之需求。  相似文献   

5.
蔡守秋 《环境》1998,(2):20-20
环境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环境领域的行为规范、秩序规范,它不是某个理论家或法学家的理论观念或理论体系,但它与环境法学理论具有密切的联系。当代环境法的发展,既有来源于实践的动力,也有来源于理论的动力。在环境法产生和发展的初期,环境法的理论性不够强或者说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随着环境保护事业和环境法的发展,具有特色的环境法学理论日益成熟,对环境法制建设的影响和理论指导作用越来越明显。本文将环境法的这种变化简称为环境法的法理化。环境法的法理化主要是指环境法开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分析了环境伦理观对人类环境行为的影响和人类中心主价值取向的行为带来的严重危害,并提出纠正人们环境行为途径:以非人类中心主义为指导思想,并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  相似文献   

7.
价值观对于行为具有指引作用,关于生态文明村之建设,应以价值观构建为理论先导,方可促生态文明之兴盛。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已遭唾弃,而生态中心主义显得缥缈不实;经济理性必将失范.生态理性不切实际。故应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从经济理性转向生态经济理性。注重自然道德、社会伦理价值等。以全面促进生态文明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与“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有着本质区别。对当代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的特征与主张应准把握,其将自然原理和人道原理结合起来,由人及物将非人生命体或自然作为人的“伙伴与朋友”。  相似文献   

9.
有学者将环境问题的解决之道归结为三个方面:"观念、法律、科学"。在环境法视域下探讨生态保护红线如何落地时,可以将这三个方面转化为"司法理念、保障制度、环境标准"——想要将新《环境保护法》修订案明确的生态保护红线落到实处,需要确立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司法理念,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红线的法律保障制度体系,发挥环境标准在生态保护红线中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郭伟 《城市环境》2002,16(4):33-35,32
通过研究公共利益观对环境立法,环境执法和环境司法的指导作用,提出了公共利益观较生态中心主义更适于作为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环境行政机关的失职是对公共利益的直接损害,公民环境权应服从公共利益等观点,探讨了公益论作为环境法基础理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