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气候     
《环境》2006,(11):13-13
大面积冰川将抑制全球气候无节制升温;全球气温逼近百万年最高点;地球变暖导致南极冰架倒塌;美研究称本世纪末将出现更多极端天气。  相似文献   

2.
《环境》2009,(5):54-54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随着气候变暖,覆盖在北极地区的冰层慢慢融化,冰川在缩小过程中留下的冰块,在地面上开凿出一个心形洼地。这个心形洼地的面积大约是120英尺×90英尺,里面充满了雨水和冰雪融水。  相似文献   

3.
《世界环境》2012,(3):93-94
因全球变暖每年有干亿吨冰从冰盖和冰川流失,全球的冰川面积会越来越小。但4月15目发布在英国《自然·地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中国与巴基斯坦边境上的喀喇昆仑山地区的冰川近10年来不但没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在国际气候变化大背景下,这种逆势令人费解。  相似文献   

4.
祁连山七一冰川及融水中细菌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荧光显微镜测定细菌密度,利用分离培养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细菌种类多样性,对祁连山七一冰川雪及融水中的细菌数量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七一冰川雪及融水中微生物总数为103~105cells.mL-1,可培养细菌数为0~600cfu.mL-1.恢复出的22株不同种类的细菌隶属于Bacteroidetes、Actinobacteria、Firmicutes和a,β,γ-Proteobacteria共6个类群,其中Bacteroidetes占总类群的80%,为优势类群;Pedobacter和Pseudomonas属为优势菌,占可培养细菌数量的90%.与青藏高原、南北极冰雪中微生物的比较分析发现Pantoea、Providencia、Terrabacter及Aerococcus这4个属和Oxalobacteraceae细菌是七一冰川的地方种类,在其它低温环境中未被发现.  相似文献   

5.
环球扫描     
《世界环境》2011,(6):6-6
珠峰冰川消融发出危险信号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气候变化正对喜马拉雅地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连海拔8000米以上的区域都难以幸免。科学家们在努力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以面对冰川融化带来的高海拔洪水灾害和威胁。珠穆朗玛峰南坡冰雪融化的迹象,或使登山者将来无冰攀登世界最高峰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祁连山七一冰川融水化学组成及演化特征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2006-06~2006-07在祁连山七一冰川采集冰川冰、冰面融水、侧碛河及冰川融水径流样,分析了样品中主要可溶离子浓度、pH及电导率.结果表明,所有样品的pH介于8.05~8.79之间,电导率分布在32.4~134.4 μS·cm-1之间.不同水体中主要可溶离子浓度顺序为:冰面融水<侧碛河<七一冰川水文总汇点,水化学类型也由HCO3-Ca2 型演化为(HCO3 SO2-)-(Ca2 Mg2 )型.几乎所有样品中主要可溶阴、阳离子浓度序列为:HCO3>SO2-4>CI->NO-3,Ca2 >Mg2 >Na >K ,以碳酸盐风化产物为主,也有部分硫酸盐贡献.由于受到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影响,在水岩作用过程中MG2 和K 浓度增加速率大于Ca2 和Na ,不同于其在地壳中的丰度.七一冰川区融水中离子浓度空间变化主要受水岩作用时间控制,气温影响下的冰川消融量的大小是水化学时间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7.
慕士塔格山和公格尔山的现代冰川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论述了慕士塔格山和公格尔山现代冰川发育的自然条件,冰川物理特征及冰川进退变化情况,对了解帕米尔东缘山区冰川资源及其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典型季风型温冰川消融期融水化学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区2009年8月29日~9月3日4 750 m处冰雪融水的pH、电导率、无机离子和δ18O的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消融期日尺度上pH值受气温变化影响较大.碱性尘埃中的可溶盐溶解导致融水电导率增大.一天中消融速率快时δ18O值较低,消融速率慢时δ18O值较高.受岩石岩性和海洋水汽影响,研究区Na+、K+的平均浓度高于Μg2+的平均浓度.融水中阳离子主要来源于石灰岩风化,属典型的碳酸盐溶滤水.融水中无机离子的总含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但是不同可溶性离子对气温变化所导致的消融速率响应幅度不一致.局地岩石岩性、季风输送和人类活动是白水1号冰川融水中无机离子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2007年,联合国环境署将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冰川消融,后果堪忧".这是一个关于减排的话题.它从全球变暖的角度,呼吁全世界关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可能给世界带来的威胁.  相似文献   

10.
运用多种方法,对白水1号冰川积累区冰雪剖面的主要阴、阳离子和δ18O的环境意义分析表明,受强烈淋溶作用影响,离子和δ18O的季节变化不明显,剖面离子浓度显著低于雪坑,离子流失量较大。NH4+年际变化最为显著,与丽江降水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Mg2+和Ca2+浓度与冰雪剖面净积累量呈反向变化。分析表明,阴离子主要是湿沉降产物,阳离子主要是干沉降产物。该剖面所反映的13年δ18O比率变化介于-11.8‰~-14.6‰。冰雪剖面中δ18O与西南季风指数、冰雪剖面积累量、丽江降水和丽江气温呈反向变化,表现出显著的"降水量效应"。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内陆典型冰川区"冰川-径流"汞传输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青藏高原内陆典型冰川区"冰川-径流"汞输送过程,于2011年8月15日~9月9日对青藏高原内陆念青唐古拉山脉扎当冰川-曲嘎切流域内雪坑、冰川融水以及径流进行了采样,检测了不同环境介质中汞浓度,并分析了不同介质中汞的控制因素及输送过程.结果表明,扎当冰川-曲嘎切流域内雪坑、冰川融水以及曲嘎切径流中总汞浓度分别为(3.79±5.12)、(1.06±0.77)和(1.02±0.24)ng·L-1,处于全球背景水平.不同环境介质中均以颗粒态汞为主,受到总悬浮颗粒物和径流量的控制.随着气温升高,冰川消融,受其补给的河流径流量增加.不同环境介质间,从冰川末端融水到曲嘎切下游河水,总汞浓度峰值时间分别是14:00、16:00和20:00以后,体现了汞在"冰川-径流"环境系统中随冰川消融、径流量变化的释放和传输过程.冰川补给河流汞的传输受多种因素制约,气候变化背景下,冰川消融和径流增加带来的侵蚀将在汞释放及其向下游传输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冰川跃动是冰川动力不稳定性的表现,影响着全球约1%的冰川。基于1973-2018年208景Landsat MSS/TM/ETM+/OLI遥感影像,对布喀达坂峰地区不同时期前进冰川进行遥感识别。结果表明:(1)1973-2018年布喀达坂峰地区共有7条冰川发生过前进,其中冰川末端快速退缩型冰川有3条,冰川末端波动前进型和冰川末端稳定型冰川各有2条。莫诺马哈冰川和5Y542H0020冰川可能为跃动冰川,且前者正处于跃动阶。(2)近45年间布喀达坂峰地区7条冰川共出现过25次前进现象,各条冰川发生前进次数均多于(含)2次;前进冰川发生时间主要集中于2000s(7次)和1970s(6次)。该地区冰川在各月份均发生过前进现象,推断该地区前进冰川属斯瓦尔巴型。布喀达坂峰地区冰川前进无明显规律,大多数冰川两次前进时间间隔为10年左右。(3)布喀达坂峰地区冰川前进可能受热控和水控机理共同作用,单一的气候变化尚难以解释其变化机理。  相似文献   

13.
以祁连山黑河流域十一冰川为例,利用机载三维激光扫描数据(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和SRTM DEM数据,在LiDAR点云数据预处理、高程数据配准、校正、误差评估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大地测量法的冰川物质平衡计算流程。表明:2000-2012年十一冰川冰面高程变化为-7.47±0.92βm,变化率为-0.62±0.08 m·a-1,估算十一冰川的年均物质平衡为 -0.53±0.07βm w.e.,累积物质平衡为-6.35±0.78βm w.e.,折合水当量约为(330.4±40.8)×10m3;与其他典型监测冰川物质平衡进行对比和分析,论证了估算结果的可靠性;LiDAR数据具有非常高的精度和空间分辨率,目前关于其在冰川物质平衡研究中的应用很少,论文尝试将其应用于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冰川是自然资源重要组分。因受认知所限,当前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中尚缺乏对冰川资源的考虑。参考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案例,结合冰川水资源自身特征,构建了冰川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表明:冰川水资源的独特性使其资产负债核算与其他类型水资源存在差异;冰川水资源资产包括水量资产和水域资产,即冰川冰储量和冰川融水径流量,冰川面积和冰川融水水域面积;冰川水资源负债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冰川水资源消退和过耗、冰川融水环境损害和由此导致的冰川水资源服务衰退。青藏高原大江大河源区是冰川水资源负债区,而其负债却成为中下游的收益。应建立国家或下游为主导的水资源补偿机制,以冰川水资源流量变化为依据,统筹管理青藏高原大江大河源区流域水资源,适度对源区进行冰川水资源价值补偿。  相似文献   

15.
近50 a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冰川和湖泊变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李治国 《自然资源学报》2012,27(8):1431-1443
论文综述了近年来青藏高原冰川和湖泊变化研究取得的成果,并特别着重于冰川和湖泊变化的相互关系论述。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冰川以退缩为主,湖泊水量以增加为主。论文一方面对青藏高原冰川末端退缩、冰川面积和冰川储量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冰川变化的时空特征;另一方面从湖泊面积和水位与水量变化探讨了湖泊变化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冰川退缩的幅度总体上呈从青藏高原外缘向内陆呈减小的变化态势,受冰川融水补给比较大的湖泊近期面积扩张、水位上升明显。最后指出了青藏高原冰川、湖泊变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冰川雪细菌与气候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荧光显微镜测定细菌密度,利用DGGE图谱和Shannon-Weaver指数分析细菌种类多样性,对青藏高原北部老虎沟12号冰川、南部东绒布冰川和东南部海螺沟2号冰川雪坑的细菌密度和种类多样性做了差异性分析. 结果表明:老虎沟12号冰川雪坑细菌密度平均值比东绒布冰川和海螺沟2号冰川高,老虎沟12号冰川雪坑细菌种类多样性比东绒布冰川高,这与高原南、北部不同大气环流引起的大气微粒含量的差异性有关. 海螺沟2号冰川雪坑细菌种类多样性均最高,与该冰川所受的大气环流多样性最高相一致. 东绒布冰川雪坑细菌密度平均值与南极点相近,与其远离人类污染,因而大气环境本底值低有关. 海拔高的东绒布冰川雪坑细菌密度和种类多样性均比海拔低的海螺沟2号冰川和老虎沟12号冰川低,即二者与海拔高度呈反比.   相似文献   

17.
1997年9月,在喜马拉雅山中段希夏邦马峰北坡达索普冰川海拔7000m冰雪平台钻取14m冰芯一支。1990年以来冰芯中主要离子浓度的变化表明,现代环境事件在达索普冰川雪冰中有一定的记录。已有的证据表明1991年达索普冰芯中SO^2-4浓度的最高值最大可能是由海湾战争引发的1991年春季科威特油井燃烧污染物所致。冰芯中陆源离子(如Ca^2 和SO^2-4等)记录与我国西北地区春季沙尘暴具有某些相关性,其逐年变化趋势与新疆13个城市的降尘变化有一定的共性。  相似文献   

18.
托木尔峰青冰滩72号冰川径流水化学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2008年8月采集的样品,分析了托木尔峰青冰滩72号冰川径流水化学特征.结果表明,72号冰川水化学类型为HCO3--Ca2+型,其离子浓度顺序为:HCO3->SO24->Ca2+>Cl->Na+>NO3->Mg2+>K+>NH4+.主要离子浓度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影响河水离子浓度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冰川表碛覆盖区和冰川侧脊区受到降水等引起的水岩相互作用使可溶性离子融入径流,而温度条件也是影响河流离子浓度的重要因素.此外,流量和离子浓度呈负相关关系.河水中离子的来源为3种类型,第一类为局地源的离子,包括Cl-、Na+、K+、Mg2+、HCO3-和SO24-;第二类为来源比较特殊,基本不受其它离子影响的NO3-;第三类为来源多样的Ca2+.岩石及土壤风化作用是控制河水离子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冰川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冰川水资源拥有大国之一。本文对我国冰川水资源特性、冰水化学特征及开发利用进行了综合分析论述。指出冰川水资源是以固体水库效应为基础的水资源体系,有必要重新认识冰川的水资源价值,并进一步开展冰川应用基础研究,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冰川水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1.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人类将面临史无前例的气温升高。就21世纪而言,较乐观的设想,预计全球气温将升高1.4℃,最悲观的设想则认为,全球气温将上升近6℃。绿色和平组织负责人扬尼克·雅多认为,“在法国,气温还会更高,因为一个世纪以来,我们经受了气温升高1℃的冲击,而全球气温平均上升幅度为0.6%,如果这样下去,气候变暖将给法国带来很大影响。山上滑雪站将没有雪,因而将难以创收。”1906-2001年,法国沙莫尼冰海冰川已减少了1500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