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金晓媚  刘金韬 《灾害学》1999,14(2):78-81
在地质灾害普查、勘查、防治、社会经济状况、统计信息等资料的基础上,设计出为决策提供服务的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以便对地质灾害进行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2.
首先提出了地质灾害的减灾思路,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地质灾害减灾工作的基本对策,并分析、探讨了几种切实可行的非工程和工程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陕西省地质灾害信息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徐春迪  郭俊理 《灾害学》2005,20(2):102-105
GIS技术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和海量数据管理优势为地质灾害数据的管理分析、动态监测、机理模拟、预测预报、辅助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本文从陕西地质灾害分析入手,设计了基于GIS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并对系统目标、系统总体设计、系统功能进行了分析.该系统可为陕西省地质灾害的管理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减少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4.
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手段来限制土地开发行为以实现地质灾害的规避与防治,是国际灾害防治的发展趋势。通过文献梳理,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地质灾害防治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提出了以土地规划为基础的地质灾害防治综合规划体系框架:基础理论、技术框架、政策框架和地质灾害综合防治4个支持系统。基础理论支持系统,是从地质学理论、空间规划理论和公共管理理论提供基本的理论支持;技术框架支持系统,是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政策框架支持系统,是为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措施防治地质灾害提供政策和法律保障。地质灾害防治综合规划,是在基础理论、政策框架和技术框架的支持下,以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为中心,统筹城市规划、建成区更新规划、城市设施规划、物资储备、设施抗灾化、公众参与等措施安排建设用地。所提内卷是对地质灾害防治理论方法的探索,期望能供相关学科建设和工作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5.
陕西秦岭南麓316国道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穿越于秦岭南麓汉台区北部中低山区的316国道沿线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类型多样。每年汛期地质灾害频发,数百至数万方的危岩体常将路面掩埋,少则堵塞交通数小时,多则数天,过往车辆及行人的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由于316国道为我国南北运输的重要通道,社会影响较大。为此,该文在汉台区1:50 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的基础上,将316国道作为重点地段进行专题研究,分析316国道沿线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特征、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调查分析认为316国道沿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孕育地质灾害发育的不稳定边坡坡型、坡向、坡高、宽度和厚度等决定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最后,提出了以监测预警和卸荷减载、铺设柔性防护网、设置抗滑桩等为主的防治对策,为汉中市国土资源局汉台分局等相关部门地质灾害的防范提供决策与依据,也为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地质灾害实例分析及其致灾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已发生的大量突发性地质灾害,特别是对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进行系统总结,分析原因,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并指导实践,是当前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水平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目前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对陕西省2000~2007年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地质灾害诱发因素,初步系统地提出了陕西省地质灾害致灾模式,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灾害学》2016,(2)
如何提高以县为单元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是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围绕着国土资源部在全国推进的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结合陕西省建设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的实践,形成了对建设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的系统认识。指出了县级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四大突出问题,迫切需要采用综合防治的手段进行整体推进,而建设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就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探索。还提出了建设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应注意的五个关系,并以陕西省为例,初步提出了建设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灾害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部边疆,区内地貌类型多样,地质环境条件较为复杂,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危及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治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在收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总结,归纳出自治区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范围及危害程度。同时依据地质灾害专项调查成果,在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等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的基础上,采用比拟法,对全区的地质灾害进行了灾害易发区划分,并针对内蒙古地质灾害状况与分布,提出了防治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最后,依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国土资源的重要性,划分出重点防治区,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地质灾害防治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是当前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绩效考核的概念,并从目的、指标、主体、方法等4个方面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绩效考核体系。应用所建立的绩效考核体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考核体系的客观、实用和可靠性。研究成果为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管理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地质灾害专题地图编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卫  宫辉力 《灾害学》1993,8(3):75-78
地质灾害专题制图是地质灾害系统研究成果的高层次综合。本文论述了地质灾害制图的目的、原则、特点、表示内容与方法,为规划决策提供地质灾害背景图件。  相似文献   

11.
宁夏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模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利用近20a宁夏地质灾害及降水资料分析了宁夏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研究了降雨与地质灾害发生的关系,发现连续性降水、短时强降水和暴雨是造成地质灾害的主要气象诱因,并介绍了宁夏汛期地质灾害潜势预报模型及2004年试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12.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左三胜  赵志祥 《灾害学》2004,19(2):47-50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国家强制执行的工程建设工作程序之一,亦是一项起点高、难度大、操作性强的新型技术工作.本文初步分析了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灾害的关系,介绍了我国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研究现状、意义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地质灾害的发生是由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象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依靠知识与监测无法完全认识其复杂的演变机制,是一种典型的"灰色系统"。基于灰色理论的模型在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地质灾害的复杂性,这种以模型为核心的评价方法难以抽象或概化出模型所需的条件,因此出现了评价方与评价对象之间的"不兼容"现象。传统的方法是利用人为的主观判断来获取评价模型所需的条件,不可避免地带来评价的随意性与主观性。通过引入信息熵理论,对传统的灰色模型进行修正,建立了基于信息熵的灰色模型,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四川青川县为例,对该模型的正确性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定量地分析断层、节理和岩体结构等各种"致灾因子"在地质灾害产生过程中的权重以及某个地区地质灾害的易发性,本文根据信息熵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地质灾害熵"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基于"地质灾害熵"的地质灾害评价新方法.通过将这种地质灾害评价方法应用于评价川藏公路然乌-东久段的地质灾害,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河西走廊地质灾害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晓玲  李岩瑛  成华  李玲萍 《灾害学》2005,20(3):103-107
河西走廊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区,其主要灾害有滑坡、泥石流、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土地盐渍化等.本文利用河西走廊酒泉、张掖和武威三地区的降水、暴洪灾害和地质灾害等资料,分析了该区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结果表明,强降水是引发滑坡、塌陷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构成了这些灾害的发生.分析了它们的主要出现地,圈定了落区,为今后准确预报地质灾害提供了科学依据.还提出了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地质灾害问题的数据本构分析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上海市地面沉降和西安市地裂灾害问题,阐述了数据本构分析研究地质灾害问题的方法、步骤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线性工程的路线长(如输变电、道路、管线工程等),特别是在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的山区,工程建设及运营期间遭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风险大,防范管理的难度大,进行动态评价是防范风险的有效途径,也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趋势。结合藏中电力联网输变电工程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提出了基于InSAR监测技术、考虑斜坡活动性的地质灾害风险动态评价方法。该方法构建了考虑斜坡活动性的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可以动态更新的加权信息量评价模型,针对电网工程输电塔位这一核心易损目标,初步实现了山区线性工程地质灾害风险动态评价,最后采用历史灾害分布和ROC曲线对比验证了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对于山区线性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