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5 毫秒
1.
水稻田土壤甲烷厌氧氧化在整个甲烷氧化中的贡献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黄松土水田土壤中>0.02mm的颗粒和<0.02mm的颗粒按不同比例组合成的土壤、不同绝对含水量的黄松土水田土壤、不同温育时段的水田土壤和长期定位不同施肥的水稻田土壤中的甲烷好氧氧化和厌氧氧化的速率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相当一致,不仅证实了水稻田土壤甲烷厌氧氧化过程的存在,而且表明水田土壤中的甲烷厌氧氧化活性远较甲烷好氧氧化活性要低,如以两者的氧化活性作为对甲烷氧化的贡献来计,则甲烷厌氧氧化的贡献率一般都在整个甲烷氧化的10%以下.但在水田土壤被水淹没的情形下,由于土壤厌氧条件的形成和甲烷扩散受阻,甲烷厌氧氧化的速率明显超过好氧氧化的速率,甲烷厌氧氧化在整个甲烷氧化中的贡献率可到达30%以上.长期施肥对于水稻田土壤的甲烷好氧氧化活性和甲烷排放通量影响显著,而对甲烷的厌氧氧化活性有影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长期施肥处理的土壤中甲烷好氧氧化活性在(9.072~41.088)×10-6mol·(d·g)-1之间,而甲烷厌氧氧化活性仅在(0.325~0.671)×10-6mol·(d·g)-1之间,仅及甲烷好氧氧化活性的1.31%~4.43%,占整个甲烷氧化的1.3%~4.14%.  相似文献   

2.
大气CH4的源     
宗敬阳 《环境与开发》1994,9(1):237-238
大气CH_4的源甲烷是大气中的微量气体,它能高效的吸收红外辐射,其温室效应是CO_2的二十倍。虽然大气中CH_4的浓度很低(仅为CO_2浓度的1/200),但它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平流层和对流层中,甲烷还可参与一系列的化学和光化学反应,其反应产物...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泥炭生物产生沼气的工艺,所产气体组成含有较高浓度的甲烷。分析了温度等工艺条件对产气量的影响。通过与对比试验所产气体相对照,证明泥炭中所含大量纤维素及半纤维素适合沼气细菌的生长,能为沼气发酵提供丰富的碳素等,为综合利用泥炭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利用静态顶空法在2009年7月测定了九龙江河口表层水体和沉积物孔隙水中甲烷浓度以及相关的环境参数,并对甲烷浓度分布特征和控制因素进行了相关的分析.结果显示56个河口表层水的甲烷浓度在10.7~456.7 nmol.L-1之间,饱和度远超过大气平衡甲烷浓度,由河口上端向中下端逐渐减小.4个站位(B1、B2、B3和B4站位)孔隙水中平均甲烷浓度(分别为2 212、447、28和5μmol.L-1)从河口上端向下端快速减小,与水体甲烷浓度水平变化趋势基本一致.B1~B4站位孔隙水中硫酸盐的浓度依次增大,其平均值分别为0.13、0.64、5.3和16.3 mmol.L-1.九龙江河口表层水和孔隙水中甲烷浓度变化趋势,表明河口上端沉积物中产甲烷菌降解有机质产生甲烷,并以扩散的形式通过沉积物-水界面进入上部水体,导致河口上端甲烷浓度增加;而在河口下端海相区随着孔隙水中硫酸盐浓度增加,沉积物中产甲烷过程逐渐受到硫酸盐还原过程的抑制,河口下端孔隙水和表层水甲烷浓度相应降低.B2和B3站位孔隙水中甲烷浓度随着深度增加分别由43和10μmol.L-1增加至1 051和57μmol.L-1,结合总有机碳(TOC)和硫酸盐在沉积柱剖面上的变化趋势,表明大量甲烷在沉积物硫酸盐-甲烷过渡带中被厌氧氧化,这进一步抑制了沉积物中甲烷的释放强度.九龙江河口沉积物中甲烷的产生过程除有机质以外还受到孔隙水中硫酸盐浓度的控制,而水体甲烷主要来源于河口上端盐度相对较低且富有机质的红树林潮间带湿地的释放.  相似文献   

5.
用亨盖特(Hungate)厌氧技术,以甲醇为唯一碳源获得了甲烷八叠球菌的富集培养物,以甲醇或乙酸钠(或两者各50%)为碳源滚管培养,获得了以甲烷八叠球菌的分离培养物。用聚乙烯醇(PVA)为包埋剂对甲烷八叠球菌sp固定化,并对其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与非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的总产气量相似,但两者的产气特性有明显不同。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产气迟于非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的产气集中,在产气的6天中,平均日产气量30.88mL甲烷,最高产气量可达2.80mL甲烷/h,在产气高峰两天中的产气量占总产气量的66.0%。非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产气平稳,平均日产气量为8.91mL甲烷。固定化甲烷八叠球菌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细胞在固定介质中多呈较大包囊存在,包囊直径30~50μm。  相似文献   

6.
沼气发酵原理与甲烷细菌的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大石 《环境科技》1993,13(6):83-87
  相似文献   

7.
大气中的痕量气体CH_4(甲烷)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中CH_4的浓度比工业化革命以前增加了许多。据观测,目前全球范围内CH_4的深度和年增长率分别是l.74ppm和0.6~1.0%。模式计算显示,CH_4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为15%。由于CH_4的增温潜能是CO_2的45倍,若按目前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甲烷排放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我国农业甲烷排放的研究进展,我国稻田甲烷排放通量为7.8-60mg/m^2.h,稻田产甲烷菌的种类主要是甲烷杆菌属和甲烷八叠球菌属。施用有机肥和长期淹水是稻田甲烷排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生活垃圾填埋场甲烷排放规律的短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国内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后的甲烷排放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静态箱法测试了杭州市天子岭卫生填埋场封场后的甲烷排放情况.24h周期内,2个测试点甲烷排放速率均值的变化范围为3.67~36.65 mmo·l(m2·h)-1.2个测试点甲烷排放速率的最大比值为625,其差异可以根据覆土层厚度的不同得到解释.单点甲烷排放速率显示与大气压强和覆土层含水率的相关性,逐次回归结果分别为r2=0.89(测试点1)和r2  相似文献   

10.
基于目前填埋场甲烷氧化与释放过程的影响因素研究,综合评述了填埋场甲烷氧化、传输与释放模型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导致填埋场甲烷释放预测模型准确性、可靠性差的主要原因;通过系统分析植被对填埋场甲烷传输与氧化过程的影响规律,揭示了植被传输机制在提高填埋场甲烷预测模型准确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为了将人类活动排放的含有甲烷的废气用于聚-β-羟基丁酸酯(PHB)合成过程,以M.trichosporium OB3b为菌种,考察硫化氢(H2S)和甲硫醚(DMS)对甲烷氧化菌生长和PHB合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H2S浓度高达2 500μmol/mol时对甲烷氧化菌生长及甲烷单加氧酶(MMO)活性基本无影响,含H2S时的PHB含量和产率比无H2S时高,甲烷氧化菌经H2S培养后PHB合成能力增强。然而,DMS浓度为200μmol/mol时即可明显抑制甲烷氧化菌的生长及MMO活性。在DMS存在条件下,PHB含量和PHB产率都明显降低,经DMS培养后甲烷氧化菌的PHB含量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13.
14.
硝基甲烷是一种小精细化工产品,产品用途广泛,附加值较高。山东鲁光化工厂于1994年上了一条年产500吨的生产线,产品质量达到化工部颁标准,并符合出口要求。但是生产中产生的废水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为此,该厂在国内无较完善的废水处理工艺作为借鉴的前...  相似文献   

15.
16.
碳、氮物质对水稻田土壤甲烷氧化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碳素和氮素物质对黄松田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种群及其甲烷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不同碳素或氮素物质对黄松田土中甲烷氧化菌种群的数量变化无显著性影响,但对土壤氧化外源甲烷烷尖性却具有显著性影响,且不同浓度的同一物质对黄松田土壤氧化外源甲烷速率的影响也不相同,甲烷氧化代谢途径中的中间产物(甲醇和甲酸)较非甲烷氧化代谢途径中的中间产物和能促进土壤产甲烷菌产甲烷活性的碳源物质(酵母膏,葡萄糖和乙酸)可更强烈地抑制土壤氧化外源甲烷的活性,有机氮素物质对黄松田土的甲烷氧化速率的影响要较无机氮素质质弱,在无机氮素物质中,硝酸盐对土壤氧化外源甲烷活性的抑制强度要强于铵盐类物质,NH3要比NH^ 4对甲烷氧化菌的甲烷氧化活性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一旦黄松田土的甲烷氧化活性受到碳,氮物质的抑制,恢复其氧化外源甲烷活性就需要较长时间,且受到抑制的过程越,恢复所需时间也越长。  相似文献   

17.
采用静态箱和激光甲烷检测仪等设备开展了50组地表甲烷通量测试,分析了不同龄期垃圾堆体上部土质覆盖层的甲烷氧化能力,并修正了评估现场土质覆盖层甲烷氧化速率和甲烷氧化率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80%测试点的地表甲烷通量低于澳大利亚CFI(澳洲碳农业倡议)规定限值60g/(m2·d),导气竖井附近20m范围内存在甲烷通量超过CFI规定的排放热点.填埋龄期3~7a堆体的地表甲烷通量从1.13g/(m2·d)下降到0.53g/(m2·d),7~10a的地表甲烷通量基本保持稳定.甲烷氧化速率和覆盖层底部甲烷通量具有正相关性,现场测得的土质覆盖层最高甲烷氧化速率为63.30g/(m2·d),对应的底部甲烷通量为75.95g/(m2·d).每一龄期堆体上部黄土覆盖层的平均甲烷氧化率均超过90%.  相似文献   

18.
海洋沉积物CH4厌氧氧化是当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为了进一步加深学者们对CH4厌氧氧化的理解,本文以海洋沉积环境为例,综述了CH4厌氧氧化过程及其影响因子的最新研究进展,在系统介绍CH4厌氧氧化过程的基础上,重点对CH4厌氧氧化的机制以及微生物、底物和温度等对CH4厌氧氧化的调控作用进行了阐述,并展望了C...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主要土类的三卤甲烷生成潜能(THMFP)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振荡浸出实验,测定了广东省几种主要土类的三卤甲烷生成潜能(THMFP),比较了土壤浸提液中溶解态(可过滤态)有机物与悬浮态(不可过滤态)有机物在形成三卤甲烷(THMs)中的作用,并对影响土壤THMFP的各种因素进行讨论结果表明:①各主要土类表层土中,未过滤浸提液的整体THMFP(b-THMFP)含量范围为:0.7~36.8μg/g土,中值为10.6μg/g土;过滤浸提液的THMFP(指可溶性有机物的THMFP,即d-THMFP)含量范围为:0.5~21.2μg/g土,中值为3.9μg/g土;其中,19号石灰土的b-THMFP和d-THMFP最高,20号紫色土的b-THMFP最低,5号赤红壤的d-THMFP最低.②总体上,悬浮态有机物对THMs生成量有较大的正贡献.③影响土壤THMFP的因素主要是有机质含量、各种氧化物含量、土壤发生层次、植被等.  相似文献   

20.
陈春赐  吕永龙  贺桂珍 《环境科学》2022,43(11):4905-4913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正致力于推动能源低碳化转型,这促进能源由煤炭向油气资源的转变.因此,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系统(油气系统)的甲烷(CH4)排放日益受到关注.逸散排放包括设备泄漏、排空和火炬燃烧,涉及油气资源的开发、生产、运输、储存和分配等过程.但目前油气系统CH4逸散排放缺乏统一的核算方法,逸散排放量亦未被纳入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统计之中.基于相关方法,评估了1980~2020年中国油气系统的CH4逸散排放.结果表明,油气系统的CH4逸散排放随着油气资源的生产和消费增长而快速增加,由1980年不足60万t增长至2020年的超过260万t.石油系统和天然气系统在2020年的CH4逸散排放分别达到约60万t和200万t,是1980年的1.38倍和16.6倍.油气系统的CH4逸散主要源于天然气生产、石油生产、天然气分配、天然气运输和储存,分别占总排放的41%、20%、18%和13%.天然气管道是主要的逸散设施.相比于常规油气资源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排放强度更高.研究完善了CH4逸散排放清单,可为CH4减排提供重要科学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