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干片采样法在海滩大气氯离子监测中的应用。方法针对海南海滩大气氯离子监测过程中出现的饱和现象,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制定监测方案的应对措施,以及测试结果的表征方法。结果 A地区的1号、2号采样点和万宁站海洋平台采样时间为7天、19天的氯离子监测存在饱和现象,3号采样点3个采样周期的监测都没有出现饱和现象。结论海滩大气环境中,海浪高度与空气中氯离子的沉降速率有较强的关联性。缩短采样时间,增加采样次数,适当增加平行样数量和监测点的数量,可降低饱和现象监测结果的影响。A地区海滩氯离子的沉降速率为7.61 mg/(100 cm~2·d),万宁站海滨的氯离子的沉降速率可确定为大于5.99 mg/(100 cm~2.d)。  相似文献   

2.
采集方法对氯化物沉积速率测试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气中氯化物的沉降速率是环境因素法评估大气腐蚀严酷度的一个重要因素,ISO9223标准规定的测试方法是使用湿烛法采集空气中的氯化物,而我国目前采用的方法是挂片法。文中同时使用湿烛法和挂片法采集万宁试验站近海暴露场大气中的氯化物并计算其沉积速率,每月采集一次,每次采集时间为1个月,连续采集11次,对这两种方法的测试结果是否一致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当显著水平为0.01时,湿烛法和挂片法具有明显的差异,挂片法确定的氯离子沉积速率等级可能要比湿烛法所确定的高一级。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大气环境氯离子沉降率和严酷度评价研究,为海水抽水蓄能电站设备防腐蚀设计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主要利用干片法和银测试片法对海南某地区远海a点和近海b点3—6月大气中的氯离子沉降率和腐蚀速率进行研究。结果干片法数据分析发现,每月b点氯离子沉降率高于a点,其平均温度低于a点,平均相对湿度高于a点。银片数据分析发现,b点环境较为严苛,其氯化银腐蚀膜厚于a站,其中a点腐蚀速率等级为G2,而b点除3月外腐蚀速率等级均达到G3。对比数据发现,干片法获得的每月盐雾沉降率变化趋势与银片法每月腐蚀速率变化趋势一致。结论温度、湿度是影响大气氯离子沉降率的重要因素,而大气盐雾含量是影响设备腐蚀速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为确保海水抽水蓄能电站设备安全可靠运行,需采用控温、控湿以及除盐雾技术降低服役环境腐蚀严酷度。  相似文献   

4.
海洋大气氯离子采集过程饱和现象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我国大气网站规定的连续法,以(10±2)d和(30±2)d 2种采样周期对万宁试验站近海暴露场的大气氯离子进行了为期1 a的监测。研究证实,我国现行氯离子测试方法在海洋大气氯离子采集过程中存在饱和现象,风速对饱和程度的影响很复杂,既能加重饱和程度也能减轻饱和程度。  相似文献   

5.
农业源氨氮沉降是水库型水源地水体收到的重要的外源氮之一,其沉降量评估与来源识别是水体氮污染防控的重要依据.替代面法和推算法是大气氮素干沉降监测的两种常用方法.采用替代面法和推算法,于2019年9月—2020年8月对淅川库区周边设置的5个大气监测点进行干沉降样品采集,测定了样品中氨氮浓度及其氮同位素,探讨了2种监测方法在氨氮干沉降通量估算及氨氮来源解析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替代面法获得的氨氮干沉降通量为推算法的1.4~2.1倍,2种监测方法获得的氨氮干沉降通量在时空变化趋势上具有一致性;推算法获得的δ15N-NH4+较替代面法偏负,季均相差为11.1‰,时空差异显著.替代面法在获得淅川库区氨氮干沉降通量方面具有优势,受氨氮分馏影响,直接获得的δ15N-NH4+值较初始源δ15N-NH3值存在较大偏差,影响溯源结果的准确性;推算法能够分别获得不同氨氮形态干沉降中的δ15N-NH4+值,适用于氨氮干沉降来源分析,但易造成氨氮干沉降通量偏低;综合利用2种监测方法能够提高同位素溯源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正> 有机氯农药以气体、气溶胶等形式存在于大气环境中,它对大气的污染受土壤、水、生物中残留的有机氯农药蒸发、迁移、扩散的影响;干、湿沉降及光解等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种污染。为了解大气中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状况,1983年12月-1984年9月对全国重点产棉县——湖北天门大气中有机氯农药的浓度水平及干、湿沉降量进行了现场监测。本文报告监测结果并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N、P通过大气干湿沉降方式向大亚湾输入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在大亚湾设置了一个大气干、湿沉降监测站点进行采样,主要分析估算各营养物质通过大气干、湿沉降的通量,初步探讨N、P的沉降对大亚湾的影响,并与营养盐随河流输入的方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大亚湾的干、湿沉降都是以N为主,N沉降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3~8月),P的沉降较为平稳,只有6月和9月稍高;湿沉降是大气沉降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8.
对抚仙湖、星云湖湖面大气干、湿沉降TP量进行了布点监测,通过监测的结果,计算两湖通过湖面大气沉降方式向湖泊输入的总磷量。并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两湖周边磷化工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通过湖面沉降对星云湖总磷污染负荷贡献是明显的,而对抚仙湖总磷污染负荷贡献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北京市林水复合生态系统干湿沉降水溶性离子化学组分特征及来源,本实验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收集四季干沉降样品,并于采样地收集植物叶片进行室内湿沉降实验,测定了干沉降10种离子和湿沉降9种离子的含量.本实验对干沉降和湿沉降中水溶性离子的浓度进行了量化对比,并分别分析了干湿沉降的主要来源.结果 表明,于湿沉降在离子组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空气中氯离子沉积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pearson相关系数法和spearman相关系数法分析了海南省中东部离海岸线350 m处监测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降雨量、海水有效波高、海水温度与氯离子沉积速率的相关性。结果 3种方法的分析结果一致表明,与氯离子沉积速率的相关性最高的是海水有效波高,而与其他环境因素的相关性交替排序。结论 海水有效波高与氯离子沉积速率呈现显著性正相关,表明海水有效波高越高,氯离子沉积速率越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择优选择稳定性较高的空气霉菌总数测定方法。方法在不同采样点和采样时间下,同时用自然沉降法和撞击法进行空气霉菌采样,每组三个平行样品,平板计数结果经格鲁布斯检验,剔除离群值,再用平均值计算出每平方米的空气霉菌总数。对比两种采样方法平板计数结果的变异系数,以及采样时间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撞击法采集的平行样品变异系数小,并且在15 min的采样时间内,受采样时间的影响较小。结论撞击法测定空气霉菌总数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12.
采用小流量颗粒物采样器手工采样重量法和基于微振荡天平原理自动监测法监测PM2.5质量浓度。通过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期间两种方法的监测数据比对显示出季节差异,冬、春两季手工法获得质量浓度高于自动法,夏、秋两季手工法低于自动法,可能与两种采样方法下膜置于不同的温度有关。当受沙尘影响、持续污染或者高温污染时,两种方法结果偏差较大,可能与仪器的粒径切割效率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3.
大气的干湿沉降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国内外学者近些年来在大气干、湿沉降方面的工作较为的综述;包括干湿沉降的采样方法。研究方法、主要结论。重点讨论了大气沉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特别与河流输送量的对比,指出:大气干湿沉降对某些海工的初级生产较之河流而言膛可忽视的作用,氮的输送马湿沉降为主,而磷的输送尚待进一步研究。最后提出了大气干湿沉降今后可可能的若干研究文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热带海洋大气环境中SVCl^-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方法在湛江市临海陆地区域,通过湿烛法采集SVCl^-样品,利用Cl^-选择电极分析样品Cl^-含量,获得SVCl^-。分析热带海洋大气环境SVCl^-与地理位置、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地理位置对SVCl^-影响显著,在风大、浪高海区的临海区域,SVCl^-是风小、浪平的湾内临海区域的1~7倍。随距海距离的增加,SVCl^-逐渐下降,距海距离50 m处的SVCl^-是距海距离200 m处的7倍左右。温湿度对SVCl^-影响显著,在低温干燥的冬季,温度升高,SVCl^-增加;湿度升高,SVCl^-降低。在温度逐渐升高、湿度逐渐增大的春季,在距海距离150 m内,SVCl^-的变化幅度较小,且与温度、湿度变化的相关性不大;在距海距离200 m处,SVCl^-随温度升高、湿度增大而增大。结论相距较近但处于不同临海位置区域的氯离子沉降速率有可能相差较大,氯离子沉降速率受临近海区海况条件,盛行风向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5.
林地大气氮沉降通量观测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森林微气象分站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穿透雨量法和微气象学推论法对该阔叶林地大气氮沉降通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穿透雨量法观测2006年10月~2007年9月林地NH4+-N干沉降通量为37.66kgN/(hm2.a),NO3--N干沉降通量为18.53kgN/(hm2·a),其中NH4+-N是氮化物干沉降的主要贡献者,占总干沉降的67.0%.该研究方法所得结果与微气象学方法观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穿透雨量法估算林地氮干沉降通量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微气象学法与穿透雨量法观测结果共同说明研究地大气氮沉降量较高,过量的氮输入对研究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温度和氯离子浓度对金属腐蚀速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失重法研究对比30CrMnSiNiA结构钢在不同氯离子浓度和温度下的腐蚀速率。结果 30CrMnSiNiA钢的腐蚀速率都经历了一个增大-减小-趋于稳定的过程,说明腐蚀机理并未发生改变。在温度较低和氯离子浓度较低的条件下,升高温度和氯离子浓度将会提高腐蚀速率;当温度和氯离子浓度很高时,继续升高温度和氯离子浓度将会降低溶液中溶解氧的含量,使腐蚀速率降低,溶解氧的极限扩展速率将会成为限制腐蚀速率的关键因素。结论不同温度和氯离子浓度下金属腐蚀规律相同,温度和氯离子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促进了金属的腐蚀速率。当超过转化点后,提高温度和氯离子浓度会降低腐蚀速率。  相似文献   

17.
利用成都市三瓦窑、沙河铺国控环监站2015年9月—2016年8月逐时PM_(2.5)监测数据,结合同期双流国际机场公布的地面气象要素(风场、温度、湿度和压强)以及温江站风速探空资料,首先统计分析了成都市风场、温度和湿度的基本特征,然后计算了污染条件下PM_(2.5)干沉降速率,并建立了适用于不同季节的GIFM模型和多元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基本气象要素场的配置以及特殊地形导致了成都市PM_(2.5)干沉降环境恶劣,同时四季差异较大;污染条件下PM_(2.5)干沉降速率约为0.02~0.1 cm/s,表现为冬季<秋季<年<春季<夏季,四季的主要影响因子也不同,秋冬为湿度和压强,春季为温度,夏季为风速,且湿沉降强度过大时,会出现PM_(2.5)干沉降速率的"虚高"现象;GIFM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均能很好地预测污染条件下的PM_(2.5)干沉降速率,其预测能力均是夏季最好,冬季最差,春秋次之,通过对比分析表明GIFM模型的预测能力在各季节均优于多元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8.
青岛地区大气沉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Ⅰ.微量元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青岛地区大气干、湿沉降物中微量元素Co、Cr、Cu、Fe、Mn、Ni、Ph、Zn等,并测定了雨水的 pH。分析表明,雨水中微量元素的溶解态浓度与降雨量是反相关,且高于海水和世界河流平均值,表明青岛地区雨水对海洋可能成为一个污染源。酸雨促进了大气颗粒物的溶解,改变了元素溶解态与颗粒态之间的配比,对大气、海洋环境系统构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干、湿沉降物的浓度变化和通量,并就干沉降与南黄海沉积物、青岛地区雨水溶解态与未污染区域的溶解态元素之间的潜在关联以及冬、夏季雨水中溶解态、颗粒态化学要素和大气干沉降的浓度差别,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濒海大气环境氯离子沿建筑物高度的分布规律。方法 以海南濒海高层建筑为研究平台,在建筑物不同高度楼层设置监测点,采用“纱布法”完成不同高度层的大气环境氯离子沉积速率数据采集,每次取换样周期为30 d,连续监测1 a。利用离子色谱仪对所采集的样本进行检测分析,研究濒海大气环境氯离子沿建筑物高度的分布规律。结果 氯离子沉积速率随塔楼高度的增加而升高,在塔楼建筑高度60%~70%的区域,受到高层建筑“下冲风”的影响,氯离子沉积速率会有所下降,出现相对低值。通过这个区域后,氯离子沉积速率又逐渐升高。结论 濒海大气氯离子沉积速率沿建筑物高度变化规律受到大气氯离子浓度、风向风速、温湿度和高层建筑气流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热带海洋大气环境中不同地貌下氯离子沉积速率的分布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挂片法采集万宁地区的氯离子沉积速率,并分析离海距离、地形地貌对氯离子沉积速率的影响,以及其与海水因素、自然环境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 近海开阔区域氯离子沉积速率受离海距离和地貌的影响显著,在300 m处降低至90 m处的1/3左右,地貌的变化导致同一距离点处的氯离子沉积速率相差30倍。另外,高的海水有效波高、风速和东风占比使春季氯离子沉积速率高于夏季。结论 不同地貌下的氯离子沉积速率均与海水有效波高、风速间呈较强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