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雾"广州     
欣亘 《环境》2005,(2):66-67
2004年,珠三角地区的灰霾天数比往年多,普遍大于160天,灰霾天数最多的是新会、深圳和东莞等城市,大于160天。广州灰霾天数总计刷新了去年的记录,严重影响市民的起居生活。  相似文献   

2.
通过环境监测数据和灰霾观测站气象资料,评价珠江三角洲地区2005-2009年灰霾污染程度,分析大气污染颗粒物与灰霾天气的关系,反映该地区居民灰霾污染暴露水平。结果显示,珠三角地区2005-2009年灰霾天气总体趋势为广州市稳中有降,东莞、深圳和肇庆三城市先升后降,每年灰霾天气具有明显季节性变化。四城市灰霾天气污染水平均以等级指数2轻微灰霾天气为主,PM10、SO2和NO2,3种大气污染物与灰霾等级指数回归分析具有显著性的正相关效应。珠三角地区属于灰霾高发区,灰霾污染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环境》2008,(6):72-73
记者:灰霾现象近年来在殊三角日益严重,请问灰霾是如何形成的,其成因主要有哪些? 张远航:灰霾是一种基于大气污染光学效应的现象.在颗粒物污染严重时,城市和区域近地面大气存在比较厚的颗粒物霾层,由于大气中颗粒物细粒子对阳光的散射和吸收作用,大气能见度衰退,在霾层中看近处目标物,大气混浊且呈乳白色或灰色,此形象被称之为灰霾.  相似文献   

4.
张颂  罗晶 《环境》2001,(8):12-13
深圳别称鹏城,东部大鹏镇兴建了一座十多米高的铜铸大鹏雕塑。大鹏傲立地球之巅,振翅欲飞,正是鹏城起飞的象征。深圳到处洋溢一股感人的魅力。所有到过深圳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总体感觉:新。这新,我们认为是新在开发理念,新在规划设计上,更新在发展目标上。深圳在“两个文明”的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高标准规划、建设优美的  相似文献   

5.
符永康 《环境》2008,(5):54
一条早已被淹没了的新闻引起了记者的极大兴趣. 2006年6月9日深圳新闻网讯,市环保局副局长陈伟元今日在本网开通环保博客(http://huanbao.blog.sznews.com/),这是深圳首个由局长公开开通的政务博客.  相似文献   

6.
《环境》2017,(3)
先行者再先行。日前,深圳印发的《深圳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深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8%,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以内,年灰霾天数控制在40天以内。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部城市群灰霾天气的外来影响——个案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利用MODIS卫星资料、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地面气象资料及后向轨迹方法,分析研究了2011年10月28-29日辽宁中部城市群一次灰霾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辽宁中部城市群灰霾过程主要受京津冀外来灰霾污染的影响;在高压后部弱西南气流天气形势控制下,近地面的西南气流通过辽西走廊和海上通道,将京津冀地区灰霾污染物传输至辽宁中部地区,从而造成辽宁中部城市群灰霾污染过程;MODIS卫星图和后向轨迹图显示的灰霾范围、传输路径及PM10浓度跃变点自南向北推移的时间变化也支持这一结论.虽然“联防联控”是治理区域灰霾污染的重要手段,但也要看到区域灰霾污染的跨区域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8.
广州灰霾期间颗粒态PAHs的污染特征及来源   总被引:17,自引:12,他引:5  
采集广州五山和荔湾(2002-03-12~2003-06-31)PM10样品,并对冬、夏两季灰霾和非灰霾期间大气颗粒物中的PAHs进行分析. 广州市灰霾期间PAHs污染程度严重,特别是冬季灰霾期. 广州市夏季灰霾期间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茚并[1,2,3-cd]芘、二苯并[ah]蒽和苯并[ghi]比非灰霾期间相对浓度高,而冬季灰霾期间苯并[a]荧蒽、苯并[e]芘、苯并[a]芘、、茚并[1,2,3-cd]芘、二苯并[ah]蒽和苯并[ghi]比非灰霾期间的相对浓度高. 夏季非灰霾、夏季灰霾、冬季非灰霾和冬季灰霾期间的BEQ值分别为3.5、 3.35、 1.43和13.0 ng·m-3,与国内外各大城市相比,广州市夏季非灰霾、冬季非灰霾和夏季灰霾期间的BEQ值(平均值为2.76 ng·m-3)在国内处于较低水平,与国外城市基本相当. 冬季灰霾期间的BEQ值在国内城市中处于较高水平,说明广州冬季灰霾对人体健康的威胁比较严重. 此外,诊断参数法研究还表明夏季PAHs主要为汽油车和柴油车的混合排放,冬季PAHs的主要来源于柴油车排放和燃煤;冬季非灰霾期间PAHs一部分来自于本地排放,另一部分可能来自北方的长距离传输.  相似文献   

9.
年6—8月在天津市区进行的连续灰霾观测发现,灰霾发生的天数占观测时段的1/3. 灰霾日与非灰霾日颗粒物质量浓度存在显著差异,灰霾日ρ(PM2.5)与ρ(PM10)的平均值分别是非灰霾日的1.64和1.55倍. 灰霾日S含量高于非灰霾日近50%;灰霾日ρ(SO42-)和ρ(NO3-)明显高于非灰霾日,其中灰霾日ρ(NO3-)增幅最高可达251.02%;灰霾日PM2.5和PM10中的ρ(OC)、ρ(EC)均是非灰霾日的1.25倍以上. 灰霾日与非灰霾日的气象条件相近,表明此次观测期间天津市区夏季灰霾天气发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不大. 使用CMB模型(化学质量平衡模型)对PM2.5来源进行的解析表明,二次硝酸盐和二次硫酸盐对灰霾日ρ(PM2.5)的贡献率分别是非灰霾日的2.17和1.34倍,而其他源类在灰霾日和非灰霾日的贡献差异不明显,说明二次离子可能是造成天津市区夏季灰霾最主要的颗粒物源类.   相似文献   

10.
深圳地区灰霾分布特征及预警、预报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基于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1953—2010年的灰霾UV统计资料、气象要素值、灰霾出现前期及同期的地面和850hPa的天气形势资料和自动站的能见度统计资料以及深圳市环境监测站的1980—2010年污染物浓度资料,对深圳市灰霾天气的出现规律及影响要素特征进行了概括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逐步回归的方法,筛选出影响灰霾主要因子,建立未来1—3d的能见度预报方程.同时通过对灰霾出现前天气形势的分析和归纳,建立灰霾潜势预报的思路.并进一步对灰霾天气的典型因子进行权重分级.最后集成以上3种预测方法,归纳出灰霾预警方案,形成灰霾预警预报模型.利用实测结果对模型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率和可靠性,对灰霾预测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为灰霾防治和预警系统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中国灰霾天气研究综述   总被引:152,自引:38,他引:114  
吴兑 《环境科学学报》2012,32(2):257-269
中国系统的进行灰霾天气研究已经10周年了.由于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气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由气溶胶污染造成的能见度恶化事件越来越多,我国东部地区灰霾天气迅速增加.灰霾天气的本质是与光化学污染相关联细粒子气溶胶污染,形成灰霾天气的气溶胶组成非常复杂.近年来由于灰霾天气日趋严重引发的环境效应问题, 和气溶胶辐射强迫引发的气候效应问题,广泛地引起科学界、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关注,而成为热门话题.本文主要依据中文文献讨论了中国近10年来对灰霾天气的认识过程,灰霾天气的研究进展,以及今后灰霾天气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2.
基于自动站资料的苏州灰霾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苏州2010~2013年的逐时气象和大气成分观测资料,对苏州灰霾天气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苏州灰霾的小时频率为30.7%,灰霾等级以轻微灰霾为主,干霾占总灰霾的比例为85.6%.2013年12月灰霾小时频率最高,达82.3%.灰霾小时频率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峰值出现在上午8:00时,达36.3%,14:00~16:00时,灰霾频率最低,约为25%左右;灰霾期间,PM10、PM2.5、PM1.0和散射系数分别是非灰霾期间的1.72、2.07、1.88和2.58倍.采用不同的灰霾日标准,苏州年均灰霾日数在94~243之间,相差极大.灰霾频率和气象条件有密切关系,灰霾频率最高的相对湿度区间为70%~80%,重度霾最多出现在90%~95%的相对湿度条件下;随风速增加,灰霾频率逐渐下降,在西北风向下,灰霾频率最大.大气消光以颗粒物散射消光为主,约占总消光的82%左右,黑碳的吸收消光约占13%左右.  相似文献   

13.
利用广东省86个地面观测站1980~2014年逐日能见度、相对湿度资料,在对“区域灰霾过程”与“单站灰霾过程”进行定义的基础上,分区域诊断典型灰霾天气过程(即连续三站3d及以上出现灰霾日的天气过程),并对其长期变化趋势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的灰霾过程主要出现在珠江三角洲、粤北及粤东个别地区,并以珠江口以西的珠江三角西侧最为严重.“区域灰霾过程”以日平均能见度在5~10km之间的过程为主,没有出现过日平均能见度低于2km的重度灰霾过程.各“区域灰霾过程”的特征有所差异:首先是各“区域灰霾过程”出现峰值的时间略有差异.尽管灰霾过程均主要出现在10月~翌年4月,但粤北和粤东、西两翼最多出现在冬季(12月~翌年1月)、春季次之,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则最多出现在春季(3~4月)、冬季次之.其次是各“区域灰霾过程”变化趋势的差异.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粤北地区灰霾过程变化趋势比较相似,在2008年以前总体呈增多趋势,珠江三角洲地区增势最为显著的时段是2000~2008年,而粤北地区则是1991~2011年;粤西地区灰霾过程在2000年以前变化都比较平稳,2004年开始快速增多;粤东地区的灰霾过程近35年来虽有小的波动,但总体变化不大,呈稳中略减的趋势.利用M-K法和滑动t检验的突变分析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灰霾过程的增多是一种不连续的突变现象,发生突变的时间点是1986年;粤北地区灰霾过程则在1992~1994年出现了突发性增多的现象;粤西地区灰霾过程也在2001年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14.
佛山灰霾期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2008年12月6~31日在佛山收集大气挥性有机物(VOCs),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灰霾期VOCs浓度较高,其中甲苯(68.93μg·m-3±37.78μg·m-3)最高,非灰霾期异戊烷(20.59μg·m-3±14.28μg·m-3)最高.灰霾期烷烃和炔烃日变化不明显,而烯烃和芳烃在中午有较大幅度降低,非灰霾天气日变化相对稳定.等效丙烯浓度灰霾期远高于非灰霾期,灰霾期等效丙烯浓度从高到低分别为甲苯、丙烯和乙烯,非灰霾期分别为丙烯、乙烯和1-丁烯,灰霾天气芳烃对等效丙烯浓度的贡献有明显增加.灰霾期苯浓度很高,对人体健康有较大的潜在危害.日变化规律和特征比值表明机动车尾气排放是灰霾期大多数VOCs(如异戊烷和乙炔)的主要来源,同时其它来源如溶剂挥发对VOCs苯和甲苯的贡献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珠江三角洲灰霾污染物特征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应用SPSS对2008年3月珠江三角洲出现大范围灰霾天气时的主要污染物作因子分析,以非灰霾时作为对照,揭示珠江三角洲灰霾污染物特征.结果表明,SO2和PM10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拥有共同的污染源,灰霾时SO2跟PM10呈正相关.而NO2和O3则为负相关,NO2对大气中O3的含量有着一定的贡献.灰霾期间污染物的积累存在相互影...  相似文献   

16.
针对灰霾气溶胶,利用多角度偏振数据进行了反演研究.在地面观测数据的基础上,模拟了卫星观测的灰霾多角度偏振信号,发现利用近红外波段偏振信息能更好地区分灰霾的轻重程度.在此基础上,针对POLDER3的多角度偏振数据,考虑灰霾气溶胶的组分构成,采用偏振反射率最优拟合的方法,建立了华北地区灰霾气溶胶的反演算法.2010年2月23日的算法实验表明,本算法在重霾发生时能较好地区分灰霾的轻重程度.而2009~2010年的反演结果与地面观测结果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9左右),灰霾时AOD的反演误差大约在10%左右.但本算法反演结果要整体低于地面观测结果,原因可能是偏振信号对粗粒子不敏感以及地表类型数据更新较慢、灰霾各气溶胶组分的线性组合假定.  相似文献   

17.
动态调控污染源排放总量是减小灰霾天气危害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主要从污染天气-"灰霾"天气导致城市病频发、城市居住环境恶化、城市公共危害加剧这一严重现象入手,阐述了灰霾的定义、形成机制,尤其是对灰霾造成的危害比如影响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交通安全及区域气候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为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减小灰霾天气危害的四条对策,如动态调控污染源排放总量是减小灰霾天气危害的最有效途径,也是在减小灰霾天气危害的工作中所采取总的基本原则;加强环保部门与气象部门的协作,明确各自职责分工等.  相似文献   

18.
符永康 《环境》2008,(5):78-79
又是一春"两会"热,已是第六次赴会的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广东省环保局副局长陈敏刚一归粤,便被本刊记者"抓"个正着.虽然去北京开会近一个月,办公台上已堆积了一座座小山丘般的文件材料,但是听说本刊采访,陈敏副局长还是热情地向记者--解读起"两会"上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9.
利用泉州市空气自动监测站的监测资料,研究泉州市灰霾天气时PM2.5浓度与风速、温度、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及能见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泉州市灰霾天气期间往往会伴随气象因素及能见度的变化,灰霾发生前,风速降低,相对湿度减小,逆温层形成,能见度降低;灰霾结束前,风速增大,相对湿度趋于稳定,逆温层消失,能见度增大.灰霾发生时,PM2.5的浓度与风速、能见度基本呈负相关的关系,与相对湿度基本呈正相关关系.气象条件及能见度的变化可以为灰霾天气时污染状况的预判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控制灰霾的污染,可借鉴其经验解决我国的灰霾问题。分析了中美控制灰霾的基础条件,中美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污染物控制措施及相关法律标准方面的差异,提出美国控制灰霾措施的实质是废气量和污染物减排,其中污染物减排比较直接,而废气量减排隐藏在能源和产业调整及不同能源的利用方式中,不易被发现,但确是控制灰霾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比较中美两国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差异,提出我国控制灰霾的策略;指出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远高于美国,必须采取污染物深度控制技术和减排第二产业中非电行业废气量。通过提出灰霾控制策略,为我国今后灰霾控制方向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