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假单胞菌XD-1(Pseuomonas XD-1)的产表面活性剂性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含油废水中分离到1株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经鉴定为假单胞菌(Pseuomonassp.),命名为XD 1.对假单胞菌XD 1的产表面活性剂性能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正交优化的培养基中发酵培养时,菌XD 1可将培养液的表面张力从70 0mN·m-1降至30 2mN·m-1,其产表面活性剂方式为生长相关型;经提取分析,菌XD 1所产表面活性剂为脂肽类和糖脂类物质的混合物,脂肽类物质为主要成分;菌XD 1所产表面活性剂的CMC值为50mg·L-1,在pH=6 0时表面活性剂表现出最佳活性;菌XD 1所产表面活性剂主要积累在胞内特定的细胞器中,并在细胞壁上产生一层粘附的表面活性剂膜,膜厚140nm,在生长过程中,菌体会将细胞器和细胞壁上的表面活性剂释放到胞外.将培养72h的菌体浸入双蒸水中,6h后菌体能把积累在细胞器和细胞壁上的表面活性剂释放到水体中.  相似文献   

2.
在污水生物净化池里,污水生物净化过程的速度与很多参数有关,其中主要的是污水中的污染物数量和质量及污泥的活性参数,而这些参数暂时还不能受到仪器仪表检测功能的控制.因为它们的值在一昼夜间就发生极大的变化.在被溶解的有机物质污染的工业污水净化过程中,评价上述因素的影响.根据CHnΠ2·04·03-85,对计算的污水生物净化池的原始数据如下:在一个污水生物净化池里,污水每小时最大流量为720米~3/小时;平均一昼夜污水的生物化学需氧量为  相似文献   

3.
表面活性剂SDBS胶束溶液与铝盐凝聚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薇  王栋  闫杰  王琼  王奕  吕建晓 《环境科学》2009,30(1):151-154
表面活性剂因大量被使用,成为环境水体中普遍存在的物质.其具有包裹难溶性物质而形成胶体的特点,是难溶且具有环境风险的有机物在水体中存在和转移的载体.为了对其处理过程中的行为加以控制,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BS胶束溶液为模型化合物,研究了其在不同铝盐剂量下的凝聚特征现象,针对不同pH条件下的特征比较,结合Zeta电位和表面张力分析了其作用过程及铝盐和SDBS的计量关系.结果表明,① pH在4左右时凝聚计量摩尔比CAl:CSDBS约为0.4,在pH为5~9范围内约为0.15.② pH在5~6范围内,体系Zeta平衡值接近零点,表面张力峰值较大.③ Al与SDBS 摩尔比增加接近3时,体系凝聚体逐渐减少.据此认为,在最佳的絮凝状态下,表面活性剂与化学凝聚药物之间存在化学计量关系.  相似文献   

4.
水环境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生物降解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两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x-100、Oπ-10)在静态生活污水中生物降解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Tx-100、Oπ-10具有较强的生物可降解性。水体中高浓度的Tx-100、Oπ-10一般在五天之后降解率可达97%,而且微生物对这两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降解能力基本相同。降解前后水体中CODcr、BODs值变化不大,说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该水域的污染并不明显。因此。可以认为Tx-100、0π-10是值得推广使用的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5.
脂肽类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分离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娟  刘怡辰  张振华  冉炜  沈标 《环境科学学报》2009,29(10):2056-2062
从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获得一株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菌株Y8A,经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序列分析等将其鉴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Y8A能在22h内将发酵液的表面张力从68.3mN·m-1降到23.5 mN·m-1.经TLC和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菌株Y8A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为脂肽类.20mg·L-1 Ca2+和Fe2+能显著促进其生长和表面活性剂的产生;菌株Y8A在20~30℃,pH 5~12范围内产生表面活性剂的能力较强;LB培养基中添加1%乳糖对生长的影响不大,但能够明显促进Y8A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而葡萄糖、蔗糖抑制表面活性剂的产生.Y8A能够促进石油降解菌Y1D和F11对石油的降解和功夫菊酯降解菌ZZH对功夫菊酯的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6.
我国沿海地域辽阔,人口稠密。随着沿海工业迅速发展,无数乡镇正在逐步实现城市化。家用洗涤剂即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生产、使用量成倍增长。因而随生活污水排放入海的洗涤剂量必将逐年增加。海洋环境中的表面活性剂在生物降解过程中要消耗氧气。残留的表面活性剂可在海水表面形成泡沫覆盖层,阻止大气中的氧进入海水,从而造成海水缺氧,对海洋生物形成很大威胁。因而,大量排放入海的表面活性剂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海洋环境污染因素。 通过开展对表面活性剂在海洋环境中生物降解过程的研究,一方面可探索海洋环境对表面活性剂的承受能力及影响其生物降解的因素,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和消除由此而造  相似文献   

7.
泡沫层生化反应降解表面活性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废水中进行微孔曝气,形成稳定的泡沫层,泡沫层与固定化微生物接触,使表面活性剂得到降解、研究结果表明泡沫层生化反应有助于优势微生物的富集,表面活性剂降解速度从21mg(L·h)提高到35mg(L·h);表面活性剂的去除率从71%提高到95%,而且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含表面活性剂废水处理过程中泡沫四处外溢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广泛应用的一种表面活性剂,但是它进入水体或者土壤中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本文通过实验的方法确定了监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9.
克拉克·亚特兰大大学的微生物学家朱迪丝·本德尔(Judith Bender)介绍了一种无需错综复杂的污水净化厂,只用兰绿藻处理的技术。这些青紫细菌能廉价和有效地净化有机化合物与重金属污染的水体。  相似文献   

10.
炼油废水活性污泥处理工艺中泡沫的形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产生的泡沫会影响废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及出水水质.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炼油废水的成分进行了鉴定,并用化学鉴定方法进行了对照,废水中存在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试验研究证明,炼油废水活性污泥处理工艺中产生泡沫的主要原因是系统中存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及活性污泥中存在诺卡氏放...  相似文献   

11.
有机污染物在水体表面微层的富集行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体表面微层的富集行为.现场分析结果表明邻苯二甲酸酯在小型封闭湖泊表面微层中存在富集现象,富集倍数在1~11之间,湖水的理化性质及采样方式均影响富集倍数的大小.室内微宇宙研究表明DBP和DEHP在微宇宙水体表面微层中均存在富集现象,富集倍数分别为2.81和1.98,藻类、颗粒物和腐殖酸也同时在微宇宙水体表面微层中富集.当水体中加入表面活性物质和腐殖酸时,邻苯二甲酸酯(DBP、DEHP)在表面微层的富集倍数随加入的2种物质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富集动力学研究表明,当表面微层遭到破坏后,其在表面微层达富集平衡需较长时间,水体浓度也影响富集倍数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污水处理厂对精神活性物质的去除特征及总出水对受纳水体的生态风险,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调查了北京市某污水处理厂中13种精神活性物质的浓度水平与负荷量变化,并运用RQ(risk quotient,风险熵)对总出水中精神活性物质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①13种精神活性物质在总进水与总出水中均能检出,总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2 395.10和63.59 ng/L,其中ρ(EPH)(EPH表示麻黄碱)占比分别为93.9%和67.9%,其次为COD(可待因)与METH(甲基苯丙胺).污水处理厂上游地表水中ρ(EPH)、ρ(METH)与ρ(KET)(KET为氯胺酮)均高于总出水及其下游地表水,说明上游沿河可能有新的污染源输入.②污水处理厂对NK(去甲氯胺酮)、BE(苯甲酰爱康宁)和MTD(美沙酮)均呈负去除,其他精神活性物质的去除主要发生在二级生物处理与三级处理(超滤膜与UV消毒)阶段.③污水处理厂服务区域内精神活性物质的周内负荷量存在一定波动,AMP(苯丙胺)、METH、MDA(3,4-亚甲二氧基苯丙胺)、MDMA(3,4-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KET与HER(海洛因)的负荷量均在周末升高.④污水处理厂总出水中精神活性物质的生态风险均较低(RQ < 0.10).研究显示,污水处理厂不能完全去除污水中的精神活性物质,总出水中残留精神活性物质对受纳河流生态系统产生的长期混合效应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环境化学     
X13 9500671水体表面微层的环境化学研究/戴树桂…(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环境化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一1994,13(4)一287~295 环信x一87 水体表面微层是大气和水体间的界面,其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可影响水体中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及最终归宿。本文总结了近几十年的参考文献,对表面微层的采样及各类物质在表面徽层的行为做了系统的论述,提出了研究的难点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石图1表5参37研究03与不饱和过氧酞基硝酸醋MPAN民H:二e(CH3)C(O)00N02〕的反应。在环境温度为292~297oK和大气压力下得到03一MPAN反应速率常数为(8·2士2.0)xz…  相似文献   

1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常用作乳化剂、润滑剂和洗涤剂 ,用后大量排入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中 ,造成对水体的污染。其中聚氧化乙烯烷基苯醚 ( APEON) ,在环境中被分解生成壬酚 (环境激素 ) ,是外固性内分泌紊乱化学作用的物质之一。因此 ,最近研究出废水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新的测定方法。水样通过固相萃取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被吸附后 ,通气干燥 1 h,用甲苯溶解 ,分别加入 7M硫酸氰钾和 1 M的三氰化铁溶液。在波长 51 0 nm处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 ,从预先绘制的标准曲线上求出废水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含量。该法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 97.…  相似文献   

15.
刘赫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1):144-147,173
通过确定污水进水水质和活性污泥的性质,对微生物降解动力学进行定量描述,对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系统的数学模型模拟是非常必要的。文章研究了活性污泥法降解含有表面活性剂污水的动力学参数,并对污水的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以COD分数的形式表达)。5种表面活性剂分别为3种阴离子型的和2种非离子型的,每种均与进水混合形成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为50 mg/L的人工配制工业污水。增大污水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会降低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亲和力。在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污水中,异养微生物的最高生长比速率(μmax)也维持在较高水平,但是低于不含表面活性剂的情况。含有苯环的表面活性剂最容易抑制活性污泥系统的生物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为得到高效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耐盐菌,从黄河三角洲石油污染盐渍化土壤中分离出41株细菌,经测定发酵液排油活性、表面张力和乳化值(EI24),得到1株高效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耐盐菌BF40.通过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该菌为沙雷氏菌(Serratia sp.).通过液体培养试验,研究了BF40的耐盐特性和降解原油能力,并通过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BF40及其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石油污染盐渍化土壤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在含5~70 g·L-1NaCl液体培养基中BF40生长良好,属中度耐盐菌.BF40能有效利用原油,在含10 g·L-1NaCl液体培养基中培养7d,原油降解率达到56.7%.添加BF40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或接入BF40能明显促进盐渍化土壤石油烃的降解,修复60 d,土壤石油去除率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24.6%和13.4%.接种BF40能降低土壤溶液表面张力,明显提高土壤脱氢酶活性,更能有效促进沥青质降解.添加生物表面活性剂土壤脱氢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但更能有效降低土壤溶液表面张力,促进饱和烃降解,表明接种BF40和添加生物表面活性剂可能对促进石油污染盐渍化土壤的生物修复存在不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发酵培养法筛选堆肥中产表面活性物质的菌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微生物在城市生活垃圾堆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某些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有望改善堆肥的微环境 ,提高堆肥的效率。从不同温度的堆肥过程中 (45℃和 55℃ )筛选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细菌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产生通过测定其发酵液的张力值来判断。实验结果表明 ,堆肥过程中的确存在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细菌 ,枯草芽孢杆菌是其主要菌之一。实验通过一系列培养条件的优化 ,使所筛选到的细菌产生活性较强、浓度较高的生物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18.
硫麟回收装置技禾改造··‘··~·,·,.,.··了~·”,,~:丈3种始·康水防怡.辽化庆水系统拾理方案的研究:“·~·”·,·…称…卜·以一1)同步活性污撼法处理有机物废水一“,·‘...一·一〔卜5)催化裂化装置含硫污水处理”·~‘,·即·,···-···”一(1一斗)含油蜜水电解气浮的理论和试验扮.·“·…-·~·,…〔i一卿静杏棍合器调节pT人污水的劝封t,·~~~…,·,.…犷1油16)练油厂废水回用与循环·~··“·”··“····…·一‘1召0)阳离子舞合物在炼意申污水中作浮选荆的应用 试验‘.···,··一··,····…,.,·~·-·…  相似文献   

19.
前言最近,在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曝气池产生大量泡沫和二次沉淀池出现污泥上浮。所产生的这种泡沫和上浮污泥呈褐色,粘性很强,并含有大量非常稳定的气泡。因而,喷水器等消泡设备几乎失效,致使泡沫在二次沉淀池表面扩散、积蓄形成浮渣。浮渣不仅影响感观,而且腐败后还会产生恶臭。尤其是当浮渣随二次沉淀池出水流失时,则处理后的污水就难以达到排放标准,结果接受水体的有机负荷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0.
TiO2光催化降解脂肪烃类反应机制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半导体TiO2水悬浮体系中,对脂肪烃类的光催化降解反应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产生·OH和·OOH这两种活性物质,它们进攻脂肪烃类形成羟基化的中间体,然后进一步降解为醛、羧酸,最后生成CO2和H2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