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麋鹿传奇     
<正>正是夏日,近千亩的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内到处都是绿茵茵的,平坦辽阔的草地上亮晶晶地淌着一条小河。河水清晰地倒映着河岸临水的柳树,树下聚集着一群麋鹿,大多数泡在水里,或卧或立或啃食水草,神态悠闲。苑内还有马鹿、梅花鹿、黇鹿等其他鹿类与之相伴。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主任、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馆副馆长郭耕介绍说,麋鹿曾在中华大地灭绝,但现在中国已有超过3000头。它们零星分布于湖北石首、江苏大丰、河南原阳、广州清远  相似文献   

2.
麋鹿是一个浓缩了诸多历史事件,负载和目睹着世态炎凉环境变迁、活生生的文化自然遗产。北京南海子麋鹿苑这个昔日的湿地和皇家猎苑,由盛而衰及至现在的复兴,默默演绎着一个关于麋鹿的传奇故事。回归带给麋鹿的是幸运在北京南五环大兴区,有一片占地近千亩的湿地——南海子湿地,  相似文献   

3.
郭耕 《环境教育》2001,(3):45-45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京南十公里处,有一座在清代皇家猎苑遗址南海子故地建立的小型保护区:北京麋鹿苑。它以研究、繁育在中国一度灭绝、又重返故里的我国特有动物麋鹿及其生态而蜚声中外。为使这一命运多舛、失而复得的物种能在麋鹿苑安顿下来,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不仅从资金、科研上以保障,而且设有“麋鹿苑派出所”,全年驻有公安干警。忠于职守的警察日复一日地环绕千亩麋鹿苑巡逻,使这里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从未有过任何被偷被猎的闪失。   可实际上这里的麋鹿并非平安无事,每年都发生数起非正常死亡的事件,死因既非枪杀…  相似文献   

4.
王民  陈晨 《环境教育》2005,(9):8-12
北京市南海子麋鹿苑位于市南10公里,北京市南郊大兴区,是北京市具有博物馆性质的、结合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环境教育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科学公园,也是北京市政府、市科协命名的科普教育基地。“麋鹿苑”只是俗称,而其正规的称谓,即国家批准或授予的称谓,主要为:北京麋鹿生态实  相似文献   

5.
<正>走进麋鹿苑,走进大自然中,通过开展广泛的教育活动,让公众深切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珍稀物种的重要性。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又名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馆(以下简称麋鹿苑),是北京市首座户外类型的生态博物馆,承担着对生态知识、生态意识、生态文化等方面的科普教育及宣传任务。近年来,麋鹿苑  相似文献   

6.
正湖北省石首市麋鹿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天鹅洲湿地,洲滩纵横,林草丰茂。自保护区1991年成立以来,麋鹿守护者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传播麋鹿文化。保护区内麋鹿博物馆面积约1800平方米,共有动植物标本300余件,图片100余幅以及电子解说触摸屏、投影、音响等电教设备,还配备可容纳100人的多媒体演示厅,是中南地区唯一专门展示生态保护的博物馆。麋鹿心结科普广场一次可容纳游客  相似文献   

7.
羽佳 《绿叶》2005,(10)
今年8月24日,是麋鹿回归中国20周年。麋鹿,古称“四不像”,是中国特有的鹿科动物,自古被视为“吉祥物”。麋鹿在中国的生长已有20万年的历史,却几度在中国灭绝。1985年,在中国绝迹近百年的麋鹿,重新回到了昔日的皇家园林——南海子,为这片濒危的湿地带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地球日这天,麇鹿苑降生了一只小糜鹿,在5月22日生物多样性日,小麇鹿满月了。这真是大自然给我们的礼物。麋鹿作为濒临灭绝而因人类的保护而最终脱离险境的代表物种,为我们保护更多的物种提供了借鉴。人类应该为地球生物多样性的繁荣而付出更多的努力。让我们来听听小麇鹿降生的目睹者——糜鹿苑副馆长郭耕来讲述小糜鹿的降生吧。  相似文献   

9.
正经过"狐狸"老师的讲解,学生们切实感受到麋鹿既是一个活生生的富有传奇色彩的物种,同时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9月1日,北京麋鹿苑博物馆迎来了40多位中小学生和家长,以及红领巾通讯社的小记者。这是参加北京市环保演讲比赛的获奖选手第一次跟随麋鹿专家走进核心保护区,了解麋鹿的日常生活和种群特征。  相似文献   

10.
郭耕 《环境教育》2008,(5):58-58
地球日这天,麇鹿苑降生了一只小糜鹿,在5月22日生物多样性日,小麇鹿满月了。这真是大自然给我们的礼物。麋鹿作为濒临灭绝而因人类的保护而最终脱离险境的代表物种,为我们保护更多的物种提供了借鉴。人类应该为地球生物多样性的繁荣而付出更多的努力。让我们来听听小麇鹿降生的目睹者——糜鹿苑副馆长郭耕来讲述小糜鹿的降生吧。  相似文献   

11.
郭耕 《绿色视野》2008,(8):55-56
现在,任何来麋鹿苑参观的人,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两只大小不同、外貌迥异、一白一灰的鹤,形影不离地在麋鹿保护核心区里徜徉。那一只高大洁白的是丹顶鹤,另一只较瘦小而羽灰的是灰鹤。差异如此之大的两种动物,为什么会这样亲密相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在我国可谓方兴未艾,回归大自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五·一”放长假期间,各地纷纷打出“生态旅游”的招牌吸引游人。但由于一些旅游开发项目缺少科学的规划与管理,也出现旅游开发到哪里,污染与破坏就带到哪里的苗头。生态旅游开发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规划开发不当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第二,游客过度进入超过环境承载力造成破坏;第三,消费者进入以后产生的垃圾污染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和管理而造成的破坏。据我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一些自然保…  相似文献   

13.
位于北京城南10公里处的北京麋鹿苑博物绾,不仅是属于科委系统的一个保护麋鹿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扬所,还是一个对青少年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活动不可多得的户外大课堂。相信北京(及周边地区)的青少年都来这里参观过,亲眼目睹过“四不象”——麋鹿的风采,聆听过麋鹿一度在中国  相似文献   

14.
《环境教育》2005,(8):28-28
麋鹿,哺乳动物、偶蹄目、鹿科、麋鹿属动物,因其角似鹿非鹿、脸似马非马、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所以俗称“四不象”。麋鹿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曾仅产中国。清朝时麋鹿仅存于皇家苑囿。1865年,法国传教士兼博物学家阿芒·戴维神甫在北京南部考察动植物时发现了这种奇特的动  相似文献   

15.
蓝楠 《绿色视野》2013,(1):47-50
【案情】游客对于九寨沟的破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游客进入森林后,对林区土地的践踏,对树木的触摸等,这些是对景区生态环境最直接的破坏影响;其次,大量的游客到达九寨沟后,食、住、行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和生活垃圾,以及当地居民为了接待游客而过度地消耗当地自然资源,这些是间接的破坏影响;除此以外还有噪音等其他因素,也会对九寨沟的动植物正常生长有所影响。通过实地考察,发现九寨沟管理部门针对这些问题都采取  相似文献   

16.
正前不久,科学老师在我们年级挑选了32名学生开展"路边的自然"活动,共有4个课时。第一课是在室外进行,早上六点多,我就迫不及待地"飞"向学校,我和小伙伴们都难掩激动的心情,欢声笑语地谈着今天即将发生的事情。来到了麋鹿苑。我环顾四周,那浓密的树林,那鹅毛绒似的绿草地,那玲珑的木屋,那蜿蜒的小河,那活泼的小鸟,都像油画一样,到处鸟语花香。麋鹿苑的老师说,麋鹿在中国已经灭绝了,现在的  相似文献   

17.
位于北京城南10公里处的北京麋鹿苑博物馆,不仅是发球科委系统的一个保护麋鹿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场所,还是一个对青少年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活动不可多得的户外大课堂。相信北京(及周边地区)的青少年都来这里参观过,亲眼目睹过“四不象”——麋鹿的风采,聆听过麋鹿一度在中国灭绝,又经中外保护人士努力,最终得以重返家园的传奇故事,本期“和你有约”向你讲述的关于麋鹿失而复归的故事,还是第一次听说吧?希望你读了这个不平凡的故事后,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8.
人民大学贸易系毕业的郭耕,顺理成章地做起了商人,正当他经商成功的时候却突然转行当了一名动物饲养员。与动物打了1 5年的交道,现在他是一位坚定不移的动物保护主义者。他说他所做的事情就是改变人在野生动物眼中丑恶的形象。 自从郭耕1 9 94年到了麋鹿苑,他称自己也越来越“四不象”了,教师不像教师,导游不像导游,作家不像作家、专家不像专家。可郭耕说,我愿意,我愿意一如既往地做我的“四不象”。  相似文献   

19.
通过环境解说实施环境教育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环境解说是解说和环境教育结合的产物,是社会环境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20世纪60年代,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教育日益受到各国的关注,解说开始认识到可以通过对自然事物及其与人类关系的解说来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这样便促使了环境解说的形成和发展。现在环境解说广泛应用于各类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生态中心等场所。自2001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院的王民教授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并做了北京市南海子麋鹿苑、北京思博学校环境教育中心.北京动物园等环境解说案例研究。本刊希望通过对环境解说理论与实践的介绍,达到推进我国社会环境教育开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做一名饲养员,是郭耕不同凡响的选择。看着关在笼子里的猴子,他困惑了,为什么是猴子在里面,而人在外面?人与动物的关系就应当如此吗?如果有一天,人被关进笼子饲养是什么样的情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