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矿物的地球化学即矿物的成分特征可反映矿物(变质成因矿物)对母岩成分或矿物(岩浆成因矿物)对母岩浆成分的继承性。在找矿工作中利用矿物的成分,首先是利用矿物对成矿介质地球化学特征的继承现象,可以较有效地确定一些特征相似的变质岩的正副性质;可判断近断裂交代岩成矿物质的最可能的来源;可划分火成岩的变种,据此极有可能发现岩浆期后稀有和成矿元素的富集;可揭示地层剖面中那些最有利于形成变质成因层状矿床的层位;可查明未出露地表的盲矿体。作者得出结论:反映成矿介质中成矿元素含量高的矿物成分,可以作为重要而可靠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2.
<正> 萤石中的杂质元素在解释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时,可以用来作为成矿与岩浆岩相联系的和确定矿床相对侵蚀面及其深度等的地球化学标志,因而对它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目的,在于阐明帕米尔地区萤石中杂质元素的分配特征(这些萤石是从不同成因、不同建造和不同矿物类型的形成物中挑选出来的);同时还在于确定所划分的每个组的标型元素。在所研究的地区内,我们确定了几种萤石建造类  相似文献   

3.
石灰土(碳酸盐岩风化壳)形成地球化学过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以选自贵州遵义官坝、安顺天龙和贵阳龙洞堡三个剖面为例,运用ACNK和ACNKFM三角图解、元素对的协变特征及元素质量迁移系数,对石灰土形成的地球化学过程进行了详细讨论。结果显示:石灰土形成地球化学过程遵循碳酸盐岩风化成土之两阶段模式;官坝剖面的风化程度和过渡性具有碳酸盐岩风化成土初级阶段的特征,天龙和龙洞堡剖面与红色风化壳的基本特征相似,体现出所经历的风化作用过程或所处的阶段不同;龙洞堡剖面与天龙剖面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演化过程存在一些不同,可能指示灰岩和白云岩风化壳的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4.
概括了锑元素在地球及地壳各圈层中的丰度及分配特性 ,总结了锑的一般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及迁移富集形式 ,最后对锑元素成矿构造地球化学特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 离子占位是矿物学重要研究课题之一。这类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元素在矿物中的存在形式和分配特点,进而解释元素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以及矿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晶体化学特性和生成条件。 近十多年来,由于固体物理理论和近代实验技术引进地学研究领域,使这类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如果说以前的研究只是依据矿物的化学成分和元素的物理化学参数作推测,那么谱学手段可获得更加直观的和可靠的结果。在各种谱学方法中,红外光谱是能  相似文献   

6.
天津海域底质重金属分布与矿物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文中研究了渤海湾天津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元素间的相关分析,以进一步分析元素间共同的分布趋势;同时对该海域表层沉积物矿物组合做了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重金属平面分布特征总体上表现为河口附近含量高,口外低的趋势;垂直分布特征由于受沿岸不同污染源的污染影响,重金属污染物难以形成一定规律的分布状态,总体上呈波折型分布;该海域各重金属相关性非常明显,反映了这些重金属元素间共生共存的地球化学特性;渤海表层沉积物中含有5%的闪石和白云石,闪石和白云石是渤海湾沉积物的重要标志矿物;渤海湾表层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组合为伊利石和绿泥石,其平均含量分别为56%和44%。  相似文献   

7.
稀土元素具有稳定且相似的地球化学性质,被广泛用于研究地下水体与含水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地球化学过程。以淮南煤田板集煤矿为研究区,采集了砂岩水、太灰水和采空区混合水等地下水样,并对这些水样的稀土元素含量和常规水化学离子进行了测试分析,以研究矿区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稀土元素含量分布特征以及相关控制因素等方面的内容。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地下水中的Na++K+、Cl-、HCO3-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669.1、820.3、344.0 mg/L,水质类型主要为Cl-Na、Cl·HCO3-Na、HCO3-Na型。研究区地下水中的稀土元素含量总体处于较低的浓度范围,其中三个混合水样中出现了重稀土的富集现象,大部分水样则呈现轻稀土富集。其中,Eu的含量最高,这是由于Eu与钙矿物的结晶沉淀作用导致其从稀土元素中分离出来。通过相关性冗余分析发现,研究区地下水样中的Eu和Fe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说明Fe氧化物与稀土元素的吸附作用是影响稀土元素含量的重要控制因素之...  相似文献   

8.
<正> 关于花岗岩体及其组成矿物中各种元素含量的资料,是A.E.费尔斯曼早已提出的花岗伟晶岩的基本地球化学问题之一。虽然对所有花岗伟晶岩中主要元素(造岩元素)和稀有金属伟晶岩中成矿元素(Li、Cs、Ta、Nb、Be、Sn)的含量已十分清楚了,但是,直到目前,有关许多所谓少量元素的含量资料仍然是十分贫乏的。只是在70年代,才出现了专门研究不同工业专属性的花岗伟晶岩中广泛元素组的分配特征的综合性著作。不过,就是在现今,对某些伟晶岩组(稀土伟晶岩组、水晶伟晶岩组)的地球化学研究还是很不够的。  相似文献   

9.
研究区内不同时代的地层中 ,元素Au、Ag、Sb、Cu、Pb、Zn等具有不同的含量及统计参数特征 ,在区域上构成了 2个大的地球化学场和 1 0个次级场 ,它们控制了不同类型矿床的分布 ,显示了地球化学场与成矿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4):112-124
该文通过对金华市富硒区表土磁性特征和金属含量的分析,探讨了金华市富硒区土壤的磁性特征及其对重金属污染的响应。结果表明:金华市富硒区表土样品的磁性特征以低矫顽力亚铁磁性矿物为主导,磁化率值整体较低,平均值为49.63×10-8m3/kg,不完全反铁磁性和亚铁磁性矿物含量较多,且表示磁性矿物含量的参数呈现基本一致的空间分布特征,由污染负荷指数(PLI)所得的污染分布规律也与部分表示磁性矿物含量的参数呈现类似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工业区范围内,磁性特征和PLI联系较非工业区更为密切,呈现面状高值分布特征,非工业区范围内为点状高值分布。污染较严重区域主要分布在工厂集中的工业园区、人流量较大的生产区、交通密集的干线旁和以水泥厂、热力厂及主要交通线路为中心的附近区域,而人为源影响较少的浙江师范大学周边及婺城区苗木种植区域、兰溪市生态良好的村庄等区域为磁化率低值区和污染负荷指数低值区。此外,磁参数与地球化学元素之间存在明显的共变关系,与磁性矿物浓度相关的参数可作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的代用指标。工业区磁化率与重金属元素之间相关性相对较高,非工业区较低,表明非工业区的磁性颗粒来源较为广泛。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各得到4个公因子来表现磁参数与地球化学元素的显著代表性,发现水泥工业污染、交通污染、其他工业污染等污染源是构成金华市富硒区工业区范围表土污染的主要来源,而农业区污染源以农业活动污染为主,自然源影响较多,污染源较广泛。  相似文献   

11.
<正> 关于中克齐尔库姆的金和金-银矿化现象在许多著作中曾作过描述。而且有必要对交代岩的形成以及与其有关的金、银矿化现象最普遍的问题进行阐述。这类交代岩是以形成温度较低、成分上接近陆源岩石以及在主要矿物中存在分散的层状硅酸盐为特征,对它们进行研究需要用专门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方法。上述问题包括:1)研究交代作用出现的顺序阶段以及它们与成矿的关系;2)制定交代岩分带的总体方案;3)查明导致形成这种分带的岩石热液蚀变反应的具体类型;4)造岩元素、稀有元素和分散元素在交代岩和矿石形成的不同阶段中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正> 地球热力学(Geothermodynamics)是介于地球科学与热力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它用热力学的理论、实验和方法研究地球科学(主要是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和矿床学)中化学平衡和相平衡的有关问题。在研究矿物、岩石和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方面,以及在研究元素迁移、富集和同位素分馏机制方面,  相似文献   

13.
<正> 重砂普查与地球化学普查不同,它的一个基本优点就是能在表生异常情况下研究呈矿物形式的物质的行为特点。矿物对形成条件变化的反应很敏感并包含有丰富的信息。这种信息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这是证明矿物的形成或  相似文献   

14.
以七里海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表层土壤元素含量变化和元素间的相关关系,运用R型聚类分析方法,对指标组合特征进行分析,以相关系数0.35划分,分为3个指标组合,土壤中元素的积累以非生物积累为主.探讨了湿地土壤元素分布分配的地球化学规律.通过湿地的环境变化对土壤元素含量变化的影响,表层土壤有机碳、总氮以及碳氮比的研究,表明七里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总氮的含量高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达到0.95,有机碳和总氮的含量分布特征也很相似.从地球化学角度,分析了七里海湿地的生态环境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上海崇明岛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分析了上海崇明岛的8个样点沉积物样品的重金属元素和磁化率、频率磁化率以及饱和等温剩磁等磁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介于轻度污染和偏中度污染的重金属Pb、Cr、Cu、zn元素与磁性矿物特别是亚铁磁性矿物之间在赋存形态、沉积特征上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磁性测量可作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记录信息提取的辅助手段,但不同的磁性参数对重金属的指示程度不同,由于本研究以较粗的多畴亚铁磁性矿物为主,同时质量磁化率(x)、非磁滞剩磁磁化率与饱和等温剩磁的比值(XARM/SIRM)对重金属元素含量变化比较敏感,因而X、XARM/SIRM可作为重金属含量的替代指标.最后在重金属元素和磁性参数相关性的基础上建立了磁诊断线性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引用大量的资料,论述了元素(包括主要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在两相(不混溶的两熔体相、熔体/溶液相、矿物/熔体相和矿物/溶液相)之间的分配行为;探讨了影响元素在两相间分配的因素——两相的成分、性质,平衡时的物理化学条件(温度、压力,氧逸度)以及元素本身的性质(价态、半径)等;指出了进行元素分配实验研究的意义——元素在两相间的分配行为,有助于地质学家定量模拟岩石的形成、演化过程,准确了解岩石、矿床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以及元素的富集、成矿机理等;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示踪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运用地球化学的方法,通过研究沉积岩或沉积物中各常量、微量元素及各种同位素特征,来示踪古沉积环境,以了解当时的沉积特征。通过Sr/Ba法、硼元素法、碳氧同位素法等地球化学指标判定海相沉积还是陆相沉积及了解古盐度信息;不同气候条件下特定元素(如P、Sr等)含量及元素比值(如Sr/Cu、Mg/Ca)可指示特定的古气候条件;沉积水体的氧化还原状态可通过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如Mo、U、V、Ni、Ce、Eu等)的分析得到较好的恢复;古水深以及海平面的相对变化则利用了元素迁移能力的差异,通过查明不同深度带沉积的元素组合(Fe族、Mn族)、比值(Sr/Ba、Sr/Ca)及同位素(87Sr/86Sr比值)的不同加以判定。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样可以用来判定沉积物源、物源岩性和构造背景及热水沉积。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20种元素在长江武汉段水体中的含量水平,分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底质粒经,物质组份,元素含量,水力条件,河床状况及悬浮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较深入探讨,认为江段悬浮物及底质主要由上游水土流失形成,因而各元素量基本上是地球化学量。根据形态研究结果,提出了各元素潜在活性序列,指出如水体环境条件特别是 pH 变化可能严重影响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中东部地区地表水环境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水环境中锶的含量及其变化、地理分布及其控制因素等特征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区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流域盆地岩石风化速率等地球化学行为,因此河流环境中锶的地球化学行为是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我国中东部地区部分河流水体中溶解态锶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与世界上主要河流溶解态锶含量平均值0.078 mg/L相比,中国中东部地区河水中的锶含量(0.139 mg/L)明显偏高。分析研究表明,中国中东部地区河水中的锶主要源于蒸发盐岩和碳酸盐岩的风化作用,流域锶含量从南向北逐渐增加的现象主要受流域岩石或沉积物类型的控制,化学风化作用越强烈,河流锶含量越高。除了受区域岩性的影响外,气候条件对流域河水中的锶含量水平及地理分布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多环芳烃类有机物在腐殖酸上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CPMAS13CNMR与元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3种固体腐殖酸颗粒的化学组成,利用1H-NMR测定了3种腐殖酸溶解部分的化学性质,研究了不同接触时间3种腐殖酸颗粒吸附3种典型多环芳烃类有机物(PAHs)——萘、菲、芘的环境行为.实验结果发现,在吸附的不同阶段,3种腐殖酸吸附PAHs的规律和模式有很大差别:开始阶段,分配作用可能是吸附的主要模式,吸附参数与腐殖酸溶解部分化学性质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吸附参数发生突跃性变化,意味着吸附模式发生了转变,此时固体腐殖酸化学组成可能是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