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研究了用1-(2,6-二氯-4-硝基苯)-3-(4-硝基苯)-三氮烯(DCNPNPT)分光光度法快速直接测定锌的方法。在表面活性剂TritonX-15的存在下,pH=9.5~10.5的Na2B4O7-NaOH介质中,DCNPNPT与锌( )可生成1∶3的橙黄色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445nm,同时在535nm配合物有一最大负吸收,建立以535nm为参比波长,445nm为测定波长的双峰双波长法进行测定,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可达1.12×105L/(mol·cm)。用拟定的方法测定矿山废水中的锌,与原子吸收法测定的结果十分吻合,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
3.
GB/T 18204.26《公共场所空气中甲醛测定方法》中的酚试剂分光光度法,其方法原理是空气中甲醛与酚试剂反应生成嗪,嗪在酸性溶液中被高铁离子氧化形成蓝绿色化合物。根据颜色深浅,比色定量。两步反应在室温较低时作用不完全。吸光度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大。文章经过不同室温实验提出,在室温低于23℃时,两步反应应在恒温水浴43℃保温10min。室温达到23℃时可不必加热。 相似文献
4.
张泓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8,(6)
酚二磺酸是测定硝酸盐氮的重要试剂,并且直接进入标准使用液,其制备条件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测定结果。通过试验,探讨了采用未严重变质的苯酚不经纯化直接制备酚二磺酸以及在无发烟硫酸而用浓硫酸代替时,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7.
8.
9.
工业化与城镇化交替演进使珠三角及其周边地区土地利用类型较为复杂。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建成区与大量村镇工业园区互相交错。这种变化势必会增加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组分构成和空间分布上的复杂性,并对臭氧(O3)污染的时空变化产生影响。为厘清这种排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及其对O3污染分布的影响,分别选取可以代表清远市典型工业园区和城市建成区的站点开展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园区和城市建成区VOCs浓度水平和污染特征有较大的空间差异,其中代表村镇工业园区的龙塘站VOCs日均浓度为30.42×10-9,高于代表城市建成区的技师学院站(17.32×10-9)。龙塘站二甲苯和甲苯的臭氧生成潜势(OFP)比技师学院站高57.6×10-9,且该值相当于技师学院站排名前10位物种OFP的总和。气象分析表明:2个站点之间并非彼此的上、下风向,而是共同受到局地气团的影响。源解析结果表明:源排放是造成这种空间异质性的内因,其中交通源对技师学院的贡献更高,而工业相关排放源对龙塘的贡献更高。该研究进一步比较了周边站点O3时间序列的一致性,并模拟2个站点的O3生成速率。研究发现O3在局地范围内变化较小,高VOCs排放的地点对局地O3有较高的贡献,局地内不同地点的O3生成过程也存在较大差异。据此,笔者提出O3污染防控建议:短期内可通过技术手段和观测数据发现O3污染的重要贡献点,并进行针对性的\"散乱污\"清理整治和涉VOCs行业综合整治,长期看应科学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布局和产业布局,预留城市通风廊道,以有效减少O3污染。 相似文献
10.
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作为新型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由于其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富集倍数高等优点,已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文章综述了近5年来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在环境金属离子分析中的进展,特别叙述了分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及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对此方法的原理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采用火焰发射法测定K、Na、Ca、Mg,通过调节火焰状态和适量加入某些盐类来消除碱金属离子存在的干扰,使实测样品获得满意的结果。K、Na、Ca、Mg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05mg/L、0.01mg/L、0.10mg/L、0.01mg/L;样品回收率分别为93%、106%、84%、112%。 相似文献
12.
用ICP—AES检测离子浓度方法研究了不同形态MnO2在不同pH下对污水中重金属离子Pb2+和Cd2+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当溶液的pH=7时最有利于吸附,且α形态MnO2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效果最好,其中对Pb2+最高吸附效率可达99.84%,对Cd2+的最高吸附效率可达71.54%。 相似文献
13.
14.
建立了可同时分析饮用水中铁、铜、镍、锌、钴、镉、锰等过渡金属离子的方法。优化后的离子色谱条件:选用 Dionex IonPac CS5A色谱柱(4 mm×250 mm),以7.0 mmol/L 吡啶-2,6-二羧酸+66 mmol/L KOH+74 mmol/L HCOOH+5.6 mmol/L K2SO4为淋洗液,流速为1.2 mL/min,柱温为30 ℃;以0.5 mmol/L 4-(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1.0 mol/L 2-二甲醇胺+0.5 mol/L氨水+0.3 mol/L NaHCO3为衍生液,流速为0.7 mL/min,紫外检测器波长为520 nm。结果表明,该离子色谱柱对以上过渡金属具有很好的保留和分离效果,衍生后的紫外检测手段具有优异的灵敏度和选择性。该方法稳定性良好,连续进样5针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0.79%;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r≥0.998 8;方法检出限低,Fe3+为0.8 μg/L,Fe2+为4 μg/L,Cu2+为0.8 μg/L,Ni2+为3 μg/L,Zn2+为2 μg/L,Co2+为0.9 μg/L,Cd2+为16 μg/L,Mn2+为6 μg/L;检测结果准确,低、中、高3个水平的加标回收率均大于91.5%。该方法适用于环境水体中过渡金属离子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尘土样品中贵金属元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尘土样品中贵金属元素Au、Pt、Pd、Ir、Ru、Rh的方法.样品用王水微波消解后,试液直接用ICP-MS同时测定上述6种贵金属元素.以Sc、Y、In作为内标物质,补偿了基体效应;选择适当的待测元素同位素克服了质谱干扰;确定了最佳测定条件.结果表明,6种贵金属元素的检出限为0.004~0.006 μg/L,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 2,回收率为83%~97%,RSD<3.6%.该法准确、快速、简便,已成功地应用于尘土样品中微量贵金属元素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重金属离子-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螯合体系的HPLC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NaDDC)为螯合剂,对Cu(Ⅱ)、Hg(Ⅱ)、Pb(Ⅱ)、Zn(Ⅱ)、Cd(Ⅱ)、Cr(Ⅵ)六种重金属离子进行了螯合萃取分离体系的方法研究,用HPLC方法建立了上述金属离子的最佳分离条件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结果表明,用C18反相柱(5μm,150×4.6mmi.d.)和流动相(V(乙腈):V(甲醇):V(水)=55:15:30)能有效分离上述重金属离子,最低检测限在0.1~1.6ng范围内,线性范围及线性关系满足定量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17.
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通过构筑16-5-4多目标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同时测定溶液中Cd2+、Pb2+、Cu2+、As3+的含量。实验以4-(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PAR)作为显色剂,采用\"多因素多水平可视化设计法\"设计样本,在4种组分可见吸收光谱严重重叠的390~480 nm范围内,选取16个特征波长处的吸光度作为输入信号,应用\"留二法\"原则训练BP网络。网络准确预测了结果,Cd2+、Pb2+、Cu2+、As3+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10%、100.03%、100.09%、99.99%,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18%、0.12%、0.26%、0.13%,达到了4种组分含量同时测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