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宋元时期江汉-洞庭平原聚落的变迁及其环境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元是江汉—洞庭平原聚落发展的重要时期,聚落点增多,规模扩大,空间分布出现了较明显的分化、聚合与转移。影响聚落变迁的环境因素很多,着重分析了地貌、水文和自然资源因素:四面高、中间低的地势,使规模较大的聚落集中在平原的周缘地带,中部低地聚落分布较稀、规模较小、变动较强;水系发达、河湖交错,使大多数聚落分布在江河沿岸,往往也是水运交通线旁;丰富的水产资源和矿产资源,使专业性聚落应运而生。聚落的发展变迁反映出宋元时期江汉—洞庭平原的人地关系基本和谐,同时,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不利扰动的问题也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当前农业资源合理利用方法途径的系统性与实践性不强的问题,从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出发,应用系统论的研究方法,对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与地域单元的要素组成及其结构层次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农业资源利用模式的三级体系框架,并分别按地域单元与行政区划设置了相应级别的空间尺度。同时,在此模式体系框架下,以江汉—洞庭平原为研究区域,进行了农业资源利用模式体系构建的实例分析,探讨了农业资源利用模式的应用与发展,为农业资源高效合理利用提供了可操作的指导框架与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湿地资源生物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长江口湿地是我国一块重要的滨海湿地,蕴含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自然资源为当地乃至更广领域的经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主要探讨该湿地生态系统中六种具有代表性资源生物的利用现状。这六种资源生物是中华绒螯蟹苗、日本鳗鲡苗、缢蛏、河蚬、芦苇和海三棱草。它们在维持河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上具有其他许多生物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资源的持续发展已受到了一定的威胁,造成它们资源现存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捕捞、受污严重及围垦滩涂等一些因素。如何正确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已是一项急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为可持续利用它们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湿地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湿地类型多,面积较大,河、湖湿地系统是主要的湿地类型。湖北湿地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和环境调节功能,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景观。近年来,湖北省湿地保护面临人口增长的压力,围垦、污染和过度开发等对湿地保护构成了严重威胁,湿地环境遭到干扰和破坏。加强湿地科学的研究,保护管理好湖北湿地及其生态环境,实现湿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是湖北省2l世纪环保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面临的威胁及应对策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系统管理可以实现自然资源的多目标管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优越,区域内社会经济发达,但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其中,开展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系统管理面临众多威胁,包括自然灾害频发、资源利用不当、工农业污染突出、自然保护能力不足以及季节性缺水等新老问题交织在一起,共同导致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降低,包括生物多样性降低、调蓄能力减弱、洪渍涝灾害加剧、地下水位升高、垸老田低等现象日益突出,而且这种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后效放大驱动将长期存在,危及到了湖区水产养殖的自然增殖以及自然资源基础的安全性,成为湖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为此,建议在遵循生态系统方法的前提下,洞庭湖地区应该加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实践,加快湿地保护的立法与执法进程,通过编制洞庭湖区中长期发展总体规划,促进各种利益相关方参与和共管洞庭湖湿地退田还湖等生态恢复工程的巩固、湿地资源合理利用、湿地产业的开发以及湖区湿地生态与环境建设,最终实现湖区生态美好、民生改善的“人地和谐  相似文献   

6.
基于知识的洞庭湖湿地遥感分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地遥感影像分类是遥感研究的一大难题。分析洞庭湖不同湿地类型在遥感影像上的光谱曲线规律,利用两个季节的洞庭湖ETM数据,并辅助以物候特征和地面GIS信息,通过遥感软件Erdas Image的专家分类知识库建立决策树分类方法,结合研究区的DEM进行洞庭湖湿地的影像分类,通过专家分类器分层次实现了包括水体、泥沙滩地、防护林滩地、湖草、芦苇滩地和苔草滩地以及其他水体7种湿地类型的分类。相比传统分类方法,专家分类过程以规则为基础,可以同时利用多个条件进行分类,减少了数据处理时间,同时还提高了分类精度,最终得到试验区较为可靠的遥感分类图像。  相似文献   

7.
湖北湿地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湿地类型多,面积较大,河、湖湿地系统是主要的湿地类型.湖北湿地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和环境调节功能,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景观.近年来,湖北省湿地保护面临人口增长的压力,围垦、污染和过度开发等对湿地保护构成了严重威胁,湿地环境遭到干扰和破坏.加强湿地科学的研究,保护管理好湖北湿地及其生态环境,实现湿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是湖北省21世纪环保工作所面临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东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与水位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CBERS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以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通过光谱特征分析建立决策树分类模型,提取东洞庭湖湿地的地物类型。以生态系统健康理论为基础,依据东洞庭湖湿地的特点,综合湿地生产力、组织结构、弹性和功能4个方面,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利用GIS技术,分析东洞庭湖湿地在2000~2006年10个时相的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结合城陵矶水文站的水位数据,探讨了东洞庭湖湿地健康状态与城陵矶水位之间的相关性,并利用2007年两个时相的数据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东洞庭湖湿地健康状态与城陵矶水位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相关性,当城陵矶水位达到30 m左右时,东洞庭湖湿地健康状态达到最佳值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水资源问题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水资源危机是全球关心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贫水的国家之一 ,人均拥有量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 2 5 % ,且存在时空不平衡的特点。本文分析了水资源的现状和中国的水资源危机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水资源危机的一些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0.
论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环境一般指环绕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资源是环境之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材料,人类通过劳动可以把材料变为财富。它们都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基础,否则,人类社会便根本无从产生与存在。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便一直持续利用与保护着它们,但随着生产力的大大提高,一些人只图眼前利益,而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产生了严重恶果。受到自然报复之后,始得出必须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才能达到可持续利用的共识。  相似文献   

11.
水资源的可再生性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探讨了对水资源可再生性及持续利用的一些基本认识 ,指出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是水资源可再生性的最终落脚点 ,水资源的可再生性可用弱、中等、强来区分 ,水资源的弱可再生性是起点 ,水资源的强可再生性是最高境界 ,可以通过水资源可再生性维持来达到此最高境界 ,从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耕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是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从湖北耕地资源的现状出发,揭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1.非农业占地日益增长,耕地流失严惩.不利影响因素较多,耕地质量下降;3.人地矛盾突出,耕地资源态势严峻。进而提出了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诸职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控制人口增长,减轻对耕地的压力,合理开荒与复垦,整治低产农田.  相似文献   

13.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河网地区,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伴随着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水体水质污染普遍,水资源的可利用性不高,水质型缺水现象日益严重。分析了上海地区水资源的组成和总量状况,进一步论述了目前上海水资源利用面临水质污染严重、供需矛盾突出和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强化地表水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构建两江并举的水源格局,完善水资源经济调控手段,加强全民水资源保护意识等对策措施实现上海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  相似文献   

14.
全球环境变化与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了全球环境变化与土地持续利用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全球环境变化对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提出了全球环境变化下我国土地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耕地养育力及其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制约21 世纪中国经济发展重要因素之一的耕地资源及其生产力、承载力、支持力的分析,阐述了耕地养育力的概念、特征及其与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在进一步分析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耕地生产力、承载力,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启东市土地资源具有后备资源丰富 ,开发复垦潜力大 ,土地利用率较高、土地利用经济效果区域差异较大 ,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土地整理潜力较大的特点。但随着进一步的开发利用 ,启东市土地资源将表现出以下若干非持续性的特征 :人口不断增加 ,人均耕地逐年减少 ;土地污染严重 ,耕地质量进一步下降 ;土地利用区域差异较大 ,发展不平衡 ;土地养用矛盾突出 ,滩涂围垦难度加大等。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之上 ,提出了启东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然后提出了启东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措施 ,包括科学编制规划 ,建立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体系 ;加强非农用地管理 ,建立严格的农地保护制度 ;充分利用丰富的水面资源 ,加强滩涂开发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调整用地布局 ;激励农民对耕地的投入 ,制定多种“用”“养”结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西南岩溶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西南岩溶区地下水资源特点,提出了4种类型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峰林平原区挖掘产钻孔,节水灌溉,发展高效农业;溶丘洼地区堵洞引水,梯级发电,发展庭院经济;峰丛山地区兴建水柜,表层调蓄,发展生态经济;断陷盆地区堵洞蓄水,联合调度,发展粮果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