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本文从生态城市理论概念和具体实践的历史进展等方面概述了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不断演进的历程;对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提出了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切实合理理性的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城市的建议。从城市规划、生态与社会相协调等方面对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生态城市是新世纪人类理想的居住模式,本文在研究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对呼和浩特环境承载力、人口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以及其他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针对呼和浩特城市发展现状,提出了呼和浩特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及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路和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城市的概念,人类需求与生态完整性,空间尺度,结构与功能匹配,城市绿地,物种流6个方面介绍了生态城市设计和建设的基本思路。介绍了生态城市设计的技术方法。并以三亚城市生态规划为例介绍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生态城市是都市规划和建设和最佳模式,在总结系列实践工作的基础上,对生态城市建设做了理论和实践总结,以推动生态城市建设早日推广。  相似文献   

4.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介绍以生态城市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思想,阐述生态城市的概念与内涵,将生态城市和传统城市进行比较;简单追溯生态城市思想的发展历程,并对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现状进行评价,指出城市生态建设应按初级、过渡和高级三个阶段进行,并把其主要内容归结为城市生命支持系统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生态产业与环境教育四个方面;本文还对生态城市的衡量标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从生态补偿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出发,梳理了国内外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概述了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及实践在补偿主客体、补偿方式、补偿标准、补偿绩效评价等方面的进展,提出我国生态补偿实施的相关建议,为国内生态补偿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探索生态文化之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生态文化"的发展过程、组成以及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相互关系、环境保护、生态城市的建设等方面对"生态文化"的内涵作了充分的解析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对"生态文化"的内涵提出了较为简洁的表述:人类运用生态学原理能动的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而形成的和谐共生的文化形态.该研究对生态城市的研究和建设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生态文明研究是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的基础学科及重点学科之一。多年来,政研中心一直致力于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探索与实践,特别是2012年以来,围绕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研究方法、制度政策及宣传贯彻等方面开展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工作,自觉地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传播、宣传工作作为政研中心的核心和重点工作,为生态环境部重大决策出台和重要文件起草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支  相似文献   

8.
生态工业园区的构成机理和推进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全面分析,提出在生态产业园区领域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生态产业园区的组成要素和原则以及可行性分析理论和方法、管理措施和保障机制等重点难点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研究内容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市滨水区的生态恢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市滨水区的生态恢复具有着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意义。通过探讨和分析城市滨水区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和主要内容,综述了国内外城市滨水区生态恢复的研究现状,指出我国为做好城市滨水区生态恢复工作尚需加强滨水区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景观生态学的应用和示范推广等方面的研究,以滨水区的生态恢复带动开发,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简介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在比较国内外先进城市有关指标值的基础上,提出上海建设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方面,探讨上海建设生态城市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1.
生态城市建设是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城市循环经济体系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文章对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的内涵与本质进行了探讨,对兰州市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城市生态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诸如加强政府的政策导向、行为示范的主导作用、优化兰州城市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加强污染治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一些对策和建议,以促进兰州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生态城市是结合了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区域综合.生态城市因其追求人与人、人与环境的高度和谐,成为21世纪城市发展的新模式.西部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严重,建设生态城市存在着种种困难.近郊生态农业具有促进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近郊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的作用,城市生态建设与近郊生态农业发展都以取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为目标.在近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促进生态城市建设进程.建设生态城市,也能够为生态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倡导生态农业和生态城市共同建设,二者相互影响,从而实现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自生态城市建设在中国开展以来,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日渐成为中国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的研究热点。尽管多数城市的生态城市建设仅仅停留在规划层面,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城市研究与建设者关注于生态城市的具体操作实施层面。通过对中国二十多年来的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模式与特点的总结,认为当前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主要有三种类型:通过生态城市规划指导生态城市建设、通过在区域内部建立生态新城带动生态城市建设和资源型城市转型为生态城市。三种类型的特点明显并对北京在未来生态城市建设发展中有典型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几年的生态示范区建设,宿迁市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为了进一步提高宿迁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宿迁市即将进行“生态宿迁”建设。在揭示了“生态宿迁”建设的必要性之后,提出了“生态宿迁”建设的总体构想。通过对生态示范区工作的总结,提出了“生态宿迁”建设的主要任务:生态工程、生态经济、生态意识和生态人居。在对“生态宿迁”建设的工作组织实施提出意见后,明确提出“生态宿迁”近期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5.
生态建设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然生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传统的社会经济发展以破坏生态系统8为代价。生态建设以社会-经济-自然人类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依据,以区域或行业为单元,或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或以生态恢复为宗旨而进行的。我国生态建设的基本经验是: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以生态革命的新思路进行战略规划,以生态经济学、产业生态学和生态工程学原理为指导进行技术规划,同时提出优先发展的生态产业类型、技术和方法,第一性生产量最大、生  相似文献   

16.
基于P—S—R框架建立辽宁省城市生态安全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辽宁省城市“资源-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系统的生态安全预警模型,通过VENSIM仿真2010年至2020年的辽宁省城市生态安全预警指标趋势值,运用综合评价法对辽宁省14个城市进行生态安全预警评价。结果表明,未来10年生态安全预警评价结果分为3类:生态安全区、生态安全持续危险区和生态退化区。生态持续危险区和生态退化区属于生态安全预警区域,主要集中在辽宁省西北部。从辽宁省生态安全动态变化看,未来生态安全形势比较严峻。仿真结果表明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生态安全预警结果可为辽宁省城市发展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生态城市是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廊坊市自2006年启动生态市建设工作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建成了全国首家ISO14000国家示范区,并取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保护臭氧层示范城市等一系列殊荣。本文结合廊坊市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现状,通过对规划目标资源环境承载力,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针对廊坊市的特点,提出了建立保障措施,体系建设,重点工程,奖励办法,农村综合整治等对策,更好地、更加切合实际地推进廊坊生态市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各市(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龙江省各市(地)为研究单元,通过建立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生态综合指数法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初步判定出各市(地)的生态环境等级:大兴安岭地区、伊春市、牡丹江市和黑河市生态环境状况为优,哈尔滨市、鹤岗市、鸡西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佳木斯市和绥化市生态环境状况为良,大庆市和齐齐哈尔市生态环境状况为一般。经初步分析,各市(地)生物丰度和植被覆盖程度不同是其生态环境状况差异的主要原因。而生物丰度和植被覆盖程度相差不大的市(地),其生态环境状况的差异主要是由水的丰贫程度和土地退化程度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辉河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湿地、草原、森林等生态系统及其赖以生存的生物物种为一体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辉河自然保护区对维护呼伦贝尔市乃至东北地区生态平衡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如何保护好辉河自然保护区作了简要分析,仅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