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生态环境用水是维护生态安全、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内容。概述了我国生态环境用水法律保护的进展,即明确了生态环境用水的法律地位及用水顺序,分析了生态环境用水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为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我国生态环境用水的法律保护必须进一步加强。具体建议是:不仅应确立我国生态环境用水分配的责任主体,也要明确生态环境用水保护的责任主体;应加强生态环境用水信息公开,实现公众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的低成本或零成本,完善生态环境用水公众参与机制;应强化监管依据的系统性,加强监管主体之间的联动,完善生态环境用水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中央、生态环境部对生态环境监测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部署,本文阐述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定义了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并阐明了生态环境智慧监测的建设思路。建议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强化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析,深化生态环境监测业务创新,构建面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态环境智慧监测体系,推动实现生态环境管理业务与支撑体系“大融合”,实现感知高效化、数据集成化、分析关联化、应用智能化、测管一体化、服务社会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大气、水及土壤方面的问题。人类衣食住行均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持,比如水体安全关乎人们的饮食安全,对人体健康存在直接的影响。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利用当前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及时发现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并予以有效处理,可以达到治理生态环境、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目的。文章分析生态环境监测的对象和生态环境监测所用技术类型、具体运用情况等,结合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生态环境监测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几点具有可行性的、推动技术发展的建议,以期促进生态环境技术发展,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质量。  相似文献   

4.
我国已初步形成由政府生态环境部门所属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组建,由政府其他行业主管部门所属相关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社会化生态环境监测服务机构等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然而在政府强化生态环境监管的进程中,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造假与监测结果公信力不足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管缺位的客观现状。未来应当在制定"生态环境监测条例"的过程中通过健全环境监测市场规则,实现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完善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加强行业自律和信用管理,严厉制裁违法犯罪行为等方式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全过程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5.
强化流域生态环境监管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回顾了流域生态环境监管的发展历程,分析了2019年新组建的七大流域(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在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指导协调等方面的职能,探讨了当前流域生态环境监管工作在广度与深度、能力和资源储备、人才队伍建设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下一步流域生态环境监管工作应重点加强的四个方向:一是构建完善的流域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新体系;二是建立有效的跨部门跨区域生态环境监管新机制;三是推动履职尽责全面稳步迈上新台阶;四是建设强有力的生态环境监管支撑保障体系,为国家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监管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越来越多。生态环境监测是一种环境监测的手段,通过生态环境的监测,能够及时准确的了解到生态环境的现状,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生态环境监测现状和发展趋势,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黑龙江的生态环境现状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介绍了生态省建设的相关内容,并结合黑龙江生态环境分区给出了恢复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省的一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生态环境补偿费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04,自引:0,他引:10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总结国内外有关环境价值理论研究和生态补偿费征收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补偿费政策的基本框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结果表明,自然要素所固有的生态环境价值是生态环境补偿的理论依据,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是对环境破坏导致的生态环境价值损失的一种补偿。但是,在我国,生态环境补偿费的征收标准应当建立在我国国情所容许的基础之上,既要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积累一定的的资金,又不能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大的影响。同时,在资金的征收和管理上,应当与国家现有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相适应,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督管理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摘要:本文针对生态环境影响,结合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阐述了生态环境影响的价值。体现了生态环境通常是从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显示累计性影响的特点。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环境污染越来严重,人们也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大力倡导节能环保,要解决生态环境的各种问题,需要进行生态环境的评价工作。本文对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环境评价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探讨生态系统管理中,生态环境评价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关于我国生态环境补偿收费政策的构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的生态环境仍在继续恶化,每年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达500多亿元。为控制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和改善生态环境积累资金,同时刺激有关企业有效地利用自然生态环境,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已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分析了提出生态环境补偿费政策的背景和理论依据,然后提出了该项政策的基本框架,最后简要地提出了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绍兴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管理办法的特点和实际使用管理的实践情况,分析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在管理使用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使用管理的对策与建议.建议拓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的筹集渠道,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资金追缴的司法保障机制,推动重点污染行业强制投保责任险,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的管理办法应从法律、法规和规章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建立以环保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管理为主导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账户.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监测与遥感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大范围、快速、动态、客观的监测。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范围比较广,可以提高环境监测效果,有效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从基于遥感技术的生态环境监测意义与原则出发,对具体的监测策略进行研究,以期望能够为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水平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地租的生态环境补偿理论建构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开胜  陈利根 《自然资源学报》2012,27(12):2048-2056
生态环境补偿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以"资源稀缺-生态地租-生态环境补偿"为逻辑主线,通过阐述生态地租Ⅰ和生态地租Ⅱ的形成过程,并以生态地租分配为依据,相应地将生态环境补偿分为反映生态资源消耗的生态环境补偿Ⅰ和反映生产效率改善的生态环境补偿Ⅱ两部分,从而构建基于生态地租的生态环境补偿理论框架,提出生态环境补偿的新思路。结合生态足迹数据及投入产出表,测算得到中国1997-2007年每年经济生产中应支付的生态环境补偿Ⅰ的总额由2 781×108元增加到9 900×108元,生态环境补偿Ⅱ的总额由26 318×108元增加到68 262×108元。今后,我国只有支付足额的生态环境补偿费用用于生态环境治理和激励生态环境保护贡献者,才能确保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实现生态环境补偿Ⅰ和生态环境补偿Ⅱ的相关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成因,宏观政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脆弱带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塔里木河流域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之一,流域内的不同区域,由于物质及能量匹配上不够协调,宏观上表现出不同的脆弱性特征.依据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有关原则,结合塔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筛选出20个指标,建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构建生态脆弱性指数,综合地反映了塔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结果表明,阿克苏河流域属于生态环境改善区,叶尔羌河流域及塔河上游属于生态环境基本平衡区,和田河流域及塔河中游属于生态环境失调区,而塔河下游属于生态环境严重受损区,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对指导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生态环境风险已经成为社会主要风险源之一,为做好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着力打造"山清水秀、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文章在识别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建立环境风险防控重点实验室,系统研究区域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体系的构想,以期为防范化解区域生态环境风险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自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以来,生态环境修复责任作为新的责任方式得到了明确。但在涉及非法倾倒固体废物导致生态环境损害的案例实践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修复范围与标准模糊、替代性修复方式不足、“代履行”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使用机制不健全等。为此,各地应当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典型案例为参考,不断完善我国生态环境修复机制,通过准确认定修复责任范围与标准,创新修复责任履行方式,健全鼓励赔偿义务人主动担责的引导机制,让受损的生态环境得到全面修复。  相似文献   

19.
RS和GIS支持下的四川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四川省为例,利用RS和GIS技术及相关理论,建立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四川省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采用国家环境监测总站2006年颁布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通过模型的空间叠加分析得到四川省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将四川生态环境分为5级,分级结果表明:四川省生态环境东部明显好于西部,盆地好于山区,三州地区生态环境压力大。这与四川各地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因素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也与实地考察和历史资料分析结果相吻合,表明评价模型是科学客观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在实施层面日益常态化,立法应被提上日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立法需要秉持本土化思维与系统观念对传统法学理论进行适度纠偏。在法律位阶与立法模式上,应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专门法律对其予以系统规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立法应正本清源,将生态环境修复作为立法的本位。为避免实践产生误解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所确立的生态环境损害修复和赔偿责任相对应,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立法宜采取“生态环境损害修复与赔偿法”的名称,并重点就损害判定等实体性问题的类型化和标准化、行政机关权责的厘清、索赔和修复流程的规范化以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与相关制度和改革的有序衔接四类问题做出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