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是“京津唐地区(包括秦皇岛市)国土卫星像片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研究结果的一部分,统计分析了各类森林资源的分布面积和主要特点,并指出其发展潜力,全区现有森林面积计约61.6×10~4 ha,覆盖率约11%,宜林地面积约86.2×10~4 ha,覆盖率约15.4%。主要分布于山地。从发展潜力看,可以增加森林覆盖率10%以上,可能提高立木蓄积量和果树产量4—5倍。  相似文献   

2.
赣江流域的山丘荒地总面积约为 2902×104亩,除 35×104亩属于“十边草地”零星分布于路边、河边、田边、村边、沟边之外,比较成片的约有 2867×104亩(见表 1),略多于现有耕地,而且相当于现有林地的一半。这些荒地 3/4以上分布在红壤丘陵(低丘岗地 388×104亩,占13.5%;中低丘1236×104亩,占43.1%;高丘605×104亩,占21.2%;山地638×104亩,占22.3%),而且主要分于于上、中游地区(上游地区占60.2%,中游地区占25.4%,下游地区占14.4%)。综合开发治理、合理利用这些山丘荒地,是赣江流域、特别是上、中游地区的农民摆脱贫穷落后困境、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3.
海滦河平原属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侯区。平原上的水来自当地的降水和上游山区的径流。特点是:降水量少,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变化大;径流开发条件复杂,难以充分利用。海滦河平原平均降水量579mm,6—9月占78%。按平原面积14×104km2,耕地1.3亿亩和二年三熟的作物覆盖率计,各种降水年型耕地上得到的降水总量和降水可供水量见表1。海滦河流域平均年径流量291.8×108m3,其中来自上游山区212.9×108m3,占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四个问题。第一,黄土高原的面积为 39.1×104km2,不是 56×104或43×104km2,其中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面积是 31.9×104km2。第二,应将黄土高原的治理和开发紧密结合,在治理中搞开发,以开发促治理。片面地强调二者中之一,都是不正确的。第三,首先要努力防止水的流失以减少土的流失,保水的方法又主要是改土,提高土的蓄水能力。第四,1971年至1983年黄河泥沙较前减少了36%,其中水土保持的减沙量占48%,由此证明“水土保持是治黄基础”的观点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森林资源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少林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进行“四五”清查以前,中国只掌握一些局部性的调查数据。在1978—1981年间又进行了以省为总体的宏观抽样调查,即“五五”清查。两次清查结果很接近,但都表明中国森林太少,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有代表性的国家。 古代中国的林区远比现在为大。森林面积则比现在大若干倍。中国缺林少材的现状是几千年来农业社会发展进程中火烧、滥伐、滥垦、滥牧的结果。其中,置森林于万劫不复的是滥垦和滥牧。这一过程至今尚未停止。 根据中国的自然条件和宜林地资源的状况,有条件大幅度扩大森林面积和增加森林蓄积量。经过努力,森林面积可达到2.53×108ha,蓄积量可达到210×108m3以上。都是现在的2倍多。但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向国民经济提供木材和林产品来说,仍然不能完全满足需要。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世界大国之一,土地面积约960×104km2,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6.5%,人口超过10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3%。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自然资源丰富多采,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平均每人占有各种自然资源却较少,一般都低于世界平均数。况且,在我国许多地区,森林的滥伐,水土的流失,土地的退化,环境的污染等方面都已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因此,如何  相似文献   

7.
羌塘高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跨西藏、新疆、青海3省(区)的羌塘高原是我国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平均海拔5000m以上,总面积71.6×104km2,占我国陆地面积的7.5%。整个高原严寒干燥,湖泊众多,河流短小,冰川发育,是世界上待开发的一块最高最新的内陆大高原。现有地表、地下迳流约236.15×108m3,水质符合饮用与灌溉要求。但目前基本流入湖泊后破蒸发,如果大量开发迳流势必破坏水循环规律,人为地加速湖泊的消亡。为解决今后工农牧业用水,只能千方百计减少蒸发,取得可利用水量,达到发展经济维持生态平衡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东帕米尔、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地区是一个人口稀少,人们难于了解的高山地区,面积约 40×104km2。本文除报道有关该区水生生物、鱼类及渔业概况外,并通过作者1974年、1987年、1988年实地考察资料的对比来说明本区当地鱼类受到诸方不利因素的严重威胁而明显减少。最后对该区渔业发展提出渔业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管理的主要对策方案。  相似文献   

9.
新疆幅员辽阔,草场面积>40×104km2,是我国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因此测量草场生物量和掌握其动态变化可以为合理规划、利用和改良草场以及发展畜牧业提供科学依据。 测量草场生物量的方法很多。传统的方法是人工割下单位面积的草,称其重量来估算生物量,但此法繁琐费时,而且是一种破坏性的测量方法,同一块草场采样不能重复进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8年全国范围内的MODIS火点数据,结合土地利用数据信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以火点数据、生物量及各污染物排放量为指标,分析了南北方省份生物质开放燃烧的时空特征.计算结果显示,北方省份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秸秆露天焚烧生物量分别为107×104、74×104、498×104 t,南方省份则分别为344×104、106×104、164×104 t.研究结果表明:①地域因素及气象因素是影响生物质开放燃烧时空特征的主要因素.②北方省份生物质开放式燃烧以秸秆露天焚烧为主,森林火灾主要因气候导致.南方省份生物质开放式燃烧以森林火灾为主,高发于春季,主要因南方存在"炼山"整地的传统营林措施.③南方省份虽然整体生物质开放式燃烧活动水平较北方省份低,但污染物排放强度较北方省份要高.  相似文献   

11.
宁夏引黄灌区低洼盐碱荒地的开发利用方向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宁夏自治区引黄灌区有十几万hm2的低洼盐碱荒地资源,长期处于荒芜状态。本文试图通过对资源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及对各种开发利用模式综合比较,提出目前最佳的利用方向是挖塘养鱼造台田,建立立体生态农业体系。这对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西北地区渔业基地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以重庆市石柱县三星乡石星村为样区,基于2004年森林景观格局的相关数据,运用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出了不同时期对石星村森林景观格局具有决定作用的影响因子,并采用CLUE-S模型对石星村2014年森林景观分布格局进行了模拟与验证。此基础上,分别基于历史发展趋势、“农二代”返乡潮以及工商资本介入3种情景模拟石星村2024年的森林景观格局,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对2004-2024年间3种情景下的景观格局动态及破碎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利用石星村2004年的森林景观格局分布图对2014年森林景观格局进行模拟,总体精度达到了85%,Kappa指数均值达到0.816,这表明CLUE-S模型对石星村森林景观的格局变化具有良好的模拟能力;2) 在预设的3种情景下,样区森林景观一直占据20 a间景观基质的主导地位,林区分析结果显示出林地总面积没有明显减少,且相较于2004年的林地总面积表现出增加的趋势。3种情景下退化林地面积均呈减少的趋势,其中,相较于历史发展趋势,“农二代”返乡潮情景下退化林地的减少均伴随着人工林和农用地面积的增加,而工商资本介入情景下退化林地的减少伴随着人工林面积的增加和农用地面积的减少;3) 在林地的空间分布上,各林地类型的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其中退化原始林主要集中分布在中东部低山、深丘区,次生林、退化林地和人工林呈镶嵌格局,分散于主要基质性景观中;4) 样区在3种情景模拟下,森林景观破碎化程度存在差异。总体来说,“农二代”返乡潮和工商资本介入两种情景下森林景观恢复较好。研究结论可为石星村未来森林景观管理、规划及政策的制定等提供参考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沟壑区森林和草地小流域水文行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40  
分析了黄土高原沟壑区森林小流域和自然草地小流域的水文效应,并利用实测资料和模型计算结果比较了两流域的水循环特点,结果发现在郁闭度相同的情况下,森林小流域较自然草地小流域有较小的径流量、较大的蒸散量和较低的3m土层平均含水量,也就是说森林的覆盖增强了水分小循环,削弱了水文大循环,并导致土壤含水量降低。同时也发现森林的上述水文效应仅当其郁闭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表现出来。通过比较两类生态系统植物生长的土壤水分环境条件和水分利用率,认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在大力发展林业时应以沟谷为主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pattern and changes of fragmented forest in relation with changes of total forest cover in the state of Selangor in three decades.In this study,inventoried forest cover maps of Selangor in 1971/1972,1981/1982 and 1991/1992 produced by the Forestry Department of Peninsular Malaysia were digitized to examine the changes in area and number of fragmented forest.Results showed that in 1971/1972,16 fragmented forests were identified in Selangor.All fragmented forests were identified as diptercoarp forest.A decade later the number of fragmented forests increased by approximately 44%(23).Of the 23 fragmented forests,two were peat swamp forests whereas the remaining were dipterocarp forests.In 1991/1992 the number of fragmented forests(12)was reduced by 47.8%.Two of the fragmented forests were Fragmentation of both dipterocrp and peat swamp forests occurred profoundly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1971/1972and 1981/1982,which consequently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fragmented forests compared with before the period of 1971/1972 where fragmentation happened only at dipterocarp forests.However,many fragmented forests vanished between the 1981/1982 and 1991/1992 periods.  相似文献   

15.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异戊二烯排放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植被的非甲烷碳氢化合物(non-methane hydrocarbon,NMHC)排放对大气环境变化有重要的影响,异戊二烯是对流层最主要的NMHC之一.本文应用Guenther的光温影响模型,对1993年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异戊二烯排放量进行了估算.结果发现: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异戊二烯总的排放量约为0.03~8.6Tg/a,对全球碳的贡献量以碳计为0.026~7.589Tg/a,年最大可能排放量约占全球年排放总量的1.5%~4.3%;排放有较大的空间(地域)差异,年排放大值区分布在南方多林区和东北地区,以云南和黑龙江2省最大,对全国排放的贡献率分别为22%和11%;不同植被对总排放量的贡献率有较大差异,贡献率较大的杨树和栎类分别达到52.28%和44.29%.  相似文献   

16.
1IntroductionLandcoverchangehasanincreasingimpactonforestecosystemsworldwide.Thedestructionofnativehabitatsisrecognizedasoneo...  相似文献   

17.
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宜林荒地造林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或称“一江两河”地区是西藏的重点开发区和人工造林重点地区。据我们野外调查勾绘,本区河谷地区现有荒地资源 75 296ha,其中宜林荒地29 911ha,占荒地资源的39.70%。根据立地条件及砾沙含量等因子,我们将本区宜林荒地分成4种立地类型和4种土壤类型。在各立地类型中,以河谷卵石滩地为多,其次为流动沙丘及流沙坡地;宜林荒地的土壤类型则主要是沙地,土壤肥力较好的壤化粉砂土和壤土仅占 15.24%,其林木年生长量可达 5.5m3/ha 以上。本区同一地域上的林木生产力随砾石含量而变化很大,据我们测定,不同砾石量立地上的北京杨,其材积生长量差异达9倍之多。因此,土壤改良是本区造林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本区条件,宜林荒地的利用主要是营造以薪柴和防护效益为主的薪炭林和防风固沙林,因地区而异;宜林荒地的开发可分三期进行,“八五”期间主要开发艾马岗、江当宜林荒地,认真搞好“3357”工程建设,进一步搞好年楚河的整治和林草带建设,逐步绿化雅江荒地沙滩,大力做好防护林网的建设工作,使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Due to large scale afforestation programs and forest conservation legislations, India’s total forest area seems to have stabilized or even increased. In spite of such efforts, forest fragmentation and degradation continues, with forests being subject to increased pressure due to anthropogenic factors. Such fragmentation and degradation is leading to the forest cover to change from very dense to moderately dense and open forest and 253 km2 of very dense forest has been converted to moderately dense forest, open forest, scrub and non-forest (during 2005–2007). Similarly, there has been a degradation of 4,120 km2 of moderately dense forest to open forest, scrub and non-forest resulting in a net loss of 936 km2 of moderately dense forest. Additionally, 4,335 km2 of open forest have degraded to scrub and non-forest. Coupled with pressure due to anthropogenic factors, climate change is likely to be an added stress on forests. Forest sector programs and policies are major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status of forests and potentially resilience to projected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 attempt is made to review the forest policies and program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status of forests and for vulnerability of forests to projected climate change.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forest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programs need to be oriented to incorporate climate change impacts, vulnerability and adap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