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环境教育》2012,(8):92-92
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这句话在国外的说法,中餐吃得像绅士,晚餐吃得像贫民。营养学家建议,早餐应摄取约占全天总热能的30%,午餐约占40%,晚餐约占30%。而在早餐能量来源比例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5%~65%,脂肪应占20%~30%,蛋白质占11%~15%。早餐是一日三餐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餐,不过早餐要怎么吃,吃什么最有营养呢?早餐有许多种吃法,有人喜欢传统中餐,有人喜欢西式风格,有人喜欢简洁快餐……早餐是人一天的最重要能量来源,吃好早餐才能达到养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吃喝新观念     
什么时间吃比吃什么更重要科学家作出一个试验:两组人每日进食一顿同样的食品,一组是早晨7时进食,另一组在晚上5时半进食。结果前一组人体重普遍下降,后一组人体重却不断上升,换了人结果都是如此。因此,早餐可以适当多吃,而晚餐一定要少吃。一日多餐比少餐更重要多次进餐可使血清胆固醇维持较低水平。但如果餐数减少,尤其是集中在晚上进餐,血脂  相似文献   

3.
《绿叶》2001,(1)
美国研究人员最近发现,新陈代谢的速度主要由人体内脂肪和肌肉的比率决定,而每个人肯定都能改变这个比率;好的方法就是活动身体;连续不断地活动身体。研究表明:运动确实能使肌肉增力、脂肪减少,从而促进新陈代谢。肌肉细胞所消耗的热能远比脂肪细胞消耗的多。如果你的肌肉越多而脂肪越少,所消耗的热能就越多,积聚的脂肪就越  相似文献   

4.
现代人习惯一日三餐,这种饮食习惯从何时开始? 古代,大们习惯一日只吃两餐,第一餐叫朝食,进食时间大约是上午9时。第二餐叫铺食,又叫餐,一般是下午4时左右。两餐相比,早上的较丰富,下午的简单,其中原因,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有关。古时,稼穑艰难,产量不高,加上取火不易,做饭费事,因此,晚餐一般只是把朝食剩下的热一热,亦有些是在早上故意多做一些,以方便晚上吃。  相似文献   

5.
月季花散发出的浓郁香味,会使个别人闻后突然感到胸闷不适,憋气与呼吸困难。兰花它所散出的香气如久闻之,会令人过度兴奋而引起失眠。紫荆花它所散发出来的花粉如与人接触过久,会诱发哮喘症或使咳嗽症状加重。夜来香它在晚上能大量散发出强烈刺激嗅觉的微粒,如闻之过久,会使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感到头晕目眩,郁闷不适,甚至会病情加重。郁金香它的花朵含有一种毒碱,如果与它接触过久,会使人的毛发加快脱落。夹竹桃它的花朵散发出来的气味闻之过久,会使人  相似文献   

6.
晚餐与晚睡的时间间隔,直接影响人的健康。临床显示,泌尿、消化、循环、内分泌、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与这一时间间隔有一定关系。在晚餐食物里,含有大量的钙质,它在人的机体代谢过程中,有一部分被小肠吸收利用并输送至全身成为人体的组织,另一部分未能被吸收的钙质滤过肾小球进入泌尿道排出体外成为尿的成分之一。人体的排钙高峰期为饭后4~5小时,所以,如果晚饭太迟,排钙高峰期将正值睡眠期,这时人体的各种新陈代谢趋向缓慢,尿液形成的速度也趋缓慢,量大而且时间长,尿液中的钙质就会蓄积于输尿管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野味成了一些人的美味佳肴。然而专家告诫,未经检疫的野生动物会对人体造成极大危害。野生动物在野外除死于天敌外,相当一部分是死于各种疾病,如鹿的结核病患病率就较高。野生动物的内脏、血液乃至肌肉含有各种病毒、寄生虫,有些即使在高温下也不能被杀死或清除。另外,吃野生动物会得出血热、鹦鹉热、兔热病、脑囊虫、肺吸虫、血吸虫、肠道寄生虫病等。在众多的野味中,人们吃蛇  相似文献   

8.
一些住在高层楼上的年老体弱者,因为懒得下楼,常喜欢坐在窗旁观街景;一些忙碌一天的人,晚上长时间地坐在电视机旁看节目;一些电脑发烧友,玩游戏一坐几小时;有些人迫于工作压力,不得不长时间坐着打字、看书;还有一些人,从事的工作就得坐着:如司机、会计、棋手等。奉劝这些久坐的人,坐45分钟后,请站起来活动一下吧。我国古医书《黄帝内经》中指出“久坐伤肉”,所谓“肉”是指身体。据加拿大调查发现,坐的时间过长,超过一定程度,称为“体能活动不主动型”,头两年没事,后两年当中,比从事“温和活动”的人罹患心脏病的概率多了5倍,产生精神抑郁现象的人多了1.7倍。久坐不动,在我国古代,属于“过逸”,会造成人体损伤,不利于延年益寿。  相似文献   

9.
梦里的世界     
何增楠 《环境教育》2013,(10):85-85
有一个晚上,我梦见了一个很大很大的森林,森林里住着一群动物。它们整天都在那里玩乐,吃、喝、睡永不担心,日子过得快乐、宁静、无忧无虑。  相似文献   

10.
梦里的世界     
有一天晚上,我梦见了一个很大很大的森林。森林里住着一群动物。它们整天都在那里玩乐,吃、喝、睡永不担心,日子过得快乐、宁静、无忧无虑。  相似文献   

11.
《绿叶》2003,(5)
现代营养科学告诉我们,均衡营养是保障身体健康和思维敏捷的重要因素,饮食不当不但可能伤害头脑,而且会使记忆力减退。营养素的均衡搭配避免摄入的动物性食品多于植物性食品,从而导致营养结构不平衡,一方面会使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另一方面还会使脂肪类营养素  相似文献   

12.
大脑,是发展聪明才智,调节机体活动,使人健康成长,生活与工作的“总指挥”,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健全的大脑,也就没有健康的身体。所以,我们说,要养生就应重视健脑。人的大脑是一种最完美的网络系统,它比身体任何一个部分,任何一个器官的构造都要复杂得多,功能也完善得多。大脑神经网络四通八达。大脑的健康与否,牵连到全身;大脑的衰竭,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只要  相似文献   

13.
前言氰化法作为一种主要的提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黄金矿山。它的化学作用原理是:在氧及保护碱的作用下,氰化物与矿石中的金形成络合离子进入溶液,从而使金与矿物中的脉石分离开来。这种方法的工艺设计是在磨浮工艺后面设置氰化装置,通过人工或仪器加入氰化物,精矿在氰化物的作用下生成贵液,然后经过浸出、洗涤、压滤处理,生产出金泥。这是目前黄金矿山一种较为典型的生产工艺流程。氰化法提取黄金需要耗用大量的氰化物,这些氰化物主要有氰化钠、氰化钾、氰化钙、氰化铵等,大部分矿山使用氰化钠,少数企业使用氰化钾、氰化钙。氰化物属于高危险化学品,极少量的氰化物(1毫克每公斤体重数)就会使人在短时间内中毒死  相似文献   

14.
《环境教育》2005,(12):42-42
英国领导的一项研究报告说,由于错误地认为森林可以帮助改善水流和防止土壤侵蚀,许多国家都在浪费大量金钱种植树木。这项研究报告说,树木常常会显示“晾衣绳”效应,就像湿衣服晾起来会比扔在地上干得快一样,树叶和树根会大大增加水分蒸发的面积,使蒸发到空气中的水分多于其它植被,  相似文献   

15.
青豆菱角     
正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无论伙食吃得如何好,心中总有一个角落安放着儿时的吃食。而能引起我热爱与怀念的,却是那最平常普通的乡野吃食。像母亲在中秋节晚上做的盐煮大青豆和水煮老菱角等,这些东西无时无刻不在我的脑子里晃荡,常常让我回味无穷。这村野东西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却是我回忆里的美食之爱。不过,就是这样的村野吃食,却是季节性极强的尤物,也只有在中秋节前后的日子里,才能品尝到其正宗  相似文献   

16.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使人赏心悦目:鸟类、花类、树木,给人绚丽多彩的景色。所有的这些,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最大的恩赐。可现在人类却大量砍伐树木,土壤就因为森林植物被的消失使土地变得更脆弱,无法长期抵御风雨的剥蚀。小花小草被狂风吹得无法停止身子,空气中,弥漫着黄沙和  相似文献   

17.
饭后八不急     
《绿叶》2002,(6)
不急于吸烟饭后吸烟的危害比平时大10倍。这是由于进食后消化道血液循环量增多,致使烟中有害成分大量吸收而损害肝、脑及心脏血管。不急于饮茶茶中大量鞣酸可与食物中的铁、锌等结合成难以溶解的物质,无法吸收,致使食物中的铁白白丢失。如将饮茶安排在餐后一小时就无此弊端了。不急于洗澡饭后洗澡,体表血流量会增加,胃肠道的血液流量便会减少,从而使肠胃的消化功能减弱。  相似文献   

18.
甜食与眼疾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长期嗜好甜食的人,易患多种眼疾。常见的有以近视:甜食在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酸性物质与人体内的无机盐,特别是钙互相中和,造成血钙减少。缺钙则会使眼球壁弹性降低。眼轴伸长,为形成近视提供了条件。另外,甜食过量,血糖会升高,容易引起房水和晶状体渗透压改变。当房水渗透压低于晶状体渗透压时,房水就会进入晶状体,使晶状体变凸,影像模糊,引起近视。  相似文献   

19.
《绿色视野》2009,(3):49-49
民间有“要长寿,吃大豆”的说法。不过直接吃豆子有时会肠胃胀气,那是因为我们嚼得不够烂,蛋白质吸收不好造成的。研究发现,食用整粒大豆,蛋白质吸收率大约65%左右,而加工成豆浆后吸收率可增长至92%~96%。有资料显示,吃黄豆最好是做成豆浆或豆腐食用,因为整粒的黄豆不利于消化和吸收。在家中自制豆浆,还可以将绿豆、红豆、黑豆、花生等其他种类的食物与黄豆混合起来制成豆浆,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相互补充,使豆浆的营养素更为均衡。  相似文献   

20.
儿时总是在重复着同一个梦,梦里吃着各种平时难得见到的美味,总是在吃得最带劲的时候醒来,醒来后还要意犹未尽地回味半天。童年的记忆里,永远充满着对吃的渴望与诱惑。到了吃杨梅的季节.每天四点多钟,我们就早早地守在了家门口。尽管没有钟表,但这丝毫不会影响我们对时间的正确估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