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蓝色     
想拥有一条河的两岸,就得经常渡河。一整天了,老人的牛皮船像是专为等我。他没有什么乘客,笑着把我迎上船。这是冬天的河流,蓝,清,湍急,牛皮舟一到水上就横过来。老人撑舟,顺流而下,很准地  相似文献   

2.
1936年的一个星期六下午,我坐在橡树下听老人们讲那些神奇的传说。当时我10岁,我们一家刚搬到肯塔基,住在酷伯兰德河的东岸。我正在想今天能不能有什么有趣的事让我提起精神。忽然,小伙子奥利弗跑过来,喊着说他钓到了一条什么鱼。“头有水桶那么大,”他边说边用手比划着,“凶悍的眼睛像钻石一样闪光。”“你把它怎样了?”有人问他。“噢,它挣断了鱼线,但愿我不会有  相似文献   

3.
<正>讲述人:梁兰子年龄:42岁外出打工时间:24年现在打工城市:郑州那应该是1992年的事吧。那时候,我跟北京那个娃儿正在谈恋爱。是咋认识的?不是当保姆那家。刚到北京,就在丰台区卢沟桥那一带,干了不到半年保姆,就不干了。干不了,你再勤快,人家还是很警惕,受不了那监视劲儿。出去买菜,刚好看到有饭馆招服务员,我就去了。我们那一片是一个军工厂,那个小伙子是军工厂的工作人员,比我大5岁,当时我18岁,他23岁。他爹妈都是那个厂里的职工。他到饭馆吃饭,看到  相似文献   

4.
“即便客死异国他乡,我也在所不惜,毫不后悔!”一位中国老人决然地说。他,就是经过“九十九死”一生,现已走遍全国,正准备向国外进发的中国花甲老人黄建华。早就听说过这个闪耀着传奇色彩的老人,但相见之下,还是吃了一惊,但见他精神矍铄,气宇轩昂,于从容间自有一股智者之风,于神采中更现一种飒爽之气,没有丝毫倦怠颓唐之态。我忍不住上前一步,迟疑道:您,您就是--”“对,”老人昂然一笑,朗朗道,我就是驾车独闯世界的花甲老人黄建华!”我拿生命赌自己“我认为,老年人不是余辉,不是夕阳,而是资源和财富!”谈起独闯世界的初衷,老人感慨地说,“为…  相似文献   

5.
揭开楼兰城千年消失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星海 《环境教育》2004,(10):50-53
最后一个罗布泊老人——105岁的热合曼老人。热合曼,是最后一个罗布泊人,两千多年以前的楼兰消失了,但古国的遗民却一代代生存下来,“不耕不牧,唯以渔为生,织野麻为衣,取鹅绒为裘,水禽翼为卧具”,直到20世纪,热合曼和他的邻居才从干涸和瘟疫的罗布泊迁出,辗转在塔里木河流域,现在他定居在米兰,许多本谈新疆探、谈楼兰、谈罗布泊的书,都要说到这个热合曼,因为他是活的遗存,活的证人,活的历史,他的一切都带有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6.
《绿叶》2020,(Z1)
正作为一个写作者,我非常有幸在30多年前就进入了生态环境文学的写作领域。那时,内蒙古鄂尔多斯人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艰苦的治沙工作。我去那里采访,不仅见到了当地众多的治沙人,还有幸采访到了一位叫远山正瑛(1907年-2004年)的日本老人,他带着他的团队正奋斗在库布齐沙漠。和他在一起的日子里,  相似文献   

7.
滇剑 《绿色视野》2010,(7):27-29
<正>2010年2月11日,200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在央视播出,来自昆明滇池之畔的61岁老人张正祥意外当选。为了保卫滇池,他多次遭遇报复险些丧命不说,小他二十岁、深爱着他并全力支持他的少妻也吓得  相似文献   

8.
《绿色视野》2014,(10):34-38
88岁,堪称世纪老人。 89岁,早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然而,他的脚步依然稳健而急促,奔波在备类学术研讨与文艺展会的路上。  相似文献   

9.
星星不见了     
方良炫 《环境教育》2013,(12):89-90
2035年,我已经是一个5岁孩子的妈妈。现在,我过得很快乐,很充足,可总是觉得好像少了点什么。 一天,5岁的女儿兴奋地跑来对我说:“妈妈,今天老师教了我们一首歌,名字叫《小星星》,我唱给您听!”我点点头,微笑地看着她一蹦一跳地唱完这首歌。稚嫩的童声如甘甜的清流,流入我的心田,虽然有些走调,不过第一次唱能唱成这样我就已经很欣慰了。  相似文献   

10.
采访珍·古道尔当天,天气很冷,刮着大风,我穿着厚厚的棉衣,戴着帽子和手套,和我一起来采访的另外两家媒体的记者也都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古道尔博士在我们之前一分钟到达,她的穿着在我看来很单薄,半旧的休闲外套,红色的套头毛衣,但古道尔博士面色红润,微笑着和搜狐的工作人员打招呼、合影,显然,寒冷的天气并没有影响这位71岁的老人的好心情。“医生告诉我,我的身体要比实际年龄年轻30岁,我现在还能爬山。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一直吃素。”古道尔迫不及待地向我们宣传保护动物的理念。古道尔说,黑猩猩给予她的最大的启示,就是人类和动物世…  相似文献   

11.
雄性的牡丹     
彭见明 《绿叶》2007,(12):78-79
我十多岁时,读过一本当时很畅销的小说《林海雪原》,知道我国的北方有一个叫作牡丹江的地方。我觉得这是个很了不起的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地方,因为那个消灭土匪座山雕的惊险豪迈的战斗故事就发生在那儿。从那个时候起,我就设想着今后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牡丹江。不过那时也有一个想法:  相似文献   

12.
启伯的故事     
启伯,是我家乡的一个近族长辈,也是一位立过赫赫战功的退伍军人,称他启伯是因为他的乳名叫小七的缘故。启伯给我最深的印象是爱讲革命故事和他那被战火致残的双腿,因此启伯的衣食住行都是靠那副双拐支撑着的。不知何故,我从小就喜欢和村里的一些老人聊天,瞅着他们那深邃的眼睛和布满沧桑的脸庞,听他们讲述悠悠岁月里的故事。随着他们不断变化的淳朴的表情而欢愉、气愤和忧伤——这就是我最要好的“老朋友”启伯。每每到了星期天,我和我的一些小伙伴同启伯或围坐在村里那棵老槐树下或是在一处冲阳的墙根下,睁大  相似文献   

13.
老人和鹿     
有个老人和孩子,走在树林里。这是一个秋天。林子被霜染得十分漂亮。天很高,没有一片云。山显得有点矮,仍像往常那样,默默地耸立在河边。河水轻轻地流,发出甜蜜的笑声。“孩子,你在后面走,不用领我。”老人边走边说。他走起路来身子有点发颤,但脚步很稳。“老爷爷,你行吗?”孩子问。老人点点头。“今天,是九月五号吧?”“是的。”“啊——九月五号。这是好日子。”“爸爸说,过三天就用车接咱们。”“哦。三天,够用了。去年也是用了三天。”老人走在小路上。他用手折断了拦路的枯枝,抬脚迈过了横在地上的倒木。小路转弯了。他在一棵松树旁停…  相似文献   

14.
“晚看巩俐访谈录。我觉得此人有追求,有成就,她的勤奋又多于机遇。她的一张脸再普通不过,但惟有这种脸可塑性强,益于各种化妆,又不失于朴实本色,容易进入角色,但一下台她又变成一个普通人了。”这是雷加1993年1月4日在日记上写下的话。一位当时已经是78岁的老人,一位老作家,在看到晚间巩俐的电视访谈节目后,用他洞察世事的目光,关注社会的热情,还有一种诗人的直觉与敏锐,写下了这样的字句。是的,没有什么能比一个人的日记,更能显示其  相似文献   

15.
《绿色视野》2012,(6):20-21
对于72岁的老人陈频而言,由于经历颇多,他对节约有着很深的感受。"与这个浮躁的社会风气相比,我觉得自己和当今年轻人的有些观念格格不入。"陈频说,节约的美德需要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必须把根留住。"一米渡三关"的启示陈频,民俗专家、安徽省楹联学会副会长。在战火纷飞的1940年,  相似文献   

16.
桂林漓江被称为中国旅游第一江,人山人海般的游客,游轮穿梭不息。船到“百里漓江十里画廊”的兴坪段,游人们游兴达到了高峰,纷纷举起相机拍照,一些游人照完了胶卷,赶紧换上一卷,那装胶卷的纸盒自然是随手扔到了江里。导游在介绍完两岸迷人的景点后,常常会说道:“这里还有一道特别的风景,如果我不介绍,大家是不会知道的。你们看——”众人随着她的手望去,河岸沙滩上什么景点也没有,只有一位老人在水里捞着什么东西。“风景就是这个老人,他叫郑云兴,已经80多岁了,12年来他默默地打捞着游人扔在江里的垃圾,我们向他招个手吧……”美丽漓江有瑕…  相似文献   

17.
在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的一个大杂院里,住着这样一位老人,他30余年来坚持剪报300多本,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从2001年开始,老人对有关环保的新闻产生了越发  相似文献   

18.
尹传红 《绿叶》2014,(12):77-83
正2014年的清明小长假,我过得跟往常不一样。祭扫、踏青、赏花,放松一下心情,即便遭遇出行拥堵,也觉着比"闷"在家里舒服。生此感慨之时,我不禁又联想到与之相关且印象深刻的两件事情。一是在三年前的一个春日,我携4岁小儿在北京莲花池公园转悠,于一汪小溪间发现有好些蝌蚪在游弋,惊喜异常。不成想,小儿竟漠然以对、无动于衷。我给他讲述少小之时我抓蝌蚪捉青蛙的经历,他眨巴着眼睛,像是在倾听一个远古传奇。二是此前在一个名为"0岁开启自然养育之旅"的主题论坛上,听育  相似文献   

19.
一身休闲的运动装,标志性灿烂的笑容。满江!3月11日,在现年78岁、收养流浪猫一百六十余只的爱猫老人丁奶奶的家里,记者意外地发现了歌手满江的身影。与他同时出现的,还有舜天齐、天堂乐队和麦田守望者等著名艺人。在北京后海边上的龙头井胡同一个并不宽敞的小院子里,我们的采访  相似文献   

20.
悠悠黄花情     
《绿叶》2016,(6)
正我最后一次采黄花,是在少年时代。我那时才十三四岁,生活在科尔沁草原西北部一个叫那林的偏僻的小村子里。我们那一带地广人稀,草场十分辽阔,大片大片的碱土地上,生长着一种牛羊等牲畜最喜欢吃的菅草。这种草,高不足二尺,细茎窄叶,绿色偏深,很富柔韧性。听村里的老人们讲,菅草油性大,营养丰富,牛羊吃了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