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防苑》2009,(7):44-44
为全面提高国民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史上参与人数最多、活动地域最广、规模最大的一次气象防灾减灾志愿者宣传活动——“2009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7月5日在成都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2.
《民防苑》2009,(5):41-43
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防灾减灾日”,上海《生命与灾害》杂志社为配合“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营造浓厚活动氛围,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达到良好的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效果,将举办防灾减灾知识竞赛。  相似文献   

3.
《民防苑》2009,(7)
为全面提高国民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史上参与人数最多、活动地域最广、规模最大的一次气象防灾减灾志愿者宣传活动——"2009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7月5日在成都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4.
“减灾”一词,很多人以为是舶来品,主要依据是联合国1987年提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其中“减灾”一词才传开的。实际上“减灾”一词出现的时间还早,在50年代初我国已经在文件中用过“减灾”一词,著短文发表在《中国地震报》(即后来的《中国减灾报》)上。诸如1954年6月3日-20日,中央气象局在北京  相似文献   

5.
在第十八个“国际减灾日”——10月10日(周三)来临之际,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同十五个副会长单位在北京共同主办了“2007中国防灾减灾部长论坛”暨“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成就展”,旨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防灾减灾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为论坛发来贺词,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6.
《灾害学》2007,22(4):F0003-F0003
在国际减灾日来临之际,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研讨防灾减灾工作,很必要,也很有意义。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强化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综合防御,  相似文献   

7.
简要介绍了2005年1月17日-22日在日本神户召开的世界减灾大会的基本内容,并着重论述了当前国际减灾领域的重要进展和发展趋向,就减灾与可持续发展作了系统的论证,提出了我国减灾领域近期发展的主要方向.从世界减灾大会的各项议程和各类论坛可以看出,未来世界减灾的战略可以概括如下:加强减灾能力建设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全面推进社区减灾体系的建设是实现未来10年减灾目标的关键任务;建立与灾害风险共存的经济与社会体系,必须把减灾与区域发展有机地整合起来,寻求除害与兴利并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接受一定风险水平的安全社区体系;重视包括全球气候变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城镇化等自然与人文过程引发或孕育的新的灾害风险;建立满足区域减灾目标需要的预警系统,加强减灾信息共享,充分利用现有的减灾资源.针对国际减灾发展趋向,提出了中国减灾战略调整的建议,即实施"区域减灾"、"综合减灾"、"科教减灾"、"提高区域减灾能力"和"加强减灾科技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8.
《民防苑》2009,(5):47-47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目为“防灾减灾日”。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既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9.
2009年5月12日,一场城市地震灾害模拟救援的“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活动在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展开。  相似文献   

10.
2012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四个"防灾减灾日",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宣教部(中国地震局宣教中心)于5月11-12日与中国消防博物馆共同举办了"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地震科普宣传活动。公安部消防局副政委尹俊士少将、消防博物馆馆长周久经大校、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副主任王英、地震专家孙士鋐教授及宣教中心同志出  相似文献   

11.
“良知”是什么?估计现时间考虑这个问题的人并不多,而在那些造假售假的人的字典里恐怕根本就没有这个词。如果不是,为什么造假事件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呢?  相似文献   

12.
梦里三峡     
桂严 《防灾博览》2005,(1):32-32
长江三峡兼有山奇与水险,两岸树木葱茏,云雾缭绕,峰峦急流间,充满诗情与梦幻。绵延千古的浩森江水里.留着前人的梦,刘备白帝城的托孤梦.寇准巴东的廉吏梦,屈原秭归的忧愤梦,王昭君大漠荒原的思乡梦,而我的梦始于刘白羽的《长江三日》。  相似文献   

13.
关于"生态旅游"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生态旅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提法。这反映了从不同的地理,自然,文化,社会,经济以及参与者的角度而对生态旅游的不同理解。其定义应该是:生态旅游是到大自然中去的,将自然环境教育寓于其中的,达到生态上可持续管理的旅游。  相似文献   

14.
2009年1月12日《南方日报》报道:站在世邦家居世界前的广场上,珠海市香洲区委书记尤镇城十分坚定地告诉记者,香洲区一直把保持青山绿水作为一条不可突破的底线。只要危及生态环境,不管能拉动多少GDP,能带来多少利润、税收和就业岗位,再大的项目也是“一票否决”。笔者认为,不操之过急,稳扎稳打,厚积薄发的绿色发展蕴含着更积极的发展智慧,这种“绿色财政”值得叫好!  相似文献   

15.
林泉 《防灾博览》2007,(5):45-46
察尔汗盐湖,是青海柴达木盆地最低洼和最核心的地方,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盐湖城盐湖)的大盐湖,总面积达5856平方公里,盐资源总储量多达600亿吨,足可供全世界的人吃2000年。察尔汗是一个聚宝盆,盛装着无尽的宝藏,而且浩淼苍凉,风光独特。  相似文献   

16.
美国白头鹰的数量在1963年降至谷底,全美48个州记录在册的白头鹰仅有417对,而且只有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才有它们的踪迹。  相似文献   

17.
18.
<正>自入夏以来,地球"烧"得越来越厉害,热浪席卷许多国家和城市。2010年7月5日的气象数据显示,北京城区的最高气温普遍超过了40℃,地面最高温度更在60—68℃之间。研究表明,城市高温屡屡刷新,主要原因当然是天气因素。但是人们行为不当对环境施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其中最为关键和直接的是城市规划与建设不合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助长了罕见高温。随着城市规模盲目的高速扩张,一座座高蓄热、非生态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这些全  相似文献   

19.
每年春天,一场场横扫整个北方的沙尘暴让人心烦。几年前,科学界已对我国沙尘暴做出四大源区的认定和划分.其中阿拉善高原为沙尘暴最严重的发源地.而民勤盆地又是沙祸之首。  相似文献   

20.
阳光 《防灾博览》2004,(3):41-41
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历来披着一层神秘面纱为世人所瞩目。然而不少人还不知道,在这块谜一般的高原上还有一片更神奇的土地,这就是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羌塘高原无人区。这里空气稀薄,气候寒冷,猛兽出没,过去连勇敢的旅行家和探险者都望而生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