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采用模拟污染物的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氚水在玉米、大豆和水稻中结合态氚形成的动态过程,并探讨了结合态氚形成的机理.结果表明,土壤(或水)中的氚水通过作物根系吸收进入作物体内,并在作物各部位形成结合态氚;作物体中结合态氚的比活度随时间呈增加趋势;作物籽粒中的结合态氚的比活度约为2~3Bq/g,玉米籽和稻谷中结合态氚的比活度高于其余部位,而大豆籽则与其他部位相当.对3种作物中结合态氚比活度的变化动态进行指数回归分析得:玉米、大豆和水稻中的比活度分别为Cm(t)=1.14(1-e-0.0509t)、Cs(t)=1.65(1-e-0.0595t)和Cr>(t)=1.29(1-e-0.1027t),经方差分析表明,各拟合方程较好地反映了氚水在玉米、大豆和水稻中结合态氚形成的动态.  相似文献   

2.
X591200601479海洋贝类对HTO的吸收和结合态氚的形成动态/史建君(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环境科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5,26(4).-177~180环图X-5为了探明HTO(氘水)在海洋环境中的行为,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5种海洋贝类对HTO的吸收和贝类组织中结合态氚的形成动态。结果显示;贝类组织中的氚以自由水氚(HTO)和结合态氚形式存在,以自由水氚为主,其量占贝类中总氚比活度的97.4%以上,结合态氚的含量很低,仅占贝类中总氚比活度的0.4%~2.6%。海洋贝类对自由水氚的吸收速度非常快,仅2h有3种贝类(青蛤、紫贻贝和焦河蓝蛤)已达最…  相似文献   

3.
环境医学     
X 1895027]7地方性氟中毒环境地球化学病因的探讨/黎秉铭…(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刀中国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一1995,15(1)一72~75 环信X一58 氟中毒的发生与饮用水中氛离子的含量成正相关,但发病率的轻重又受到钙、镁离子的控制。研究表明:我国南方氟病地区青少年氟斑牙的发生,并非完全由煤烟氟污染玉米所致,而与南方平均气温高·病区人群长期大量饮用含氟和钙、镁离子偏低的水有关,特别是很少食用煤烟氛污染玉米的城市,这种相关性显得更加明显。表3参8X 18 9502718氟化物对工人淋巴细胞SCE的诱发/孟华千(山西省劳动卫生职业病研…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HTO在海洋环境中的行为,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5种海洋贝类对HTO的吸收和贝类组织中结合态氚的形成动态.结果显示:贝类组织中的氚以自由水氚(即HTO)和结合态氚形式存在,以自由水氚为主,其量占贝类中总氚比活度的97.4%以上,结合态氚的含量很低,仅占贝类中总氚比活度的0.4%~2.6%.海洋贝类对自由水氚的吸收速度非常快,仅2h有3种贝类(青蛤、紫贻贝和焦河蓝蛤)已达最大值.结合态氚的形成和积累随时间呈缓慢增长的趋势.富集系数(CF)值分析表明,海洋贝类对HTO没有明显的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5.
X5912(X)3倪117小麦一土壤系统中仍Zr的消长动态/赵希岳…(浙江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部核农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环境保护/中国农业生态环保协会一2(X)2,21(6)一斗93一495,498 环图X一巧 采用模拟污染物的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昏在小麦一土壤系统中的迁移、消长和分配动态,并建立了其行为规律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1)95Zr由表土进人系统后即在系统中发生迁移,小麦主要经根吸收劳Zr,然后向其它各部位转移和分配。小麦植株中另Zr比活度起初随时间迅速增高,在达到某一最大值后开始下降。根中95Zr比活度显著高于植株其它部位,…  相似文献   

6.
氚水在大豆土壤系统中的迁移与分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采用模拟污染物的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氚水在大豆-土壤模拟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分布规律.通过为期50d的模拟试验,测定了植物和土壤样品中2种形态氚(自由水氚和结合态氚)的比活度.结果表明:引入土壤中的氚水,不仅在系统各分室间转移和分配,而且迅速向系统外散逸;氚水中的氚以自由水氚和结合态氚形态存在于大豆植株和土壤中;大豆植株中的自由水氚比活度于6h时即达最大值(根19.4Bq·g-1;茎叶12.3Bq·g-1),随后便逐渐下降,而结合态氚呈缓慢增加;大豆根中的总氚比活度开始时高于茎叶中的比活度,而后趋于平衡,表层土中2种形态氚基本呈逐渐下降.运用示踪动力学分室模型原理对实验数据拟合得:土壤中的比活度Cs=88.37e-11.847t+7.38e-0030t;大豆植株中的比活度Cb=10.30(e-0.030t-e-11.847t).  相似文献   

7.
度随时间呈缓慢增加,并在经历一段时间后逐渐趋于动态平衡;其余各部位的比活度较低,较大部分接近于本底水平,表明952:被玉米和大豆根系吸收后不易在其体内迁移、输运;②喷施进人土壤中的95Zr主要滞留在表层(O一scm)土壤中,其量占总量的97.5%以上,表明9521被表层土壤吸附,不易随水流向下迁移;③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玉米和大豆植株中95zr比活度的消长动态拟合方程为em(t)二3.肠7(l一e一“·’582‘)和eb(t)=3.0925(1一。一“·’363,),经方差分析,表明回归方程较好地反应了95Zr在玉米一土壤和大豆一土壤体系中的消长动态。图l表8参14X…  相似文献   

8.
水中铀含量与生活区河水中含量无明显差异,537一2废物库周围地下水中惚含量与生活区河水中含量也无明显差异。_至今未监测到两个废物库中的放射性核素对周围地下水的明显影响。图2表4参8X5912(X)2(犯871茶树一土壤生态系统中ITID的迁移与消长动态/史建君一(浙江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华家池校区),农业部核农学重点开放试验室)//环境科学学报/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一2(X)2,22(2)一166一170环图X一9 采用模拟污染物的同位索示踪技术研究Hro(佩水)在茶树一土壤模拟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规律,测定了植物和土壤样品中两种形态氖(自由水佩和…  相似文献   

9.
采用模拟污染物的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HTO(氚水)在茶树-土壤模拟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规律。测定了植物和土壤样品中两种形态氚(自由水氚和结合态氚)的比活度,并应用具有相互交换的双库室开系统模型确定了茶和土壤分室的拟合方程。结果表明:引入土壤中的HTO,不仅在系统积分室间转移和分配,而且迅速向系统外扩散;HTO中的氚以自由水氚和结合态氚形式存在于茶树中,以吸湿性水氚和结晶水氚存在于土壤,其中自由水氚(或吸湿性不氚)远大于结合态氚(或结晶水氚);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茶树植株中的总氚比活度Ct(t)=314.09(e^-0.0569t-e^-0.3777t),土壤中的总氚比活度Cs(t)=136.73e^-0.3777t 112.22e^-0.0569t。  相似文献   

10.
X770.3 9601742火电厂灰场排水除氟与降pH的试验研究/李绍箕…(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环境工程/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一1995,13(6)一7~11 环信X一26 根据胡北荆门热电厂灰场排水水质情况采用硫酸铝一助凝剂的方法进行了除氟与降pH的试验研究。分别通过静态试验、实验室配水动态试验和现场动态试验,使灰场排水中的氟离子含量由18mg/L左右降至10mg/L以下,pH值由9左右降至8以一;,灰场排水处理量为每小时5t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降低水中氟离子含量并同时降低其pH值的药品成本费为每吨灰水。.05元左右,只降低pH的药成本费为每吨灰水。.03元以下。…  相似文献   

11.
环境监测     
x8312(X) 102482华北平原不同作物一潮土系统中从0排放量的测定/丁洪(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中心)…//农业环境保护/中国农业生态环保协会一2(X)l,20(l)一7一9,30环图X一15 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试验站应用原状土柱培养法测定了华北平原主要农作物一潮土系统中凡O的排放量,比较了不同作物对农田土壤中凡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花生、玉米和棉花4种作物系统的从0排放通量有所差异;生长期间不施氮肥处理下凡O排放总量为0.57一1 .ookgN·hm一2,施氮肥处理下为L48一3.12k酬·hm一2,作物系统间有较大差异。氮肥产生的凡O一N占施…  相似文献   

12.
X332(X犯图810强化混凝去除微污染原水胶体颗粒的研究/周勤(华南理工大学造纸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化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一2(X)1,加(4)一374一377环图X一87 对珠江水系原水进行了强化混凝处理,并利用准弹性激光散射技术(Pcs)对常规混凝和强化混凝前后水中胶体颗粒(小于0.45阿,)的大小与分布进行了测定,探讨了搅拌条件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图1表4乡2X332以犯(X) 811城市供水藻毒索污染水平的动态研究/吴静…(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刀中国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一2(X)1,21(4)一322一325 环图X一58X33 .2(X犯的812氛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新农药毗虫琳及其代谢产物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刘惠君…(浙江大学环科所)//环境科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一2加l,22(4)一73一76 环图X一5x592‘双刃以刃258多氯联苯在水稻田中的迁移行为/毕新慧…(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科学学报/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一2(X)1,21(4)一454一458 环图X一9x5蛇2(X犯(X犯59氟氯菊醋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郭明(塔里木农垦大学基础部)…//农业环境保护/中国农业生态环保协会一2田l,20(3)一155一157 环图X一巧X592 X839 .22(X犯众刀55黄河水体沉积物对敌百虫和甲拌磷的吸附/李桂芝…(烟台大…  相似文献   

14.
环境生物学     
X171以X)201357重金属在农田生态系统中迁移的建模研究/周海红(山东建材工业学院应化系环境教研室)…//农业环境保护/中国农业生态环保协会一2(X)1,20(5)一315一318环图X一15 对重金属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迁移机理进行了详尽介绍,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整体数学模型,推导出作物籽实中的重金属含量与灌溉水质、土壤性质、作物根系性质等参数间的定量关系。对陕西交口灌区的农田生态系统也进行了模拟,所得到的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吻合较好。图6表2参8X1712以犯01358稀土离子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生成的抑制作用/庞欣…(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  相似文献   

15.
环境医学     
X18 20()l0l34l共存氛代酚结构对1一NP致突变性的影响/张朝(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一2(X)0,19(6)一550~555 环图X一87 研究了氛代酚与1一NP的单一和联合致突变效应,结果发现,各级代酚对1一NP的致突变性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抑制效应系数(s)与各氛代酚的分子描述参数的关系能用QsAR方程表示,由方程得出的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能较好地吻合。表5参13X18 200101342成都市幼儿体铅水平与环境铅污染的关系/王林(四川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四川环境/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一20(X),19(3)…  相似文献   

16.
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14C在水-金鱼藻系统中的消长动态,并运用计算机拟合建立其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引入水体的14CO32-离子由于金鱼藻的吸附、吸收及转化分解为14CO2气体散逸而使水体中的14C比活度快速下降.金鱼藻因其羽状复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而对水体中的14C有较强的吸附、吸收作用,其对14C的积累主要在新叶组织中.新叶中14C比活度在第21d出现最大值(29656.59Bq/g),分布百分比达86.34%;水体中14C的消失动态和金鱼藻对14C的积累动态均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金鱼藻各部位对水体中的14C均具有很强的富集作用,可用来监测和净化被14C污染的水体.浓集系数(CF)与时间(t)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大同盆地地方氟病地区土壤中氟的赋存形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同盆地地方氟病地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化学提取法逐级提取土壤中水溶态、离子交换态、铁锰结合态、有机束缚态和残余态的氟,研究了大同盆地土壤中氟的赋存形态特征以及控制土壤中氟赋存形态的因素,进而探讨了土壤中氟氧化物迁移与转化对大同盆地高氟地下水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氟的5种赋存形态按含量大小呈现出残余态氟水溶态氟交换态氟有机束缚态氟铁锰结合态氟的分布规律;相关分析显示水溶态氟与铁锰结合态氟呈现正相关性,离子交换态氟与有机束缚态氟和铁锰结合态氟呈现显著正相关性;大同盆地土壤中氟的背景值较高(545.29mg/kg),并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态的氟相互转化,可提供更多自由态的氟进入地下水中,从而形成高氟地下水。  相似文献   

18.
X592 9501025稻区使用唾枯哇在农田大气和非目标物上的污染动向的研究/陈鹤鑫…(浙江农业大学农药环境毒理研究所)//环境污染与防治/本刊编辑部(杭州)一1994,16(3)一2~3环信X一3 稻区使用唾枯哇防治白叶枯病,毗邻稻田的非目标作物(蔬菜)区农田大气中含量可达ppb~ppm级水平,随气流飘移、扩散,沿水平向呈指数型分布。距用药区Zm之内,各种蔬菜作物上的残留高达20一 30ppm,2~lom内全部超标,3om处仍处于MRL值同一量级,稻田用药是构成蔬菜区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图l表1参5X592 9501026钥和双氛胺降低蔬菜硝酸盐积累的效应研究/傅柳松…(浙江农业…  相似文献   

19.
史建君  陈晖 《环境科学》2002,23(3):97-101
采用模拟污染物的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了95zr在2种作物-土壤体系中的消长动态研究,并应用库室模型和非线性回归方法确定了各体系的拟合方程.结果显示:①玉米和大豆从土壤中吸收的95Zr主要集中在根部,且根部中的95Zr比活度随时间呈缓慢增加,并在经历一段时间后逐渐趋于动态平衡;其余各部位的比活度较低,较大部分接近于本底水平,表明95Zr被玉米和大豆根系吸收后不易在其体内迁移、输运;②喷施进入土壤中的95Zr主要滞留在表层(0~8cm)土壤中,其量占总量的97.5%以上,表明95Zr被表层土壤吸附,不易随水流向下迁移;③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玉米和大豆植株中95Zr比活度的消长动态拟合方程为Cm(t)=3.2067(1-e01582t)和Cb(t)=3.0925(1-e-0.1363t),经方差分析,表明回归方程较好地反应了95Zr在玉米-土壤和大豆-土壤体系中的消K动态.  相似文献   

20.
X7 2001(X) 275多氛联苯处理技术的开发动向及今后的课题二PCB处理技术内开发动向巴今后刃课题〔刊,日〕/泉泽秀一//地球环境一2000,31(3)一65一66 环图6169 1998年6月日本修改了多氛联苯(PCB)处理标准,除了废弃物处理法中规定的高温焚烧法以外,作为PcB新的处理技术又规定了脱氛分解法和超临界水氧化分解法。新增加的两种处理技术不同于焚烧法,不排出燃烧废气,对环境负荷小。文中介绍了PCB脱氯分解法,废PCB等的处理技术和PCB污染物的处理技术,阐述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表2(朱建国译)X7 200100276来自混合废物密封代用品硅酮泡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