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环保市场     
液膜法处理苯酚生产废水新技术 液膜分离是一项高效节能的新型技术。对苯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含酚废水浓度高、含盐量大的特点,采用液膜脱酚工艺来处理。该工艺由制乳、乳液萃取、破乳三部分组成。制乳由煤油、表面活性剂兰113(或SPan80)及NaOH按比例在2000r/min搅拌下成乳。乳液萃取在  相似文献   

2.
液膜脱酚新工艺——化学破乳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液膜脱酚法提出后,众多研究已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但目前还没有大规模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先例。要把液膜脱酚技术成功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必须有良好的表面活性剂、稀释剂、膜增强剂,必须有合适的传质设备和切实可行的破乳技术。除破乳技术外其余的问题均已得到较好的解决。目前公认用高压电破乳技术来回收可供循环使用的油相是最合理的,但由于该法电压高、操作费用大,因此大规模的工业应用受到限制。本文介绍的用液膜分离技术处理焦化厂剩余氨水中的酚采用了化学破乳新技术。1新型化学破乳液膜脱酚工艺1.1工艺简述含酚废水从机械搅拌…  相似文献   

3.
周宁  程迪  胡筱敏 《环境工程》2012,(Z2):44-47
研究了采用液膜分离技术从氧化铁行业生产氨氮废水中处理氨氮的工艺,并通过实际工业废水进行了验证。主要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外水相pH值、内相试剂的选择、油内比、乳水比等因素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通过实验结果表明:以3%EA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10%内水相硫酸浓度,油内比为2∶1的乳状液膜体系,处理初始浓度为1057mg/L氧化铁行业氨氮废水,在pH值为11.8,乳水比Rew为1∶8的传质条件下,氨氮去除率可达94%以上。  相似文献   

4.
采用液膜分离技术从草甘膦生产废水中回收可利用资源草甘膦,并通过实际工业废水进行验证。主要考察了外水相pH值、乳水比及内水相浓度对草甘膦去除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以航空煤油为溶剂,3%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4%载体(体积分数),10%NaOH内水相,油内比Roi为2∶1乳状液膜体系,处理初始浓度为1%的草甘膦工业废水,在pH值为2,乳水比Rew为1∶5的传质条件下,草甘膦去除率可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5.
基于表面活性剂的重金属去除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表面活性剂因具有亲水亲脂的两亲性,已被广泛用来治理环境污染。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在去除环境重金属中的应用,重点探讨了基于表面活性剂的液膜分离技术、胶团强化超滤技术、液泡吸收技术、改性吸附技术、异位淋洗技术、植物萃取技术等,并指出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前景是研究开发环境友好性的生物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一种很有实用前途的新型膜分离技术——液膜分离技术及其在坏境保护中的应用.此技术以使用液体表面活性剂薄膜为基础,具有很高的渗透度和较好的选择性.因此在废水净化和气体分离中显示出应用的广泛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液膜技术的分离机理包括:通过液膜的选择性渗透、在液膜内或液膜包着的小液滴内的化学反应、由液膜进行的萃取、在液膜与连续相界面的选择性吸附.在液膜分离操作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乳浊液相的组成、混合程度、液膜的吸附能力等对分离效果的好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用span-80表面活性剂制作的乳状液处理垃圾渗滤液中氨氮,考察了表面活性剂span-80用量、膜内相硫酸浓度、膜增强剂用量、油内比、乳水比、外相水pH值因素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反应条件下,用乳状液膜分离法预处理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分离速度快,处理效果达到87%以上。  相似文献   

8.
<正> 水处理中膜分离法通常是指采用特殊固膜的渗析、电渗析、超过滤、反渗透四项技术,其共同优点在常温下可分离,不耗热能,不发生相变化,设备简单易操作。目前超过滤和反渗透技术应用尤为广泛。缺点是固膜需承受较大压力,膜孔隙结构要有较高强度,从而使水中离子和分子透过膜的速度减小,选择性降低。然而属于膜分离技术的液膜法比起固膜在水处理中具有更多的优点:液膜无需固膜的孔隙结构,更易成膜且具有巨大的表面积,传质速度很快;液膜由于选用不同的表面活性剂或其它的添加剂、  相似文献   

9.
乳状液膜吸收有机废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提高水吸收乙酸丁酯的净化效率,以石油醚作膜相,聚异丁烯单丁二酰亚胺(T151)、聚异丁烯多丁二酰亚胺(T155)作乳化剂,制备水相/油相(W/O)型乳状液,作为分散相加入水中形成水相/油相/水相(W/O/W)型乳状液膜,进行了吸收含乙酸丁酯模拟废气的研究.主要考察了制乳速度、乳水比、表面活性剂用量、废气中乙酸丁酯初始浓度等参数对液膜吸收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乳状液膜体系对乙酸丁酯的吸收效率较高,在搅拌转速为400r/min,V(石油醚)∶V(水)为1∶1,w(T151)和w(T155)分别为6%和4%,V(乳化剂)∶V(水)为1∶4条件下制备的乳状液膜稳定性较好,且对乙酸丁酯废气吸收效率最高,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0.
柴油微乳体系对生物油增溶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鼠李糖脂(RL)为表面活性剂,不同碳链长度正构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构建柴油逆胶束体系,进而研究了该体系对模拟生物油的增溶性能.以单位柴油逆胶束增溶生物油的量为评价指标,研究了生物油和柴油的体积比B/D、醇的种类、醇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C/R及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对生物油增溶性能的影响,并对最佳增溶条件下获得的生物油/柴油微乳体系进行了性能分析,包括元素分析、傅里叶红外分析、热稳定性和燃料产品指标分析等.当生物油与柴油的体积比B/D为3:7,RL浓度为15g/L,助表面活性剂选用正庚醇且醇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C/R为2.0时,柴油微乳体系增溶生物油的量最大,性能较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表面活性剂在生产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其中,液膜分离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分离技术中的一种新的单元操作,应用于化工、环保等各个领域。例如,采用各种乳状液体系的液膜工艺处理工业废水,目前已有很  相似文献   

12.
甲苯增溶吸收微乳液的制备及相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选择适于甲苯增溶吸收微乳体系,研究了以甲苯为油相、以正丁醇或正辛醇为助表面活性剂分别与典型阳离子、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微乳液的相行为,用相图法分析了微乳体系的稳定性.以相图微乳区面积为指标,考察了影响微乳液增溶甲苯的因素.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6 种微乳液可以自发形成;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表面活性剂、正辛醇为助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质量比为3:2、温度为30℃时,微乳区面积最大(64%),可作为甲苯增溶吸收微乳液.  相似文献   

13.
表面活性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着重阐述絮凝、石油污染消除、胶束强化超滤和液膜分离。  相似文献   

14.
选用处方为表面活性剂吐温-80、助表面活性剂甘油、油相大豆油及水,制备盐酸小檗碱纳米乳,并在对该纳米乳质量评价的基础上研究其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在四相质量比为36∶9∶5∶10情况下制备出的水包油型盐酸小檗碱纳米乳澄清透明,分散均匀,平均粒径约为(14.2±3.8)nm,载药量为3 980 mg/L。该纳米乳能大幅提高盐酸小檗碱的抑藻性能,2 mg/L盐酸小檗碱纳米乳抑藻性能与8 mg/L未纳米化盐酸小檗碱抑藻性能相当,同时结果表明盐酸小檗碱纳米乳对无毒微囊藻的抑制效应强于有毒微囊藻。该研究将纳米药物技术应用于有害藻类的防控并取得较好效果,为纳米药物技术在水产养殖业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体系由水或人工海水/煤油/表面活性剂(AS,CTAB,BJIJ35)/助表面活性剂(正丁醇)构成。研究40℃时各表面活性剂,油及醇含量和海水盐度对微乳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表面活性剂中CTAB最易于形成微乳,在含煤油量≤50%时皆与纯水或海水形成O/W,W/O和双连续结构的3种形式微乳区;对于AS,这种微乳连续区仅在含煤油≤25%时出现,而对于BRIJ35,只在含煤油10%时才出现。随含油量增  相似文献   

16.
通过模拟油田采出液,考察了油水比、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及天然固体颗粒物对油田采出液乳化程度的影响。试验表明:随着油水比下降,模拟水样含油量降低,油珠Zeta电位升高,平均粒径变大,水样乳化稳定性减弱;HPAM会吸附于油珠表面从而增强其负电性,降低油珠间的有效碰撞,使油珠的平均粒径较小,导致油水分离较困难;表面活性剂会直接降低水样的表面张力,增强油水亲和性,导致水样含油量增大,同时增强了油珠的负电性,不利于油珠的集结聚并;天然固体颗粒物本身有一定的电负性,降低了油珠的Zeta电位,增加油珠的静电排斥,妨碍油珠的聚并,同时使水样的含油量升高,最终导致乳状液稳定。  相似文献   

17.
乳状液膜法处理含氨基J酸工业废水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乳状液膜分离技术处理含氨基J酸工业废水,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种类和浓度、流动载体种类、内相NaOH的浓度和外相酸度等因素对分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LMA-1(3g/100ml煤油)、TOA(2ml/100ml煤油)和10%NaOH的液膜时,分离效率可达60%以上;油相多次重复使用时,其分离效率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8.
基于Donnan dialysis原理,在无外加电压作用下采用阳离子交换膜分离去除原水中的Cu2+,研究原水中可能出现的无机颗粒物,有机物质,EDTA酸、氨水、Fe3+、表面活性剂等对阳离子交换膜分离去除Cu2+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原水中添加二氧化硅、腐殖酸、EDTA酸、氨水、Fe3+、表面活性剂等物质,在长时间运行后均会对离子交换膜去除Cu2+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二氧化硅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污染物不会和膜及Cu2+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对膜去除Cu2+效果影响较小,相比空白样,Cu2+去除率下降约4%;氨水、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会导致Cu2+发生沉淀反应,腐殖酸会吸附Cu2+,使原水中游离态Cu2+浓度显著降低约50%;EDTA酸、氨水、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会与Cu2+形成络合物,对去除Cu2+有严重影响,相比空白样, Cu2+去除率分别下降约100%(EDTA酸)、78%(氨水)、56%(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时,其会大量占据膜内空间,Cu2+基本无去除;Fe3+在弱酸性或中性水中会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对去除Cu2+有一定影响,相比空白样, Cu2+去除率下降约12%.  相似文献   

19.
表面活性剂增效洗脱修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土壤修复. 本文选取11种非离子型和3种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多环芳烃(PAHs,菲、芘、苯并[a]芘)污染土壤进行洗脱研究,筛选出洗脱效果较好的表面活性剂,并深入探索表面活性剂浓度、洗脱时间、固液比等因素以及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对土壤PAHs增效洗脱的影响,旨在比选出一种高效洗脱土壤PAHs的表面活性剂并对其洗脱方法进行优化. 结果表明:①表面活性剂浓度为10 g/L、固液比为1∶20条件下,聚氧乙烯醚-10(NSF10)的去除率最高,达到78%;其次为曲拉通X-100(TX-100)和吐温80(TW-80),去除率分别为76.7%和73.4%. ②随着表面活性剂添加浓度的增加,土壤PAHs的去除率增大,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超过5 g/L时,PAHs去除率的增幅减缓,可见,5 g/L是相对有效且经济的表面活性剂添加浓度. ③当洗脱时间为16 h时,NSF10对PAHs的洗脱达到平衡,继续延长洗脱时间,洗脱效果并未增强. ④增加NSF10用量有利于洗脱,固液比1∶40是最优固液比,此时PAHs的去除率已达到固液比为1∶100时的85.2%. ⑤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SF10、TX-100、TW-80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分别以体积比9∶1进行复配时均取得了优于单一活性剂的洗脱效果,NSF10与SDS体积比为7∶3时,增溶洗脱效果最为明显,比单一表面活性剂提高了18.2%. 研究显示,NSF10是一种高效的PAHs洗脱剂,添加浓度为5 g/L、洗脱时间为16 h、固液比为1∶40是其最优参数选择,其与SDS以体积比7∶3进行复配可进一步提升增溶洗脱效果.   相似文献   

20.
环境化学     
况与纯CFZCIBr的降解基本相同,外加气体为O:、空气时主要降解产物为CF20、BrZ、Cl:。外加气体对降解的影响大小为He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