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环境规划的体系和法律效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璐 《环境保护》2006,(11):63-67
编者按:我国向市场经济渐进以来,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型,环境规划等行政行为在政府宏观管理中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从行政计划到行政规划的历史性演进,勾勒出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变化,凝结着民主政治思想的智慧,展示着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的进程.从规划环评到"十一五"规划减排量10%的约束性指标,作为环境法实施和环境管理基本手段的环境规划,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为使环境规划更富有理性,环境法学者和环境管理者理应对环境规划的相关问题做出回应.本刊在此发表环境法学者张璐博士的文章,欢迎大家踊跃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2.
城市环境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紧密相连。城市环境规划应起到调整建设布局、防治污染、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作用。 武汉市是华中地区的中心城市,迫切需要有一个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基础的城市环境规划。武汉市城区内不仅水域宽广而且类型繁多,是武汉市环境中最重要的环境要素。因此,武汉市城区水环境规划在整个城市环境规划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环境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是相互联系和渗透,同时又各有侧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两种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研究对象是一定时期的某城市,而环境规划则是针对“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大的复合生态系统;城市总体规划具有城市建设发展纲领的性质,而环境规划则更侧重于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来说,环境规划更侧重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而城市总体规划则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对城市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等都具有指导和控制作用,涉及面更广.另外,两种规划的编制、审批和管理单位也不同.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南部拓展区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规划需要新的理念和原则作指导。生态优先作为指导生态城市建设的崭新理念和原则,要求城市环境规划应该以保护和完善城市生态功能为重点。结合广州市南部拓展区大气环境规划,探讨生态优先原则在城市大气环境规划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城市环境规划正是凭借其理性的预测与部署使整个环境保护活动有条不紊、游刃有余。然而在实践中,由于法律地位的不明确,城市环境规划的法律效力并没有得到公众的重视,其保护城市环境的功能未能完全发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不被重视的现状,必须首先明确城市环境规划法律性质的界定。主要阐述了城市环境规划法律性质研究的重要意义、目前的研究状况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环境规划是一类特殊的行政行为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河流流域的概念从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被应用于环境规划管理中,相关的环境规划方法有很多。本文对城市中河流的环境规划从其原理、意义及各种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阐述了目前城市河流环境规划所具有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对该规划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绿色行政体系的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永胜  朱杰 《环境保护》2004,(12):18-21
本文以国家各行政管理部门的政府行为为研究对象,应用ISO14001标准及相关环保法律、法规要求,结合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环境规划及系统工程等相关原理,对“绿色行政体系”的含义、特点、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基础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终结合实际提出了构建“绿色行政体系”的基本方法及建设程序。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总结分析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以及水环境规划方法等有关文献基础上,结合宜昌市在城市环境总体规划水环境系统专题研究,提出了该专题的"上下结合与横向整合"的规划方略、规划时空范围的界定与规划目标研究、以空间分区为"骨架"的规划目标指标与资源环境承载水平研究和以实现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统领的规划任务和政策机制设计四大关键问题与技术方略,作为宜昌在环境总体规划试点编制与实施中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基本国策。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造福子孙后代,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必须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在执法中如排污收费、环境目标责任制、城市定量综合考核等都离不开环境监测数据资料,一旦发生环保纠纷,需要用法律裁决时,环境监测的数据资料作为证据,本身就面临着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挑战。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所以举  相似文献   

10.
王伟 《环境保护》2015,(1):27-30
在把握新的历史时空坐标下国家发展对环境规划新要求的前提下,回顾了我国环境规划发展的四个阶段;对实践中我国环境规划面临的七个弱效困境及成因进行了剖析;并从理念与定位转型、规划体系统筹、理念到方案的差别化三个主要方面对未来环境规划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对"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城市住宅区噪声污染及其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城市住宅区噪声污染较严重,主要原因是项目审批不严、市政规划欠佳以及管理松懈。为此,应加强综合治理,即应加强行政法治管理,制订并实施综合技术措施,加强公共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12.
Global changes such as climate change and demographic change next to a more diverse urban society and restricted municipal budgets represent significant challenges urban planning has to deal with today and in the near future. This viewpoint presents insights from urban planning on urban green and open space development and respective planning processes for the city of Berlin, Germany. An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strategy – the Urban Landscape Strategy – is introduced and presented as a success story due to a number of reasons. These reasons include specific aspects related to strategy development, illust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the use of reference projects and implementation programs. Finally, the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 which combines urban planning and green and open space planning in one joint department is shown to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 to positive planning processes for the entire city.  相似文献   

13.
在环境规划过程中,设立科学且合理的环境保护目标至关重要。公众既是环境公共物品的享用者、环境保护工作的参与者,又是环保工作绩效的评价者。因而有必要了解公众对环境目标的感受和评价。文章对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南京5地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考察了公众对环保任务规划感知、环境治理成效和环境质量指标的感知。研究结果发现,公众对我国环境保护任务目标存在较高期盼,环境治理成效与公众感知存在偏差,将公众直观感受纳入环境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值得关注等。进而文章就提升公众环境质量获得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再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建设生态城市是中国许多城市发展的目标取向。与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相比较,我国的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有关生态城市的理论、规划思路、设计方法和管理机制尚在探索之中,需要多学科专家的积极参与,并力求理论和实践的新突破。为此,本刊编辑部组织了“生态城市建设”专家论坛,现将7位专家分析入理、颇有见地的精彩观点整理发表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不但要统筹城市内部环境要素,还要理清城市主体与外部区域、城市内部产业部门间的关系,避免孤立、静态地看待一个城市。环境投入产出技术能够追朔城市产业部门的体现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直接与间接),特别是能够建立城市与外部区域、城市内产业部门的耦合关系,并实现动态变化过程驱动的结构解析。北京市1987年-2007年结构解析显示:1987年-2007年间,需求规模和直接能耗强度是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但需求规模的扩张对能耗增长的正向促进影响效果日趋强劲,而能量消耗强度负向效应却日益减弱。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环境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我国城市近年来机动车迅速增长导致的道路交通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建议应确立城市道路交通生态环境观念,改革传统城市规划,加快道路绿化,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相似文献   

17.
武汉市1987—2009年城市发展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发展导致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和环境破坏,促使人们对城市发展模式及动力进行分析和研究。运用遥感监测手段,选用长时间序列的Landsat遥感数据,提取了武汉市1987—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居住用地的分布特征和面积,并结合其他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完成了武汉市22年来城市发展过程中居住用地特征的对比和分析;另外选取人口、经济、流动人口、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城市圈规划5个因素,完成了武汉市城市发展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发展初期人口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中期城市经济增长为主要因素,后期则是政府规划和引导决定了城市发展的速度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文章阐述了上海要建成国际大都市,需处理好大都市圈,市辖范围的城郊及市中心地区三个层面的城市空间环境问题。对大都市圈,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范围内,突破踞行政管辖范围的限制,形成基础设施和区域环境保护网络。对市辖范围内的城郊,一是要充分认识杭州湾滨江海城市带,将是21世纪继浦东开发后,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及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地区,要有所预见并引导与规范其发展;二是要对郊工业的发展严格执行有利于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