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姜大庸 《灾害学》1993,8(1):40-45
本文对当前我国主要地震危险区—民乐盆地未来震级与烈度分布作出判定,对可能发震范围造成的建筑破坏、人员伤亡等地震灾害作出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2.
陈长坤  李建  孙云凤  朱伟 《灾害学》2011,26(3):92-96
利用粗糙集理论,在分析大量事故案例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燃气管道破坏事故的灾害演化网络模型,找出网络中各灾害事件的诱发因素,在此基础上,对诱发因素进行分级,并将分级的诱发因素作为条件属性,将各灾害事件是否发生作为决策属性;根据条件属性和决策属性,建立相应的数据信息表;对数据信息表中信息进行处理与计算,得到各个条件属性的上近似、下近似、正域,进而比较和计算分析得出可约简的条件属性,在此基础上,给出危机事件基于粗糙集的信息提取与不同条件下危机事件的预测分析。以交通封锁和交通堵塞两个危机事件的诱发过程为例来阐述上述方法,给出了在不同演化条件下交通封锁和交通堵塞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3.
<正>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与其消极后果的结合。评论:"风险"有两个独特的内涵: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偶然性或可能性,如"事故的危险性"。而有技术含量的风险预测重点强调的是放在事件的后果上,如一些特殊原因造成的可能损失、地点和期限等。可以指出人们对于原因不同的风险并不一定有着相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海(咸)水入侵是一种缓变性地质灾害。它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滨海地区水动力条件发生变化,地下淡水与海、咸水间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导致海水或高矿化咸水沿含水层逐渐向内陆侵染,造成入侵带内水质恶化、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或过程。  相似文献   

5.
地震迁移可广义化为构造事件的迁移。快速构造事件为地震,次快速事件可形成前兆。假使在昔日震中迁移始发地区出现了前兆,则可作两个方案的预测:一个是在前兆出现地区附近可能发生地震;一个是在昔日地震迁移所至地区可能发生地震。后者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文中列举了五个实例。  相似文献   

6.
在三轴压力和10~(-4)/秒的应变速率下,对广西苹果石灰岩分别进行了压缩试验和摩擦实验,确定了两种变形模式。据此推测,石灰岩在地壳岩石的深度条件下、完整石灰岩的不稳定破坏可能发生在5公里以上;粘滑破坏可能发生在8-13公里之间;其他的深度变形都是稳定的或准稳定的,深度大于20公里,断层的存在已没有任何意义。  相似文献   

7.
建立专家系统的目的:建立村镇住宅耐水性诊断和评价专家系统的目的有三个:①对现有的村镇住宅在洪水作用下的可能出现破坏形态进行预测;②对新建的村镇住宅在防洪设计方面进行指导;③对可能遭受洪水破坏的房屋进行加固和补强.  相似文献   

8.
高喷插芯组合桩极限承载力的灰色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喷插芯组合桩(JPP)是一种新的桩型,具有承载力高、造价低等优点。许多工程单桩的静载荷试验只能加到两倍设计荷载,无法达到试桩的极限或破坏荷载,因此利用有限的实测数据比较准确地预测高喷插芯组合桩的极限承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根据灰色理论,介绍了预测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自调整非等步长GM(1,1)模型,讨论了三种不同的灰色模型在有限的实测数据条件下预测单桩极限承载力以及荷载—沉降关系的方法。通过对达到破坏和未达到破坏的工程实例的分析计算,证明三种模型的预测精度是令人满意的,其中等维新息模型预测精度最高。  相似文献   

9.
《民防苑》2014,(8)
正常见的恐怖袭击手段有哪些常规手段:1.袭击爆炸恐怖袭击。炸弹爆炸、汽车炸弹爆炸、自杀性人体炸弹爆炸等;枪击恐怖袭击。手枪射击、制式步枪或冲锋枪射击等。2.劫持劫持人,劫持车辆、船、飞机等。3.破坏纵火破坏及破坏电力、交通、通讯、供气供水设施等。非常规手段:1.核与辐射恐怖袭击通过核爆炸或放射性物质的散布,造成环境污染或使人员受到辐射照射。2.生物恐怖袭击利用有害生物或有害生物产品侵害人、农作物、家畜等,如发生在美国"911"事件以后的炭疽邮件事件。  相似文献   

10.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是指未来一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或可能受破坏性地震影响造成严重地震灾害损失,需要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区域。自20世纪70印代初期开始,我国建立起年度全国地震会商会制度,对未来一年的地震趋势做出判断,并圈定若干个未来一年或稍长时间内的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这些重点危险区作为进一步加强监视、开展震情工作的重点目标。多年实践表明,地震重点危险区大多集中在西部地区,而造成地震损失和潜在震害的却主要在大中城市集中、人口稠密的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1.
突发事件演化是指事件发生后,在其与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进而引发起其它突发事件,最终形成了事件链或事件网络。通过分析和总结近年来关于突发事件演化的相关研究,将其划分为3种主要研究类型进行概述:基于生命周期的演化阶段研究、演化模式及演化分析方法研究。研究发现,当前突发事件演化研究面临以下问题和挑战:微观层面分析不够深入、缺少有效的量化分析、与社会系统相互作用的分析不够,最后指出了未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2.
赵改栋 《灾害学》1997,12(3):71-74
生态环境的潜在破坏是指在各种因素条件下,有可能产生的破坏。通过对生态环境的潜在破坏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积极预防,以减少损失。本文对生态环境潜在破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指标选取方法、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潜在破坏程度的确定方法及等级划分、制图研究以及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13.
"十一·五"期间中国重大地震灾害预测预警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16  
地震灾害曾经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破坏.地震事件已经成为影响公共安全的重要问题.提高地震灾害预测预警科学技术水平、加强房屋的抗震能力和地震应急能力、强化救灾物资储备基本建设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应对重大地震灾害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不同工况下,通过采取不同的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来计算沙坝沟滑坡的稳定系数并分析影响因素,得到影响该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为降雨、地下水作用及人类工程活动,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成为滑坡失稳破坏的诱导因素。最后为滑坡防治提出一些建议,对滑坡的预测和防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 人类面临灾害的严重威胁近几年来,国内外的未来预测学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讨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时,对人类未来的赖以生存的条件——环境,提出许多的预测、研究和设想,认为人类面临着第三次浪潮的挑战和存在各种危机。这些大趋势的预测和研究,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严重关注。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 ,分析该带近期的地震形势 ,并预测闽粤交界及其沿海地区为该带未来 1~ 3年内可能发生 5~ 6级或 6级左右地震的重点危险区  相似文献   

17.
根据某类事件发生时的行星空间位置分布,可以从理论上建立该事件的时间预测模型.指出这一方法有可能通过计时历史资料的归算,提供未来灾害事件发生时刻的预测信息.以地震为例,给出了该方法的具体思路.处理了1900-1996年中国震级6.5及以上级的311次地震资料,据此:(1)统计得出了历史时期的地震时间与行星位置分布的相关性;(2)利用这种相关性并以7星组合作1997-2010年间6.5及以上级地震的模拟预测,给出了6个可能的危险日期;(3)采用1997年1月至2006年6月的35次M6.5级地震对模型作检验,表明总计14种单星和组合模型中日、月、水星、金星和天王星等五种模型稍好,而冥王星和海王星模型则不理想.(4)指出该模型不适用于较大区域,因其难以提供较精确的地点信息.此外,预测精度还与步长和确定的危险日期的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18.
以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工程边坡为研究案例,初步探讨了软质岩顺层边坡的非典型溃屈型滑坡机制。该滑坡是一种新型的溃屈破坏型式,将之命名为非典型溃屈型滑坡。非典型溃屈型滑坡的特征是:软质岩顺层边坡,滑动面不临空,坡趾前方一定距离处的坡底岩体弯曲-隆起、被损伤;尚未出现分阶段演化特征或暂时不能确定分阶段演化,可能的演化模式是弯曲-隆起带顶部剪断破坏;当坡底的岩体(板梁)达到屈服或屈曲时,即最先是弯曲-隆起带顶部剪断破坏时,滑坡可能再次失稳滑动。  相似文献   

19.
地震谣言是怎么回事? 地震谣言是指没有事实根据或缺乏科学依据的地震消息。它反映了公众对地震这一自然灾害的恐惧心理在我国,近几十年来.尤其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全国发生了近百起对社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的地震谣言事件,引起了社会的不安定,破坏了正常的生产、生活和治安秩序,给国家和个人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地震谣言产生的基础和根本原因是人们在内心中对地震的恐惧心理。  相似文献   

20.
在剖析下垫面条件变化对流域极端水文事件演变影响的基础上,构建了流域极端水文事件综合应对技术框架,并阐述其中的关键研究命题。结果表明,自然植被条件能够提高流域干旱之前土壤含水量并降低干旱过程中土壤蒸发速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缓干旱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作用;水利工程通过调节流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能够缓解甚至规避流域干旱事件,但同时可能加剧坝址下游地区的干旱程度。自然植被条件将延长降水坡面产-汇流历时、降低洪峰流量,对极端降水洪涝事件具有一定的消减作用;此外,流域水土保持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下垫面条件改变有利于河道行洪过程,能够起到缓解洪涝事件的作用。基于下垫面条件变化的流域极端水文事件综合应对技术框架包括旱涝事件监测、机理识别、影响评价和综合应对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的关键研究命题主要为下垫面条件变化对流域极端水文事件影响的定量评估、面向流域极端水文事件合理的水土资源配置及其集成管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