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言 虽然在过去几十年里,人们非常关注温室效应强度,但却很少研究它所涉及的变化过程的真实性.在气候变暖预测的基础上制定规划已是很普遍的事情.对未来的这种假定式预测被在许多场合下所重复,而且在近期"北极变暖的影响"[1]报告的许多陈述中都有所反映.因为预测北极地区的变化将最强烈和最为显著,并且大气中CO2浓度的升高可能导致不良的环境影响[2],所以北极变暖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气候状况及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和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已升高了0.68℃,其中黄河以北地区平均升高了0.8℃~1.2℃,黄河以南地区平均下降了0.2℃~0.8℃;而北方年降水量减少,南方却增加,南涝北旱加剧。经模拟预测后认为,中国从1987年开始的气候变暖将持续到2015年,将于2016年转入低温期,2039年又将转入高温期。到2020年全国年平均气温将比20世纪50年代升高1.68℃,西北地区平均升高2.22℃;南方年平均降水量增加28 mm,北方变化不大;2030年海平面将升高5.3 cm~14.2 cm,气候将向暖、干的趋势发展。因此中国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及对此采取综合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末次盛冰期,地球上很多大陆都被大量的冰层所覆盖,一些浅海域的海床露出水面将先前分离的大陆连接起来.尽管存在一些适宜于动植物生长而未被冰层覆盖的地区,但其年平均气温仍比更新世时期低10~13℃.在盏冰期的几千年时间内冰川开始消融,其显著特征是气候在大约18000~11400年以前出现了一系列的波动.气候在更新世度过一个温暖期后,开始了一个缓慢的全面变冷的过程,这导致了一系列为期几百年至几千年的气候波动,例如发生在大约13世纪晚期至19世纪早期的"小冰期".在最近150000年的气候变化过程中,北极的各种生态系统和生物组成在近10000年接近其最低分布范围.大冰期结束时的全球大范围急剧升温导致了许多物种的消失,这使北极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大大降低.因此,北极生态系统以及大型脊椎动物等北极生物的生存正在受到威胁,尤其是目前以及将来的全球变暖都会进一步给它们带来重大灾难.已有的证据表明,就像更新世早期的情形那样,北极地区的树线很有可能会进一步向北发展,并迅速进入到苔原地区,从而减小苔原带,这就会进一步增加北极地区物种灭绝的可能性.一些物种将很有可能向北扩大它们的领地,并取代该地区原有的物种.在更新世早期,由于北极地区的海平面相对较低,当树线入侵到现在的海岸地区时,苔原带至少能够在北极圈的一部分低地区域生存,而从目前来看,未来的海平面极有可能上升,这将会对北极苔原带和其它无树生态系统的分布施加进一步的限制.很显然,全球现在的气候状况对北极生态系统带来的负面影响超出更新世的任何时期,很有可能是巨大的,尤其是当各种环境变化(例如紫外线B的增加,大气中氮化合物的沉积,重金属和酸污染,放射性污染物,生物栖息地破碎化)共同作用于北极生态系统时的影响也是前所未有之际.  相似文献   

4.
利用辽宁省1971年以来近40a气候资料和1981年以来25a物候期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气候倾向率、地理信息系统精细化模拟等方法,对辽宁地区气候变化对主要农作物及自然物候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a来辽宁地区增温趋势明显,气候变暖显著,2001-2006年全省平均大于10℃积温比20世纪70年代增加277.4℃,无霜期延长13d。农作物与自然物候对气候变暖反应敏感,种植带北移,近36a(1971-2006年)玉米适宜播期提前4d左右,水稻适宜生长期延长近8d;近25a(1981-2005年)草本植物春季展叶期每10a提前2~4d,草本、木本植物秋季枯黄期每10a推后5~7d。干旱、暴雨、暴雪等极端气象灾害频发,危害程度加重。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利弊并存。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我国北部地区冬季的气温逐年升高,东北、华北、江淮等地的气温平均升高2~6℃,夏季平均温度也有所升高,例如北京1996年夏季平均温度26.4℃比1990年的24.8℃升高了1.6℃.暖冬现象不仅在我国,在其它国家与地区也存在,这表明全球气候正在变暖.  相似文献   

6.
据英国报刊报导,英美科学家预测,由于地球气候变暖,北极的冰层特都融化消失,冰层将受下面海水变暖的威胁。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内德·阿卡顿教授的研究小组调查结果认为,北极的冰层大范围变暖,过去5年水温上升1度。英国气象厅预测北极气候变暖比地球上任何地方早,下世纪温度将上升6-8度,因而不论冬季还是夏季冰都会融化。英美科学家预测北极冰层将消失  相似文献   

7.
控制实验表明,不同物种对每个环境因子变化变量产生的响应也存在着差异.植物往往对营养元素的变化反应最为强烈,尤其是氮素的增加.夏季增温实验表明,木本植物对温度的升高表现出了积极的响应,而地衣、苔藓类植物的丰富度却因增温而降低.物种对增温的响应主要受水分有效性和雪覆盖程度控制.在气候保持湿润的情况下,伴随着夏季温度的升高,许多无脊椎动物种群的数量都有所增加.实验表明,CO2浓度和紫外线B(UV-B)辐射的增加对植物和动物影响较小,但是,一些微生物和真菌却对紫外线B辐射的增加非常敏感,甚至可能会因此产生一些诱导突变而引起流行传染病的爆发.苔原土壤的加温、CO2浓度的升高以及矿物质营养的改善一般都会增加微生物的活动.在温带气候中,藻类往往比蓝藻细菌更占优势.冬季结冰-解冻过程的增加会导致冻壳的形成,从而会大大降低许多陆生动物的冬季存活率,改变这些动物群体的动态过程.厚的积雪会使驯鹿等植食性动物很难采食到雪下的草类植物,同时也不利于其逃避食肉动物的追捕.而无雪期的提前到来则可能会加速植物的生长.物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最初可能出现在亚种这一水平上一个具有很高遗传/群系多样性的北极植物或动物物种,演化历史已经使其具有一种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能力,这将使它们能够很快适应未来的环境变化.本土知识(IK)、航空照片和卫星图像表明一些物种的分布已经发生了变化北极植被更加趋向灌木化,而且生长也更加旺盛;北极驯鹿的分布范围最近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原来在树线以南区域活动的害虫和鸟类也在北极被发现.与此相对应,大多数在北极地区进行繁殖鸟类的数量却都在下降.根据一些模型的预测,随着气候的变暖,苔原带鸟类的数量将会大幅度地下降.据物种-气候响应模型预测,由于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北极地区现有物种在未来的潜在分布范围都将大大缩小和向北退缩,而一些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则很可能会迅速向北扩展到北极地区.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91,自引:3,他引:88  
选取西北地区资料年代较长的171个地面测站1961~2003年日平均气温资料,计算历年≥0℃、≥10℃积温和<0℃负积温,深入研究西北地区热量资源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87~2003年比1961~1986年的平均值明显增高,尤以最低气温增幅最大,这说明最低气温的变化比最高气温的变化更敏感,西北地区气候变暖主要来自最低气温升高的贡献。冬季升温幅度大于夏季,<0℃负积温绝对值明显减少。西北地区20世纪80年代后期气候明显变暖,热量资源增加,喜温作物面积扩大,越冬作物种植区北界向北扩展,对牧区牲畜越冬度春有利。西北地区气候变暖对农业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气候变暖和瑞典斯堪的纳维亚山系南部树线升高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由于气候变暖温度上升幅度高达0.8℃.尽管存在波动状况,气候变暖已使斯堪的纳维亚山系瑞典区域的主要树种树线上升了100m以上.树线的这类变化过程主要是指某些老的成林树种的生长高度和沿山坡缓慢向上生长的新树种.1940年之后的几十年之内,因温度偏低而减缓了树线升高速率.20世纪90年代,随着一系列异常暖冬和暖夏出现了一个新的活跃阶段.20世纪树线升高的总体幅度随地形气候而变,而且主要局限在避风处和多雪的地方.树线升高地段浓密的白桦林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亚高山/低高山地貌的基本特征,并为其进一步的进化和从短期降温阶段中恢复过来提供了一种正的反馈.20世纪所有的树线沿坡上移现象和相关的地形变化基本上不存在时间滞后情况.这对于新一代真实的植被对未来可能变暖响应模式的研究是很重要的.在过去4000个14C年期间,新的松树树线上升幅度可能是最高的.因此,似乎可以推论,20世纪的气候在全新世晚期是异常温暖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地区热量资源变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上海地区热量资源的变化。为了摸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地区热量资源变化规律,论文根据1991至2003年上海地区11个站年气温、地温资料,在与前30年(1961至1990年)平均比较的基础上,统计分析1991年以来气温、地温、积温、界限温度及无霜期等体现热量资源特征气候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1至2003年,上海地区气温年平均升高0.9℃,5cm深度地温年平均升高0.5℃,≥3℃有效积温年平均升高219℃.d,≥10℃有效积温年平均升高77℃.d,稳定通过0℃、10℃持续期平均延长12.5d和5.7d及无霜期平均延长9.4d,热量资源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