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东湾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的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基于2007年夏季辽东湾海域的水质监测资料,以高锰酸盐指数(CODMn)、溶解无机氮(DIN)、磷酸盐(PO43--P)和溶解氧(DO)为海水富营养化评价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并对其中的评价等级确定方法加以改进,评价了辽东湾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分析了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因子和控制性因素. 结果表明:对评价方法的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辽东湾沿岸和河口口门附近海域已达到富营养化程度,而海湾中部则处于贫营养状态,富营养化程度从海湾中部向近岸逐渐增加;影响辽东湾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因子为无机氮;辽东湾海域的富营养化水平主要受入海河流冲淡水影响范围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以2017年对深圳大亚湾海域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不同季节无机氮中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和氨氮的组成比例,讨论不同季节无机氮在大亚湾海域的分布情况。运用营养状态质量指数法(NQI)和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法评价海域富营养化状况,并利用叶绿素a与环境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研究海水富营养化的环境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海域内无机氮的主要组成部分为硝酸盐氮和氨氮,受丰水期带来陆源污染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海域整体富营养化水平为贫营养状况,且在春季和冬季海域内呈现氮限制状态;富营养化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  相似文献   

3.
2004—2008年辽东湾水质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4—2008年5年对辽东湾各海域的监测数据,阐述了该海域水体营养盐和重金属的空间、季节分布特征规律,并对辽东湾海域的综合水质现状,海域营养结构及营养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基于Ⅰ类海水标准,辽东湾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DIN),局部海域出现活性磷酸盐(DIP)、铜、铅超标现象. 营养盐和重金属的空间分布趋势均为北部海域污染最重,东部海域污染最轻,污染主要集中在锦州、盘锦、营口海域,且这3个海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随时可诱发赤潮. 营养盐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趋势为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   相似文献   

4.
辽东湾北部至辽西沿岸海域营养盐分布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根据1995-1999年5a对辽东湾北部至辽西沿岸海域的监测资料,分析和评价了该海域营养盐的分布特性及时空变化,评价了营养盐对该海域的污染程度和水质的富营养状况,结果表明该海域营养盐普遍偏高,在5a当中各站位无机氮平均值有56%超一类海水,无机磷有73%超一类海水,辽东湾北部海域高于辽西沿岸海域,最高值位于辽河口和双台子河口的三道沟、裤裆、二界沟3个站位,无机氮高于其他站位3-5倍,这3个站位水质严重污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随时可诱发赤潮。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3年7月15日、2003年11月4日、2004年2月29日和2004年5月25日在渤海湾多项生态因子的调查结果,应用单因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该海域海水的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并与历史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渤海湾水体整体呈现富营养化,主要为无机氮严重超标;另外,春季水体有机污染较为严重,秋季无机磷含量也达到富营养水平.无机氮、无机磷、COD以及营养状态指数(EI)的时空分布大体呈现北高南底,近岸大于外海的趋势,分布趋势与历史资料基本吻合,但比历史同期无机氮、COD浓度增加,水体富营养状态呈现愈发严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2年-2011年同安湾海域水质监测结果,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法和富营养化水平法对同安湾海域近十年水质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该海域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各年均值大部分超三类海水水质标准;溶解氧、化学需氧量、重金属(汞、铜、铅、镉)及砷、油类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该海域目前处于N高P低的富营养状态,氮磷比趋势不够稳定,但磷限制性富营养化趋势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7.
秦皇岛沿岸富营养化初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1986~1990连续5年、每年3次的监测资料,以COD、无机氮、无机磷为指标,尝试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秦皇岛沿岸富营养化水平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沿岸海域枯水期已这富营养水平,丰水期、平水期水质较好。N/P比值表明,无机氮是限制性因子。  相似文献   

8.
莱州湾西部海域枯水期富营养化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4年5月份的调查资料,选择透明度、盐度、活性磷酸盐、溶解无机氮、硅酸盐、叶绿素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作为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因子的层次关系和权重,建立了以营养盐和富营养化症状为基础的综合评价指数模型,对莱州湾海域的营养水平进行了评价.各站点最终评价结果表明:莱州湾海域磷酸盐、无机氮超标严重,整体已表现出富营养化,其中黄河口和小清河口附近富营养化较为明显,这主要是受到陆源排污和海水养殖的影响,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9.
辽东湾浮游生物粒径结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伦  宋广军  王年斌 《中国环境科学》2015,35(10):3117-3126
基于2012~2014年春、夏、秋、冬季辽东湾网采浮游生物及环境因子的调查资料,采用显微测微计法结合粒径谱理论分析了辽东湾南、北2个区域的浮游生物粒径结构特征,并构建了浮游生物群落稳定性评估模型.结果表明,辽东湾海域浮游生物不同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近似相等,但生态转化效率偏低; 2012~2014年辽东湾南部区域稳定性系数平均为0.53,北部区域平均为0.47,南部区域浮游生物群落整体上较北部稳定,夏季表现更为明显,说明南部区域受环境胁迫影响较小;海水营养状况分析表明,北部区域属于富营养化水平较高海域,营养指数(E)平均为1.69,南部区域基本属于低营养水平,营养指数(E)平均为0.42,富营养化会导致系统偏离稳定状态;本文构建的浮游生物群落稳定性评估模型可尝试比较不同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0—2013年对浙江舟山2个污水处理厂排污口邻近海域14个站位的表层海水铜、铅、锌、镉、砷、总铬、总汞、p H值、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化学耗氧量、悬浮物和粪大肠菌群等14项污染因子的调查,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营养指数法对监测海域海水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舟山污水处理厂排污口邻近海域表层海水质量总体良好,基本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悬浮物,其他水质指标则较低;2个污水处理厂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均呈高富营养化状态,并受到一定程度的铅污染。  相似文献   

11.
2002~2006年福建省闽江口以南近岸海域水质状况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2~2006年在福建省闽江口以南近岸海域实施的海水质量监测资料,应用单因子指数法、营养指数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对监测海域海水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福建闽江口以南近岸海域海水质量总体良好,基本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因子为石油类、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局部海域海水呈富营养化状态,并受到一定程度的有机污染.  相似文献   

12.
珠江河口富营养化水平评价   总被引:28,自引:8,他引:28  
本文根据1987年2月至1988年2月在珠江河口的调查资料,选用化学耗氧量(COD)、总无机氮(T-N)、活性磷酸盐(PO_4-P)和叶绿素-a(Chl-a)为指标,采用模糊数学结合营养状态质量指数(NQI)对珠江河口的富营养化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珠江河口水质基本良好,属中营养水平,但是有机物及总无机氮污染严重,西部区域的富营养水平明显高于东部区域,为了防止出现富营养化,必须加强珠江河口的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13.
依据2011年3月和9月在广西北海市铁山港附近海域进行的海洋环境综合调查结果,应用水质标准指数法、富营养化指数法、营养状态质量指数法和有机污染综合指数法对该海域的海水水质的现状和季节间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合历史资料探讨了主要污染因子在近30 a间的累年变化趋势。结果显示:该海域2011年3月和9月表层海水各评价要素中分别有部分超过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但基本符合海水水质二类标准,最主要的污染因子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化学耗氧量,主要污染区域位于铁山港和营盘港附近海域;近30 a间主要环境因子的变化趋势总体水平是逐渐增加的;该海域整体的富营养化水平处于季节性富营养化状态,春季为贫营养化,秋季为富营养化临界状态;该海域正处于开始受到有机污染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2019年春季的调查资料,运用污染指数评价法对鳌山湾沿岸的海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分别使用相对和绝对限制法确定营养盐限制因子,采用营养状态质量指数法和富营养化指数法评价其营养现状,并分析化学需氧量与浊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春季鳌山湾沿岸海水属Ⅰ类水质,化学需氧量、溶解无机氮和溶解无机磷污染程度较低;(2)鳌山湾沿岸海水出现硅限制和磷限制现象,无氮限制现象;(3)鳌山湾沿岸未出现富营养化现象;(4)鳌山湾沿岸海水的化学需氧量与浊度呈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分别于2002年7~9月,以及2003年6~9月对奥运会帆船赛场及周边海域的海水质量状况进行了9个航次的现场调查,以溶解无机态氮(DIN)、溶解无机态磷(PO4-P)、化学耗氧量(COD)为化学指标,初步探讨了该海域的富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调查海区PO4-P和DIN主要受陆源排放的影响,在浮山湾至石老人沿岸海域含量较高;2003年较2002年污染有所加重,部分区域已经开始呈现富营养化状态,富营养化状况主要受陆源排放等因素的影响;整体上奥运会帆船赛场海域水质良好,污染较轻.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0年至2012年7个航次调查数据,从海域水质和表层沉积物两个指标评价了六横北部海域生态环境变化趋势,调查期间海域水体100%均为劣四类海水,超《海水水质标准》二级标准的因子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所测因子中增幅明显的是石油类。调查期间海域均属于中/高富营养水平,海域沉积物各指标均符合第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石油类、汞测值在后两年有所上升,特别是石油类上升明显。经分析,六横海域受长江口上游来水影响呈富营养状态,引起的水质及沉积物变化的主要是船舶工业产生的石油类,今后应继续加强对该海域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并对石油类进行优先控制。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0年夏季(6、7、8月)和秋季(9、10、11月)6个航次对胶州湾微表层和次表层海水中营养盐的调查结果,研究了微表层和次表层中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和时空变化,以及微表层对氮、磷、硅营养盐的富集情况,并利用潜在富营养化评价模式评价了水质的营养状况.结果表明,不论是微表层还是次表层,营养盐的分布都是从湾内向湾口递减.胶州湾夏季微表层溶解无机氮(DIN)、磷酸盐(PO34--P)和硅酸盐(SiO23--Si)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296、0.026和0.618mg.L-1;秋季平均浓度分别为0.369、0.028和0.592mg.L-1.夏季次表层DIN、PO43--P和SiO23--Si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240、0.025和0.506mg.L-1;秋季平均浓度分别为0.292、0.028和0.580mg.L-1.胶州湾微表层海水对营养盐N、Si均有不同程度的富集作用,平均富集因子为1.48~1.96;对P无富集现象,富集因子的不同可能与海况和站位的不同有关.在所有调查航次中,7月份胶州湾海水中的营养盐含量最低,与叶绿素a(Chl-a)处于高峰期有关.胶州湾东北部处于富营养和磷中等限制潜在性富营养化状态,其它区域营养级为中度营养和贫营养,微表层潜在性富营养化程度大于次表层.  相似文献   

18.
湛江湾富营养化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1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湛江湾海域9个采样断面、28个采样站位的水质分析结果分析了该海域富营养化时空分布特征,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环境因子对该海域富营养化状态的影响,对湛江湾海域应用富营养指数法和潜在性富营养化法2种评价方式的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冬、春、夏、秋4个季节湛江湾海域富营养化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18、1.90、0.83、2.12,不同季节富营养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较一致,从湾顶到湾中到湾口呈减小的趋势。富营养化指数年际变化特征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秋、春两季富营养化程度较高,冬、夏两季较低。4个季节富营养指数与无机氮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和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无机氮含量对湛江湾海域的富营养化状况具有主导地位,河口冲淡水及陆源排污带来的低盐高浓度的污染物对湛江湾海域富营养化影响较大。对湛江湾海域富营养化指数法和潜在性富营养化法评价结果的对比表明:在应用富营养化指数评价法时,如果同时考虑海域的营养盐结构,2种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考洲洋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受潮汐影响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应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算术均值多因子指数法和营养状态指数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前考洲洋海域海水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并依据考洲洋在潮汐涨、落情况下海水质量的变化,定量分析了考洲洋潮汐对其海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磷酸盐、无机氮、石油类是影响考洲洋海域环境质量的主要因子,考洲洋内部海域均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总体水质状况为良好以下,潮水的涌入能改善考洲洋的水质状况,涨潮时期各航次的算术均值多因子指数之和比退潮时期平均降低了13.92%。且潮汐的变化对主要污染因子的影响顺序为:无机氮>磷酸盐>石油类,最后提出了考洲洋污染防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渤海湾中与富营养化有关的主要因素,综合了化学指标、浮游植物指标并考虑到细菌指标,提出渤海湾了海水富营养化的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渤海湾富营养化状态进行了评价,并用加权平均原则对结果进行了处理.对评价结果进行排序,发现渤海湾北部近岸海域和南部的养殖区富营养化程度严重,且夏季最高,秋季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