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积极开发应用回收法烟气脱硫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一个硫资源短缺的国家,而其燃煤中含硫量普遍较高,燃煤SO_2大气污染相当严重,亟待解决。一些回收法烟气脱硫技术在解决燃煤SO_2污染的同时又能回收利用硫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硫资源紧张的局面,应予大力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2.
国家颁布的各燃煤行业新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对脱硫脱硝装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总结现有污染物控制技术的特点及发展应用前景,发现现有主流脱硫脱硝技术存在破坏区域生态环境、生成新的固体废物、与农业争夺氨资源等种种缺陷,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和污染控制需求。而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且副产物可商品化技术,将烟气中SO2和NOx制备成硫酸、硝酸或氮肥,不仅弥补我国硫资源的短缺,避免氨资源的浪费,同时对农业用氮肥行业可进行有益的补充,将是我国燃煤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现有超低排放技术的适用范围相对受限,对于燃用高硫高灰劣质燃煤的电站锅炉实现超低排放至今未见报道。贵州习水二郎电厂燃用的是当地出产的高硫高灰劣质煤。为了攻克二郎电厂烟气治理面临的技术难题,远达环保为二郎电厂量身打造了超低排放技术方案。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我国现有技术已经能够满足高硫高灰劣质燃煤电站锅炉的超低排放需求,这为我国全面实现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建立以环境、经济和技术为一级指标的3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初步筛选出的双布袋活性炭吸附技术、硫及硫化合物抑制技术和硫及硫化合物抑制技术+活性炭固定床反应器技术等10项垃圾焚烧烟气中二■英控制技术或技术组合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硫及硫化合物抑制技术+活性炭固定床反应器技术组合综合得分最高(0.483 1),为目前垃圾焚烧烟气中二■英最佳控制技术.鉴于目前我国部分农村生活垃圾焚烧炉烟气中二■英排放不达标的情况,建议分布于农村的小型垃圾焚烧炉优先考虑采用此技术组合.我国各地区的垃圾焚烧企业可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企业规模、炉型和工艺等实际情况,采用本文建立的指标评价体系和评估方法进行控制技术评估,筛选出适合本企业的最佳二■英控制技术,以有效控制我国垃圾焚烧二■英排放.  相似文献   

5.
新型硫氨基物质对二噁英低温从头合成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但尚未在实际焚烧炉中应用.本文借助烟气循环抑制和飞灰低温热处置联用控制二噁英排放中试系统(500 Nm~3·h~(-1)),开展了硫氨基循环抑制实际焚烧炉烟气二噁英排放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硫氨基抑制气氛能在该系统中循环累积,该系统对二噁英阻滞率达95%以上,烟气二噁英排放浓度低于最新国家环保标准0.1 ng·Nm-~3(以I-TEQ计).该新型硫氨基循环抑制技术对实际废物焚烧炉二噁英的减排控制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石油焦的来源和特性,提出炼油厂延迟焦化装置产出的高硫石油焦直接进入厂内循环流化床锅炉是处理高硫石油焦较为合理的途径。通过采取有效的环保治理措施,可减少燃烧烟气中SO2,NOx的排放。  相似文献   

7.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建立以环境、经济和技术为一级指标的3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初步筛选出的双布袋活性炭吸附技术、硫及硫化合物抑制技术和硫及硫化合物抑制技术+活性炭固定床反应器技术等10项垃圾焚烧烟气中二(口恶)英控制技术或技术组合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硫及硫化合物抑制技术+活性炭固定床反应器技术组合综合得分最高(0.4831),为目前垃圾焚烧烟气中二(口恶)英最佳控制技术.鉴于目前我国部分农村生活垃圾焚烧炉烟气中二(口恶)英排放不达标的情况,建议分布于农村的小型垃圾焚烧炉优先考虑采用此技术组合.我国各地区的垃圾焚烧企业可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企业规模、炉型和工艺等实际情况,采用本文建立的指标评价体系和评估方法进行控制技术评估,筛选出适合本企业的最佳二(口恶)英控制技术,以有效控制我国垃圾焚烧二(口恶)英排放.  相似文献   

8.
大气中的硫氧化物是形成酸雨、酸雾的主要物质,如何有效地控制SOX的排放是环保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概括地介绍使用硫转移助剂降低FCC装置再生烟气SOX排放的原理、以及国内外FCC装置硫转移助剂脱除SOX技术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大气环境污染是典型的煤烟型污染,由燃煤排放的SO2所造成的酸雨已危及24个省、市、自治区。治理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之一是采取有效的脱硫措施,减少点、面排放源的SO2排放量。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开发切实可行的脱硫技术,卓有成效地控制燃煤烟气中排放的SO2量。近年来,国际国内研制、开发了多种脱硫技术,在此就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技术作一些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介绍了活性焦的微晶结构、微孔结构、活性焦性能、活性焦烟气脱硫技术工艺及特点。该技术具有流程简单、净化效果好、排烟温度高、节水、不产生二次污染、可回收硫资源等优点。活性焦烟气脱硫技术符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应加快推广应用,解决我国大气污染的同时回收宝贵的硫资源。  相似文献   

11.
中国CO2排放量与工业废气排放量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废气量减排是实现CO2减排的重要手段和切入点,有必要开展深入研究。根据能量平衡的原理,建立了余热利用、余压利用和含热值气体再利用等碳减排计算方法,简述了现有的钢铁烧结机烟气循环技术、水泥窑协同处理生活垃圾和市政污泥技术以及电解铝烟气阶梯利用于火电厂技术,并对以上主要行业废气再利用的碳减排量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工业行业的废气再利用技术可以减少废气量排放,进而减少CO2排放,对于实现中国CO2减排目标的贡献接近1/4。废气再利用技术对减少CO2排放具有重要作用,应作为实现2020年减排目标的重要技术途径,大力推广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环境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其中大气污染物主要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为主,这也是导致各城市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并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应进行积极治理。这些有害气体主要排放源来火电厂,火电厂在发电的过程中会排放出大量的烟气,主要包含硫氧化物与氮氧化物,要想有效的避免污染,火电厂在生产过程中可采用烟气脱硫脱硝技术,以此来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对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最近几年,大多数人认为从化工厂,热电站等排放到大气中的SO_2对环境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所谓的“酸雨”即是一例。因此许多国家的防污染条例中,都规定了要限制排入到大气中的SO_2。遵循这些条例,发展了各式各样的技术,例如,目前正得到广泛利用的接触硫酸法以及许多工业成熟的烟气脱硫技术等。这些技术的被采用,已极大地减少了大气中SO_2的含量,进一步也可以说减少了大气中硫的数量。正当减少SO_2排放量  相似文献   

14.
大庆油田原稳装置采用立式加热炉,烟气中存在大量的废热。在现有装置运行中,烟气直接排放,浪费了大量的热量。通过在实验装置中可回收废热资源及废热回收技术研究,采用热管技术回收烟气废热,用于预热空气,不仅会节能降耗,给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会减少大气污染,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火电厂燃煤硫的回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酸雨的危害谈到火电厂如何控制二氧化硫排放,做到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着重介绍“七五”期间列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几种脱硫技术,并提出为实现烟气脱硫、回收硫资源必须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和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16.
燃煤锅炉烟气是最大的人为汞排放源。通过对燃煤锅炉烟气汞分布及脱汞技术的分析,提出利用现有的烟气污染控制设备以提高汞的脱除效率,走复合式污染控制之路是目前我国经济技术上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新型硫氨基物质对二英低温从头合成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但尚未在实际焚烧炉中应用.本文借助烟气循环抑制和飞灰低温热处置联用控制二英排放中试系统(500 Nm3·h-1),开展了硫氨基循环抑制实际焚烧炉烟气二英排放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硫氨基抑制气氛能在该系统中循环累积,该系统对二英阻滞率达95%以上,烟气二英排放浓度低于最新国家环保标准0.1 ng·Nm-3(以I-TEQ计).该新型硫氨基循环抑制技术对实际废物焚烧炉二英的减排控制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提出了在我国研究利用冷却塔排放烟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介绍了利用冷却塔排放烟气的工艺流程及方法 ,分析了利用冷却塔排放烟气的特点及采用排烟冷却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利用挥发回转窑处置钢丝绳行业污泥的工业化试验,测定了烟气排放参数及污染物排放指标,分析了污泥添加对挥发回转窑烟气排放的影响程度及各项污染物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污泥添加量18%~22%,对挥发回转窑烟气排放无影响,烟尘、SO2、氮氧化物、Zn、Pb、HCl等各项污染物指标均符合国家控制标准;烟尘排放浓度与Pb、Zn排放浓度呈显著正相关;SO2排放浓度与烟气含氧量、空气过剩系数、排放浓度呈显著负相关。通过控制烟气中烟尘浓度可减少Zn、Pb的排放,在满足SO2排放浓度达标的同时,还应加强工艺供氧量的管理,控制的产生,减少烟气对生产设备的腐蚀。  相似文献   

20.
积极开展工业资源循环利用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有效途径。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理念,从区域、产业布局开始,注重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区域之间实行内循环、外循环,开展资源循环利用。开发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建立资源循环利用网络,建设产业园,可以推进工业资源循环利用社会化,系统提升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