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理化因素对光合细菌球形红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提高铅、镉和呋喃丹复合污染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株提高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的最佳条件均为:pH 7、温度30℃及加菌置108个/g.在最佳条件下,过氧化氢酶和脲酶的活性分别相对提高3.17%和53.26%.因此,光合细菌能...  相似文献   

2.
分别在山东泰安、聊城、菏泽、枣庄、潍坊长期施用涕灭威的农田采集土样,通过富集培养法筛选出1株降解涕灭威能力较高的细菌ZH-1,经生理生化与分子鉴定,该菌株为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ium sp.).为使该菌能更好地用于涕灭威残留污染治理,研究其生长和降解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适合ZH-1菌株生长和降解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蔗糖和硝酸钠;振荡(120 r/min)培养时该菌的适宜降解温度为30℃,且在低温时的生长和降解能力优于高温;培养基适宜pH值为7,且偏酸性条件下菌株的降解能力高于偏碱性条件;外加氮源硝酸钠的适宜质量分数为0.3%.在适宜培养条件下,恒温振荡培养5 d后菌株ZH-1对初始质量浓度为12.5 mg/L、25 mg/L、50mg/L、100mg/L、200mg/L的涕灭威的降解率分别为51%、58%、69%、50%、35%,对涕灭威的绝对去除量随着涕火威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外加氮源质量分数低于0.3%时,菌株的生长量随外加氮源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可在实际应用中加入一定氮源以促进该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沼泽红假单胞菌去除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N菌株进行了去除铅的研究。考查pH、温度、接种量、供氧光照条件等因素对其生长及去除铅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生长及去除Pb2+的最优条件是pH为7、厌氧光照、温度为30℃,接种量为0.6g·L-1,Pb2+的去除率可达95%以上;模拟了N菌株去除不同浓度Pb2+的动力学方程。进一步研究不同浓度Pb2+对N菌株细胞中半胱氨酸脱巯基酶比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Pb2+浓度分别为50,100,150mg·L-1时,可提高半胱氨酸脱巯基酶的活力,而当Pb2+浓度提高到200mg·L-1时则抑制其活力。  相似文献   

4.
以桂林市上窑污水处理厂污泥脱水车间剩余污泥、上窑堆肥厂的堆肥堆料和桂林雁山镇森林土壤为菌源进行驯化,分离纯化并筛选得到2株能分别以壬基酚(NP)和双酚A(BPA)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降解菌株N-1和B-1。通过对菌株的16S r 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初步鉴定N-1和B-1菌分别为Cupriavidus(贪铜菌属)、Acinetobacter(不动杆菌属)。通过两菌株分别降解NP和BPA的单因素实验,确定了降解动力学以及时间、温度、p H值对降解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细菌N-1,B-1的最佳初始目标污染物质量浓度为5~10 mg/L,降解40 h,N-1去除率可达49.63%,B-1去除率可达62.34%。细菌N-1对NP的去除半衰期t1/2为41.44~48.02 h;B-1对BPA的去除半衰期t1/2为35.23~37.33 h。细菌N-1,B-1的最佳降解温度均为30℃,最佳p H值均在6.5~7.5之间,即两种细菌在中温、中性条件下对NP和BPA降解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为了从黑臭水体中发掘高效有机物降解菌株资源,用于低浓度有机污染黑臭水体中,采用富集、分离、纯化的方法,从沈阳市仁镜河黑臭段底泥中分离获得1株具有较高有机物降解率的a菌株。结合形态观察及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鉴定其为东洋芽孢杆菌(Bacillus toyonensis)。由单因素试验可知,菌株a的最佳生长条件为:pH=7.0、装液量25%、温度32℃。在最佳生长条件下测定生长曲线确定最佳接种点为培养12 h。有机物降解特性研究表明,在30℃、120 r/min摇床中,反应进行4 d时a菌株对黑臭水有机物去除率达到64.75%。相同试验条件下,初始菌量增加,CODCr去除率先升高后降低,初始菌量为1%(体积分数)时CODCr去除率较高;a菌株对不同碳源利用情况不同,对小相对分子质量碳源利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考查了初始p H值、反应温度、接种量等对硫酸盐还原菌菌株的生长和对重金属铅去除效果的影响,应用X射线衍射(XRD)、表面能量色谱分析(EDS)对沉淀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菌株生长及去除铅的最佳条件为:p H=8.0,温度30℃,接种量10%,该条件下的去除率高达99.79%。所得到的沉淀物为硫化铅,立方方铅矿结构,结晶度良好。进一步研究了最佳条件下不同初始浓度硝酸铅对硫酸盐还原菌细胞中亚硫酸盐还原酶(SiR)和腺苷酰硫酸还原酶(APS)比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硝酸铅质量浓度低于950mg/L时,亚硫酸盐还原酶和APS还原酶比活力受到轻微抑制,当硝酸铅质量浓度为1 100 mg/L时,其比活力受到明显的抑制。重金属铅对亚硫酸盐还原酶比活力抑制作用相对明显。  相似文献   

7.
对沈阳张士灌区镉污染的农田土壤进行镉含量及物理性质测定,得出其总镉质量比为8.41 mg/kg,土壤呈酸性.通过富集纯化从该土壤中筛选出1株对镉具有较强耐受性和吸附能力的细菌SY,该细菌在Cd2+质量浓度为100 mg/L条件下仍能正常生长,对镉的吸附率高达99.25%.对SY进行形态学观察和16SrDNA序列分析,确定SY为蜡状芽孢杆菌群(Bacillus cereus group).通过水稻种子出芽率试验,研究蜡状芽孢杆菌SY对镉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镉胁迫能严重抑制水稻种子发芽,水稻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等发芽指标均随Cd2+处理浓度的增大而明显下降,但经过蜡状芽孢杆菌SY处理后,水稻种子的发芽率显著提高.研究表明,SY对镉胁迫下的水稻种子具有解毒作用.  相似文献   

8.
实验从锦州石化长期被高浓度的烃类化合物污染的土壤中采取土样,经反复富集培养后分离得到降解原油的单一菌株X2,并对菌株X2生长条件进行了优化,其优化后的最佳生长条件为:温度30℃,pH值为7,恒温摇床转速为190 r/min,盐度为2.5%。同时,实验利用最佳条件下培养获得的对数生长期降解菌X2降解处理含原油1.0%的无机培养液,经过24 h处理,测得降解菌X2对原油的降解能力达到60.6%。  相似文献   

9.
细菌与真菌优化组合降解污水中氰化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降氰细菌与真菌组合对工业废水中氰化物的降解性能.将从电镀厂水样和活性污泥中分离出的8株降氰细菌与降氰真菌的悬浮液进行等体积混合,以降氰效果最佳的混菌组合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组成比例、废水温度、废水pH值、降解时间和摇床转速对降氰率的影响,并在试验得到的适宜降解条件下处理电镀厂实际含氰废水.结果表明,除2#细菌和真菌及9#细菌和真菌的组合外,其他混菌组合的降氰率均优于已筛选获得的单菌株,其中8#细菌与真菌组合的降氰率最高.该组合的适宜降氰条件为8#细菌悬浮液∶真菌悬浮液=3∶2(体积比)、34 ℃、pH=6.0、降解20 h、114 r/min转速.适宜降氰条件下,菌液∶废水∶细菌生长培养基=1∶1∶1(体积比)时,8#细菌与真菌组合对氰化物质量浓度为202 mg/L、42.9 mg/L、9.07 mg/L、1.57 mg/L和1.09 mg/L的5种实际废水的降氰率分别为84.85%、82.77%、80.37%、80.25%和79.82%.其中,氰化物初始质量浓度为1.57 mg/L和1.09 mg/L时,废水经混菌降解处理后的氰化物质量浓度低于0.5 mg/L,符合国家一级排放标准(GB 8978-88)(≤0.5 mg/L).研究表明,8#细菌与真菌混合菌的降氰率较高,在实际含氰废水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再生水回用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但是城市污水厂二级出水中仍含有大量条件致病菌,潜在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本文以生物膜慢滤-消毒作为深度处理工艺,探究该工艺对条件致病菌(军团菌、铜绿假单胞菌)与大肠杆菌的去除效能及机制。结果表明:相同滤速下,生物膜慢滤较慢滤对条件致病菌的去除效果好;滤速越小对条件致病菌的去除效果越好,最佳滤速为5 cm/h,此时生物膜慢滤对二级出水中军团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的去除率分别为92.9%、94.0%、65.7%;慢滤与生物膜慢滤对颗粒黏附态条件致病菌的去除效果优于自由悬浮态条件致病菌,对颗粒黏附态条件致病菌的去除率均在90%以上。在最佳滤速下,对生物膜慢滤出水用次氯酸钠(NaClO)和紫外(UV)进行消毒,根据投加消毒剂后水中的条件致病菌含量,确定NaClO最佳投加质量浓度为8.0 mg/L(以有效氯质量浓度计),UV的最佳辐射强度为40 mJ/cm2;紫外消毒较次氯酸钠消毒对慢滤出水中条件致病菌的去除效果更佳。在生物膜中存在假单胞菌属、嗜酸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与乳酸菌属,这些菌属均对条件致病菌的生长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Na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