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森林火灾对扑火人员的生命和健康构成严重危害的实际情况,采用高新技术、高分子透明耐高温罩体材料和带静电的超细纤维过滤材料,经粘合加工技术,研制成功了森林消防专用的多功能防护器具--防烟面罩,可以增强使用者的自防自救能力,减少或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在几起典型火灾案例的基础上,分析了《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对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操作控制方式的具体要求,探讨了在火灾发生的初期,正确实现消防控制室手动、现场手动和消防联动控制器联动启动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途径。在此基础上,针对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的培训、面向全社会的消防安全培训和演练、注册消防工程师考试和执业、消防产品质量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加强新形势下森林消防专业队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森林消防专业队在扑救森林火灾中的作用,研究和探讨了森林消防专业队的建设以及森林消防专业队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现代森林消防头盔的发展趋势与设计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现代森林消防头盔的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近年消防头盔的研究成果,得出现代森林消防头盔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今后现代森林消防头盔设计研究的六大主要方向和内容.  相似文献   

5.
出口角度对防烟空气幕防烟效果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FDS,以四川消防研究所高层实验塔二层为原型,模拟在不同防烟空气幕出口角度情况下高层建筑前室烟气运动情况,获得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空气幕运行时的最佳出口角度。试验结果表明:空气幕角度为5°及20°时,模拟试验后期烟气基本突破了空气幕蔓延至前室内,而当出口角度为10°和15°时防烟效果较好,且15°时防烟效果优于10°,故推荐空气幕运行时的最佳出口角度为15°。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火灾模拟软件FDS,以四川消防研究所高层实验塔二层为原型,建立模型研究了防烟空气幕防烟空气幕出口风速对高层建筑前室烟气运动的影响,试验中在前室内设置18个测点,测定前室内的温度、CO浓度及能见度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当风速〈1m/s时,前室内各测点处各参数变化情况与无风幕时基本相同,防烟效果不明显,风速〉2.5m/s时,随着出口风速的增加,前室内各测点处温度、CO浓度降低,能见度增加,烟气蔓延途径由前室上部逐渐变为前室下部,且前室门处0.2m、1.25m高度处测点处各参数值瞬间波动很大,综合考虑防烟的有效性及经济性,认为防烟空气幕的最佳运行风速应为2.5m/s~3.5m/s。  相似文献   

7.
为防范化解区域内重大森林草原火灾风险,全面提升各级灭火作战组织指挥能力,有效形成专群结合、部门联动、地空一体作战合力,日前,甘孜州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在康定市呷巴乡(力邱河)举行了森林草原防灭火综合演练。此次演练调动了甘孜州森林消防支队100人(支队机关10人、康定市森林消防中队30人、雅江县森林消防大队30人、道孚县森林消防大队30人);州消防救援支队20人;6县(市)专业扑火大队各40人.  相似文献   

8.
在森林火灾死亡的人员中,80%以上致死原因是窒息死亡或烟熏昏迷倒地后被林火烧死的;在重伤人员中,绝大多数为呼吸道和肺部受伤者.基于上述原因,本课题研制了防烟口罩.该装备是用于个人呼吸安全防护,保障森林消防人员的扑火安全,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森林火灾的形势较为复杂,对消防员的专业能力及消防救援装备的专业性、数量都有一定要求。消防救援装备是扑灭森林火灾、实现人员救援的基础要素。因此,森林消防队伍需要高度重视消防救援装备的准备、使用及管理,通过有效管理保障消防救援装备的技术性能及使用价值。另外,消防队伍还需要注重人的管理,通过不断提升消防员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使其在工作中能够正确使用消防救援装备,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在灭火执勤中快速做出正确反应,控制火情发展。本文阐述了消防救援装备在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消防救援装备的使用和管理策略进行了浅析,希望能够给森林火灾救援提供一定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依据消防法律法规赋予森林公安派出所的消防监督职能,结合林区实际,对派出所实施消防监督检查、火灾案件调查、消防宣传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1.
大型商业建筑中的性能化设计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大型商业建筑的建筑特点、火灾特点及火灾危害性,并基于性能化防火设计的理念,针对某大型商场的建筑特点和性能化问题,提出了通过设置防烟走廊阻止火灾高温烟气进入作为疏散临时安全区的中庭的设计方法。在合理估算建筑内火灾和人员荷载的基础上,选用合适的模型,通过对火灾情况下的烟气蔓延和人员疏散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验证了防烟走廊的设置可有效提高中庭的防火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12.
火灾烟气伤害机理和伤害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筑物发生火灾时,燃烧产生的烟气对人构成主要威胁。本文分析火灾烟气的伤害机理,提出烟气伤害指数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探讨它在材料防火性能评价和建筑物火灾安全评价方面的应用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国有林场森林防火工作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国有林场森林防火工作现状出发,分析了国有林场当前森林防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今后森林防火工作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针对森林火灾烟雾场景光照突变时传统混合高斯模型(GMM)无法适应的问题,提出基于改进GMM的林火烟雾识别算法。通过六足机器人平台上的CCD摄像机读取当前帧图像,与混合高斯模型建立的前一个背景图像作差分得到变化区域,计算二值化后的变化区域中像素值为1的像素点占总像素点的比例,与设定的阈值相比较从而判别森林火灾场景中的光照是否发生突变。若场景内光照发生突变,采用一个较大的更新速率α,保持模型的稳定性;若场景内光照未发生突变,根据不同的情况自适应调整更新速率α的值,保证模型快速收敛。实验表明,改进的GMM算法可检测到场景中相对完整的动态烟雾区域,满足林火烟雾的检测要求,以期为图像处理在森林火灾巡检机器人上的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用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了林火管理成本中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及这些要素的确定,研究了林火防治成本与森林火灾损失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林火管理经济学中防治可能性区域的判据。  相似文献   

16.
复杂地下空间交通体系作为新型地下交通形式,车流量大且存在多个分合流点,气流组织复杂,防灾排烟难度极大。以杭州某复杂地下空间交通体系连接匝道为研究背景,提出匝道通风排烟设计方法,再选取其中二合一式连接匝道结构,采用FLUENT模拟其两种防灾排烟方案的有效性。模拟结果表明:两个连接匝道末端单独设置排烟口的设计方案可有效保证火源下游车辆和火源上游人员的逃生安全;根据分合流流速分配理论模型,在合流处只设置一个排烟口且排烟量提高40 m3/s时,也可达到同样的防灾排烟效果,从土建成本考虑,推荐此方案,为同类型隧道结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选取某城市L型综合管廊电缆舱为研究对象,采用FDS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不同火源位置对L型管廊电缆火灾温度纵向衰减规律、烟气浓度分布规律及烟气危害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L型廊道构型影响了不同火源位置的管廊电缆火灾最高温度纵向衰减的连续性,基于热边界层理论提出了适用于L型管廊的二维平面最高温度纵向衰减模型。基于峰宽时间计算了L型管廊火灾的烟气总危害性参数,不同火源位置的烟气危害性总在靠近管廊节点位置处最低。这些结果可对综合管廊的消防设计与火灾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城市消防研究与管理方法对森林防火的借鉴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中国森林防火研究与管理现状,分析了森林防火与城市消防在研究与管理方面的差距,提出了城市消防研究与管理方法对森林防火6个方面的借鉴作用:(1)建筑防火分区方法和技术对森林防火分区及隔离带建设技术的借鉴作用;(2)耐火等级思想对降低森林燃烧性的借鉴作用;(3)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对森林防火设计的借鉴作用;(4)标准体系建设的借鉴作用;(5)建筑避难层(间)对林区消防安全设施建设的借鉴作用;(6)城市火灾危险源辨识方法对森林火灾危险源辨识方法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当代森林火灾防控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森林防火事业应走科学防火、人文防火相结合的道路。在历史森林火灾资料散落和缺失的背景下,依据解放后森林火灾资料,考查分析表明我国森林火灾的特点是森林火灾严重、森林火灾发生地方比较集中、森林火灾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并且森林火灾具有5-6年和10年的准周期,防控失误原因是指导思想缺乏科学的方法与人文的关怀、宣传有死角,火源管理不严、执行规章制度不严、防火阻隔带建设不够完善和专业扑火队员少,业务素质差;设备落后。我国森林火灾防控应该转换思路,从过去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转换到以人为本的路径上来,通过充分利用符合国情的各项防火对策,有效促进各个林区的林火管理,提高林火控制能力,减少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林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林区社会稳定和林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工作实践,详细地阐述了森工林区消防安全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提出了改进林区消防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