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广东、广西地区酸沉降统计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两广地区酸沉降模式,该模式的基础是定常欧拉型酸沉降模式,其中包括硫污染物的人工排放源,扩散输送,化学转化和干湿沉降,对全年120天气象资料进行计算和平均以后,得到广东、广西地区硫沉降的基本图象.从模式计算的结果可以看出,在目前低空排放(排放源在300m以下)的条件下,城市污染源排放的硫污染物的输送范围约10~2km量级、污染物的浓度及干湿沉降量都有显著的非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2.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效果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占山  潘丽波 《环境科学》2014,35(3):853-863
建立了2010年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实施2003版标准和实施新版标准的模拟情景,运用Models-3/CMAQ模型系统分别预测其到2015年和2020年的NO2、SO2、PM2.5浓度以及氮、硫沉降量,探讨新版火电排放标准对我国大陆地区空气质量的改善.研究表明,新版火电标准的实施能够有效地改善我国的空气质量状况,相比于实施2003版标准情景,到2015年和2020年全国NO2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面积分别减少了53.9%和55.2%;SO2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面积均减少了40.0%;氮沉降强度超过1.0 t·km-2的面积分别减少了75.4%和77.9%;硫沉降强度超过1.6 t·km-2的面积分别减少了37.1%和34.3%.  相似文献   

3.
X51 9700866大气污染物源一接受沐关系的数值试验/周文贤(南京气象学院).二声环境科学研究/中国环科院一1996,9(4)一l一5环信X一6 设计了一个三维欧拉型大气污染物远距离输送的酸沉降模式。利用该模式进行数值试验,讨论污染源排放量的不同减少和背景浓度的不同变化对大气污染物酸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染源排放量和背景浓度对地面s()2气相浓度和硫酸物湿沉降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当污染源中S():减少50%,N()、减少40%时,地面S()2气相浓度最大减少率大于50%;仅仅减少大气污染物的背景浓度,地面S()2气相浓度和硫酸物湿沉降略有减少,进一步减…  相似文献   

4.
一、矿区的大气污染我国大气污染物来自燃煤的占70%以上,城市大气主要是煤烟型污染,以烟尘和SO_2为特征。目前我国仍以烧原煤为主,原煤的平均灰分是23%,硫1.27%,燃烧后排放的污染物高于标准煤。据统计煤炭燃烧产生的烟尘占我国总排尘量的80%,SO_2占总  相似文献   

5.
X 1 6 9900733大气污染物对流垂直输送作用的探讨/高会旺…(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环境科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一1995,19(4)一l一4 环信X一5 利用一个欧拉型硫沉降模式探讨了积云对硫污染物的对流垂直输送作用。结果表明,积云引起的垂直气流是造成大气污染物浓度分布及输送通量变化的重要因素。对流垂直输送可使硫污染物在高层出现大浓度区,浓度的增加率为50%一40。%,中层和低层的浓度相应也有所变化。积云区内南北剖面上的通量也因对流输送作用在高层出现了大值中心。图7参8X 16 Xsll 9900734我国硫输送和沉降量规律的研究/杨新兴…  相似文献   

6.
科学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欧美等发达国家分别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并进行了多次修订。为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电力行业污染物控制的成功经验和科学制定我国火电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比分析了中美欧等国家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SO2,NOx和颗粒物排放控制历程,当前中美欧现行燃煤电厂排放标准和控制技术水平及我国火电污染物控制现状,提出了科学制定我国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大气固定源污染物排放连续监测数据,从满足排污许可证关于排放浓度限值和排污许可量管理要求的角度,提出了大气固定源排放控制状况评估方法设计框架,包括污染物连续达标排放判定依据和最优排放控制量核查技术,并基于案例城市火电、钢铁行业企业大气固定源排放数据对上述大气固定源排放管理绩效评估方法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落实《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及行业、企业大气固定源排污许可证的编制提供技术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大气环境中氮,硫污染物的循环,正在自然系统改变。人为活动已明显冲击了氮、硫元素的循环过程,它们可能对生物多样性,局地气侯变暖,土壤,水体,人体健康等逐渐带来严重影响。氮、硫污染物亦是大气酸沉降的主要来源。通过对甘肃平凉市大气湿沉降中氮、硫污染物特征分析,掌握氮、硫污染物动态变化,分析它们在大气湿沉降中的化学变化及污染循环特征,为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使氮、硫元素的循环趋于平衡,防止酸沉降在我市发生,进一步提高我市环境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9.
设计了火电厂实施2003版排放标准和2011版排放标准两种排放情景,运用Models-3/CMAQ模型系统分别模拟各情景到2015年的硫、氮沉降量,探讨2011版火电排放标准对我国大陆地区酸沉降的影响.研究表明,2011版火电标准能够有效改善我国的硫沉降状况,相比于实施2003版标准,2011版标准实施后至2015年我国大陆硫沉降总量降低了18.58%,年均硫沉降强度大于3.2t/km2的面积减少了86.40%;2011版火电标准对我国氮沉降状况也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标准实施后到2015年我国大陆氮沉降总量降低了9.28%,年均氮沉降强度大于4.0t/km2的面积减少了27.27%.  相似文献   

10.
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清单由于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监测误差、随机误差、关键数据缺乏以及数据代表性不足等因素而具有不确定性,而排放源清单的不确定性指的是人们对排放清单的真实值缺乏认识和了解.介绍了目前大气排放源清单定量不确定性方法框架,并使用电厂NOx在线监测数据,通过实际案例量化排放源清单中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即使对被认为具有较高准确性的火电厂点源排放清单,案例中NOx的排放源清单来自随机误差的不确定性在±15%左右.对排放源清单的不确定性量化有助于决策者确定污染物排放削减目标的可达性和科学制定大气污染物控制策略,指导排放源清单的改进和数据收集工作.同时,对我国排放源清单开发中不确定性分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空气污染物人为源排放清单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空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是影响数值模式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子之一. 定义不同排放清单中同一污染物排放量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与平均值的比值为差异度,对比分析了4个国内外广泛应用的人为污染源排放清单(TRACE-P、INTEX-B、REAS1.1和REAS2.0). 结果表明:INTEX-B、REAS1.1和REAS2.0清单中给出的2006—2007年我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数据)SO2排放量差异度为12%,而在SO2排放量较大的省份(如山东、河北和河南等)差异度达30%以上; NOx和NMVOC(非甲烷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量差异度分别为51%和30%,在山东、江苏、浙江、北京和上海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差异度达到20%~80%. 相对于2000年的排放清单,2006—2007年排放清单各污染物的排放量增长明显,SO2、NOx和NMVOC的排放量在INTEX-B、REAS1.1和REAS2.0清单中的平均值分别为TRACE-P清单的1.6、1.9和1.5倍. 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消耗的增长和空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应用等都会影响人为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的选取,这也是造成排放清单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大气环境中汞污染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最近几十年中国大气汞的排放、分布、传输和沉降方面的研究.中国人为源每年汞排放量为世界最高,达到500~700t左右,超过全球人为排放量的25%~30%,并以每年4.2%的速度增加.通过已有观测和模型估算,中国来自自然地表过程(包括裸露地、地表水和森林土壤等)的汞排放量与人为源汞排放量相当,不容忽视.中国城市、农村和偏远地区大气汞浓度分布和变化范围很大,城市地区的总气态汞(TGM)浓度是北美和欧洲地区相似城市类型TGM的1.5~5倍左右;中国城市颗粒态汞(PHg)浓度比北美和欧洲地区高出2个数量级;中国沿海地区和偏远的背景区TGM、PHg和活性汞(RGM)低于中国内地城市地区,但是也明显高于背景值和北美和欧洲地区.相应地,高含量的大气汞浓度导致大量的大气汞沉降到地表,城市地区和背景区大气汞沉降分别比北美地区高出1~2个数量级和1~2倍.  相似文献   

13.
宁波人为源VOC清单及重点工业行业贡献分析   总被引:13,自引:9,他引:4  
李璇  王雪松  刘中  吴梁  翁燕波  胡杰 《环境科学》2014,35(7):2497-2502
宁波是我国华东地区的重要工业城市,也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中心.近年来,宁波工业活动的VOC排放及其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收集宁波市各类VOC人为源的活动水平数据,采用"自下而上"的估算方法,建立了宁波地区2010年人为源VOC的排放清单,并进一步分析了宁波市排放VOC的重点工业行业及其贡献大小.研究结果表明,宁波市2010年人为源的VOC排放总量为17.6万t,其中工业源、机动车排放源和居民源是宁波市人为排放VOC的主要来源,分别占总排放量的62.0%、17.2%和15.5%.而在工业源中,合成材料制造业、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业是宁波市两个重点VOC排放工业行业,其排放量分别占宁波VOC总量的18.6%和13.1%,反映出石油化工企业对宁波市VOC排放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4.
植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清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谢军飞  李延明 《环境科学》2013,34(12):4779-4786
根据近期国内外相关文献,从植物VOC排放清单的角度,对不同空间尺度下植物VOC排放模型的建立与排放清单量值的估算进行了归纳,其中,中国植被VOC年排放总量的估算值(以C计)在12.4~28.4 Tg·a-1之间,2000年北京市园林绿地植物VOC年总排放量约为3.85万t.另外,以北京城市为例,为确定城市大气污染物的总体减排对策,还进一步对园林植物VOC排放清单量值对大气中O3与SOA形成的贡献进行了介绍,在同一时期内,相比园林植物,人为源排放的活性芳香烃类化合物和烯烃类对大气中O3的产生贡献最大,人为源排放的芳香烃还是北京SOA生成潜势的主要贡献源.最后建议重点控制城市人为源的VOC排放,这将对降低北京城市臭氧与二次有机气溶胶污染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结合在线监测和自动识别系统分析东海沿岸船舶排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运排放大气污染物对空气质量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但是由于船舶类型及其运行工况的复杂性,人们对船舶排放特征的认识仍然不足.东海沿岸是全球航运活动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汇集了各种国内国际运输船只.选取宁波舟山港作为研究地点,使用在线仪器长时间测量主要的环境大气气体和颗粒污染物,并利用自动识别系统(AIS),获得每种船舶的速度.根据后向轨迹区分出:1受船舶排放影响主导的时期(夏季风,由处于完全运行或停泊的船舶占主导地位);2受内陆气流影响主导的时期(冬季风).结果表明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和黑碳气溶胶(BC)的排放与高速运行的船舶相关,而一氧化碳(CO)可能与较低的运行速度的船舶有关,总颗粒物(PM)与船舶速度没有显著相关关系.主要污染物在巡航工况下的排放增强因子约为怠速工况1~4倍.研究通过对直接环境背景下船舶排放进行原位观测,为评估船舶排放清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粤港澳地区大气中有机污染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27  
用Tekmar多填层吸附管连接TMP-1500空气采样采集VOCs样,然后在Tekmar6032/3000吹扫捕集系统与GC/MSD联用仪上分析,用TH-1000L型大量采样器收集TSP气溶胶样,TSP滤膜经抽提分离后,烷径和芳烃进行GC/MSD分析,了广州,香港和澳门地区大气 有机物和气溶胶可溶有机物的与成因。  相似文献   

17.
The long-range transport of oxidized sulfur(sulfur dioxide(SO_2) and sulfate) and oxidized nitrogen(nitrogen oxides(NO_x ) and nitrate) in East Asia is an area of increasing scientific interest and political concern. This paper reviews various published papers, including ground- and satellite-based observation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The aim is to assess the status of the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of SO_2 and NO_x and the long-range transport of oxidized S and N pollutants over source and downwind region. China has dominated the emissions of SO_2 and NO_x in East Asia and urgently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control of their emissions, especially NO_x emissions. Oxidized S and N pollutants emitted from China are transported to Korea and Japan, due to persistent westerly winds, in winter and spring.However, the total contributions of China to S and N pollutants across Korea and Japan were not found to be dominant over longer time scales(e.g., a year). The source–receptor relationships for oxidized S and N pollutants in East Asia varied widely among the different studies. This is because:(1) the nonlinear effects of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deposition processes were not well considered, when calculating the source–receptor relationships;(2) different meteorological and emission data inputs and solution schemes for key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cesses were used; and(3) different temporal and spatial scales were employed. Therefore, simulations using the same input fields and similar model configurations would be of benefit, to further evaluate the source–receptor relationships of the oxidized S and N pollutants.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study, an inventory of air pollutant emission estimates from major air polluting sources in Turkey for period between 1985 and 2005 with 5-year intervals were estimated. Inventory covers anthropogenic sources of five major air pollutants of particulate matter, sulfur dioxide, carbon monoxide, nitrogen oxides and non-methane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Their break-down with respect to main activity sectors were shown and their distribution by the largest industrial source categories were worked out as annual estimates. This inventory and its analysis point to serious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of air pollutants and a need to develop a policy plan for reducing these emissions.  相似文献   

19.
魏煜  徐起翔  赵金帅  张瑞芹 《环境科学》2021,42(9):4126-4139
全国各地为了减少新冠疫情对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采取了必要的防疫防控措施,这些措施对空气质量的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外空气质量的变化与气象条件也存在很大的关系.通过对河南省疫情前(1月1~26日)和疫情管控期(1月27日~2月29日)这两阶段的空气质量分析对比发现,整个河南省除了O3浓度上升了69.64%外,PM2.5、PM10、SO2、CO和NO2分别降低了36.89%、34.18%、19.43%、29.85%和58.51%;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中的长短期记忆型网络(LSTM)模拟显示,气象条件引起污染物浓度的降幅大部分在15%~30%之间;人为排放减少引起的污染物浓度的降幅大部分在6%~40%之间.O3在疫情期间上升过程中,气象条件和人为排放两种因素分别占了34.84%和34.81%.结果表明,疫情管控期间,河南省空气质量总体上有所改善,但是也有重污染发生,其中O3的浓度对于疫情管控减排的影响不明显,呈负相关,需要进一步探索引起臭氧浓度上升的原因,以此帮助政府合理控制臭氧等前体污染物的减排比例.  相似文献   

20.
基于遥感资料的中国东部地区植被VOCs排放强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充分基于遥感资料获取中国东部地区叶面积指数和叶生物量的最新信息,并广泛调研了植被VOCs排放因子的最新研究进展,以2008—2010年的植被和气象的平均状态为背景,基于MEGAN排放模型,研究了中国东部地区植被VOCs(BVOCs)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BVOCs年排放总量为11.3×106t(以C计,下同),其中异戊二烯(ISOP)、单萜烯(MON)和其它VOC(OVOC)质量分数(下同),分别为44.9%、31.5%、23.6%.BVOCs排放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夏、秋、冬4个季节分别占全年的11.2%、71.8%、14.1%和3.0%.空间分布上,排放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脉、秦岭大巴山脉、东南丘陵、海南等植被茂密的区域,年均排放强度一般在1500~6000kg·km-·2a-1之间,福建、广东、江西、浙江、湖南、湖北等省份BVOCs的排放总量与平均排放强度均较高.本研究所得到的高时空分辨率的BVOCs排放清单,可以为区域环境与气候的数值模拟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