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洞庭湖水灾机制和减灾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分析了洞庭湖洪涝灾害的成因机制,指出长江三口和湖南四水的来水来沙是制约洞庭湖演变和造成湖区水灾的关键因素,应重点协调江湖关系和湖垸关系,退田还湖,平垸行洪,堵疏并重,泄蓄兼筹,并借助未来的三峡工程来改善湖区的水文环境。  相似文献   

2.
洞庭湖地区洪水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综合当前国内外学者的理论及方法,以灾害风险系统是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共同作用的系统为基础,对洞庭湖地区进行洪水灾害风险评估,其中致灾因子用暴雨及以上降雨的加权频次来描述,孕灾环境用地形和河网密度来描述,承灾体脆弱性用内在脆弱性和抗灾救灾能力来描述。首先,对区域洪水致灾因子危险性进行评估;其次,对孕灾环境危险性进行评估;再次,对承灾体脆弱性进行评估;最后,对三者进行叠加分析得出洞庭湖地区洪水灾害风险区划图。其中,沿长江地区、湘江入湖地区和澧水河入湖地区洪水灾害风险高;其次是沿洞庭湖周围地区风险较高;洞庭湖地区边缘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洪灾风险分区及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国内外近几年的发展表明,在所有可能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在科学研究基础上进行风险区划,将自然灾害管理提高到风险管理的水平.在长江流域数字化地图的基础上,选取不同重复期(20,50,100年),及包括1870年历史洪水和1931,1935,1954,1991,1995,1996,1998,1999和2002年共10次洪水,借助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叠加功能,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危险性进行了初步评价.首先参考洪水灾害淹没图和相关历史文献记录资料,构建10次洪水受灾县(市)分布图;其次对这10次洪水受灾县(市)分布图进行叠加,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风险性评价图.分析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水风险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而且具有明显的地理意义.有4个明显的高危风险区,分别是洞庭湖、鄱阳湖两湖平原的湖滨地区和公安以下的长江中游河段的沿江一带,尤其是荆江河段以及两江相夹地势低洼的江汉平原;沿高危风险区外侧为高风险地区,重点在汉江下游、资、沅、澧水、清江流域、皖沿江地区以及太湖流域的部分地区;沿长江于高危风险和高风险地区两侧分别为风险较小地区;其他地区对于洪水灾害而言则为安全地区.评价结果与长江中下游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4.
曾刚  孔翔 《灾害学》1999,14(4):22-26
1998 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的特大洪水具有洪水水位高、洪量大、历时长的特点, 这次洪水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2 000 亿元。本文在长江上中游地区降水量总量及强度超常、长江上中下游洪水遭遇严重、分洪区没能发挥作用等洪灾形成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加大对影响长江流域灾变性气候的研究、调整江湖水系结构、加强区域间防洪的协调和协作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1998年 ,长江流域发生了类似 195 4年的百年一遇全江性大洪水 ,1999年长江又发生了较大洪水。在上述背景下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否会发生中强震 ,需要进行认真的探讨。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长江大洪水之后 3年内 ,鄂、湘沿江地区中强地震受长江大洪水的“耦合振荡”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区旱涝灾害加剧的气象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学》2016,(1)
利用洞庭湖区及湖南四水流域、长江上游地区气象观测资料和各类指标资料,基于统计方法,开展洞庭湖区旱涝加剧气象成因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我国主雨带位置的年代际变化直接影响到洞庭湖区雨水资源的丰枯变化,进而影响到旱涝趋势的变化;东亚夏季风和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海表温度异常通过对我国主雨带位置的影响来影响洞庭湖区水资源的丰枯;气候变暖背景下洞庭湖各流域雨水资源向丰枯同步转变,易使洞庭湖洪水形成顶托之势或水资源来源枯竭,导致旱涝灾害加重;洞庭湖各流域枯水季节雨水资源减少加重洞庭湖区枯水季节缺水程度。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游地区防洪与农业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开始实施的“平垸行洪,退田还尖”的土地利用调整方案,从长远来说应录求农业安且且收入逐渐提高条件下的土地利用,长江中游地区应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转移,减水分蓄洪区的人口,移民建镇,对区内的土地要促进其规模经或,由优秀的有文化的农民经营,平时只有少量的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人员,农忙时则大量地作用委节性合同工或实现机械化;大洪水时退田还湖,减轻长江干流大洪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近3000年来长江中游西部洪水灾害发展的人文因素。古代(3000—700aBP)人口较少,多择地势高的岗地居住,只有少数沿江城市需要堤防保护;长江干流洪水可多处分道散流,所携带泥沙导致云梦泽解体消亡。自宋代开始,低地筑垸围湖,与水争地,但九穴十三口畅通,洪水灾害不严重。明代(700—450a B P)几乎完全堵塞了荆江北流的穴口,荆北大堤联成一体,但堤防薄弱,出现过30次决口成灾。清代以来,随着人口激增,与水争地矛盾加剧,堤防加高培厚,使荆江河道洪水位大幅度上升,溃堤和溃坝洪水灾害较明代成倍出现。同时,历代的“舍南保北”政策迫使长江干流大洪水中过半水量与泥沙向南泄入洞庭湖,曾使洞庭湖面积扩至6000km^2,以后洞庭湖迅速淤积萎缩。1949至1985年间,人口又一次迅速增长,进一步加强围湖垦殖,大量通江湖泊面积萎缩。除1954和1998年那样人所共知的严重洪水灾害外,内涝渍水灾害也非常严重,人类与洪水的矛盾达到了顶点。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三峡大坝的修建,极大地改变了长江中游的水文情势,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农村人口压力减轻,而21世纪初期降水相对较少,因此当前相当一段时间长江中游洪水灾害大为缓和。应抓住时机,总结经验,在人地和谐的现代水科学技术理念指导下,制定21世纪前半期,特别是2020年前的长江水利和水资源发展规划,促使人与洪水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9.
长江是中国经济的主动脉,长江流域融汇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汇集了多种经济成分,是中国经济腾飞和向中西部扩展的基地,长江流域的长治久安事关国计民生的大局.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洪灾次数呈上升趋势,灾害损失越来越大.为了达到减轻长江洪灾损失的目的,需要对影响长江防洪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认真反思,诸如长江防洪规划及治水方针是否需要修正?水土流失对长江防洪究竟有多大影响?何时才能做到人与洪水各得其所?蓄滞洪区如何才能发挥其作用?以及为使长江安澜是否需要制订"长江防洪减灾法"?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通过多方研究论证制定出科学的长江防洪规划和治水方针,并以国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确保长期实施,不得随意更改,长江才能得以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0.
洞庭湖区’99洪涝灾害后减灾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兵  董明辉 《灾害学》2000,15(2):43-47
进入 90年代以来 ,洞庭湖区除了 1 990、 1 992、 1 997年以外 ,连年出现高危水位。文章分析了洞庭湖连年高危水位的原因 ,同时分析了 1 999年洪水的特点。面向 2 1世纪 ,提出了洞庭湖减灾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洪湖分蓄洪区启用的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8年长江供水对沿江大堤及分蓄区都是一场验,同时也使人们对一些老问题的严重性和新问题的紧迫性和加深了认识。本文就洪湖分洪工程存在的问题,特大洪水条件下分洪区启用时的口门位置及其分洪区启用前后的有关重要问题进行了,提出了相应对策。文中涉及的问题对其它分蓄洪也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98年长江流域暴雨洪水环流背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主汛期,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持续偏南、偏强,中高纬度维持稳定的阻塞形势,6、7月雨带长期在鄱阳湖、没庭湖地区徘徊,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严重洪涝;8月随着副高北抬,长江上游出现多次强降水过程,长江干流受中下游洪水顶主上游洪峰下泻的影响,水位居高不下,多数水文站出现了超记录的历史最高水位。1998年的已成为一次少有的新的长江大洪水的典型。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游水沙灾害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长江中游泥沙输移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建立了螺山至汉口河段和洞庭湖区泥沙淤积比霽与三口分沙比λS之间的定量关系.通过分析得知.洞庭湖区和螺山至汉口河段各时期多年平均泥沙淤积总量基本保持在180×106t,分沙比的减小调整了上述河段与洞庭湖区之间的淤积关系,使洞庭湖区减少淤积的泥沙转移到上述河段淤积.在此基础上对长江中游泥沙淤积与该区域水位抬高进行了计算分析.文章指出,长江中游防洪的核心是如何正确处理宜昌每年多来的180×106t泥沙淤积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由震洪相关回顾性预测1870年长江特大洪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70 年长江特大洪水是多因叠加和强化的结果, 因之要预测它也要从各方面去研究。如特大洪水前的先行降雨和洪水所反映的大气环流状况及太阳活动情况等。本文把1931 年、1954年、1991 年长江大洪水前一年内缅甸北部有7 级以上大震及1998 年长江大洪前一年内缅北有6级左右震群集中活动的相关指标移用于1870 年长江特大洪水前, 发现其前一年, 即1869 年缅北亦有7 级以上大震发生。震洪相关的物理机制是与地震活动有关的地下放气使孟加拉湾向长江流域输送的水气更多,如遇北方冷气团南下则降大雨致洪。另外,1870 年长江洪水之所以比1931 年、1954 年、1991 年和1998 年长江洪水还大, 我们认为1870 年4 月11 日在长江上游山区有7 级以上大震发生, 且震前有大雪发生, 是叠加在前述致洪因素上的另一因素。  相似文献   

15.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对洪涝影响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变得越来越严重,其集中表现为:人口急剧增长的情况下,土地资源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开发,使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增强,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结果导致洪水威胁加剧。本文通过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上游森林的过度开发、毁林开荒、陡坡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增加了中下游河湖的泥沙淤积;中下游地区盲目围湖造田,占用行洪洲滩,湿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水调蓄面积减少。最后就生态环境问题对洪涝的影响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6.
洞庭湖区洲滩环境演变对东方田鼠暴发成灾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分析洞庭湖区东方田鼠暴发成灾史及灾情的基础上,研究了洞庭湖区洲滩演变对东方田鼠暴发成灾的影响。研究认为:中低位滩出露面积不断增大使东方田鼠种群迅速膨胀,高位洲滩出露面积减小造成汛期东方田鼠大量向垸内农田迁移;湖区洲滩冬春季连续出露天数增加了延长了东方田鼠的繁殖期;汛期洪峰水位增高、洲滩大面积淹没迫使东方田鼠大量迁向垸内;湖内废弃湖堤为东方田鼠逃避洪水提供了中途休息之地;洲滩地抑制东方田鼠种群膨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